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的涵义.

合集下载

中国 国际新秩序

中国  国际新秩序

中国国际新秩序中国“崛起”后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今新领导人上台,自然会继续在这方面做不懈的努力。

可是关于中国到底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些什么,却值得探讨。

既然说起建立新秩序,就不得不提下这“国际秩序”以及“旧秩序”的含义: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以及它们的运行态势,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二者统称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判断国际秩序的性质主要看该秩序赖以形成的利益基础以及该秩序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有“旧”与“新”之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指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即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

而战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地区冲突,建立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等,主要表现为“强权即公理”。

中国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具体又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改变国际生产、贸易体系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采购与销售的全球优化配置。

即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分布,以全球市场为操作平台,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

从各国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好处,以改变成本构成,降低总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从而增强其竞争力。

在旧的国际生产体系中获利最多的是那些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发达国家,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投资,依托其资本及技术上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生产点。

什么是世界秩序?

 什么是世界秩序?

6. 什么是世界秩序?500字
世界秩序是指国际社会根据共同利益准则和行为规范来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的一种组织与运作方式。

它是一种依据《联合国宪章》以及众多国际法规的框架,将国家及其国内社会实体的彼此间的权力关系和各种利益协调有机地统一起来所形成的有效、稳定的国际社会秩序。

今天的世界秩序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由国际强制性组织和联合国有关组织、国际全球性活动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行动统合起来构成。

联合国宪章确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推动和平解决争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民主和人权、前进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国际法等。

此外,世界秩序也吸纳了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金融稳定等国际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世界秩序是一种多义性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架构,也可以指一种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利益秩序和行为规范。

维护世界秩序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的前提下,从法律、政治和安全等方面、维护和改善国家与国家合作和交往的秩序。

国际秩序的涵义【】

国际秩序的涵义【】
一、国际秩序的涵义
1、国际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 政治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围绕某种目的和
依据一定规则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运行 机制,它表现为各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位置 和发展顺序的有机统一。
决定
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
反作用
1
2、国际秩序的特点 – 有序性 – 层次性 – 动态性 – 合力性
7
– 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实行集体自力更 生,建立和发展各种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和原料生 产国、输出国组织,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过 程。
– 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的无权地位,使发 展中国家能更充分地、有效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 决策过程。
– 主张增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 的发言权。
8
▪ 美国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 第一、实现美国对国际事务的领导权,这是美国倡 导的“世界新秩序的”追求的首要目标。 – 第二、继续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在协 调西方联盟关系时谋求更多的美国利益。 – 第三、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结构。 – 第四、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 念。
5
四、各种类型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 1988年9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 马达萨时,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
▪ 中国的主张: – 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 第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 模式多样化。 – 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 联合国机构。

毛概国际秩序

毛概国际秩序

在各领域内反对美国 的霸权主义
(四)日本:欲以“正常国家”参与 国际事务
历史问题
推进历史修正主义
经济问题
谋求经济主导作用
安全问题
政治军事大国战略
南海问题
抢抓海洋秩序主导权
1.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2.解禁集体自卫权 3.增加国防预算和支出 4.加强与美等亚太国家的安全 防务合作 5.力推日美印澳“钻石构想”, 构建“印太”联盟
目 录
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 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国际秩序之争与未来发展方向

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国际秩序的建立

国际秩序的变化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
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
当前国际秩序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
政治上表现 为联合国 经济上表现为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与苏联的崛起
不 结 盟 运 动 的 领 导 者

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㈠
维护现行国际秩序的基础


对现行国际秩序进行有益补 充 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 方向发展

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王毅
如果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比作一艘大 船,70年前中国亲手参与了它的设计和建造,而且中国还 是当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今天,中国和 190多个国家同在这条船上,中国想的绝不是要把船打翻, 而是要和各国共同努力,让这艘大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得 更稳、开得更好。
“多边主义”“共同外交”
全球:气候外交
对外“多边主义”战略思想
多边主义 共同外交 对美国一边倒
支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 以美欧日为主导 欧洲在其中充当平衡或 支配的力量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复习笔记(第七章 秩序论 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圣才出品】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复习笔记(第七章 秩序论 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圣才出品】

