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落地最佳实践

合集下载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微服务架构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应用拆分成小型、可独立部署的服务单元的架构模式,这种架构能够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采用微服务架构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单体架构中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现方式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架构模式,它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主流的两种,分别为REST和RPC。

REST架构是基于HTTP协议的,它的模式类似于Web的工作方式,即请求和响应,构建了一个资源的表达模式。

每个资源都有唯一的URL,通过HTTP协议调用上限资源,对其CRUD操作,这也是Web应用中的常见操作。

RPC架构是一种远程调用协议,多数是基于TCP协议打包而成的。

从而通过网络、不同进程、不同地域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现方法的调用。

二、微服务架构框架的应用单从架构的角度看,微服务架构比单体架构要复杂得多,在部署、调试、监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因此,使用微服务架构时需要合理的框架和工具支撑。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微服务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出微服务的基础架构,具体如下:1. Spring BootSpring Boot是Spring家族的一员,它可以快速搭建整个Java工程,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文档和演示工程,非常适合快速开发各类微服务。

2. DubboDubbo是阿里巴巴公司自研的一款RPC框架,目前成为了Apache的开源项目。

Dubbo具备高性能和稳定性、功能强大的特点,还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如负载均衡、可靠性、多协议支持等。

3. Spring CloudSpring Cloud是Spring家族的另一款微服务框架,它是Spring 本身的一部分,支持在多个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和整合。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断路器、服务发现、配置中心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每个具体的项目而言,选择哪种框架是需要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出发进行决策的,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框架才是更为重要的。

微服务技术架构实战

微服务技术架构实战

微服务技术架构实战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一的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组小服务的架构模式。

每个服务都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管理。

微服务架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在微服务技术架构实战中,以下是一些关键考虑因素:1. 服务的拆分和设计: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的拆分是一个关键的决策。

服务的拆分应该基于业务边界和功能领域。

每个服务应该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功能,并与其他服务进行合作。

服务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RESTful API、消息队列或其他适当的机制。

2. 服务的部署和管理:每个服务都应该可以独立部署和管理。

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使用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和Kubernetes。

容器化可以将每个服务打包成一个独立的容器,并提供自动化的部署、扩展和管理。

3.服务的容错和弹性:服务的容错和弹性是微服务架构中的重要方面。

当一个服务发生故障时,其他服务应能够继续工作而不受影响。

可以使用断路器模式和故障转移机制来实现容错和弹性。

4.服务的监控和日志:由于微服务架构包含多个服务,因此对于每个服务的监控和日志记录非常重要。

可以使用监控工具和日志管理工具来收集和分析关键指标和日志信息,以及实时警报和故障排除。

5.服务的安全性:在微服务架构中,安全性至关重要。

每个服务应该有适当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以限制对敏感数据和功能的访问。

也可以使用加密通信、防火墙和安全审计来增强服务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微服务架构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如更灵活的开发和部署、更好的扩展性和容错性、更高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然而,微服务架构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服务之间的通信和管理复杂性、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和事务处理等。

因此,在实战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微服务架构需要将精力放在服务设计、部署、监控和管理上,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成功实施微服务技术架构。

总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强大的架构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灵活、可扩展和可维护的应用系统。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

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微服务架构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部署。

这一架构将整个应用程序分解成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可独立进行开发、部署、维护和升级。

SpringCloud作为微服务组件中的重要一员,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享一下在实际项目应用中的SpringCloud微服务实践经验。

一、SpringCloud介绍SpringCloud是一个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的框架,它基于Spring Boot微服务构建技术,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治理组件。

SpringCloud包含了多个子项目,如Eureka、Hystrix、Zuul等,这些组件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高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微服务。

二、SpringCloud微服务的应用场景在日常开发中,SpringCloud微服务常用于以下三个场景:1. 服务编排服务编排主要是将多个应用程序协同工作,以实现更为复杂的业务逻辑。

SpringCloud通过Eureka、Feign等组件,可以实现服务的快速注册、发现与调用。

服务治理是指通过对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

SpringCloud通过Hystrix、Turbine等组件,可实现服务的熔断、降级、限流等机制,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API网关API网关是企业级应用接口的统一入口,负责处理API请求和响应,并进行鉴权、数据转换、流量控制等处理。

SpringCloud通过Zuul组件提供了API网关服务,能够快速构建安全可靠的API 网关。

三、SpringCloud微服务的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到的SpringCloud组件有Eureka、Feign、Hystrix、Zuul等。

