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光绪帝载湉生平_3000字
帝王故事精选: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一生
光绪帝简介:清德宗光绪,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醇亲王奕譞的⼉⼦,慈禧太后外甥。
1875年12⽉初,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
为清⼊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终年38岁。
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
中国皇帝光绪屈辱的⼀⽣历史背景光绪帝载湉,同治⼗年(1871年)六⽉⼆⼗⼋⽇出⽣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同治皇帝死后没有⼉⼦,慈禧为了能名正⾔顺地把持朝政,亲⾃指定醇亲王的次⼦,也是⾃⼰妹妹的亲⽣⼦,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已有⾝孕。
慈禧担⼼阿鲁特⽒⽇后如⽣下个⼉⼦,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的饮⾷。
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些⾷物维持⽣命。
阿鲁特⽒暗暗写了⼀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亲该怎么办。
她⽗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决定了。
阿鲁特⽒绝望,于公元1875年2⽉20⽇深夜三更时分吞⾦⾃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极⼒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谏”。
他事先吞服了⽣鸦⽚,然后去见慈禧。
他头也不磕,⼤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权。
⾂下都反对你这样做。
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今天我⽃胆讲了这些话,你⼀定会⽤苦刑折磨我。
可是我已经吞下了⽣鸦⽚,马上就要死了。
我临死之前,⼀定要让你明⽩,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亥⽇⽴载湉为皇帝。
第⼆年改年号为“光绪”。
成为帝王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
⾄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权。
光绪⼆⼗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东学党之乱,⽇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清军。
七⽉⼀⽇中、⽇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光绪帝载湉:“大姨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亲戚”
光绪帝载湉:“大姨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亲戚”阅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
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我,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大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倒数第一的是我小侄儿,但是他还算幸运,至少开开心心过了后半辈子,总的来说下场可比我好多了。
我这皇帝当得是真窝囊,没办法,入职的时候我才四岁,又是靠关系上的位。
能得到这份工作,全靠我大姨妈。
我大姨妈是谁?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啊。
我开始还觉得爹亲妈亲不如姨妈亲,后来我才知道,本来大家推选的是我的两个侄儿,但是这样一来我姨妈就变太皇太后了,按祖宗规矩她就只能退休养老了,这才有了我站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不过我始终觉得我这个软柿子性格是遗传,比如我爹贵为一字铁帽子王,但也没看出哪里铁来。
我一上台,我爹就吓得赶紧辞了职退居二线,生怕被我姨妈收拾。
登基两年,我开始读小学了,这时候我认识了对我影响极大的翁老师,一个油腻老成的大忽悠,他将伴随我度过这和姨妈斗智斗勇的短短一生。
在我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怎么见过我亲妈,而我姨妈是个尤其泼辣、控制欲极其强烈的女人,她经常体罚我,羞辱我,就担心我发展出什么健全人格当个好皇帝抢她饭碗,好不容易结了婚,她还把我最喜欢的老婆给干掉了。
这个老变态,就是见不得我有一点点开心。
虽然我过得很惨,但是我还是有点职业道德的。
既然当了皇帝,那我还是想好好干工作嘛。
甲午战争大败之后,我就想搞事情,整顿一下我大清风气。
虽然六年前有个叫康有为的就写过一个变法方案,但当时也没人听进去,虽然隔壁那个小岛国明治维新搞得有声有色令人艳羡,但是老祖宗的法哪可是说变就变的,谁也不敢出这个头。
没想到六年后,我大清世界第八名的海军被揍得屁滚尿流,陆军也几乎全军覆没,突然间全世界都对我的家产虎视眈眈起来,我和我的班子就是这时候才真的坚定要搞改革了,日本都能搞起来,我为啥不能呢?结果还真不能。
光绪生平
光绪生平(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甲午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却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
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
●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他六岁开始上学读书,他的老师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
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慈禧才让光绪亲政●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
他主和●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光绪性格●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为政举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主战。
光绪帝早已看出这是日本的圈套,他多次下令加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
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择求和。
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局,草率宣战。
结果,清朝战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
民族危机激起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
光绪帝的这一举动必然引起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历史评价●《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
2015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甲午战争120年【2】
2015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甲午战争120年【2】事实上,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因,很多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这种既得利益者的心态上。
例如,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派系林立,军权不统一,国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动员,南洋水师不救北洋舰队,淮军湘军如同陌路。
而日本则早在1878年就建立了参谋本部,实现了军政、军令的统一。
甲午战前,日本对舰队连续进行了两次改编,将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又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
整个过程如臂使指,没有任何障碍。
以至于梁启超评论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自己也抱怨“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的确,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军政、军令的统一是最起码的要求。
这是任何一个改革者都不应该忽视的事情,然而却偏偏被大清的改革者们遗忘了。
可是,这又该怨谁呢?要知道,当年朝廷曾经有过建立统一的外海舰队的设想。
