历史七下一二单元知识点讲解学习
七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2.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
早的原始人类。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
山山顶洞穴里。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
河姆渡聚落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草。
5. 半坡聚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死后,王
位继承实行世袭制。
2. 商朝时,出现了甲骨文。
3. 西周时社会等级分为贵族、平民、奴隶。
宗法制规定,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婚姻关系方面,同姓不婚。
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
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 商鞅变法发生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
变法。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社会的进化和封建制度的产生1.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封建制度的定义:封建制度是指君主专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并维持的社会制度。
3.封建制度的特点:地主阶级的统治、农奴制度、封建家族制度、以土地、官职和军队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结构。
二、夏朝的建立和社会结构1.夏朝的建立:夏禹组织各部落共同抵抗水患,击败鬼方,建立夏朝。
2.夏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君、贵族、庶民和奴隶四个等级。
君权至上,贵族享有特权,庶民和奴隶被剥夺自由。
三、商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1.商朝的兴起:盘庚迁都,建立商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国君、上卿、下卿、士、庶民五个等级。
四、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1.西周的建立:周文王推翻暴君殷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2.周朝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世袭制统治,设立诸侯国;封建制度中的"天子-诸侯-卿-士-庶民"五级等级制度。
五、封建制度的优点和问题1.封建制度的优点: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了各阶级的利益。
2.封建制度的问题: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压迫,农民处于生活困境;各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破坏了社会稳定。
六、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1.奴隶制度:奴隶是贵族或者国家的财产,无自由权利,用于生产和劳动。
2.农奴制度:农奴是乡村土地的所有者,受地主剥削压迫,劳动条件较为恶劣。
七、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农业经济: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2.手工业经济:以手工业为主,冶铁、制陶、制衣等手工业逐渐发展。
八、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1.农业劳动:农民以种植和耕作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2.手工业劳动:手工业工人以手工制作和加工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商品生产获取收入。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详细了解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七年级历史1到2单元知识点
一、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直立人”简称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和动物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火可以取暖、驱赶野兽、扩大活动范围,还可以熟食,促进了体质,增强了他们适应抵抗自然的能力,促进了大脑的进化。
(火的作用)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是已能直立行走,上肢接近现代人,双手灵活,能够打制用途不同的石器。
3、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是大约在距今200多万年到1万多年,使用打制石器。
4、山顶洞人距今约30000年,会人工取火,并且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具体表现在发现有针眼的骨针)二、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
2、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居民种植粟、白菜和芥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这个时代开始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1、传说炎帝的功绩,教人播种五谷,改进农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还发明了陶器,开辟集市。
号“神农氏”,和黄帝并称人文始祖。
2、传说黄帝的功绩,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仓颉发明文字、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号“轩辕氏”,被称为人文初祖。
3、传说尧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了历法,尧把王位传给了舜,舜把王位传给了禹,(尧—舜—禹)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式被称为“禅让制”。
四、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黄河流域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他的儿子启集成父位,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七年历史下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1、隋朝建立于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589年统一全国。
2、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隔阂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四段河道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4、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5、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①注意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②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想要巩固统治就必须让百姓能生存下去这个实质性的问题。
他之所以能认识这点是吸取隋亡的教训。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7、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地方吏治(3)提倡节俭8、唐朝经济的繁荣农业上: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改进了农业工具:曲辕犁(用于耕地)、筒车(用于灌溉)手工业上:丝织技术高超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上:著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帝制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
先是封建制度,然后是由宗法制度过度到三纲五常制度。
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西周在封建制度上进一步发展。
由周公旦重修周礼,确定宗法制度后出现了三纲五常制度。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所呈现,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兴衰,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同时,也要学习这些朝代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起1. 埃及文明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农业、宗教、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
2. 希腊文明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希腊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奴隶制度、战争、建筑技术、哲学、戏剧、奥运会等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学生需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三纲五常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农民起义等。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变局1. 近代中国的动荡七年级历史下册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动荡。
从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近代中国受外部侵略的同时,还面临了国内割据的问题。
了解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情况至关重要。
第五章世界民主史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生需要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了解工农联盟。
2. 世界各国的民主和专制转变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民主和专制转变的历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主和专制转变过程。
七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一二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国的封建社会。
本文将从两方面,分别讲述相关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文明1. 夏、商、周三代: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时期,周代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代期间的社会制度、农业技术、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都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为推进各级文官选拔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形式保障。
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在农业、医学、制造业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如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水利工程、中药与针灸、以及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发明及制造技术。
二、中国的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封建分封、奉行宗法、等级森严、家族结构以及社会等级固定。
2.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封建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封建手工业经济”。