下面以微服务架构下的电商企业为例,详细说明SpringCloud的实际应用。

1. 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注册与发现是SpringCloud微服务的核心组件,它主要用来管理多个微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Python中的微服务架构实战案例

Python中的微服务架构实战案例

Python中的微服务架构实战案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以小型、独立的服务单元来构建复杂应用的架构风格。

Python作为一种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编程语言,也可以用于构建微服务架构。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Python的微服务实战案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 案例背景本案例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包含用户服务、课程服务和支付服务三个微服务。

用户服务负责处理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修改等操作;课程服务负责课程的创建、编辑、删除等操作;支付服务负责课程购买的支付功能。

2. 技术选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选择使用Python的Flask框架作为微服务的基础框架。

Flask是一个轻量级、灵活且易于扩展的Web框架,非常适合用于构建微服务。

3. 项目结构在开始实现微服务之前,我们需要先定义项目的结构。

一个常见的项目结构如下:- user_service/- app.py- models.py- routes.py- course_service/- app.py- models.py- routes.py- payment_service/- app.py- models.py- routes.py- main.py每个微服务都包含一个`app.py`文件用于初始化Flask应用,一个`models.py`文件用于定义数据库模型,一个`routes.py`文件用于定义API接口。

`main.py`是整个项目的入口文件,用于启动所有的微服务。

4. 用户服务用户服务负责处理用户相关的操作。

我们可以在`app.py`中初始化Flask应用,创建数据库连接,并注册API接口。

可以使用Flask的`Blueprint`来组织代码,具体代码实现如下:```pythonfrom flask import Flaskfrom user_service.routes import user_bpfrom user_service.models import dbapp = Flask(__name__)app.config['SQLALCHEMY_DATABASE_URI'] = 'sqlite:///users.db' app.register_blueprint(user_bp)db.init_app(app)if __name__ == '__main__':app.run()```在`routes.py`中定义API接口,如下所示:```pythonfrom flask import Blueprintuser_bp = Blueprint('user', __name__)@user_bp.route('/register', methods=['POST'])def register():# 处理用户注册逻辑pass@user_bp.route('/login', methods=['POST'])def login():# 处理用户登录逻辑pass# 其他API接口的定义```在`models.py`中定义用户的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库操作的方法,具体实现略去。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许多企业也开始尝试使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微服务架构在应对复杂业务场景时具有许多优势,如灵活、可扩展、容错等。

在本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践经验。

一、微服务架构概述所谓微服务架构,通俗来说就是将应用系统按照业务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

每个服务只负责单一的业务功能,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调用来协调完成整个业务流程。

这样的架构具有以下优点:1.轻量级:每个服务只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使得服务的大小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2.灵活性: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可以独立部署、扩展和更新,不影响其他服务。

3.可伸缩性:每个服务可以根据实际负载进行水平扩展,使系统具备更高的性能和可用性。

4.容错性:服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服务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服务正常运行。

5.技术多样性:服务之间使用网络通信,因此技术栈可以不同,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选型进行开发。

二、微服务架构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微服务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的粒度问题服务的粒度直接影响了微服务的可重用性和扩展性。

如果服务的粒度过大,会导致服务太过笨重,难以实现扩展;如果服务的粒度过小,会导致服务过于繁琐,增加服务间通信的复杂度。

因此,在设计服务时,要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复杂度来确定服务的粒度。

2.服务的拆分原则服务的拆分原则是指根据哪些标准或逻辑来完成服务的拆分。

通常情况下,服务拆分原则可以按照业务能力、隔离性、独立性、内聚性和高内聚等方面考虑。

3.服务的调用方式微服务体系下,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调用来协调完成整个业务流程。

调用方式有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两种方式。

同步调用主要是通过接口进行调用,需要考虑调用超时、并发量等问题;异步调用则通过消息队列或事件机制进行调用,可以实现解耦和异步处理。

4.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项核心功能。

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注册中心来管理服务的注册和发现。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

软件开发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软件开发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作为软件开发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项目开发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在项目中应用和实践微服务架构的经验和收获。

二、微服务架构介绍微服务架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风格,将一个完整的应用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的、独立部署的服务,每个服务只关注特定的业务领域,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相较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 独立开发和部署:每个微服务可以由不同的开发团队独立开发和部署,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2. 松耦合和可扩展性:微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彼此之间松耦合,可以根据需求对某个服务进行独立的扩展,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3. 容错和容灾性:由于每个微服务是独立部署的,当某个服务发生故障时,其他服务不会受到影响,提高了系统的容错和容灾性。