第七章秩序论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一、国际秩序同国际机制的关系1.国际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1)国际秩序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2)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①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国际秩序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③国际秩序只能在多国中建立;④国际秩序,或同暴力相连,或以法律为依据。

⑤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格局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⑥国际秩序同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一样,均属属于动态范畴,具有主客观两种因素。

2.国际政治秩序以国际机制为纽带和依据(1)国际机制的含义国际机制,即控制和调节机制,指的是行为体间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升级。

国际机制,包括自发均衡机制和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

其基本功能是使行为体的国际行为规范化。

(2)国际秩序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①长期性与时代性结合。

国际行为规范是长期适用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应及时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②共识性与差异性并存。

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基本准则,必须获得多数国家的认可,达成共识。

但共识是相对的,任何一项国际基本准则,不会是所有国家都认可。

③强制性与非强迫性交叉;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国际基本准则,会带有某些强制性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

3.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同步运行(1)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同步运行。

国际机制所确立的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化,就是对国际秩序的追求。

任何国际秩序的建立,都有自己的机制保证和行为准则。

(2)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同步运行的历史①164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诞生,国际秩序开始以国际法律为主要依据。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当今时代,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作为维系各国友好交往和促进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法是指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而国际秩序则是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呈现的一种有序结构。

本文将从国际法的历史发展、国际秩序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在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国际法1、国际法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国际法源于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各国为了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争端而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自那时以来,国际法逐渐发展成为一套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规则,旨在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维护国际秩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法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涉及到国际组织、联合国体系和其他国际机制等方面。

2、国际法的概念和内涵国际法可分为三个主要分支: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国际公法是指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规则,主要包括国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关系等方面。

国际私法主要涉及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包括跨国婚姻、财产继承、合同纠纷等。

国际经济法则是调整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贸易、投资、税收等领域。

3、国际法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国际法作为一套公认的法律规则,为各国在平等、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提供了保障。

它通过规范国家间的行为,减少冲突和紧张局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秩序。

此外,国际法还为各国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部分:国际秩序1、国际秩序的概念和内涵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的一种有序结构。

它反映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关系,以及在国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类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国际秩序的组成和结构国际秩序主要由国际组织、联合国体系和其他国际机制构成。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答)国际秩序.doc

(答)国际秩序.doc

1、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被界定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支持国际社会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普遍的目标。

国际秩序的四种目标包括:维持国际社会;拥护成员国的独立;维护和平;帮助保护所有社会生活的规范基础,包括体现在战争法中的限制暴力,体现在互惠原则中的信守承诺,体现在相互承认国家主权原则中的所有权的稳定性。

布尔认为,无政府社会的要点是促进和保护国际社会,上述目标都是无政府社会最根本的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都具有道义性特点,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而不仅仅是手段性的或完全自利性的。

世界政治的三种秩序包括:一、“社会生活秩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人类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二、“国际秩序”,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秩序;三、“国际秩序”,是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之间的秩序。

布尔指出,“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整个人类大社会的最终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单个的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只是暂时的,但个人是永久的和不可毁灭的。

2、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

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而且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后就开始着手制定该战略。

1954年1月,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阐述大规模报复战略,指出,美国需要建立并拥有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

这一战略重点在核武器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在外交上提出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利、更主动的“解放”政策,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出来。

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但随着和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和武器的威胁之下。

60年代初,该战略被“灵活反应战略”替代。

3、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虽然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进程和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国际政治秩序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历史范畴。

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段内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为一种世界权力体系,而不是地区范围的权力结构。

二是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主观设定。

三是具有相对确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

四是具有均衡性,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作用、牵制,使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均势结构。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则指的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实力和对外政策相互作用的统一产简言之,国际秩序就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秩序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表现出国家、国家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稳定而有序。

二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它的机制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效。

三是具有协调作用性,它体现为对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相互关系和相和相互利益的协调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排序有很大影响。

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各国都想设计某种方案,为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展开了一场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斗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有(1)美国。

