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第四章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五)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的根本特性。
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整体性是根本特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辅相成,环境资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点构造和功能的系统。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内部构造和外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 1、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实质是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那么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是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效果分类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程度分类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立工程、区域开发方案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展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到达更具环境形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3、筛选。
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划分范围。
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5、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内容。
建立工程概况;建立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立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办法(2018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平成九法第八十一号)

日本環境影響評價法(平成九年法律第八十一號)日本環境影響評價法(平成九年法律第八十一號)(1997年)目錄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第三條)第二章 製作計畫書前的手續第一節 關於第二種事業之判定(第四條)第二節 製作執行手冊等(第五條-第十條)第三節 實施環境影響評定等第三章 計畫書(第十四條-第二十條)第四章 評價書第一節 製作評價書等(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第二節 製作補正評價書等(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五章 修正對象事業的內容等(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第六章 評價書的公告及參觀後的手續(第三十一條-第三十八條)第七章 環境影響評定其他手續的特例等第一節 關於訂定都市計劃之對象事業等的特例(第三十九條-第四十六條)第二節 有關港灣計劃,環境影響評定其他的手續(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第八章 各種細項(第四十九條-第六十一條)附項第一章 總則(目的)第一條 此法是對土地之變更、新設建築物等事業進行動作之事業者,對試作其事業之實施時,鑒於進行事前的環境影響評定,對於環境保全上極為重要,在對於環境影響評定使國家的責任義務更加明確的同時,對於唯恐有顯著規模較大的環境影響之事業,要訂定較適當且可順利進行環境影響評定的手續及其他事項。
因其手續所進行環境評定的結果為有關其事業環境保全的措施,決定關於其他事業的內容將其反映,取得其措施,確保關照有關其事業之環境保全,以現在及將來確保投資在國民的健康之文化生活為目的。
(定義)第二條 在此法所謂的「環境影響評定」,係對於因為事業[稱為為了特定目的進行一連串土地形狀的變更(包含與此合併進行疏通)同時建築物的新設以及擴改建。
以下相同。
]的實施而波及影響環境(包含相關事業實施後的土地或建築物進行預定之事業活動,包含有其他人的活動涉及相關事業為目的時,伴隨這些相互所產生的影響。
以下簡稱為「環境影響」。
),進行有關環境構成要素的每一個項目的調查、預測及評定之同時,在進行這些的過程中,檢討有關其事業的環境保全措施,講授這個措施時,對環境影響做綜合評價。
张从版《环境评价与衡量》习题

环境评价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环境评价概述》一、概念1.环境质量2.环境评价3.环境标准4.环境质量标准5.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填空题1.环境质量的价值包括(经济)、(健康)、(生态)和(文化)。
2.环境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和价值)。
3.按照评价的时间,环境评价分为(过去)、(现状)和(影响)。
4.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家法律中肯定下来的国家是(美国)。
5.东欧与前苏联的环境评价主要侧重于(河流)和(地理)。
6.我国的环境评价经历了(尝试)、(探索)、(发展)和(评价)四个阶段。
7.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p=c/s )。
三、简答题1.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确定评价的要素和影子;指数的选用与综合;质量分级4.简述专家评价法。
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构成是怎样的?6、某监测点数据如下(单位是mg/L),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第二章《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一、概念1.特尔斐法2.专家二、简答题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2.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公式。
3.环境背景值的含义。
4.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现场测量;摇杆发5.如何制定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确定检测范围;确定检测周期;确定监测点位6.大气监测项目有哪些?7.特尔斐法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8.大气监测频率9.地面水监测频率。
10.土壤监测的布点方法三、计算题1.某地区建有化工厂、纺织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2.在某河的源头处采集的10个样品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如下表,据此计算水环境背景值。
第三章《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一、概念1.大气监测评价法2.API3.风廓线公式4.大气稳定度二、公式1.上海大气污染指数2.高斯公式的地面及源高修正公式3.高斯地面浓度分布公式4.高斯下风轴线浓度分布公式三、计算题1.地处平原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100m,SO2产生量180kg/h,烟气脱硫效率70%,在其正南1000m处有一医院,中性条件下烟囱出口处风速 6.0m/s,σy=100m,σz=75m,试求当吹北风时工厂排放的SO2在该医院1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第十三条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公开听证结果,说明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