三、微服务架构在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微服务架构来构建一个在线购物平台。

以下是我们在项目中应用和实践微服务架构的几个方面。

1. 服务划分首先,我们根据业务的不同领域将系统拆分为一系列独立的微服务。

例如,我们将用户管理服务、商品管理服务、订单管理服务等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模型、业务逻辑和接口。

2. 服务通信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我们选择使用RESTful API作为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通过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这种方式简单、灵活,并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3. 服务注册与发现为了使各个微服务能够互相找到并调用,我们引入了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

我们使用Consul作为服务注册与发现的工具,每个微服务启动时会向Consul注册自己的服务信息,其他微服务可以通过Consul查询到所需要调用的服务的地址和端口。

4. 负载均衡在高并发场景下,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我们采用了负载均衡机制来均衡流量分发。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

软件开发岗位实习报告:微服务架构与云原生实践一、引言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岗位的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实习项目,该项目涉及到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技术的实践。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分享关于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实践的见解和经验。

二、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软件架构,将单一应用拆分为一系列小型、自治的服务。

每个服务都具有独立的业务功能,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特点:1. 模块化:将复杂的单一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实现了高内聚和低耦合。

2. 可独立部署: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进行部署,不会影响到其他服务的正常运行。

3. 弹性扩展:由于每个服务都是自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服务进行水平扩展或垂直拆分,提高系统的弹性和可伸缩性。

4. 技术多样性:微服务架构鼓励使用最适合特定任务的技术栈,不同服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框架。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微服务项目的开发。

我们团队采用了Spring Boot作为微服务开发框架,通过Spring Cloud来实现微服务之间的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等功能。

通过使用微服务架构,我们成功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和可独立部署,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云原生实践云原生是一种以云计算为基础,借助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和DevOps等技术实现敏捷开发和快速部署的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模式。

云原生实践的核心理念是将应用程序从传统的单体式架构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从而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

1. 容器化技术:容器化是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到一个隔离的虚拟环境中,实现了应用程序与底层环境的解耦。

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可以实现快速部署、隔离性强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

2. 微服务架构:云原生应用程序通常使用微服务架构实现。

通过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实现了高内聚和低耦合,以及独立部署和弹性扩展等特点。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与最佳实践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理念的架构风格,旨在提供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它是由多个独立的服务组成,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并通过轻量化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理念是将一个系统分解成更小的、松耦合的服务单元,每个单元能够独立演化,提高了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为您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的实现原理及最佳实践。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现原理1.以业务边界为基础进行服务设计微服务架构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业务系统按照业务边界划分为各个小型服务,避免了传统单块架构中庞大而复杂的代码量及难以维护的状况。

服务之间的通信通过轻量化的接口进行交互,可以轻松实现服务之间的协作与交互。

2.使用轻量化技术实现服务间通信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应当是独立的,但服务之间仍需相互通信。

在服务之间进行通信时,应该使用轻量化的技术,如REST、RPC等。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数据传输,加快通信效率,并且使通信过程更具有可扩展性。

3.使用自动化工具实现服务管理由于微服务架构涉及多个独立的服务单元,如果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服务的管理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极大的增加了错误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使用自动化工具能够大大降低服务管理的风险,使服务实现自动化的部署、扩展、配置以及监控等过程。

4.服务自我保护机制由于微服务架构的服务之间相互依赖,当某个服务出现错误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自我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使用熔断器等技术,当服务出现故障时,可以相应地降低它们的负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服务的可用性。

二、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1.服务自治每个服务都具有独立的部署、升级、测试、回滚等能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避免服务之间的耦合,减少服务之间的依赖。

每个服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进行独立的演进,这种自治原则可以使每个服务更加灵活。

2.服务定位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的职责应该是尽可能小和明确的,以便于更好的解耦和单独管理。

微服务架构的布署与管理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布署与管理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布署与管理最佳实践随着软件开发和部署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在构建和管理大规模应用程序时的首选方案。

微服务架构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好、易于维护等优点,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布署与管理的最佳实践,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和管理高效的应用程序。

1. 核心原则在布署与管理微服务架构时,应遵循以下核心原则:1.1 弹性:微服务架构的弹性是指能够随着负载的增加或减少动态地扩展或收缩服务数量,以满足业务需求。

为实现弹性,可以使用自动化的部署和扩展工具,例如Docker和Kubernetes。

1.2 模块化: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是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