雅尔塔体系瓦解以后,美日就有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打算。

海湾战争为美国提出其主张提供了极好时机。

布什利用海湾战争的胜利来证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全能冠军”,以此构筑“单极世界”。

(2)西欧。

西欧主张未来新秩序应是“美欧日三极体系”,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

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汇总

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汇总

三、南北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世 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1、南北问题产生的根源: 南北问题的产生,是历史与现实、 国内与国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 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殖民统治的结果, 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 产物,也有发展中国家自身基础脆弱、 各项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同时与发达 国家在新的条件下的新霸权主义有关。
• 3、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 • 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1988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 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时 指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国 际关系中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2、南北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南方的落后,北方的发达,南方对 北方的依赖和依附,北方对南方的控制 和支配,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关系的严 重不平衡,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 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南北问题的解决途径 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促 进南北对话;加快南方国家自身经济改 革步伐,开展南南合作。
①继续维护美在世界上的领导地 位; ②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模式,把美 国的政治经济模式、价值观念、意识形 态推向全球,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 ③强调与西方盟国的“伙伴关 系”,就是美国领导下的“国际合作”, 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地位组织的作 用,为美国利益服务; ④建立了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 际安全结构。

在国际金融领域,西方大国操纵和控制 了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无权 地位;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 始终是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旧的不和理 的经济秩序是南北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南 北问题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 一是容易引发冲突甚至酿成战争; • 二是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南北 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应重视改变不合理的国 际经济旧秩序、促进南北对话以及加快南方 国家自身经济的改革步伐,开展南南合作。

国际秩序知识点总结

国际秩序知识点总结

国际秩序知识点总结一、国际秩序的概念和特征国际秩序是指各国在国际关系中所遵守的规则和基本原则,是国际社会在协调和解决国际问题时所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

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社会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的产物。

它通过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法的规范和约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和平、公正和合作,维护了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

国际秩序具有以下特征:1.多元化。

国际秩序是多元文化、多元制度和多元规范并存的。

各国之间由于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差异,所秉持的国际秩序观念和理念不尽相同。

2.合作性。

国际秩序是各国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的。

它凸显了国际社会合作与磋商的重要性,促进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发展。

3.多边性。

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和维护。

它反映了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工合作,通过多边协商和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4.不确定性。

国际秩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断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二、国际秩序的发展历程国际秩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总体而言,国际秩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国际秩序。

传统的国际秩序是以欧洲国际法为基础,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其核心特征是国家主权和平衡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为首要目标。

2.冷战国际秩序。

冷战国际秩序是以美苏两极体制为中心,世界范围内分裂成东西阵营,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冷战国际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监管国际关系长达半个多世纪。

3.后冷战国际秩序。

后冷战国际秩序是指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从两极对立到多极并存,国际关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

此阶段开始强调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4.全球化国际秩序。

全球化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秩序对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包括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 第二,在经济领域 首先推动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 规则,确保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 其次改革和加强世界贸易体制。
• 第三,文明领域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 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 性的现实,坚决抵制那种把自己的文化价值 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 推动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是国际 关系民主化的必要条件。
• (一)一步一步推进,由量的积累再到质 的变化。
• (二)需要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 作为中国人,我们满怀信心地为之奋斗, 在思想认识上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坚定不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团结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扎扎实实向这个目标 推进。
• 必要性: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达国 家凭其经济科技优势,掠夺、控制发展中 国家,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与 共同繁荣。在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下,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严重破坏了世界和 平稳定。
• 可能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得到了广泛 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家行为规范。它 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符 合国际法的基本精神,日益成为处理国际 关系的准则。中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际秩序的 特征: (一)整体性 (二)客观性 (三)相对稳定性
• 整体性 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变革是国家间政治、经济 利益博弈的结果。它反映的不是各国可以量 化的实力水平,而是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权力 和价值分配中的整体相对位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总体秩序和地区秩序
• 客观性 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斗争的产 物。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关系的历史就是 霸权兴衰的历史。
• (1)结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各国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 (2)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 国际新秩序两个方面。 • (3)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原 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 (4)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 (5)主张充分尊重联合国体制的权威,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

