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点的布置.
边坡工程勘察勘探点布置探讨
01现行勘察规范勘探线和勘探点的规定关于边坡工程勘察边坡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的布置,在建设、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等行业以及部分省的地方标准均有规定,但差别较大,如表1所示。
江苏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32/T J208-2016)、山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DB37/5052-2015)、福建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以及广西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66-2018)等规范中关于边坡勘察勘探点和勘探线的布置要求,与国标边坡规范的规定基本一致。
从表1可以看出,现行规范关于边坡勘察勘探点间距,以《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规定最为普遍。
边坡工程勘察勘探点布置探讨■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李彬朝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 林华国边坡工程勘察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钻探及物探等手段进行。
其中,钻探工作是直接了解边坡岩土层情况以及获取相关参数的最有效方式。
合理布置边坡工程的勘探点及勘探线,能够准确获取边坡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合理缩短工期,降低工程勘察费用。
我国现行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规定,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将边坡勘察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勘探点间距根据边坡勘察等级来确定。
本文对现行规范关于勘探线、勘探点的规定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02关于现行勘察规范存在的问题勘察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关于勘察等级的规定,根据建设场地的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划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勘探点布置间距依据地基复杂程度来确定,依据充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关于勘察等级的规定,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断层勘探坑,孔布置原则
断层勘探坑,孔布置原则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主要控制在设挡轴线上的探点,一般应穿过覆盖土层达到基岩;对于厚层覆盖土层应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大的持力地层。
布置原则
布置原则: 1.钻孔布置: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2.钻孔深度确定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 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 倍,且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确定钻孔深度时,综合考虑了基础宽度、埋深有较小的变更等问题。
为评价场地湿陷性,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探井深度一般挖至基底以下10米或见砂层,一般深度约13米。
3.钻孔类型一般性勘探点:为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性质,满足地基(包括桩基)承载力评价等一般性问题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控制性勘探点:为控制场地地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评价的要求而布设的勘探点。
取土测试勘探点: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 3个;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 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勘探点布置依据
2)地面下85m深度范围内共分布三套地层:
a.全新统(Q4):依地质年代差异分为上、中、下两段:上段(Q4-2)3),表层为黄河冲积形成的褐黄色的粉土、粉砂和粉质粘土层,粉土和粉砂呈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态,承载力约85-120kPa,该段底板埋深约8.0米;中段为缓流水相沉积的粉质粘土和粉土层,粉土呈稍密状态,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底板埋深约15米;下段(Q4-1),由褐黄-黄褐色的粉土、砂细土组成,其成因为冲积沉积物,粉土和砂土呈中密至密实状态,承载力约在180-350kPa,底板埋深约30.0m。
(5)得出最终结论,172亩地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并应考虑每栋高层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孔。
二、勘探点深度要求
(1)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基底压力、基坑深度等预估各建筑桩基的有效桩长及入土深度。已经或可能受到
一般破坏
较复杂
基础位于地下水
位以下简单对工程无影响基本未受破坏危险
强烈发育不利
一般发育有利不发育(2)场地地质地貌及大致地层情况
c.“不发育”是指不出现不良地质作用.或极其微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可以不考虑。
3)地质环境破坏是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地裂缝、化学污染、水位上升等。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上述现象发生,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4)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单元(尤其是微地貌单元)的变化情况。
(3)综上所述,场地复杂程度分类为下表
场地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场地条件
建筑抗震稳定性
不良地质作用发
育情况
勘探线和勘探点布置
6)在勘探线、网中的各勘探点, 应视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勘探手 段,以便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有机地联系起来。
总之,勘探工作一定要在工程地质测绘基础上布置。勘探
布置主要取决于勘察阶段、建筑物类型和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三
个重要因素。还应充分发挥勘探B工作的综合效益。
9
3.勘探坑孔布置原则
B
22
2 二、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
B
23
LOREM IPSUM
勘探工程的合理施工顺序,既能提高勘探效率, 1 取得满意的成果,又节约勘探工作量。
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工程,需要勘探解决的问题往往较
2 多。不可能同时全面施工,而必须分批进行。 分出轻重主次,考虑到设备搬迁方便和季节变化,将
勘探坑孔分为几批,按先后顺序施工。
对岩质地基,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结 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土质)
B
19
勘探点布置要求:
勘探点宜按建筑物 周边线和角度布置, 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 建筑物可按建筑物和 建筑群的范围布置;
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 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 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 点,查明其变化;
B
12
除上述原则外尚应考虑以下各点:
1 建筑物有效附加应力影响范围
2 与工程建筑物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的需要;
如坝基可能的滑移面深度、渗漏带底板深度。
3 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如确定坝基灌浆处理的深度、桩基深度、持力层深度等。
4 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对某种勘探目的层的推断,在勘探 设计中应逐孔确定合理深度,明确终孔标志。对于规范 不应机械执行,应结合实际地质条件灵活运用。
工程施工勘察点布置
工程施工勘察点布置是工程勘察中的重要环节,其布置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道路工程和建筑工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介绍工程施工勘察点的布置方法。