每个服务应具备独立部署和管理的能力,以实现高内聚低耦合。

同时,每个服务应该专注于实现一个明确的业务功能,避免功能交叉和冗余。

1.3 可观测性:微服务架构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能够监控和分析每个服务的运行情况,以及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可以使用日志和指标监控工具来收集和分析关键的运行数据,例如Prometheus和Grafana。

2. 部署最佳实践2.1 自动化部署:为了实现部署过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可以使用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工具,例如Jenkins和GitLab CI/CD。

通过配置自动化测试、构建和部署流程,可以大大减少人工干预的错误和时间成本。

2.2 健康检查与自愈:微服务架构需要具备自愈能力,即对服务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和自动修复。

可以通过使用健康检查机制和负载均衡器来实现,例如使用Kubernetes的liveness和readiness探针。

2.3 版本管理与回滚:微服务架构中存在多个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在部署过程中需要考虑版本管理和回滚策略。

可以使用版本控制工具来管理不同服务的版本,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回滚到之前的稳定版本。

3. 管理最佳实践3.1 监控与告警:微服务架构要求我们能够实时监控每个服务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可用、高扩展、敏捷开发等需求。

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它将复杂的应用系统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通过轻量级通信进行整合,以解决单体应用架构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和最佳实践,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微服务架构。

一、微服务架构的实施方法1. 拆分现有的单体应用微服务架构的第一步是拆分现有的单体应用。

拆分的原则可以基于业务功能、模块划分、系统边界等,将原本耦合的模块分解成独立的服务。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和业务分析,确保拆分的粒度合理,并考虑到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2. 设计服务接口和协议每个服务应该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以便其他服务可以调用。

接口设计应该符合服务的特定业务需求,遵循一致的命名和参数规范。

此外,需要选择适当的通信协议,例如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

3. 建立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微服务的规模往往会迅速扩大,因此需要建立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机制,以确保各个服务能够互相发现和通信。

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服务注册中心,例如Consul、Etcd等,在服务启动时将自己的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并定期向注册中心发送心跳保持可用状态。

4. 实施服务间的通信微服务架构中,各个服务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常见的方式包括同步调用、异步消息、事件驱动等。

在实施阶段,需要根据服务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并确保通信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配置管理与动态扩缩容由于微服务的特性,每个服务可能需要独立的配置信息,因此需要建立配置管理的机制。

配置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环境变量等方式进行管理,以便灵活地进行调整和部署。

同时,为了应对不同业务压力,需要实现服务的动态扩缩容,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二、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1.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微服务架构强调敏捷开发和快速交付,因此采用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是最佳实践之一。

微服务 相互调用 最佳实践

微服务 相互调用 最佳实践

微服务相互调用最佳实践1. 使用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应该使用轻量级的协议,如 HTTP、RPC 或gRPC 等。

这些协议具有高效、可靠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2. 遵循 REST 架构风格:如果你使用 HTTP 作为通信协议,那么应该遵循 REST 架构风格。

REST 架构风格强调资源的表示和操作,通过使用标准的 HTTP 方法(如 GET、POST、PUT 和 DELETE)来实现。

3. 使用 API 网关:微服务之间的调用可以通过 API 网关来进行集中管理和路由。

API 网关可以处理请求的认证、授权、路由和负载均衡等功能,从而简化微服务之间的调用。

4. 实施服务发现和注册:为了让微服务之间能够相互发现和调用,你需要实施服务发现和注册机制。

这可以通过使用服务注册中心(如 Consul、Zookeeper 或 Eureka)来实现。

5. 使用异步通信: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异步方式(如消息队列)来进行。

异步通信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可靠性,同时减少服务之间的耦合。

6. 处理错误和超时:在微服务之间的调用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和超时。

为了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你需要在调用方和被调用方都处理这些情况,并采取适当的错误恢复措施。

7. 进行监控和日志记录:为了了解微服务之间的调用情况,你需要对调用进行监控和日志记录。

这可以帮助你识别性能问题、故障和安全事件,并及时进行修复。

总之,微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通信协议、REST 架构风格、API 网关、服务发现和注册、异步通信、错误处理、超时、监控和日志记录等。

通过遵循这些最佳实践,你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可靠和可维护的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首选架构。

这种架构将一个应用拆分成若干个小的服务单元,每一个服务单元独立部署、独立运行,服务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应用的功能。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提高开发效率、简化部署流程、提高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以及如何在企业应用中实现微服务架构。

一、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微服务架构采用了分布式的架构模式,不同模块和服务之间互相独立。

