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震动。

它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的基础。

地震波传播是研究地震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物理学中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分析方法。

地震波类型根据振动方向、传播速度和产生地点不同,地震波可分成P波、S波、L波和R波。

P波:即纵波,是指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动。

它具有压缩性和弹性,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任何物质传播。

S波:即横波,是指振动方向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波动。

它只具有弹性,没有压缩性,传播速度比P波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传播。

L波:即面波,是指在地表或地壳上传播的波动。

它的传播速度介于P波和S波之间,既有弹性也有压缩性。

R波:即径向波,是指振动方向垂直于地心方向的波动,主要产生于深部地震。

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是地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地球物理学中,传播理论可以通过针对特定问题和地质情况的模型计算,得到传播速度、方向和部分振动参数。

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在任意介质结构中,速度都随深度变化,到达地下水平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些过程也会改变波速。

传播方向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向受到介质类型、脆-塑性变形和地球结构的影响。

在大型地震中,地震波的传播方向通常是为三维结构,这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处理。

部分振动参数地震波的部分振动参数包括振幅、频率、波长和位移。

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这些参数对测量物理现象和分析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应用在地震学中,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不仅适用于地质结构探测和地震预测,还适用于天体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和宇宙学等领域。

例如,利用地震波理论和观测数据,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宇宙大爆炸等问题。

结语地震波传播理论分析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和地震灾害的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深入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和物理特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地震波纵轴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波纵轴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波纵轴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震波纵轴单位是地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纵轴单位是用来表示地震波在时间轴上的振动幅度或能量的度量标准。

在地震学中,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所引起的地表振动。

地震波纵轴单位的选择对于地震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单位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地震波观测数据的解释和分析结果。

常用的地震波纵轴单位包括速度单位、加速度单位和位移单位。

速度单位是指地震波在时间轴上的速度变化情况,一般用厘米/秒(cm/s)或者米/秒(m/s)来表示。

加速度单位则是地震波在时间轴上的加速度变化情况,常用的单位有厘米/平方秒(cm/s^2)或者米/平方秒(m/s^2)。

位移单位是指地震波使地表产生的位移变化情况,一般用厘米(cm)或者米(m)来表示。

选择适当的地震波纵轴单位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震波在时间轴上的变化情况,并且提供有关地震破坏和震害评估的重要信息。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地震波纵轴单位,例如地震工程研究更注重地表加速度的测量,而地震学研究则更关注地震波速度和位移的变化。

因此,深入了解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定义、应用和影响因素对于正确理解和解释地震波观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详细介绍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定义、应用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其重要性,并对未来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发展做出展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地震波纵轴单位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正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定义、应用和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将阐述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定义,包括它在地震学中的作用和具体涵义。

其次,我们将探讨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应用,包括在地震学研究和地震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并分析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研究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影响因素,包括地震波传播介质、地震波类型和工程需求等因素对地震波纵轴单位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

地震原理之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震原理之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震原理之地震波传播速度
“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地动仪的机巧精妙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智慧超群,其中细节仍不得而解。

那么,地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为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地震”顾名思义是一种地表剧烈震动的现象,而地表为何会震动呢?地表震动的动力又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都值得令人探索。

首先,地震时地球内部介质局部产生急剧的破裂而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引起地球内部介质发生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下深处岩石破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水库蓄水,炸药爆破等等,都会引起地球表层不同程度的震动。

地震威力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大小紧密相连,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在地壳与地幔的分解处及莫霍面处,地震波的速度明显增加,当通过上地幔软流圈时,由于软流圈接近岩石熔点,塑性和活动性增加,降低的地震波的速度,使地震波表现为渐变特征。

而到了地幔与地核的分解处即古登堡面处,地震波中纵波速度由13.6km/s降低为7.98km/s。

横波速度由7.23km/s变为0,顾地震波在不同的圈层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威力。

在日常生活中,初步了解一些地震的原理,能让我们对地震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我们脚下的大地母亲的“脾气”有所了解。

当地震来临时,我们也会更理智的对待这一现象,要让我们的“母亲”变得温和些,那么,请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她的情绪吧!。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n
x2
vi hi
i1 (vm 2 vi 2 )1/ 2
时,可以把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炮检距以x2的幂级数展开
t 2 t02 i x2i i 1
这个级数是收敛的。Vm是n层中最大的层速,
n
t0 ti i 1
40
4.2.2 均方根速度VR
t2
t02
x2 vR 2
(
vQ vR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5
1 1
v v f vm
式中,V是岩石实际速度 ;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Vm 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23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在上述公式中速度还受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流体压
力降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体
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得最小。因此在实际条
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
18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 大。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 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 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 小。
19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20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分析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1.10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速度与岩石本身的弹性常数有关ρμρμλ=+=S P V V 2 (6.1-11)σσ21)1(2--=S P V V 只与泊松比σ有关 有很多岩石的泊松比41=σ,这时3=S P V V说明:不要从公式表面看V 反比于21ρ,即ρ↗,V ↘。