可由于这支舰队没有打算放在李鸿章的北洋,而是放在了南洋,就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要求三洋分别各建海军。
李鸿章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还不止如此,1879年,北洋筹到了百余万两银子,准备买铁甲舰。
可是一听说这艘铁甲舰可能被划拨给南洋水师,李鸿章宁可放弃先进的铁甲舰,改买过时的快碰船,也不愿让南洋占到光。
对于北洋海军这支急需专业化人才来掌控的现代化舰队,李鸿章却偏偏派了个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海军一窍不通的外行丁汝昌来做提督,为什么?还不是自己家的东西要派自己人来看着么(丁汝昌是李鸿章淮军旧部)。
既然视军队如私产,那自然就不愿意拿给别人用了,因此1885年中法战争的时候,恰恰是李鸿章借口“北洋仅有快碰船二艘略可行海,实太单薄……勿论无大帮兵轮可派,即有船而无将帅,岂能用命济事”而不愿派军舰支援福建水师。
有这样的前科,李鸿章还好意思抱怨南洋水师不来支援他?正是由于一个个心里怀着这样的小九九,李鸿章们开展改革多年,也没有实现中国军队的统一。
事实上,对李鸿章个人而言,这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
清朝光绪皇帝生平简介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光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七子的儿子,其母名为叶赫那拉;婉贞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位时期采用年号“光绪”,故又称光绪帝。
公元1871年,载湉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的醇王府,公元1874年,同治帝去世,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操控政权,而力排众议,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作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这一年不管醇亲王奕譞多悲痛,四岁的载湉还是登上了皇位,由两位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光绪。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一人垂帘,而公元1889年,光绪帝亲政,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朝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握在慈禧的手中。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拒绝求和而主战,但此时的清政府已腐败不堪,作战能力太弱,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草签了《马关条约》,被光绪坚定地拒绝。
光绪想过迁都来与日本周旋,但被慈禧太后拒绝,最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随后,康有为等人发动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强烈支持,并于公元1898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但慈禧太后等人反对,光绪试图用袁世凯牵制慈禧太后的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将光绪幽禁,维新变法失败,历时不过一百零三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一直被幽禁,慈禧太后再次独揽大权。
公元1908年,光绪帝暴毙,终年三十八岁,终于清西陵之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同治与光绪的关系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关系使堂兄弟与表兄弟的关系,同治皇帝的父亲和光绪皇帝的父亲是亲兄弟,同治皇帝的母亲和光绪皇帝的母亲是亲姐妹。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等人拥立了光绪作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1874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生前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两宫皇太后就商议立储君一事,参加大会的都是同治皇帝的叔叔们,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廷的大臣。
清朝光绪帝的生平简介
清朝光绪帝的生平简介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七子的儿子,其母名为叶赫那拉·婉贞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位时期采用年号“光绪”,故又称光绪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光绪帝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光绪帝的生平简介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出生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北京太平湖边的醇王府内。
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
他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建国以来第十一位皇帝,年号为光绪,在位总共三十年,史载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8年暴病身亡。
光绪帝并不是同治帝的儿子,他们只是叔侄关系。
只因同治皇帝直至驾崩之际,膝下并无子嗣,故而在徇私的慈禧太后竭力坚持下,立其胞妹之子载湉为帝。
这也令当初养心殿内的军机大臣们颇为懊恼和不甘。
光绪帝登基后,慈禧太后一边垂帘听政,故而实权并不在他的手里,这在光绪帝亲政之际也未能改变。
光绪帝每天都要对慈禧太后唯命是从,即便是自己的家庭都要收到慈禧太后的监视,并且时常从中阻挠。
其中光绪帝最为宠信的珍妃他他拉氏也是在遭受慈禧太后厌弃,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投进杀害的。
虽说光绪帝在为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牵制,其政治理想不懂施展。
但是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里还是做出他前几代帝王无法比拟的政绩。
光绪帝重视国家主权,对割地赔款这样丧权辱国的条款是极为敏感的。
在新疆遭受英、俄蚕食之际,清军经历两年的整顿和准备,在左宗棠的率领下并以及人民的帮助下成功收复新疆。
在看到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光绪帝可谓是痛定思痛,极为开明地接受了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力图光复中国大国风范,只是在保守派的重重打压下以失败告终。
虽然光绪帝一生是悲剧的,但是他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一个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光绪皇帝为什么没有儿子光绪皇帝出生的日期是1871年8月14日,逝世的日期是1908年11月14日,他死的时候38岁,死的并不算很早,所以他没有子嗣的原因引起了后人的疑惑,因此后人便总结了光绪皇帝没有儿子的原因。
2024纪念甲午战争作文.doc
2024纪念甲午战争作文2024纪念甲午战争作文精选篇1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
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
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
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
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2024纪念甲午战争作文精选篇2《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
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
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
看到这里,我非常生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
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一定要打掉倭寇。
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起,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
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可以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现在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面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光绪