(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者要求。
作出批准决定后,在政府网站公告建设项目审批结果。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环保总局重新审核。
环保总局从下列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重新审核:
(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有无变化;
(二)原审批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有无变化。
若上述两方面均未发生变化,环保总局作出予以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对审批或重新审核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期限
第十八条 环保总局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建设单位按照环保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
— 1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进行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审能力。
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论,有关法规、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二)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各种环境要素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功能(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发展历程(1学时)知识点: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类型(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人员管理(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等级,评价自制范围,环评人员管理。
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的办法。
本章小结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分类;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内容、环评制度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工作程序;环评资质及人员管理要求。
难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区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2 —环境影响评价不等同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环境评价?2、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分类?3、我国环境评价如何进行分类管理?4、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意义是什么?作业:登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了解环评最新动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手册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手册第一章: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环境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旨在评估开展特定项目或计划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与管理建议。
作为环境生态部全体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手册至关重要。
本指导手册将从相关法规、流程和技术准则三个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相关法规2.1 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法规是指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我们需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通过了解这些法规,我们可以准确判断特定项目或计划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2.2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标准和要求的法律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是指导我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时,我们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影响评价公告与批复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
第三章:流程指南3.1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环境影响评价流程是指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前,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流程,包括项目申报、环境调查、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等步骤。
通过执行规范的流程,我们能够高效、准确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指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成果。
报告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导则的要求,包括报告结构、内容要点、评价方法等。
对于报告的编制,我们需要做到准确、规范、可操作性强。
第四章:技术准则4.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具体技术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基本概念:A.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B.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C.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D.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对象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预测、选择、导向(核心)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A.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B.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79年) C.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环评制度D.