此外还有对铁、石炭、盐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3. 封建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强调个体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责任,强调忠、孝、立身、修德等。
在学习和掌握以上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历史课本和文献资料。
同时,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尤其是对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现代的关系,更加有系统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1)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强盛的隋朝(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
“三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由北向南依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社会矛盾激化。
2.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地区。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编细节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编细节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时代特征- 时间:420年-589年- 政治:南北朝并列,民族融合趋势-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文化:儒佛道并立,南北文化交融1.2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表现:农业技术传入,水利工程兴修,商业繁荣1.3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原因:民族交往,战乱- 表现:民族融合趋势,文化交流,政策调整1.4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统一:隋文帝、隋炀帝- 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单元伟大的统一帝国2.1 秦的统一- 原因:战国纷争,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灭六国,建立秦朝2.2 秦始皇- 政治:中央集权,郡县制-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2.3 秦的崩溃- 原因:暴政,农民起义- 崩溃: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3.1 汉武帝-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郡国- 经济:盐铁官营,统一货币- 文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3.2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亲政策- 兴起:北方的游牧民族- 和亲:汉朝与匈奴的婚姻联姻3.3 开通丝绸之路- 原因:对外贸易的需求- 过程: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单元两汉经济的发展4.1 农业的发展- 原因:铁犁牛耕推广,水利工程兴修- 表现: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扩大4.2 手工业的进步- 原因:商业发展,技术传承- 表现:铁器、丝绸、瓷器等产业发展4.3 商业的繁荣-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 表现:市场繁荣,货币流通第五单元世界的语言与文化5.1 古代印度文明- 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宗教:佛教5.2 古代巴比伦文明- 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5.3 古代埃及文明- 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 文化:金字塔、木乃伊5.4 古希腊文明- 文明:爱琴海文明-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六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6.1 人类的起源- 地点:非洲- 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6.2 史前人类- 欧洲:克罗马农人- 亚洲:山顶洞人- 美洲:印第安人6.3 农业文明的出现- 地点:西亚、南亚、中国、美洲- 作物:小麦、大麦、稻米、玉米第七单元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7.1 科技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其他: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7.2 思想文化- 儒家:孔子、孟子- 道家:老子、庄子- 佛教:释迦牟尼、玄奘7.3 文学艺术- 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 绘画:吴道子、张择端第八单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国七雄-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 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列- 隋唐: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宋元:宋朝的科技文化,元朝的统一与大都- 明清:明朝的强化中央集权,清朝的康乾盛世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精编细节,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
历史七下1-3单元重要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繁荣和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问题:1.隋唐时代特征?繁荣和开放。
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哪位皇帝主持开凿的?隋炀帝。
3.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洛阳。
北至?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四段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隋朝大运河的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开通的意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科举制诞生于哪个朝代?隋朝。
最早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是哪位皇帝?隋文帝。
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6.科举制完善于哪个朝代?唐朝。
哪三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7.唐太宗时期的采取的民族政策是?开明。
吐蕃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藏族。
用一句话形容唐和吐蕃的关系?“和同为一家”8.举出唐与吐蕃关系密切的两个事例?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9.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对外国有强大的吸引力。
举出唐朝向外传播唐朝文化和向外学习先进文化的两个事例?向外传播: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向外学习:玄奘西行到天竺学习佛学。
遣唐使是哪个国家派来向唐朝学习的?日本。
10.去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谁?鉴真。
时间是?唐玄宗时期。
11.去天竺学习佛教文化的是?玄奘。
时间是?贞观年间。
(唐太宗时期)。
回国以亲身见闻写成的作品是?《大唐西域记》12.隋唐时期发明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品。
代表作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3.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唐朝。
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
诗圣的诗又被称为什么?诗史。
谁的诗直白如画,通俗易懂?白居易。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问题: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标出最重要的原因)①社会秩序安定;②自然条件优越;③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启蒙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商汤铲除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
商朝: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朝代,商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大夫与王结合的军事封建主义社会。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实行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周朝以分封制度加强皇权。
二、中华文明的开端1.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母亲河 - 黄河,流经8个省区。
国内干流主要沿陕西渭北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并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地区。
2.黄河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黄河流域,中国形成了以早期的农耕、城市和国家为标志的华夏文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之一,以地区战争而著名。
战国时期,中国各国争夺霸权,封建制度日益加强,孔子、老子、孙子等众多思想家达到了巅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在由分封制向等级制度的过渡时期,东周王朝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四、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迅速发展: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迅速统一了全国,被称为“嬴政统一中国”,实现了“封国变郡县”、“接壤变界河”、“量兵变质”的重大改革。
2.‘’ 嬴政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一、周朝的农业生产1.农耕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周朝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之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核心工具是犁、耙、镢。
2.农业技术的发展:周代的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耕地和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周朝的农业生产水平非常高,足以支撑周朝统治的稳定。
二、商朝的商业贸易1.商朝的贸易货币:商朝在贸易中主要使用金、铜、铁、布料等为货币,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和奢侈品。
2.商朝的贸易网络:商朝对外贸易范围较广,商贸活动分布在华中、华南地区,并且由于货物的交换收益,商贸贸易收益预期较高三、秦汉的手工业发展1.手工业的基本情况: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服装制造业和冶铁业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
2_七下历史1-2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统一意义: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统一全国的条件:(客观)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南方经济的发展。