[键入文字]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光绪在清朝历史上命运最为悲情的皇帝莫过于光绪皇帝了。
若论悲催,也许要数他的前任同治皇帝。
堂堂九五之尊据说死于令人尴尬的梅毒,但作为一个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君王,实在是令人鄙夷,丝毫不值得同情。
但光绪皇帝不同,作为日暮黄昏的满清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帝国在浑浑噩噩中一步步沉沦。
他决心振作,要通过自己的微弱之力来扭转历史趋势,让中国重新焕发蓬勃朝气。
光绪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傀儡的一生、悲情的一生。
他本是满洲亲王的儿子,本与帝位无缘,若真如此,也许反而对他来说是幸运的。
谁能料到他的前任以戏剧性的方式离别了帝位,历史将其推向了激荡的漩涡之中。
同治十三年(1874 年),同治帝去世,这一年载湉(光绪)四岁。
同治皇帝突然病逝,对清帝国高层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帝国的最高权利出现真空,继承人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关键。
同治帝死后仅两个小时,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和满洲亲贵、军机大臣们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该由谁来继位。
军机大臣的意思是国家为重,必须要立一位年富力强的宗亲。
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慈禧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将来的皇帝如果是个年富力强的成年人,慈禧哪里还有垂帘听政的资格,这不是要让自己放弃梦寐以求的权力在政治上靠边站嘛。
所以这个提议被无情否决。
按照宗法礼制,现任皇帝死了,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宗亲中挑选一位后辈来入嗣同治帝,以他儿子的名义继位,但是慈禧却表示反对。
这就有点奇怪了,从历史经验来看,太后为了保证权力,往往要立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汉太后王政君就是这么干的,那为什么慈禧不同意呢?1。
光绪皇帝的悲剧一生
光绪皇帝的悲剧一生失去母爱的童年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
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
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
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
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
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
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
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
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
国不可一日无君。
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
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
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
这自然是慈禧专專製政治的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甲午中的光绪:摸不清“家底儿”的指挥者
甲午中的光绪:摸不清“家底儿”的指挥者光绪帝人物小传: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光绪帝四岁登基,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但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甲午事迹:“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
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
甲午年,是爱新觉罗•载湉登上帝位的第二十年个年头,也是他亲政的第七年。
这位24岁的少年天子,准备抓住这次机会,通过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权威。
同时,向他的监护人——帝国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太后,证明自己有能力独自支撑起大清江山。
可惜,他的政治资源和政治能力均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太后选择皇帝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出生于1871年8月14日,身为狮子座的光绪皇帝,却是个非典型性狮子座。
终其一生,未能显示出大狮子的英明与决断。
这就要从他“得位不正”说起。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只活了十九岁,并且没能留下子嗣。
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治在养心殿东暖阁撒手人寰,两宫太后便在西暖阁召开会议,宣布了皇帝驾崩的噩耗。
紧接着就要决定:谁来继承大统?别看平时大清国的皇亲贵胄不少,但是符合当皇帝标准的真就寥寥无几了。
乾隆皇帝定下来辈分的:永(颙)、绵(旻)、奕、载。
道光皇帝又接续了四个字:溥、毓、恒、启。
同治皇帝是“载自辈”,他死后理应选“溥字辈”来继承。
当时,“溥字辈”里道光皇帝的长孙溥伦,比较合适,可溥伦已经十七岁,清朝规定:皇帝最晚十八岁亲政。
如果溥伦继位,就不能搞垂帘听政。
即便是其他年龄小的“溥字辈”当皇帝,慈禧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也不具有合法性。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晚清名臣李鸿章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晚清名臣李鸿章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生平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844年(道光24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2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
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胞们,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纪念日。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也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未来指明方向。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我们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一次触礁。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对阵双方是中国清朝与日本。
作为一个自豪的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这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清朝政府腐败、落后的统治下,“西学东渐”思潮的高涨和日本兴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战争中,我们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失去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还割让了辽东半岛、菲律宾等地区。
然而,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历史的痛苦中。
甲午战争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历史课,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反思。
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惨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府腐败、军队低效、技术装备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实质上是由于我们长期封闭、守旧,没有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进步与变化。
