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习惯性无助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3.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5.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6.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7.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10.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11.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1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包括有内归因教师和外归因教师。

13.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之间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1、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2、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3、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理学西费尔,《集合⼼理学》提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质”勒朋,“⼼理的群众”“群众”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2传染性3被诱性4 极端性冯特,⼼理学实验室像⼀块敲门砖麦独孤,本能“是遗传⽽来的或是本有的⼀种⼼理⽽兼⽣理的倾向”⼈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1.情感上的“亲疏”2.地位上的“尊卑”“尊卑”维度上互补性,“亲疏”维度上对等性= 双⽅关系和谐,反之容易紧张社会关系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上下级关系3.对等互惠——双⽅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基于理性,进⾏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克拉克,⽶尔斯:区分了“交换关系”——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和“共享关系”——关⼼对⽅幸福,讲究需求法则,⽽不期望对⽅做出对等的回报⽹络⼈际交往特点:1.匿名性,个⼈往往不披露⾃⼰的真实⾝份。

减少交往时的压⼒和焦虑;降低了道德约束2.单⾯性,⼤多通过⽂字进⾏,缺乏⾮⾔语线索。

“⽹恋”、“见光死”的原因3.浅层性,熟悉和信任很难稳定的建⽴起来4.随意性,随机的、短期的,很少约束,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5.⾃主性,兴趣团体互动频繁,参与者享受⾃由交往的乐趣6.⼴泛性,⼈们可以朋友遍天下,天涯若⽐邻影响⼈际吸引的三因素:1.相貌2.正⾯的交往3.相似性和互补性2.正⾯的交往良好的交往⾏为:主动替别⼈着想,倾听别⼈的谈话,热情帮助他⼈等不良交往⾏为:勾⼼⽃⾓,欺骗等交往满⾜的基本⼼理需求:帮助⼈掌握外部世界;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

熟悉本⾝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就这就是“曝光效应”增进⼈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对他⼈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3.相似性和互补性导致吸引原因:“物以类聚⼈以群分”;相似的⼈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持;⼈们倾向于喜欢与⾃⼰相似的⼈;性格的互补可能产⽣吸引⾃我表露:“敞开⼼扉”,把有关⾃我的信息、⾃⼰内⼼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适当的⾃我表露可以增加他⼈对你的喜欢,过分的表露会让⼈不舒服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1、心理迁移效应(The Transfer Effect):这个定律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我们会将之前学到的习惯和技能用于新的环境中。

这个定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熟悉老街,却不认识新开发的街区。

2、快乐原则(The Pleasure Principle):这个定律认为,人们总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最重要的心理力量。

举例来说,在购物时,消费者会追求购买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东西。

3、强迫定律(The Compuls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对满足自身需求的渴望无法抑制,因此他们会表现出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通常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机制,它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原有的行为。

举例来说,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不能控制自己,会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的外观。

4、拖延定律(The Procrastin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总是无意识地拖延重要的任务,以免给自己带来不舒服的情绪,尤其是紧急任务。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你要做一件重要的但是没有太多激励的事情时,你会拖延它。

5、自我激励定律(The Self-Motiv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他们的行为中,会寻求自身的刺激以及满足感。

这种激励可以来自于奖励或夸奖,也可以来源于自身的感觉、情感和思想。

6、冲动定律(The Impulse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情绪上的冲动影响,即即时的欲望和行为。

冲动是一种迅速的心理力量,它可以支配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7、自我实现定律(The Self-Actualiz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会不断尝试超越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最深层的渴望和理想。

人们会抱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8、对立行为定律(The Oppositional Behavior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会受到自身内在驱动力的压力,而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时,这种内在驱动力会导致行为上的对立。

最全各种心理学效应

最全各种心理学效应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在教育领域,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教育心理学旨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以提高教育效果。

在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揭示了许多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十大常见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在预期中出现的方式下,改变了他们自身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实现了这一预言。

例如,老师对一个学生有低期望值,这种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对学生的回应,最终导致学生的表现也符合这种低期望。

这种现象在教育中很常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至关重要的。

二、集体效应集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中,集体效应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整体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

教育者应重视集体效应,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通过持续的失败或挫折体验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预期,并认为外界的控制因素是不可改变的。

这种现象在学习者中很常见,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镜像效应镜像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目光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教育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观察下可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这种现象使得教育者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或影响。

五、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教育中,学生会将自己与同学进行比较,从而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学习动力。

教育者应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差异,并以个人进步为导向,而非与他人竞争。

六、迁移效应迁移效应是指在学习一个任务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观念对其他任务的学习和应用产生影响。

教育者可以利用迁移效应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场景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七、激励效应激励效应是指个体受到外界激励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学习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反应。