这种架构模式在大规模应用案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以下优势:1. 可伸缩性当业务增长时,企业需要扩大其架构规模以满足其业务需求。

微服务架构的概念使企业可以伸缩其架构,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每个微服务都是独立的,可以在无需协调其他服务的情况下升级这样的服务。

2. 多语言和技术系统微服务允许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来支持不同的服务。

服务之间使用 RESTful API 进行通信,允许每个服务使用适合它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来实现其功能。

这意味着,微服务允许企业部署多个服务实例,以支持大量请求,而不会出现互相冲突的问题。

3. 独立性和可移植性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添加或删除某个服务。

这些服务都是松散耦合的,因此可以方便地迁移到其他云环境或数据中心。

二、微服务的最佳实践在使用微服务架构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最佳实践:1. 容器化容器化是一种使用容器技术轻松部署和管理能够运行于多云环境中的微服务的方法。

容器使得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更明确,容易识别,因为所有服务都被打包在同一个上下文中。

容器化也提供了便于管理的封装,使得微服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可重复的、可扩展的块。

通过容器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快速部署和封装每个服务,将开发工作流程和部署流程整合在一起,从而缩短开发生命周期。

2. 异常处理微服务的异步通信模式会带来异常处理的新问题。

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些异常,服务团队需要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部署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部署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部署最佳实践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了许多企业在应用开发中的首选。

与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相比,微服务架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应用的解耦、扩展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并介绍如何部署微服务架构。

1.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微服务架构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1. 单一职责原则(SRP):每个微服务只负责一个功能或业务领域,通过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小的、独立的服务,可以降低耦合度,提高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2. 边界上下文(Bound Context):将系统拆分成多个边界上下文,每个边界上下文内部的微服务可自主进行开发、部署和扩展,不同边界上下文之间通过API进行通信。

1.3. 弹性设计(Resilient Design):微服务应具备容错和自恢复机制,一旦某个服务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不会因此崩溃。

1.4. 自动化部署和运维:微服务架构依赖于自动化部署和运维工具,如CI/CD工具、容器化等,以实现快速部署、持续交付和弹性扩展。

2.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为了确保微服务架构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有几个最佳实践需要注意:2.1. 服务拆分与粒度在设计微服务时,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功能职责进行合理的服务拆分。

服务拆分应该遵循单一职责原则,避免服务过于庞大或功能交叉,同时也要避免服务太细粒度,导致服务数量过多。

合理的服务拆分可以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目标,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2.2. 服务通信协议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应该选择高效、可靠的方式。

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RESTful API、消息队列、RPC等。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2.3. 接口设计与版本管理微服务的接口设计应该稳定和一致,避免频繁的修改和不兼容的问题。

同时,要对接口进行版本管理,确保旧版本的微服务能够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向新版本迁移的支持。

2.4. 异常处理与故障恢复在微服务架构中,异常处理和故障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TDi架构最佳实践

TDi架构最佳实践

TDi架构最佳实践
对于微服务架构与单一体系架构,两类人的观点截然相反。

一类人认为,微服务架构是一种盲目模仿、或者趋势驱动式的开发方式,对于技术上瘾的开发人员来说,它就像他们的游乐场。

而对于另一类人来说,微服务架构是“一个架构搞定一切”,它可以消除任何软件系统的复杂性。

而笔者认为,微服务架构和单一体系架构可以互为补充。

对于长期而言都很精简的应用程序,单一体系架构可能更为合适。

而另一方面,对于大型而且复杂的应用程序,或者有可能变得大而复杂的应用程序,微服务架构这一解决方案更加有效。

现今的软件开发通常是十分庞大的工程,以至于微服务架构和单一体系架构可以实现共存,就像数据库的共存一样。

正确地设计微服务架构是一项非常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和为所有问题提供一劳永逸解决方案的单一体系架构相反,微服务体系架构针对不同的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案,那么微服务架构就将是一颗定时炸弹,注定要引爆。

一个设计有缺陷的微服务架构比单一体系架构更加糟糕。

为微服务架构定义一组最佳实践也是一项挑战。

我看过一些会议演讲,其中有一些著名和受人尊敬的软件工程师们提出过一些关于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但结果适得其反。

微服务架构设计中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中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设计中的最佳实践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微服务架构来构建自己的应用程序,这种架构将程序拆分成多个小的部分,这些部分分别独立部署和扩展。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应用程序的可靠性,还有助于提升开发效率。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微服务架构设计的最佳实践。

第一,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小的部分。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核心就是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多个小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互相配合来提供整个应用程序的功能。