(主观)①陈后主荒淫无道;②隋文帝励精图治5、隋文帝(开皇之治)采取的巩固措施和结果: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结果: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6、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1)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2)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及地位:全长2700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经过河南的是永济渠和通济渠)(5)连接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途径六省二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北京市、天津市(7)大运河简图(要求能绘制)(8)作用/意义/影响/评价:①积极: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9)一些评价大运河的诗句、言语及观点:肯定态度:“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七年级历史一到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一到三单元重要知识点一、第一单元:人类文明起源1.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石器的时期,大约从数百万年前到约1.2万年前。
3.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的时期,约从1.2万年前到5000年前。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人类开始进入农耕社会阶段。
4.农耕社会的兴起:农耕社会的兴起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跃。
人类开始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游牧社会转变为以农业为生的定居社会。
5.黄河流域的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6.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夏代是传说中的始祖黄帝所建,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周代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朝代,持续了约800年。
7.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以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闻名,埃及法老统治这个强大的国家。
8.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现今伊拉克一带,这是世界最古老也是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明了著名的楔形文字。
9.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这个文明以砖石建筑、排水系统和统一的城市规划而闻名。
10.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狩猎采集社会、农耕社会、城市文明,最终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
二、第二单元:古希腊城邦文明1.古希腊城邦:古希腊城邦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政治单位,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
2.雅典城邦:雅典城邦是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之一,是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
3.斯巴达城邦:斯巴达城邦是古希腊最有名的军事城邦,以其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而闻名。
4.古希腊的奴隶制: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是城邦的一种财产,被用来从事农业和家务劳动。
5.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的学说。
七年级下册历史1到2单元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1到2单元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
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
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
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七下历史提纲知识点总结
七下历史提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世界的探索与发现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2. 郑和下西洋3. 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4.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5. 世界的多元一体性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1. 文艺复兴的概念与基本内容2.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3.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4. 文艺复兴的影响5.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基本内容6. 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第三单元:封建王国的兴起和发展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3. 日本的封建社会4. 西欧的封建社会5. 封建王国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遭受外族侵袭的中国1. 波斯帝国与大秦帝国的崛起2. 元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3. 元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4. 忽必烈与元代对汉文化的掠夺与吸收5. 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1. 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3.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4. 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状况5.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第六单元:阳明心学与朱元璋的治国理政1.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2. 朱元璋的出身和农民起义3. 朱元璋的建国功绩4. 朱元璋的政治思想和具体措施5. 朱元璋的著作和教育事业第七单元:西域文化的影响1. 丝绸之路的由来和作用2.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互鉴3. 文献学在我国的发展4.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5. 土木之变发生前后的政治局势第八单元: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 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的内容2. 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的历史意义3. 文化变革的内容4. 文化变革的历史意义5. 经济变革的内容6. 经济变革的历史意义第九单元:明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清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清代中国的政权构造3. 清代中国的政治变革4. 清代中国的经济发展5. 清代中国的文化变革第十单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基本规律2.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传播3.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4.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的历史地位5.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的现实意义第十一单元: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2. 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成就3. 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4. 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5.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成就以上是七年级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总字数超过6000字。
一二单元七下历史知识点
一二单元七下历史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课程中,第一和第二单元通常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知识点:1.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
3.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鼎盛,对外扩张,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国的相互争霸。
5.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6.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虽然短暂,但实现了南北的统一,并且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7. 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经济、政治都非常繁荣的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同时对外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
8. 五代十国:唐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内乱,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繁。
9.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科技、文化、经济都有显著的发展,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宋词的繁荣。
10.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帝国: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蒙古帝国的疆域一度横跨欧亚大陆。
11. 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12. 清朝的康乾盛世: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被称为“康乾盛世”。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构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归纳一、隋朝的建立(37年)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统一意义:结束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3.隋朝通过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措施,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出现“开皇之治”。
4.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是含嘉仓。