心理效应解读

心理效应解读

1、认知地图效应老马识途所利用的经验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2、法厄同行为3、投射作用4、习得性无助行为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

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

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

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

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陈哲)6、虚假一致偏差7、视网膜效应8、延迟满足9、叶克斯—道森定律10、归因偏差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12、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3、心理帐户14、直觉决策15、卡尼曼风险定律16、小数法则17、定势理论18、杰奎斯法则19、津巴多实验20、补偿作用21、睡眠效应22、反馈效应23、补偿效应24、培哥效应25、迁移效应26、酝酿效应27、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心理学十大效应及定义

心理学十大效应及定义

心理学十大效应及定义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指: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证人的记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鸟笼逻辑一个人在房间里挂上一个空鸟笼,最后他会忍不住心理上的别扭给鸟笼“配套”上一只鸟。

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证人的记忆效应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

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罗森塔尔效应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学生常见的9个效应

学生常见的9个效应

教师生活中的9个心理效应2009年08月04日华夏心理考场上的“詹森效应”Question我的孩子学习不错,平时考试也可以,就是一到大考试就考砸,这是什么原因呢?Answer有一名运动员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超群,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身上也有类似现象。

平时学习基础扎实,考前准备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

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考试期望值过高,而又缺乏自信。

只想成功,害怕失败,患得患失,压力过大,结果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各种症状随之产生。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摒弃心中的不合理观念。

有些学生在考前会对自己说,“如果我在重要的考试中失败,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考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

这些话纵然能增强考好的决心,但过强的压力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要避免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首先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给学生太多压力,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矫正学生不合理观念,帮助他们养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的好习惯。

其次,要淡化结果,注重过程。

学生在考试时要将精力集中于解题过程,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结果。

这样不仅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而且能使心情保持平静与放松。

最后,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

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调节,而少用否定性词语警戒自己,如“别紧张”、“别慌”、“千万别出错”等。

仰八脚效应Question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什么我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却得不到学生们的喜欢呢?Answer平时,老师们兢兢业业备课,小心谨慎的讲课,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们,尤其是刚投入工作的年轻老师,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奉献给了这一岗位。

心理学:非常有用的35个法则

心理学:非常有用的35个法则

1、投射效应 :是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推断外界的事物,或者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一种心理效应。

2、霍桑效应 :当你受到关心,或者你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时,你的学习、交流、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习得性无助 :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失去努力的信心,放弃追求。

4、虚假一致偏差 :人们都有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倾向。

5、视网膜效应 :一个人自身的状态会影响她(他)的观察结果。

6、自我服务偏差:人们有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和尽量缩小自己对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倾向。

7、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写特别适合他(她)。

8、狄德罗效应 :在拥有一件新的物品后,人们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其他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9、心理账户 :由于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的认识不同,对金钱的支配方式也会有大不相同。

10、卡尼曼风险定律: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时则是风险偏好的。

11、睡眠效应 :最初的印象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12、罗森塔尔效应 :信任和赞美对别人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3、潘多拉效应 :人们总是越是不想让他(她)知道的消息,他(她)就越想知道。

14、体貌效应 :因人的身体和相貌而产生美即是好的认知。

15、帕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下面肯定会有更多的不称职官员。

16、旁观者效应 :在危机现场,在场的人数越多,见义勇为的行为就越少。

17、沉默的螺旋:人出于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18、社会促进效应 :当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促进活动的完成。

19、破窗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打烂更多的窗户。

20、250定律 :你只要赶走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潜在的250个顾客。

21、PMA黄金定律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常见的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常见的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心理学常见的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研究史上有哪些常见的效应?心理学十大效应是指那些?
 最常见的心理学十大效应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实验表明,训练狗可越
过屏障来逃避实验者的电击。

若狗曾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
击中断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即使之后有机会逃离电击,也变得无力逃离。

 并且还表现出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

这是由于它们在实验中受到无
助感侵袭。

认识到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终止电击,狗会意识自己无法改变外
界控制而感到无助。

 人若遇到习得性无助,会发展成深度绝望和悲哀。

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开阔眼光,客观看待真正决定事情的因素,避免陷入绝望。

也认识自己的
习得性无助,勿用经验限制自己。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 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


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着名实验。

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实。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大象小时候被细绳栓在木桩上,拼命用力都无法挣脱,渐渐的,就认命了,即使长大了,依旧被那根细绳所束缚,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厉害之处……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Learned Helplessnes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6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一概念指出,当个体在既往经历中多次遭遇到无法摆脱的负面刺激后,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模式,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和行为改变的动机。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研究意义。