实际上是ρ↗,V ↗,这是因为ρ↗,λ、μ也↗,且增大的速率比ρ快。

二、速度与岩性有关不同的岩石中波速不同,一般地,火成岩中的速度变化范围比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小,火成岩中波速平均值比其它类型岩石中的速度高。

0 1 2 3 4 5 6 7 V(km/s) P37图6.1-37各类岩石速度分布规律P38 表6.1-2地震波在几种主要类型岩石中的速度变化范围P38 表6.1-3地震波在不同类型的沉积岩中的速度变化范围地表-地下 V=几百-几千m/s 三、速度与密度有关ρ↗,P V 和S V 都↗。

经验公式:4131.0p V =ρρ——完全充水饱和的体密度,单位用3/cm g 。

P V ——纵波的速度, 单位用m/s 。

沉积岩中ρ=2.3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有关同样的深度,同样的岩性情况下,年龄↗,V ↗(原因是压力↗,V ↗)。

例如:挤压区V ↗,强褶皱区。

拉张区V ↘,隆起顶部。

五、速度与埋深有关岩性相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h ↗,V ↗(原因是h ↗,压力↗,V ↗)。

所以人们常用速度随深度连续增加去模拟实际介质,其中最简单的是线性介质。

六、速度与孔隙度有关 φ↗,V ↗。

1.时间平均方程(Wylie 公式)lm V V V φφ+-=)1(1 (6.1-105) φ——孔隙度 V ——岩石的速度m V ——岩石骨架的波速l V ——孔隙中流体的速度公式适用范围:①双相介质②流体压力=岩石压力比较适合于流体是水和盐水的情况 2.修正的时间平均方程lm V C V C V φφ+-=)1(1 (6.1-106) C ——常数公式适用范围:①双相介质②流体压力≠岩石压力岩石压力=流体压力的2倍时,C=0.85目前有许多介绍用地震资料提取孔隙度以及如何利用孔隙度的文献。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基于地震的传播速度和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

这种系统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特点,通过监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到达时间,来预测地震的到来,并发送警报信号。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量:地震波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包括P波(纵波)、S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这些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可以判断地震的位置和强度。

2. 地震监测设备的运作:地震监测设备通常是由地震仪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

地震仪用于检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而数据传输系统则负责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地震预警中心。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地震预警系统会将从不同地震监测设备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比较这些数据,系统可以推测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并预测地震发生的强度。

4. 警报信号发送:当地震预警系统判断地震即将发生时,它会向相应地区发送警报信号,告知人们地震即将到来,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1. 公共安全:地震预警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地震即将发生时,系统可以通过发出警报信号,帮助人们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建筑工程: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时,正在进行施工的建筑工地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建筑物的稳定。

3. 交通运输:地震预警系统对于交通运输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地震即将来临时,系统可以向铁路、地铁和机场等交通枢纽发送警报,以确保运输工具的安全,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 物联网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联网,实现更精确的预警和应对。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
一、层中的传播速度
1、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表1.3.1
v p/v s与б泊松比的关系
①对于岩土介质来说,越坚硬致密б越小,越
松软б越大,液体的泊松比最大б=0.5;多
数岩石б从0.2到0.3。

当б从0—0.5。

②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低,横波分辩薄层比纵
波深;岩层富含水或油气时,纵波速度影响
大,横波无影响,可利用v p /v s 来判断岩土介质的含水性。

③ 面波速度v r 对瑞利方程分析可知p s R V V V <<,v r 和v s 较接近。

б=0.25和λ=μ时,
p p
s V V 3=, v r =0.9194v s =0.5308v p 分析可知б增加,v r 与vs 愈接近。

2、 与岩性关系
沉积岩:1500——6000米/秒 花岗岩:4500——6500米/秒 玄武岩:4500——8000米/秒 变质岩:3500——6500米/秒
3、 与密度关系
加德纳公式:41
31.0V ⨯=ρ
4、 与构造历史、地质年代关系
6
1
3)(102R Z V ∙⨯= 5、与孔隙率和含水性关系
r f V V V φφ-+=11 r f V c V c V φφ-+=11
v f 为波在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v r 为波在岩石其质的速度。

φ为岩石的孔隙率 c 为压差调节系数。

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特点
首先,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速度通常会比固体地幔要慢,这
是由于软流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造成的。

软流层中的岩石通常含有
更多的岩石矿物和液态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此外,软流层中的温度和压力也会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
因为这些因素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