12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经历了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我们取得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安全生活国、联合国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我们的航天事业也已屡创佳绩。
这其中的变化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的结果。
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世界才会正确认识中国,中国才能走得更远。
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政策,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
我们致力于同各国建立平等、友好、互利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挑战。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冲击多边机制,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问题频发。
光绪历史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光绪帝即位背景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德宗,年号光绪。
他在1875年继位,当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这一时期,清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国外则有英法联军侵华、日本侵台等事件。
2. 光绪帝改革举措光绪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败。
其中最著名的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等。
3. 戊戌变法失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导致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历时短暂,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光绪帝去世1908年,光绪帝病逝,享年38岁。
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去世。
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达到了顶点。
二、感悟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光绪帝时期,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然而,光绪帝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光绪帝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2. 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光绪帝时期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未能成功。
这警示我们,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在当时,清朝封建制度已经僵化,改革需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而这一点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实现。
3. 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光绪帝在位期间,虽然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力和手段,改革未能取得成功。
这反映出领导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反之,一个昏庸无能的领导者,只会将国家带入深渊。
4. 和平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光绪帝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英法联军侵华、日本侵台等事件,使清朝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甲午战争120周年丰岛海战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丰岛海战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这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
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又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于是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作文【高中高二800字】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小编导语:这是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作文,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为了纪念甲午战争小编整理了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与同学们分享,更多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
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
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
”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写在甲午战争120周年
写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海战,日本称日清战争(日语:日清戦争/にっしんせんそう),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关于甲午海战的介绍。
我喜欢国际上的这种称谓——第一次中日战争。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友谊的记载可以从徐福出海开始,到贞观盛世的时候,中日的友谊达到了巅峰。
但是从明朝开始,日本的海盗就开始骚扰着大明王朝的沿海地区,那时候,我们蓬莱人的骄傲——戚继光将军开始声名远播,他成功的驱除了倭寇,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记载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的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就开始了扩张势力的历史,可以这样理解,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这个国家的血液中就渗透着西方列强的那种原罪和血淋淋的侵略快感!中日第一次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半岛,当时的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国自认是大清的附庸国,如南海的琉球王国一般。
日本天皇明显的不满意大清国在西方列强肢解体无完肤的情况下,还要成为东亚的老大,这是日本不能允许的,也是不愿意的看到的。
陆战,从朝鲜开始。
海战,从朝鲜丰岛海面开始。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
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火烬灰冷——清德宗光绪皇帝的一生
火烬灰冷——清德宗光绪皇帝的一生今儿,想来说说这光绪皇帝的一生。
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醇亲王奕譞与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也是婉贞唯一活着的儿子。
他四岁被接进宫,由慈禧抚养长大。
这一生可以用提线木偶来形容了。
小皇帝入宫后,离开了他的亲生父母,慈禧太后自然要对这个幼童予以关怀,据她自己对臣属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慈禧一开始是很喜欢光绪这个“儿子”的。
年纪尚幼的光绪还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自己一生的命运已经被牢牢的掌握在这个姑妈的手里了。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载湉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毓庆宫在东六宫东侧斋宫与奉先殿之间。
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
[18] 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
翁同龢主要教载湉读书,夏同善主要教载湉写仿格(写字)。