国际秩序的概念

国际秩序的概念

一、国际秩序的概念、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杨艳琦王正然)1、国际秩序的概念(这个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有,网上找不到就找书吧)(1)国际体系中的实例结构决定国际秩序(物质力量)(2)国际社会中的规划、制度、规范和认同(非物质力量)(3)国际秩序是国际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①权利分配、利益分配、观念分配的概念②国际秩序是国际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2、国际秩序的分类(这个参考书目也有,但书本有点简单,最好具体点)(1)按内容:国际经济秩序国际金融秩序国际政治秩序(2)按地域:中东国际秩序亚太国际秩序欧洲国际秩序等等3、国际政治秩序与国际经济秩序相互关系二、国际秩序的模式和冷战后的变化发展趋势(这个是重点哈)1、历史上出现的国际秩序模式(叶晓霞)(这个书本也有,但是要详细一点)(1)霸权秩序(英国霸权)(2)均势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宪政秩序(战后美国霸权)2、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变化趋势——多极均势格局的可能性(袁洋)(1)全球力量多极化(经济)(2)地区力量多极化(经济、政治)3、世界政治局势的紧张与动荡(袁洋)①地区冲突的特征:分布特征发生频率②大国干预的战争——科索沃战争核危机(朝核、伊核)③全球反恐战争(伊战、阿战)④民主化浪潮与颜色革命⑤紧张动荡的原因(内因、外因):层次分析法:全球力量地区秩序国内根源4、冷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变化发展趋势(郭慧仙王思颖)(1)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趋势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问题首先反应在金融领域(2)现存国际金融秩序的缺陷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金融霸权面临的危机②90年代以来世界、地区金融危机频发(3)重建国际金融秩序①G20、金砖四国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投票权的增加②重建国际金融秩序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注意:一、这些二级提纲只提纲相当于小标题的作用,具体的内容大家要多找资料,多写。

二、如果找来的资料与二级提纲有冲突,以找来的资料为准吧,允许调整。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国际秩序是在一定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所以,当世界格局这种稳定状态开始变更时,国际秩序免不了要重新构建。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是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而当今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但是,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逐渐暴露出了现存国际旧秩序的不适应性, 迫使人们反思现存国际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

中国谋求发展既不损害别人,更不威胁别人。

我们始终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近代中国人民频遭劫难,最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平合作的中国,愿意也能够随着自身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

对于中国而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内涵。

古老礼仪之邦的东方哲学与伦理体系、近现代历史催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实力崛起,赋予了中国敞向世界格局的多维面孔,中国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中国介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步伐加速并逐渐有力,关于国际新秩序下中国角色问题的谈论也日渐深入。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

国际新秩序当前的国际秩序是原有规则的既得利益者试图千方百计地维持现状,或者试图利用其在某一领域的领先优势掌控主导权,以制定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新规则。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制定21世纪的国际规则的过程中,它们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增强其发言和话语权。

在国际新秩序下,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人类家园。

谈到未来秩序,在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加紧密,现有强国不能再一味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不能假设其他国家都会赞成自己的决策,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正在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展不均问题明显减弱,权力差距也逐步缩小,美国的超级大国权力正逐渐散失,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权力将会变得更加分散,“去中心化的全球化”方向发展。

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将更加紧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面对国际上持续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压力,中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自觉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身履行大国责任的重点区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减贫,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与和平建设,促进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上,承担应尽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与西方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顾全大局的举措,如维持与美国的债权债务关系、积极开展对外援助等,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秩序是指“各国际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预期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相对和平、稳定、有序的国际关系状态”总的来看,国际秩序是指国际各国家依据自身的行为力量形成的格局或布局,追求的是各国家基本、主要的目标。

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是日本在步入近代之后国家的政治倾向。

近代之前,东亚处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下,日本在政治领域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未与中国形成藩属关系。

1853年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步入近代之后,日本通过改革拥有了相应的经济基础,国力上升,想要打破传统“华夷秩序”的观念也随之付出了相应的实践。