在拆分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哪些功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

这样可以将代码分解成小的块,使程序的各个部分更加清晰明确。

第二,强调接口的一致性和互相通信的可靠性。

在微服务架构中,不同的应用程序部分彼此通信,因此需要强调接口的一致性和互相通信的可靠性,保证程序的稳定性。

对于接口一致性的考虑,可以使用标准的数据格式、协议和交互模式。

对于通信可靠性的考虑,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来专门处理这个问题,如消息队列和分布式事务等。

第三,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微服务架构中,数据必须在所有服务之间保持一致。

因此需要用一种方法来管理数据,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访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基于事件的架构和分布式数据库,以确保所有服务的数据一致。

第四,自动化和监控的重要性。

自动化和监控是微服务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程序中有许多错误和故障需要及时的发现和解决,这样可以减少程序停机或数据丢失的风险。

自动化流程可以有效地管理和部署应用程序,同时实现自动化测试和部署,可以迅速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监控可以帮助程序员跟踪程序中的异常,并在有问题时向开发团队发出警报。

第五,关注部署和运维的效率。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提高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效率,因此部署和运维效率至关重要。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使用一种自动化部署和管理的技术,提高程序部署、升级和维护的效率,从而提高全栈开发者的工作效率。

同时,为了降低管理和运维的困难,可以使用云平台和容器化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

构建强大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构建强大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构建强大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随着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强大的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和开发者的追求目标。

容器化微服务架构能够提供更高效、更灵活、更稳定的应用部署和管理方式,使得开发团队能够更快速地迭代和交付产品。

本文将探讨一些构建强大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在构建容器化微服务架构之前,需要针对应用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构。

将应用按照不同的业务模块划分为独立的微服务,每个微服务负责独立的功能模块,遵循单一职责原则。

这样可以使得不同的微服务能够独立部署和运维,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其次,选择适合的容器技术。

在容器化微服务架构中,容器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选择合适的容器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开发和运维效率。

目前比较主流的容器技术包括Docker和Kubernetes。

Docker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容器化解决方案,而Kubernetes能够对多个Docker容器进行管理和编排,提供更高级的自动化和扩展能力。

接下来,需要考虑构建强大的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流水线。

通过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流程,能够快速地提交代码,持续交付产品。

CI/CD流水线的关键在于自动化。

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和平台,如Jenkins、GitLab等,可以实现代码提交后的自动测试、构建和部署。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合理选择容器编排工具也非常重要。

容器编排工具能够帮助管理和协调容器集群,实现高可用和弹性伸缩。

Kubernetes是当前比较热门的容器编排工具,它提供了完善的容器编排和自动化管理能力,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负载需求。

另外,安全性也是构建容器化微服务架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容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安全性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容器中的应用和数据安全,可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如使用容器安全管理工具、实施网络安全策略、更新容器镜像等。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一、引言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小型、自治的服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

然而,在实施微服务架构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实施微服务架构。

二、拆分服务在实施微服务架构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拆分应用程序。

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领域驱动设计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将业务逻辑和数据模型划分为不同的领域。

在微服务架构中,可以使用DDD来指导如何拆分应用程序。

2. 单一职责原则单一职责原则(SRP)是指一个类或模块只负责一个功能。

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应该遵循SRP原则。

3. 可扩展性每个服务都应该能够独立地进行扩展和部署。

4. 互相独立每个服务都应该是自治的,并且不依赖于其他服务。

三、通信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的通信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最佳实践:1. RESTful APIRESTful API是一种基于HTTP协议的API设计风格,它可以使服务之间的通信更加简单和可靠。

2. 消息队列使用消息队列可以将异步通信变得更加容易和可靠。

3. 服务注册和发现使用服务注册和发现机制可以使服务之间的通信更加灵活和可靠。

4. 熔断器使用熔断器可以避免由于某个服务故障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四、数据管理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应该有自己的数据存储。

以下是一些最佳实践:1. 数据库隔离每个服务都应该有自己的数据库,并且不应该与其他服务共享数据库。

2. 事件溯源使用事件溯源可以记录每个操作所产生的事件,从而使系统更加容易进行调试和修复。

3. 数据同步当一个服务需要访问另一个服务的数据时,应该通过API进行访问,而不是直接访问数据库。

五、部署与监控在微服务架构中,部署和监控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最佳实践:1. 自动化部署使用自动化部署可以使部署过程更加简单和可靠。