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
载湉读书很用功,慈禧太后夸赞他:“非常爱好学习,坐着、站着、躺着都在朗诵诗书。
”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
载湉有父亲奕譞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
载湉在毓庆宫的读书学习长达十余年。
慈禧太后光绪虽然身体孱弱,但妥妥是个三好学生,爱读书,放在今天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就是这样“听话的好孩子”的个性,最终葬送了他的一生。
好孩子的光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一生。
但凡光绪帝能够勇敢打破礼教,告诉自己除掉慈禧这个障碍,也许命运会有所不同。
但是他在宫中孤立无援,也没有人会支持他这么做,孤身一人这么冒险,实属困难。
大婚众所周知,光绪皇帝在他18岁的时候,慈禧给他安排了一场世纪婚礼,而这次的新娘,也是慈禧太后精心为他挑选的。
皇上面对五位秀女,本想将玉如意交由德馨的女儿,而慈禧却在选秀中喊住了皇帝,皇帝只好会意老佛爷的意思,将玉如意交给她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
而没被选中的四位秀女又由老太后示意,将荷包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
史纲期末论文《谈谈光绪的命运》
史纲期末论文《谈谈光绪的命运》出生在贵胄皇家,尽管他曾努力地想挣脱金牢笼的束缚,但他的一生或许早已注定是悲剧的,就像影视剧里台词写得那样,“我宁可来世不要投生在这皇家,宁可做一个凡夫俗子。
”除了对这位皇帝的振兴中华“奢侈”的梦想深深敬佩意外,似乎我对他富有悲剧色彩的命运更充满感慨,同情。
走进这一位内心无限孤独,压抑的晚晴帝王,去探寻一个真实的光绪。
没有跟同龄人孩子一样享尽童年的自由和快乐,就已成为操纵权力的“女统治者”慈禧手中的一颗任由摆布的棋子,一个实现她独掌朝纲的工具,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政治玩偶。
当这个四岁的无知孩童被人放置在太和殿上像神一样接收百官朝贺时,他可能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皇位,载湉又会有什么感想。
他甚至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座下的这张令诸多皇子皇亲梦寐以求的龙椅竟然圈住了自己的一生,扼杀了自己最美丽的年华。
然而这才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母爱,却要莫名其妙地去成为他人的儿子,黄袍加身,担负起令大人都难以胜任的涉及民生大计,江山社稷的重任,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笑。
他的皇位继承的确违反了清代子承父位的祖制,但是只要有这个姨妈兼伯母的慈禧在就可以让一切变得名正言顺。
在每个人看来,他的这个傀儡皇帝是当得太累太累了。
遇见慈禧便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悲剧。
有谁能够体会那高高的宫墙围住了一个孩子的孤独心灵,这种精神折磨恐怕真的没有人能感受。
每天被那繁琐的宫廷礼节锁拘泥,还要常常悉听老佛爷的严厉训斥,光一天上长春殿向慈禧请安的次数就让人看了心酸。
同时每天沉浸在刻苦学习的氛围中,也让他懂得了很多。
因为在他内心,他一直立志渴望做一代贤君,明君。
“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
爱之深,故忧之切。
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
一民寒,曰我寒之。
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
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
”从光绪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已把读书和做国君相联系了。
其实除了人们对他懦弱无能的评价外,换一个角度想想,只是他的贤君愿望在错误的年代,遇上错误的人,才会最终沦为懦弱无能的代名词。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的范文》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的范文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演讲稿的范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来演讲。
我演讲的主题是浅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
昔日的辉煌随历史而去,万邦来朝的记忆依稀还留在心中,甲午,一场中国命运的决战,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二十年了,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
然而,习惯了线性思维历史教育的国人真的了解这场战争吗?在伤痛之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道德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却不能妨碍我们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首先,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又为什么是中国承受这样的灾难?日本统治阶级一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侵略对象。
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政府迫切需要发动对外战争,以确保国外原料产地和市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同时转移国内的视线。
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后援。
18xx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对日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真可谓“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揪住不放,趁机出兵朝鲜,不久,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18xx年8月,援朝清军抵达平壤。
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
午后,玄武门失守。
入夜后,清军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同一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却拘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之后北洋舰队奉命运兵赴援平壤,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返航,突然与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光绪帝载湉生平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 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人物生平爱新觉罗·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1] 。
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
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女。
同治帝是咸丰帝的独子,他去世后,咸丰一系也随之绝嗣。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在选嗣君时,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
据《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等书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时(17到19时),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东暖阁。
戌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29人,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
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
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宣布:“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
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
光绪住在养心殿。
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少帝时期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
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