其次,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路径也会受到介质非均匀性的影响。

软流层内部存在着各种密度、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这些变化会
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和折射,使得地震波的传播变得更
加复杂。

另外,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还可能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例如,软流层下方可能存在地幔柱状体或热柱等地质构造,这些地
质构造也会对地震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地震波在软流层的传播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在软流层传播特点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对地震监测
和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地震波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地震波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地震波波速与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1.密度对波速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岩石的密度越大,其波速越高。

这是由于密度较高的介质具有更强的物质刚性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更快。

2.温度和压力对波速的影响: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岩石的波速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岩石的弹性模量和物质结构,进而影响波速。

3.孔隙度和地质年代对波速的影响:孔隙度越高,波速越低。

因为孔隙度越高,意味着岩石中的空隙越多,地震波传播的路径越曲折,传播速度越慢。

而地质年代较新的岩石往往具有更高的波速,这可能是由于新形成的岩石具有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所致。

4.地质构造对波速的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

例如,在褶皱带或断裂带等区域,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影响了波速的传播。

综上所述,地震波的波速与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壳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

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

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地震波是地震发生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一种波动现象。

在地震波传播的过程中,地震波的速度在莫霍界面处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的机理和特点。

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不同构造层之间的分界面,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

当地震波传播至莫霍界面时,由于地壳与地幔中物质的差异,地震波的速度会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对于纵波来说,当地震波从地壳进入地幔时,由于地幔的密度和岩石的弹性模量较高,纵波的速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地幔物质的弹性模量大,导致纵波传播的速度相对较快。

其次,对于横波来说,当地震波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横波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与纵波不同的是,横波在莫霍界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使得横波的速度相对减小。

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莫霍界面处的速度变化不仅与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有关,还受到地震波的频率和入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处速度变化的特点还体现在横纵波速度比的变化上。

通常情况下,地壳中横纵波速度比较小,而地幔中横纵波速度比较大。

因此,当地震波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横纵波速度比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地震波在莫霍界面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速度变化。

这种速度变化受到地壳和地幔物质性质的影响,同时也与地震波本身的特性有关。

通过深入研究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的机理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对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是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使读者对地震波在莫霍界面速度变化的机理和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03 岩石地层地震波的速

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03 岩石地层地震波的速

1
0.31VP4 ( 1.4-7)
• 式中:V 的单位m/s;

ρ的单位是g/cm3。
• 图1.4-3是按公式(1.4-7)计算的速度 与
• 由图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对砂岩、泥岩、 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性比较适 用,对岩 盐、和硬石膏偏差大一些,不过地层中 所含岩盐和石膏厚度百分比不太大,加 德纳公式还是可以使用。
• 由表可见,火成岩速度大于变质岩和沉 积岩速度,且速度变化范围小些。
• 变质岩速度变化范围大。
• 沉积岩速度较小,但因其结构复杂,影 响因素众多,速度的变化范围最大。
• 根据大量的资料统计,各种沉积岩的速 度由表1.4-3

• 地震勘查主要在沉积岩区域进行,我们 主要考虑影响沉积岩的诸多因素。
• 一、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 地震勘查是以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
播规律为基础的。
• 岩石的弹性性质不同,地震波在其中传 播的情况也就不同,地震勘查正是利用 了这种关系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
• 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值取决 于介质的弹性常数和密度。
• 在弹性力学中,已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定 量关系。
• 当孔隙度由3%到30%时,速度变化很大, 这说明速度受孔隙度的影响是很大的。
• 当流体压力降低时,上述公式要做一定 c 加以
修正,此时时间平均方程变为:
1 1 c c
v
vm
vL
• 当流体压力等于岩石压力一半,岩石压 力相当于埋深1700米,承受压力为4 13×107 帕斯卡时,c 值约为0.85。
L (1 )m

ρm ρL分别表示岩石骨架和孔
隙充填物的密度。
• 此外,根据大量 的资料对不同岩石总结 出了不同的经验公式,对某些灰岩和砂 页岩,速度和密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纵波传播速度快

纵波传播速度快
【主干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1)分类:纵波和横波 (2)特点: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 通过固体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 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 都明显增加;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横 波)完全消失,B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下降
(2)圈层的特征(见书本)
问题: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 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 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 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 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 液态。
2、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 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外部圈层 水 圈
内部圈层
岩石 圈地 壳
地幔
地核
——生物圈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 岩石圈
地壳
大陆地壳 29% 含:大陆:七大陆地
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地壳 含:海沟、海盆、海岭等 上地幔顶部
2、地球外部圈层的比较
典题讲解
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 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 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 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 固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的组成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大气圈