一、道路工程勘察点布置1. 道路勘探点的布置应遵循沿道路中线的原则。
在道路宽度较大时,应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勘探点,以便全面了解路基岩土条件。
2. 详细勘察阶段,道路勘探点的间距可根据道路分类、场地和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进行设置。
例如,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
3. 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相同地貌内的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
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应适当加密。
4. 路堑、陡坡路堤及支挡工程的勘察,应在代表性的区段布设工程地质横断面。
每条横断面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以保证勘察的准确性。
5. 当线路通过填埋的沟坑和暗藏的古河道、沟、浜等地段时,勘探点的间距宜控制在20m~40m。
控制边界线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以揭示地质条件的变化。
二、建筑工程勘察点布置1. 建筑工程施工勘察过程中的钻探取样的现场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基的设计点进行布孔。
确保勘察点覆盖整个施工区域,以便全面了解地基条件。
2.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水平定向钻承包商应进行现场勘察,确定施工地点后,对相应区域进行勘测并绘制详细准确的地质图。
3. 施工勘察是为编制建筑物的施工设计而进行的补充工程地质勘察。
其任务是解决编制各个建筑物及其各个部分的施工详图时的工程地质问题。
4. 建筑工程勘察点布置可利用各种开挖面和施工导硐进行。
必要时还可布置专门性的平硐、大口径钻井以及现场试验等,以揭示地质条件的细节。
5. 在建筑工程勘察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管线、地下室、基础形式等因素,合理布置勘察点。
确保勘察点覆盖这些因素的影响范围,为施工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
总之,工程施工勘察点布置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实际工程中,勘察人员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勘察方法,合理布置勘察点。
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勘探工程的布置
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勘探工程的布置首先,勘探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对勘探区域的地质认识。
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可以了解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沉积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石油藏等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例如: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重力和磁法勘探、地震放射法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从而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岩层的速度、密度和各向异性等参数,从而帮助识别可能存在的油气圈闭。
地震勘探对于油气藏的识别和评价非常重要,是石油勘探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电磁法勘探是利用地下岩层中电导率的差异来识别油气圈闭的一种方法。
电磁法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的电磁场响应,可以确定地下岩层的电导率分布情况,从而找到可能存在的油气藏。
电磁法勘探具有高分辨率和较好的穿透性能,可以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应用,对于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地震和电磁法勘探以外,重力和磁法勘探也是常用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密度和磁化率分布情况,来确定潜在的油气圈闭。
重力和磁法勘探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可以提供附加的地质信息,对于综合解释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确定勘探方法后,还需要合理布置勘探工程。
勘探工程的布置要考虑到勘探目标、勘探区域的地质条件、工程投入等因素。
布置合理的勘探工程能够提高勘探效率和成效,减少勘探成本。
在布置勘探工程时,需要确定适当的采样点和采样密度,以获取代表性的地质样本和数据。
同时,需要合理选择勘探设备和工艺,以满足勘探需要,并确保勘探工程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此外,还应考虑环境、社会和法律等因素,在布置勘探工程时要遵守相关规定,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利益。
综上所述,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勘探工程的布置是石油勘探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质认识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并合理布置勘探工程,可以提高勘探效果,降低勘探风险,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
勘探线布置原则
勘探线布置原则
勘探线布置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基本原则:根据勘探目的、勘探深度、地质条件和勘探经济效
益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布设勘探线路。
2.布置密度:勘探线路的密度应根据矿床性质、地质构造、勘探
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满足勘探要求。
3.覆盖面积:勘探线路应能够充分覆盖矿区或矿体的主要部位,
以达到全面了解矿床的目的。
4.矿体划分:勘探线路应按照矿体形态、延伸和连通性等特点,
布设合理的线路,有利于较准确地划分矿体范围。
5.交错布局:交错布局可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时也能够防止漏掉
一些矿区,特别是在矿体较大、地质构造复杂的情况下,交错布局具
有更大的优势。
6.缩小误差:为了避免勘探误差,勘探线路的布置应尽可能缩小
勘探误差,同时进行合理的勘探数据处理,尽量提高勘探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总之,勘探线路布置是矿产资源勘探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的布
置线路有助于提高勘探效果,增加矿产资源的获取概率。
勘探线和勘探点布置演示文稿
5.L勘OR探EM坑I孔PS深UM度D的O确LO定R
一是确定坑孔深 度的依据;
二是施工时终 止坑孔的标志。
概括起来说,勘探坑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类 型、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以及所评价的 岩土工程问题等综合考虑。
除上述原则外尚应考虑以下各点: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界限
1
断层
2 在在地表垂直断层走
,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坑孔
向布上盘布坑孔,置坑
,二个地貌单元之间过渡地带 应有钻孔。
探,坑孔应穿过断层面 。
3
滑坡
沿滑坡纵横轴线布孔、 井,查明滑动带数量、
原则
5
4
河谷
垂直河流布置勘探线,
钻孔应穿过覆盖层并
深 入 基 岩 5m 以 上 , 防
止误把漂石当作基岩。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 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 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 段,勘探点应当加密。
在地形平坦地区, 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 和勘探点布置及勘探孔 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 造、岩体特性、风化情 况,按当地标准或当地 经验确定。
对于土质地基还应符合如下要求: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的间距
勘探网
3
结合建筑 物基础
轮廓
1)勘探线
按特定方向沿线布置勘探点(等间距、或不等间距), 了解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
用于初勘阶段、线形工程勘察、天然建材初查。
2)勘探网
勘探网选布在相互交叉的勘探线及其交叉点上,形成网 状。(方格状、三角状、弧状等)
用于了解面上的工程地质条件,绘制不同方向的剖 面图,场地地质结构立体投影图。适用于基础工程场 地详勘,天然建材详查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5勘探工作的布置
经验法
详细描述