总的来讲,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就是试图改变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的同时,在东亚取代中国的地位,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政治取向。

2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2.1文化原因日本是一个拥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国家,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日本人认为天皇是神道教中天照大神的后代,所以有着很浓厚的“皇化”思想。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说,“皇大御国,乃天照大神诞生之国,她优越于万国之缘由,在于所有国家皆仰承天照大神的洪恩圣德。

”正是受神道教中“神国”思想的影响,日本民族有种与生俱来的种族优越感。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尤为注重神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并把神道教定为日本的国教。

日本企图打着“万国之缘由”的宗主旗号对东亚的其他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想要建立在日本统治下东亚一体化的国际秩序。

神道教的核心精神是“忠”,这种精神在日本的武士集团中最能体现。

日本的军国主义追根溯源则是最初的武士集团主义,这种武士集团是日本在庄园制形成时期由保护庄园的“民兵”后来发展而来的。

受神道教的影响,武士则肩负着对主人的责任,集团内部保持着严格有序的制度。

他们英勇善战,可以随时为主人付出生命。

“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日本政府出于国策的需要鼓吹武士道精神,广泛进行战争教育” 。

体系与国际秩序

体系与国际秩序

体系与国际秩序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迅猛,国际社会的关系也愈加复杂。

在这个背景下,体系与国际秩序成为了广受关注的话题。

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全球合作、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体系的概念、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以及体系与国际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系的概念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通过其中各个成员的相互作用和联结来维持。

在国际关系中,体系是指由各个国家构成的整体,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利益追求和互惠互利。

体系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

二、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各个国家遵循的一套规则和准则。

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确保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序、稳定地发展。

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稳定对于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健康的国际秩序可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与发展。

三、体系与国际秩序的相互关系体系和国际秩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体系的建立和稳定需要一个规范和有序的国际秩序来支撑,而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环境。

体系和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四、维护体系与国际秩序的挑战然而,在当今世界,维护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其次,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体系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再者,新兴国家的崛起和权力转移也给体系和国际秩序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需要加强沟通协调,秉持多边主义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的完善和进步。

总结起来,体系与国际秩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 – 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 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促进技术转让,加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从根 本上改变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传统贸易方式。 – 平等参与世界经济事务,公平分享由此获得的利益; 保证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并 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活动。
四、各种类型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988年9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斯里兰卡总理普雷 马达萨时,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 中国的主张: – 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 第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 模式多样化。 – 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 联合国机构。
二、国际经济旧秩序及其实质
第一、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 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 实质: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
三、国际政治旧秩序及其实质
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他国内政, 国际关系中存在严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现象。
– 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实行集体自力更 生,建立和发展各种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和原料生 产国、输出国组织,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过 程。 – 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的无权地位,使发 展中国家能更充分地、有效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 决策过程。 – 主张增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 的发言权。
军事上,军备竞赛激烈,核战争危险危及人类生存, 地区热点丛生,局部战争不断,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 稳定。
文化上,西方国家大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进行渗透扩张,打没有硝烟的战争,危及社会主义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总之,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西欧关于建立世界秩序的构想 – 目标: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 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 – 领导:反对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要求同美日 等国分享领导权 – 如何建立: 英国:强调英美的“特殊关系” 法、德:注重发挥联合的欧洲的作用

日本的世界新秩序观: – 目标: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 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 以日、美、欧三极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在 未来世界中占据一“极”,并主导亚太事务。 – 突出强调经济和科技力量对形成国际新秩序的决 定作用。
一、国际秩序的涵义
1、国际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 政治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围绕某种目的和 依据一定规则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运行 机制,它表现为各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位置 和发展顺序的有机统一。
国际经济秩序
决定
反作用
国际政治秩序
2、国际秩序的特点 – – – – 有序性 层次性 动态性 合力性
美国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 第一、实现美国对国际事务的领导权,这是美国倡 导的“世界新秩序的”追求的首要目标。 – 第二、继续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在协 调西方联盟关系时谋求更多的美国利益。 – 第三、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结构。 – 第四、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 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