二、开通大运河(605年,隋炀帝)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统治。
2.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000多千米。
3.地位: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治。
三、开创科举制(隋炀帝)1.隋文帝废除前朝的九品中正制(门第为标准),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2.确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作用:①加强皇帝选官用人权力。
②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能的人得以参政。
③推动教育的发展。
选官标准:由看中门第转变为才能。
四、隋朝灭亡(618年)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个人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具体例子:征发劳动力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三次出征辽东等2.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图片(P6唐太宗像;P7唐朝分布图;P9武则天图)一、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1.时间:618年,定都长安二、李世民(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继位: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2.年号:贞观。
治国思想: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对人才: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谏臣:魏征,比喻为镜子;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4.治国措施:①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
②经济上发展农业,减轻负担。
③文化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④军事上加强西域控制(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5.结果:出现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教昌盛。
6.三省六部制:分工又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三、女皇帝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2.治国措施:①打击敌对官僚贵族②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③发展农业生产3.影响(与开元盛世关系):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
四、唐玄宗(李隆基)与开元盛世1.年号:前期开元(鼎盛时期)后期天宝(衰落)2.重用的人才:姚崇、宋璟。
3.治国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
4.结果:出现开元盛世。
——鼎盛时期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治国相同点:重用贤才、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发展科举制。
一、经济繁荣1.农业:垦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工具先进。
(1)曲辕犁. 用途:耕作;好处: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
(2)筒车 . 用途:灌溉;好处:水力灌溉,省时省力。
2.手工业:①纺织业种类多,蜀锦最出色。
②制瓷业发达,唐三彩闻名中外,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3.商业繁荣:出现大都市。
长安的国际地位: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方式:和亲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文成公主入藏作用: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发展,增进汉藏友好关系。
3.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
(了解)4.唐穆宗时期,刻唐蕃会盟碑。
5.唐太宗被各族人民称为“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特点:开放,有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特点: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2.唐诗代表人物①李白盛唐时期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②杜甫唐由盛转衰诗歌反映百姓疾苦、社会现实诗被称为“诗史”,被人被称为“诗圣”③白居易唐中期诗歌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书法代表人物(1)颜真卿(颜体):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2)欧阳询:字方折峻丽。
笔力险劲4.绘画代表人物(1)吴道子:画风奔放,有“画圣”之称。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2)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5.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补充:1为什么会出现盛唐气象?(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2.注意区分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两个概念。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属于民族交往。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特点:频繁、密切、活跃唐朝中外交流密切原因:(1)唐朝国力强盛、世界地位高。
(2)唐朝对外交通便利(3)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会收到他国尊重;对于现在社会来说,要主动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增加对外交流,国家才会发展。
一、遣唐使(日本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者)1.来唐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2.概况:最著名:阿倍仲麻吕;遣唐使包括留学生、留学僧。
把唐朝的制度、文化、天文等带回国学习。
3.作用:促进日本社会发展;促进中日交流。
二、鉴真东渡日本(6次,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
)唐朝时日本叫做:东瀛1.到达日本时间:754年。
(无归国)2.贡献:①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建筑等。
②促进中日交流。
3.修建:唐招提寺(日本一级国宝)三、玄奘西行印度(唐朝时印度叫做天竺)1.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2.西行原因:解决佛经中的疑难问题。
3.概况:从长安出发,经过4年到达天竺。
学习的最高学府叫做:那烂陀寺。
十多年后回国。
4.贡献:带回大量佛经,进行翻译传播佛经;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西域记》的研究价值)鉴真与玄奘的共同点:(1)都促进了中外交流。
(2)都具有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爆发原因:①开元末年,唐玄宗任人唯亲,政治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2.时间:755年爆发,763年被镇压。
共8年。
3.经过:人物:安禄山、史思明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发动叛乱。
河北出发—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唐肃宗继位。
)4.结果:在少数民族军队援助下,763年被镇压。
5.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尖锐。
③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二、黄巢起义(加速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
(3)天灾多,人民生活困苦。
2.经过:黄巢率领起义军。
特点:流动作战,转战南北。
3.结果:被镇压,失败。
4.影响: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
(提示:唐朝无灭亡)三、唐朝灭亡(618-907年,共289年)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
(唐朝被藩镇所灭)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概况:(1)五代(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十国(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加上北方的北汉。
2.五代十国的特点:(1)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2)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尚武。
(3)北方战乱多,政权更替频繁。
(4)南方战乱少,经济有所发展。
3.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统一。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朝政治腐败。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经过: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被平定。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上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过程: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_局面的延续。
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_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史海拾贝一、“之最”类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
2.科举制最早出现的朝代——隋朝。
3.唐朝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4.唐朝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艺术——唐三彩。
5.唐朝时,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人——鉴真。
6.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玄奘。
7.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
二、人物类1.帝王:(1)隋朝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文帝。
(2)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3)“贞观之治”——唐太宗。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
(5)“开元盛世”——唐玄宗。
2.重臣:(1)唐太宗时期的重臣——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
(2)唐玄宗时期的名臣——姚崇和宋璟_。
3.少数民族首领: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高僧:(1)鉴真:六渡日本,设计唐招提寺。
(2)玄奘:西行天竺,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
5.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6.书法家:颜真卿和欧阳询是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
7.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是唐朝最著名的画家。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