2. 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使用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可以使部署过程更加快速和可靠。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1.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开发和部署的热门趋势。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高效地构建、部署和维护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包括架构设计、通信机制、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微服务架构概述2.1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拆分成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的架构模式。

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

微服务架构的目标是将系统解耦,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伸缩性。

2.2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微服务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独立性: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团队可以独立工作,相互影响较小。

2.高可伸缩性:每个服务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横向扩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

3.容错能力强:由于每个服务独立运行,单个服务出现故障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

4.技术多样性:每个服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技术栈,提高团队开发的灵活性。

5.易于部署和维护: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并且可以按需进行维护和升级。

3. 架构设计3.1 单一职责每个微服务应该具有单一的职责,并且专注于解决某个具体的业务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服务功能的耦合,使得系统更加模块化和灵活。

3.2 拆分原则在设计微服务架构时,可以根据业务域的边界进行拆分。

每个微服务应该关注特定的业务领域,并且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3.3 通信机制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可以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HTTP、消息队列等。

同时,可以使用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机制来实现服务的动态发现和负载均衡。

3.4 数据管理微服务架构中的数据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以选择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或者消息队列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4. 实践建议4.1 高可用性设计为了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可以使用故障转移和容错机制来处理服务的故障。

可以使用熔断器和服务注册发现来实现故障转移和容错。

4.2 服务监控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使用监控和告警系统对服务进行监控。

微服务架构最佳实践详解说明

微服务架构最佳实践详解说明

微服务架构最佳实践详解说明简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式,它将一个复杂的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个独立的、小型的、可复用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微服务架构有许多优点,例如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故障容忍性。

但是,微服务架构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例如如何设计合理的划分服务接口、如何在服务间实现高效通信、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等。

因此要想成功地使用微服务架构,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最佳实践。

以下是一些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我将尽我所了解的知识给大家进行讲解。

本文大纲如下,1. 不使用微服务架构没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微服务架构。

认真地说,使用微服务架构只能被视为最后的选择。

从项目实际应用场景开发,少看一些网上关于微服务的吹捧。

务实一点,根据项目体量、业务复杂度选择一个适合当前项目的架构。

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单体的模块化架构,而不是一上来就搞微服务架构。

2. 针对失败场景进行处理在任何使用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里面,总是有调用失败的可能,比如网络分区、某个服务宕机不可用等。

所以我们在系统调用层面针对失败场景的处理,应该设计得越早越好。

故障设计最好三个级别,•基础设施级别•数据库级别和•单个微服务级别实际的针对失败场景处理,可以使用断路器、服务降级和"隔板模式"。

隔板模式在分布式系统中就是指资源隔离,在分布式系统里,资源隔离通常按业务分为进程级别的隔离和线程级别的隔离,某些简单的服务质量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下实现进程级别的隔离就够了,但是在某些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分布式场景下需要线程级别的细粒度隔离。

3. 构建小型服务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应该都按单一职责进行设计。

每个微服务应该只负责一个业务领域,并且尽量避免涉及其他领域。

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也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耦合度。

4. 使用轻量级通信协议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的通信协议时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一些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里,选择一个轻量级协议所能带来的 QPS 提升,也是非常客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服务架构落地最佳实践难点1:“一步到位”的认知错觉这些年微服务大红大紫,但是真正能够拿出来做为可实践的案例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微服务案例只能看到微服务架构的“演进结果”,但是看不到微服务架构的“演进过程”。

这就像每个人看到一个架构的高峰,却没有看到攀登高峰的路径。

这就给很多架构师一个假象:微服务的架构是通过能力极高的架构师一步到位设计出来的。

这和很多团队自上而下的架构设计感受和相似。

于是架构师们蜂拥而至,各种分析方法论层出不穷,讨论和分享络绎不绝。

然而真正落地实施的却很少,使得微服务在网络上慢慢变成了一种“玄学”:微服务的实施在“理论研究”的阶段。

这违反了软件架构的最基本规律:架构是解决当前的需求和痛点演进的,而无法对没有出现的问题和痛点进行设计。

因此,一步到位的整体的微服务架构设计完全没有必要。

况且一个集中化的设计,很难体现微服务的轻量级优势。

我相信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向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向上发展的。

如果新技术没有降低成本反而提升了成本,要么这个新技术有问题,要么一定是姿势不对,走错了路。

因此,准备实施微服务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

不过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之后,剩下的工作可以被复制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

难点2:“架构师精英主义”很多产品对架构师的依赖很大,即“架构师精英主义”:认为产品架构只有这个组织的“技术精英”——架构师才可以完成,而团队其它成员只需要实现架构师的设计就可以。

