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丢失。

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既:不久5.率:率领,带领。

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僮仆(童仆)8.歧:岔路,小道。

9.奚:(疑问代词)怎么。

这里指为什么。

10.(吾不知所)之:到……去。

11.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

12.反:通“返”,返回,回来,返还。

13.戚然:忧伤的样子。

然:……的样子。

14.移时:多时,一段时间。

15.竟日:终日,整天。

16.既:已经。

17. 损:减少。

18.众:众多。

19.奚:哪里。

20.焉:语气词。

21.怪:对感到奇怪。

22.既反:已经回去。

23.命:教导,告知。

24.获:找到,得到。

【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

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

”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解析】C已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解析】例句是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指马。

C助词,的。

D补足音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

A意动用法,认为……美。

B意动用法,以……为乐。

C意动用法,以……为亲。

D使动用法,使……苦。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翻译: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