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于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E.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F.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相关法G.《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它是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法规。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范文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2018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18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07.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施行日期】2016.09.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操作规程手册

环境影响评价操作规程手册第一章介绍1.1 目的和背景1.2 适用范围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2.2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3.1 项目可行性研究3.1.1 项目背景和目标3.1.2 项目可行性分析3.1.3 环境影响预测3.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3.2.1 报告的内容和结构3.2.1.1 项目概述3.2.1.2 社会经济环境描述3.2.1.3 环境基线调查结果3.2.1.4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3.2.1.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3.2.1.6 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3.2.1.7 评价报告附件3.2.2 报告的编制流程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和监督4.1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构4.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措施4.2.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4.2.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4.2.3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与监督4.2.4 对评价不合格项目的处理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5.1 相关法律法规5.2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支持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经验和启示6.1 典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6.2 经验总结与启示第一章介绍1.1 目的和背景环境影响评价操作规程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编制目的是为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客观和可靠性,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手册适用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项目等。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和管理要求,旨在提供明确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指南。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开展各类项目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和评价,评估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9.08.17•【文号】国务院令第559号•【施行日期】2009.10.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国务院令(第55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已经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九年八月十七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第七条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有某污染源由烟囱排入大气的 SO 2 源强为 80g/s, 有效源高为60m,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 6m/s, 当时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 500m 处的σz=18.1m,σy=35.3m ;计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
解: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221(,,0,)exp 2y z y z q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10001.11.18603.355021exp 3.351.18614.3803522m g C (-⨯=⎪⎭⎪⎬⎫⎪⎩⎪⎨⎧⎥⎥⎦⎤⎢⎢⎣⎡⎪⎭⎫ ⎝⎛+⎪⎭⎫ ⎝⎛-⨯⨯⨯⨯== 0.01 mg/m 3经计算获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为0.01 mg/m 3。
2. 某工厂烟囱高Hs=45m ,内径D=1.0m ,烟温Ts=100℃,烟速V s =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大气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的浓度。
(大气压Pa=101KPa )小型烟囱Q h <1700KJ/s ,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1)01.05.1(2-+=∆u Q D V H h s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σy =0.110726x 0.929481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⑴工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 Q=180kg/hr×1%×90%×3264×1000/3600=0.90 (g/s) ⑵根据风廓方程,可计算在评价因子45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风速高度指数p=0.25p z z u u )(1212=)/(9.21045225.0s m u =⎪⎭⎫ ⎝⎛⨯= ⑶计算烟囱的提升高度和有效高度①烟气排放量Q v =A.u=3.14×0.52×5=3.9(m 3/s )②烟气热释放率v s a h Q T T P Q ⋅∆⋅=5.3=3.5×101×10027320100+-×3.9 = 296 (KJ/s )③烟气提升高度Qh<1700KJ/s ,属小型烟囱,可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1)01.05.1(2-+=∆u Q D V H h s =2×(1.5×5×1+0.01×296)/3.9 ==5.4 (m)烟囱的有效高度H=Hs+ΔH=45+5.4=50.4 (m )⑷根据G-P 模型,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450m 的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γ1x α1=0.110726×4500.929481= 32.4 mσz =γ2x α2=0.104634×4500.826212 = 16.3m⑸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 将以上数据带入:)/0015.0)/105.12.164.5021exp 2.164.329.214.39.03362m mg m g C ((=⨯=⎪⎭⎪⎬⎫⎪⎩⎪⎨⎧⎪⎭⎫ ⎝⎛-⨯⨯⨯⨯=-3. 地处平原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100m ,SO 2产生量180kg/h ,烟气脱硫效率70%,在正下风1000m 处有一医院,试求中性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时,该工厂排放的SO 2对医院SO 2平均浓度贡献值。