1. 习得性无助效应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在实验条件下,个体经历了频繁的失败或无法控制的负性事件后,产生了一种无助感和防卫性的态度,导致其对未来成功的预期降低,失去对控制环境的信念。

2. 习得性无助效应的实验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证实了习得性无助效应的存在。

著名的实验是以狗为实验对象,通过给狗电击来模拟负面刺激,观察狗在反复无法避免电击的情况下,逐渐放弃躲避的行为,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

3. 习得性无助效应与心理健康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心理健康状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的习得性无助体验可能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及时发现和干预习得性无助效应对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 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要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个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认知重建和行为调整,重新建立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和对未来成功的预期。

这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建立合理的目标,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实现这些目标,逐步恢复对自己能力和控制环境的信念。

结语习得性无助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了解习得性无助效应的机制和应对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负面事件,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习得性无助效应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学现象和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现象和心理学效应

•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 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 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 ,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顿悟】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 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 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 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 「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顿悟】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 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 宽。
• 11、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 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 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 後才能赶去。” 小明妈妈说: “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 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後用 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 时间了。 ” 【顿悟】Take it easy,放轻松些,生活 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 自在的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 心。
• 18、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 ,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上写上地址好 吗?” “当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谢谢!”老太太又说:“再帮我写上一小段话 ,好吗?” “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话写好后,微笑着 问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嗯,还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着明信片说, “帮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迹潦草,敬请原谅。” 【顿悟】你若不肯帮忙,人家会恨你一个星期; 如果帮得不够完美,还不如 ...
• 16、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 一位老朋友,但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 给家父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 址吗?速告!” 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 知道。” 【顿悟】当我们终于找到最正确的 答案时,却发现它是最无用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十大的心理学效应

十大的心理学效应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的心理学效应一、破窗效应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牛皮癣广告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种广告。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有第一个人丢垃圾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的丢,丝毫不觉羞愧。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责任扩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十大效应

社会心理学十大效应

社会心理学十大效应一、鸟笼效应1. 定义鸟笼效应是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例如,一个人得到一个空鸟笼后,会为了这个鸟笼去买一只鸟回来。

2. 产生原因人类的惯性思维。

人们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物品或情境,按照常规的逻辑去补充与之相匹配的其他事物。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境(如拥有鸟笼)时,会觉得需要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鸟笼里有鸟)去完善它。

3. 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为了搭配这件衣服又去买了新的鞋子、包包等配饰,即使原本并不需要这些配饰。

二、破窗效应1. 定义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2. 产生原因从众心理。

当人们看到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时,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跟随这种行为。

同时,人们对秩序的感知也会受到影响,一旦秩序被打破(窗户被打破且未修复),就会降低对破坏行为的抑制。

3. 生活中的例子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区里,如果有一个角落开始出现垃圾且没有及时清理,不久后这个角落就会堆满垃圾,甚至周围区域也会开始变得脏乱。

三、责任分散效应1. 定义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许多人在场时,个体对紧急情况的救助责任会分散,从而导致救助行为减少。

即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2. 产生原因社会比较和评价忧虑。

在群体情境中,人们会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事件的紧急程度和自己是否应该采取行动。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酸葡萄心理——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也可理解为丑化得不到的东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与之相对应的“甜柠檬心理”—美化已经得到的东西。

毛毛虫效应——(约翰法伯)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去转向,觅食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成为“毛毛虫效应”。

两种心理:习惯惰性和盲目从众。

约翰逊效应——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

(得名于一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

习得性无助心理——当个体感觉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功能固着心理——人们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影响难以发现它的其他新用途,因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妨碍问题的解决。

投射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态度、情绪、性格、观念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征。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趋向于更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偏差。

齐加尼克效应——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简言之就是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左右对以后获得新信息的的解释。

布里丹毛驴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名片效应——两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介绍给对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绝望的情绪体验,下面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来引出对这个术语的解释。

将一条狗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底面是可以导电的金属制成,笼子中间竖着一块隔板。

当狗在隔板的左边时,笼子底面接通电源,给狗相当痛楚的电击。

这时,出于本能,狗会跃过隔板,跳到隔板的右边,如果笼子右边底面也给以电击,狗会跳回左边……如此反复多次,狗不再主动跳跃,而是宁愿放弃所有的努力,绝望地待在某一边,默默地忍受痛苦。

狗在多次挫折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它描述了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在多次受挫折以后,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习得性无助”有几个明显的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狗就是在这样连锁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十分普遍。

人们在一生的岁月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是不幸。

如先天性疾病、学习成绩差、升学考试屡屡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甚至患上绝症等种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形。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破罐子破摔”、“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行了”、“我听天由命吧”……这些常常就是当人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跳出“无助”,重拾信心,投入学习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