经验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勘探目 的要求较高的勘探项目,可以针对性地解
决特定问题。
总结词
经验法是根据以往经验和地质资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勘探
点的方法。
A
B
C
D
详细描述
在使用经验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勘探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勘探效果。
总结词
经验法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的优点,但 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地质资料支持,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提供设计参数
根据勘探结果,提供工程设计所需 的岩土参数,如承载力、压缩性、 剪切强度等。
了解工程要求
了解工程规模和特点
了解工程的规模、特点、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以便更好地布置 勘探工作。
了解环境保护要求
了解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确保勘探工作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化。
了解工程预算和工期要求
根据工程预算和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勘探工作的进度和费用。
数据分析
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地质规律和 工程问题。
成果编制
根据分析结果,编制相应的成果报告,如勘 察报告、地质报告等。
报告审查与提交
对成果报告进行审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提交给相关单位或部门。
05 勘探工作的质量 控制
确保勘探设备合格
设备采购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和信誉 良好的供应商,确保设备 质量可靠。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 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过程控制
对勘探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确保各步骤符合规范要求。
质量检查
定期对勘探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
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测点布置方法,它们在管理和获取数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
一、等环面法等环面法又称为等密度法,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震勘探测点布置方法。
具体来说,等环面法是通过确定一定数量的测点,并在地震剖面上等间距地生成一系列测点,以形成一个密度相等的环面分布。
等环面法的原理是基于下面的观点:地震数据的高频率成分在近场位置处得到更好的质量,而低频成分则在远场位置处得到更好的质量。
因此,通过让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之间的分辨率达到平衡,等密度方法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在等环面法中,测点的密度越高,分辨率也就越高,但数据的质量也就越差。
同样地,测点的密度越低,分辨率也就越低,但数据的质量也就越好。
因此,通过确定测点的数量和密度,可以平衡数据质量和分辨率的需求。
等环面法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三维地震勘探中。
通过等环面法,可以生成地震剖面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插值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岩土工程、矿产勘探和石油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等环面法的优点是可以平衡数据质量和分辨率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测点的密度。
它还可以减少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等环面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等环面法需要对测点的密度进行合理的选择,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其次,等环面法的测点分布并不均匀,可能会导致一些数据覆盖不到的区域。
二、等间距布置测点等间距布置测点是另一种常用的地震勘探测点布置方法。
具体来说,等间距布置测点是在地震勘探区域内以相同的间距生成一系列测点。
等间距布置测点的原理是通过确保测点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在整个勘探区域内均匀地采集数据。
这样可以保证覆盖面积最大化,并且数据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均匀。
等间距布置测点在地震勘探和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生成地震剖面数据、静电勘探、地磁勘探和重磁勘探等。
勘探点布置依据
172亩地勘探点布置依据一、勘探点间距要求(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8,4.1.15条规定,地质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0~15m,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等级为(三级)简单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30~50m。
(2)场地地址复杂程度根据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和地下水等五方面来综合考虑;1)建筑抗震稳定性根据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a.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b.不利地段:软弱土和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斜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和性状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c.有利地段:岩石和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2)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等具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a.“强烈发育”是指泥石流沟谷、崩塌、滑坡、土洞、塌陷、岸边冲刷、地下水强烈潜蚀等极不稳定场地。
b.“一般发育”是指虽有不良地质作用.但并不十分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或者说对工程安全可能有潜在的威胁。
c.“不发育”是指不出现不良地质作用.或极其微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可以不考虑。
3)地质环境破坏是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地裂缝、化学污染、水位上升等。
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上述现象发生,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4)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单元(尤其是微地貌单元)的变化情况。
一般地说.山区和丘陵区场地地形起伏大,工程布局较困难。
挖填土石方量较大,土层分布较薄且下伏基岩面高低不平,地貌单元分布较复杂,一个建筑场地可能跨越多个地貌单元,因此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或较复杂;平原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均一。
勘探点布置依据