(中性条件下,烟囱出口处风速6.0m/s ,距源1000m ,σy=100m,σz=75m)。
解:①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Q=180kg/hr×(1-70%)×1000/3600=15 (g/s)②烟囱的有效高度H=100m③烟囱出口风速u=6.0m/s④根据帕斯奎尔法模型,可以得出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1000m 处的污染物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 100mσz = 75 m⑤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 将以上数据带入:)/1036.47510021ex p 75100614.315352m g C (-⨯=⎪⎭⎪⎬⎫⎪⎩⎪⎨⎧⎪⎭⎫ ⎝⎛-⨯⨯⨯⨯= = 0.0436 (mg/m 3)4. 设某电厂烧煤 15t/h ,含硫量 3%, 燃烧后有90%的SO 2由烟囱排入大气。
若烟羽轴离地面高度为 200m ,地面 10m 处风速为 3m/s , 稳定度为D 类,求风向下方300m 处的地面浓度。
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σy =0.110726x 0.929481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①电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Q=15t/hr×3%×90%×3264×1000000/3600=225 (g/s)②烟羽轴的高度就是烟囱的有效高度是,H=200m③根据风廓方程可地面上风速,可计算在200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0.25p z z u u )(1212=)/(34.610200325.0s m u =⎪⎭⎫ ⎝⎛⨯=④根据帕斯奎尔法模型,可以得出在大气稳定度为D 类,风向下方300m 处的污染物扩散系数σy 、σz 分别为:σy =γ1x α1=0.110726×5000.929481= 35.7mσz =γ2x α2=0.104634×5000.826212 = 17.8 m⑤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0,0,)exp 2y z z qH C x H u πσσσ⎛⎫=- ⎪⎝⎭ 将以上数据带入:)/08.1720021ex p 8.177.3534.614.322532m g C (≈⎪⎭⎪⎬⎫⎪⎩⎪⎨⎧⎪⎭⎫ ⎝⎛-⨯⨯⨯⨯= 污染物基本全部由风吹离了这个区域,对地面SO 2的浓度不造成影响。
5. 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50m ,SO 2排放量12kg/h ,排口风速4.0m/s ,求:⑴SO 2最大落地浓度的多少?⑵若使最大落地浓度下降至0.010mg/m 3,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效源高应为多少?设此大气稳定度下的P-G 系数参数P 1=2.27))1(21exp()(1221))(1())(1(2121)(211212121ααααγγαααααα-⎪⎭⎫ ⎝⎛+=-+-H P 解:⑴SO 2最大地面浓度SO 2排放强度为:Q=10 kg/hr = 10000/3600=2.778 (g/s)排口风速u=4.0m/s根据高斯模型,地面最大浓度为:12max 2P H u e Q C π= 将数据带入为:27.250414.3718.27778.222max ⨯⨯⨯⨯⨯=C =0.028×10-3 (g/m 3)= 0.028(mg/m 3) ⑵如控制C max=0.010mg/m 3,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提高烟囱的高度两种方式达到目的,若提高烟囱高度,烟囱的有效高度为:211max 2⎪⎪⎭⎫ ⎝⎛=P C u e Q H π=[2×2.778/(2.718×3.14×4×0.01×10-3×2.27)]0.5=84.6 (m)烟囱的有效高度应保持在84.6米以上时,地面最大浓度可控制在0.01 mg/m 3以下。
1. 有一条比较浅而窄的河流,有一段长5km 的河段,稳定排放含酚废水Q h =0.10m 3/s ,含酚浓度为C h =5mg,/L ,上游河水流量为Q p =9m 3/s ,河水含酚浓度为C p =0,河流的平均流速为v=40km/d ,酚的衰减速率系数为k=2 d -1,求河段出口处的含酚浓度为多少?解:较浅而窄的河流可以按照一维河流模型进行分析。
可以认为污水与河水可迅速地混合均匀,排放点的酚浓度就等于:q Q qC Q C C ++=21)/(055.01.099010.05l mg =+⨯+⨯=对于一维河流模型,在忽略扩散时,可降解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可表示为:)]/(ex p[)(10u x k C x C -=将各量数值带入得 ⎪⎭⎫ ⎝⎛⨯-⨯=4052ex p 055.0C =0.0428 (mg/l) 河段出口处的含酚浓度为0.0428mg/l 。
2. 有一条河段长7.5km ,河段起点BOD 5的浓度为7mg/L ,河段末端BOD 5的浓度为5mg/L ,河水平均流速为15km/d ,求该河段的自净系数k 1为多少?解:按照一维河流模型S-P 模型进行分析。
河流中的 BOD- DO 的变化规律为:⎪⎩⎪⎨⎧--+--==----)()(//2101/0/02121u x k u x k u x k s s ux k e e k k L k e C C C C e L L由第一方程可得:⎪⎪⎭⎫ ⎝⎛=211ln C C x u k ,将各量的数值带入方程式,得: 11673.00.50.7ln 5.715-=⎪⎭⎫ ⎝⎛=d k 3. 一河段的K 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E =19440m 3/d ,BOD 5(E )=81.4mg/l ,河水Q P =6.0m 3/s ,BOD 5(P )=6.16mg/l ,u=0.1m/s ,K 1=0.5/d 。
①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混合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 的下游某段处,河流中BOD 5浓度是多少?②如果COD Cr (E )=100 mg/l ,COD Cr (P )=12 mg/l ,K C =0.3/d ,其它数据同上,计算COD Cr 浓度。
解:①混合均匀后,水中的BOD 浓度q Q q C Q C C ++=213600/24/194406616.63600/24/194404.81+⨯+⨯==8.88 (mg/l)在忽略扩散时,一维河流模型有:)]/(ex p[)(10u x k C x C -=⎪⎭⎫ ⎝⎛⨯⨯⨯⨯-⨯=2436001.01000105.0ex p 88.8=4.98 (mg/l) 河段混合断面10km 处的BOD 浓度为4.98mg/l 。
②混合均匀后,水中的COD 浓度q Q q C Q C C ++=213600/24/1944066123600/24/19440100+⨯+⨯==15.2 (mg/l)在忽略扩散时,一维河流模型有:)]/(ex p[)(10u x k C x C -=⎪⎭⎫ ⎝⎛⨯⨯⨯⨯-⨯=2436001.01000103.0ex p 2.15=10.7 (mg/l) 河段混合断面10km 处的COD 浓度为10.7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