地震纵波和横波的差异原因

地震纵波和横波的差异原因

地震纵波和横波的差异原因
地震纵波和横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在地震传播过程中的振动方向和传播速率不同所致。

地震纵波(P波)是指纵向振动的波动,沿着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以及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方向进行振动。

纵波是沿着地震传播方向传播的,其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一致,即垂直于地表面的方向。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通常是横波的1.7倍左右。

地震横波(S波)是指横向振动的波动,沿着地震波传播的方向进行振动,但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方向不能进行振动。

横波是垂直于地震传播方向的方向进行振动的,其振动方向垂直于地面上方或下方。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通常是纵波的0.6倍左右。

地震纵波和横波的差异是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不同导致的。

纵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各种介质中传播。

而横波则是以横向的剪切力振动方式传播,只能通过刚性介质(如固体)中传播,不能穿透液体和气体。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层次结构和性质不同,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在地壳和上部地幔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相差不大,而在地核中,纵波的速度明显高于横波的速度,这也是地震研究中利用纵波和横波的传播时间差来确定地震震源深度的原理之一。

地球科学中的地震波传播规律

地球科学中的地震波传播规律

地球科学中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除了给人们带来人员和财物的损失以外,地震也可以从中发掘出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地震波传播是地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传播中遵循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地震波传播的规律。

I.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其中P波又称为纵波或压缩波,是最快的一种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它是一种沿着方向传播的波,如果我们比喻成像弹簧一样的东西传递能量,那么P波就是弹簧在传递能量的过程中,在弹力方向上发生的收缩和扩张的变化。

S波又称为横波或剪切波,它是在固体中沿着垂直方向传播,但是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它的传播方式类似一条绳子波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对于一个有固体和液体层构成的地球,S波的传播速度比P波更慢。

表面波指的是沿着地球表面波浪形成的波,它s和P、S波不同,是由两种波叠加而成的,其中的一种波能量分布在地球内部,另一种波的振幅反映在地表上。

II.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是有限制的,并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P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6km/s、8km/s和0.33km/s,由此可见P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S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为纵波的2/3,这是由于在固体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是有比例关系的。

表面波传播的速度一般低于P波和S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III. 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像光线一样,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反射是指当地震波遇到不同密度介质的交界面,波会被反射回来,接着向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

折射是指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与光学中的光的折射类似。

衍射指的是地震波经过不同大小、形状的障碍物透过后,波的方向和强度的改变。

它的产生与光学中的衍射现象很相似。

IV. 地震波传播的应用地震波传播在地震学中有很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结构和性质。

地震勘探中的速度概念

地震勘探中的速度概念

地震勘探中的速度概念真速度:地震波在空间每一个点的实际传播速度视速度(apparent v):某一个波相在地表观察到的速度,总是大于真速度层速度(interval v):1.The velocity of an interval in the subsurface measured by determining the traveltime over a depth interval along some raypath. 1. In sonic log determinations the interval may be 1 to 3 ft; in well surveys it may be 1000 ft or more. Usually refers to P-wave velocity.2.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interval in the subsurface between two reflections. Often used for velocity calculated by the Dix Formula (q.v.) from velocities measured from normal moveout, which implies horizontal constant-velocity layers.2.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它直接反映地层的岩性,能用来划分地层。

一般是用地震测井或声波测井测得,并且指的是纵波的速度。

也可以利用反射记录计算得到。

3.做时深转换用的速度是层速度。

平均速度(average v):1.波延某个路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一组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2.把t0图转化为深度图,就是把t0与速度相乘再除以2(因为t0是双程的),这个速度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基准面到目标层位之间的速度。

地震时最先感到的地震波是

地震时最先感到的地震波是

地震时最先感到的地震波是
地震时最先感到的地震波是纵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横波和纵波,在地表附近纵波体现为上下震动,横波体现为横向震动。

两者从震源向地表传播的速度不同,纵波的速度明显大于横波,一般来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上下震动的纵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到7千米每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到4千米每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由于不同类型地震波产生的时间和速度不同,它们到达同一场地的时间也就有先后,从而形成一组地震波序列,它解释了地震时地面开始摇晃后我们所经历的不同感觉。

首先,从震源到达某地的第一波是“推和拉”的P波。

它们一般以陡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铅垂方向的地面运动,垂直摇动一般比水平摇晃容易经受住,因此一般它们不是最具破坏性的波。

因为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P波的一半,相对强的S波稍晚才到达。

它包括SH和SV波动:前者在水平平面上,后者在垂直平面上振动。

S波比P波持续时间长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

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

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

波动光学在短波的情况下可以过渡到几何光学,从而简化了计算;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波的概念可以用地震射线来代替而形成了几何地震学。

不过光波只是横波,地震波却纵、横两部分都有,所以在具体的计算中,地震波要复杂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