172亩地勘探点布置依据一、勘探点间距要求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8,条规定,地质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0~15m,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等级为三级简单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30~50m;2场地地址复杂程度根据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和地下水等五方面来综合考虑;1建筑抗震稳定性根据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a.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b.不利地段:软弱土和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斜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和性状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c.有利地段:岩石和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2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等具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a.“强烈发育”是指泥石流沟谷、崩塌、滑坡、土洞、塌陷、岸边冲刷、地下水强烈潜蚀等极不稳定场地;b.“一般发育”是指虽有不良地质作用.但并不十分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或者说对工程安全可能有潜在的威胁;c.“不发育”是指不出现不良地质作用.或极其微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可以不考虑;3地质环境破坏是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地裂缝、化学污染、水位上升等;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上述现象发生,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4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单元尤其是微地貌单元的变化情况;一般地说.山区和丘陵区场地地形起伏大,工程布局较困难;挖填土石方量较大,土层分布较薄且下伏基岩面高低不平,地貌单元分布较复杂,一个建筑场地可能跨越多个地貌单元,因此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或较复杂;平原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均一;土层厚度大且结构简单,因此地形地貌条件简单;5地下水是影响场地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和地下水水位等直接影响工程及其建设;3综上所述,场地复杂程度分类为下表4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8,条规定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的不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但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没动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5得出最终结论,172亩地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并应考虑每栋高层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孔;二、勘探点深度要求1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基底压力、基坑深度等预估各建筑桩基的有效桩长及入土深度;2场地地质地貌及大致地层情况1场地所在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平原,风成砂丘地貌;2地面下85m深度范围内共分布三套地层:a.全新统Q4:依地质年代差异分为上、中、下两段:上段Q4-23,表层为黄河冲积形成的褐黄色的粉土、粉砂和粉质粘土层,粉土和粉砂呈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态,承载力约85-120kPa,该段底板埋深约米;中段为缓流水相沉积的粉质粘土和粉土层,粉土呈稍密状态,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底板埋深约15米;下段Q4-1 ,由褐黄-黄褐色的粉土、砂细土组成,其成因为冲积沉积物,粉土和砂土呈中密至密实状态,承载力约在180-350kPa,底板埋深约;b.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其成因为冲积相,岩性由褐黄~黄褐色的粉质粘土、粉土、砂土组成,底板埋深约;c.第四系中更新统Q2地层:其成因为冲洪积相,岩性由褐红~棕红色的粉质粘土组成;3依据相关规范条文及要求1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44,第1条规定: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设计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应小于5m;2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9,规定: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3为满足地基变形要求,控制孔深对于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4勘探点深度计算1高层建筑有效桩长约为30m,入土深度约为36m,即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孔深应不小于39m;控制性孔深为39+20=59m;考虑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需要,地震安评波速测试深度应超过覆盖层厚度,本场地覆盖层厚度约为80m,因此,上述控制性钻孔有两个需要增加到85m;26层住宅:考虑采用地基处理的可能性,地基处理砂层深度约为15-16m,一般孔深定为20米,控制孔深25米;3其它建筑: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和地基处理,主要满足天然地基验算和地基础深度需要,孔深定为15m,估算等效剪切波速孔深定2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 应符合以下规定: ②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 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 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 基底下基础宽度的50%~100%,并深 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 起,应符合以下规定: ③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 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 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 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主讲ຫໍສະໝຸດ :张力霆(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 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 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 范围布置;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 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 明其变化;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 重大的动力机械基础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 少于3个;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 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 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的探井。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 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 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 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 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 且不应小于5m;对大型设备基础,勘 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3 倍。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 起,应符合以下规定: ④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 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⑤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到基岩或厚层 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 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地基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可按下表确定
表6-1 勘探点间距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一级(复杂) 二级(中等复杂) 三级(简单) 勘探点间距/m 10~15 15~30 40~65
岩土工程勘察 勘探点的布置
勘探点的分类 勘探点分为一般性勘探点和控 制性勘探点两种。一般性勘探点以 能控制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为原则; 对需要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 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超过地基沉降计 算深度,并考虑相邻基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