这时光绪皇帝才5岁,实际年龄只有3周岁半。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毓庆宫在东六宫东侧斋宫与奉先殿之间。
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
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
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仿格(写字)。
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
光绪读书很用功,慈禧太后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
光绪有父亲奕譞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
奕“谦卑谨慎,翼翼小心”的性格。
光绪在毓庆宫长达10余年的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师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会因素。
光绪面临战败赔款,民族灾难,则是其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
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
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从此慈禧太后一宫独裁。
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
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二十七日大婚。
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
主战失败亲政以后,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
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
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
他急切召见,询问国外情况。
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
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
”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
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
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
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
大连、旅顺相继失守。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
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
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
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
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
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百日新政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倍受欺侮。
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又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古老的祖国骤然面临亡国大祸,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继台湾爱国同胞的英勇抗战,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在加紧酝酿。
这时,资产阶级(主要是它的上层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组织变法图强,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并迅速形成了一个激荡全国的时代潮流[4] 。
1895年5月于北京发起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
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到九月(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登上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维新变法。
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
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
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
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
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
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
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
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
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相助。
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九月二十一日,政变发生。
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
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
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但是,有关戊戌政变的相关事件、动因和过程的真实性,有的研究学者持怀疑态度,杨天石就认为:“废帝事见康梁所著。
围园事或谓系袁世凯捏造,或谓系康梁等所为,非光绪帝所与闻者。
康梁虽是戊戌变法的当事人,所著书或凭空捏造,或讳莫如深。
”他们写的是不是信史还有商量研究的必要。
瀛台幽禁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
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
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
肺部不好,似有痨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
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光绪忍不住发话问许景澄:“许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总署当差,外国的情况卿最知晓,卿以为大清有无与外国一战的实力?”许景澄先后出使法、德、意、荷、奥、俄等国,通晓几国语言,在中外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
许景澄激动的说:“圣上垂问,臣就据实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实力,似难敌其中一国,更不用说数国联军了。
臣以为和为上策,保护使馆、征剿拳匪事上策。
”慈禧一听立马怒了,宣布处死主和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
议和再无希望,八月十一日,联军已攻破北仓,杨村,击溃清军提督马玉鲲部,直隶总督裕禄受伤死于回京途中,朝廷特派从四川总督任上率师入京勤王的李秉衡赴前线督战,与联军在通州黄村交火,清军在半个时辰内即被击溃,李秉衡兵败自杀。
临死前李秉衡写下遗言,差人送回京。
光绪读后不禁掩面大哭。
信写于乱军阵中,只有潦草数行,意谓联军装备精良、士气正旺,劝朝廷速电召李鸿章来京办理议和。
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
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
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光绪皇帝在最后十年(1898—1908)的幽禁生活中,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法律,留心阅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
抑郁而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
这时慈禧也生病了。
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
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
”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