这是大型企业和大型系统的常见问题,这来源于长期的重量级企业级架构习惯。

而微服务则类似于一种“敏捷边际革命”:即由一个不超过2~8个人的小团队就可以完成的功能。

而且这种规模的团队即使从整个产品团队移除也对整体产品的研发进度没有影响。

因此,即使失败了不会带来太多的损失。

不过,当第一个微服务改造成功,那么成功经验的复制带来的乘数效应却能带来很大的收益。

从架构改造投资的风险收益比来看,这是非常划算的。

因此,微服务团队完全没必要大张旗鼓,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可以动工。

但是,谁也没有微服务的实践经验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就带来了下一个难点。

难点3:缺乏一个信任并鼓励创新的环境面对未知的领域,失败再所难免。

而面对这个不确定性频发的世界,成功和失败往往不再重要:也许今天的失败,明天再看就是成功,反之亦然。

成功意味只是表明结果符合自己的假设预期,而失败仅仅意味着结果不符合自己的假设预期。

但是无论成败,我们都能从行动的过程中有所学习和反思,而这样的经验才是研发活动中最有价值的。

然而,很多组织,尤其“精英主义”的产品团队,责任和压力往往从上至下分解。

由于组织庞大,金字塔的结构往往会构建一种以“不信任”为基础的制度。

这种制度往往营造了一种“宁可不作为,也不能犯错”的文化。

由于上层则需要对失败负责,使得任何创新只是一个停留在组织上层的想法,难以落实推进。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长期合作形成了稳定的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并形成了利益平衡,这会使得整个组织在面对创新的时候“卡壳”。

当微服务以一种政治任务从上而下派发的时候,为了避免失败,团队内部会相互推诿。

通过不断的分析讨论和设计来论证这个事情的难度。

在我看来,只要想搞,就一定能找到办法,而不是先设想出一堆还没有遇到的问题和责任。

在行进中解决问题是比设计和讨论更加有效率的方法。

而组织解决“卡壳”的办法就是引入“背锅侠”:例如新聘请的架构师或外部咨询师,来完成这个事情。

出了问题就不用自己来承担责任了。

这样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折中办法,但可以让事情毫无风险的执行下去。

但这是一种短期效应,无法解决组织本身的创新窘境,长期依赖外部力量来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不会让自己提升,反而形成了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对于组织的凝聚力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打破当前的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困难、风险以及价值的组织才可以占领创新的高点,吸引人才。

难点4:微服务技术栈的“选择困难症“由于“精英主义”的架构师需要担负很大的责任并承担着很重的压力。

他们必须要为微服务架构谨慎的选择技术栈。

因此会在不同的技术栈之间不断尝试。

对于习惯了在大型研发组织里“精心设计,加班生产”的架构师而言。

“长设计,慢反馈”节奏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微服务开源社区的快速发展滋长了“架构师焦虑”:如果采用落后的技术会被同行鄙视,被不懂技术的老板鄙视,甚至被下属鄙视。

因此架构师们疲于在各种新型的技术栈之间比较和学习。

此外,不熟悉技术往往会增大风险,架构师就需要更多的时间研究。

带着“一步到位”的架构幻想对微服务技术栈精挑细选。

而不会采用现有低成本的方案快速迭代的解决问题。

微服务的核心在于采用“小规模,快反馈”的机制降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并通过虚拟和自动化技术分散风险,从而可以快速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并能够快速销售创新,获得市场的反馈。

而不仅仅是利用到了时下新兴的语言,编程框架或工具。

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实践的时候学习,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而不是准备一场考试,先停下来学习,准备好了再全力以赴。

以上四点会让大型组织面对微服务实施的时候“卡壳”,而这往往会导致微服务实施容易忽略的最重要一点,我认为也是核心的一点:难点5:对微服务的技术变革估计过高,而对微服务带来的组织变革估计严重不足作为架构师,永远要不要低估康威定理的威力:“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和架构等价于组织间的沟通结构。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上讲,软件产品本身就是企业内部组织(员工)和外部组织(用户)沟通制度的计算机程序表达。

这个制度的发展一定是在不断缩小内部组织之间以及内外部组织沟通成本的。

因此,系统的架构一定是和组织的架构相吻合的,如果不吻合,势必会带来问题阻碍组织的渐进。

这就引出了一个推论:如果企业组织的架构不是唯一的,那么微服务的架构方案也不是唯一的。

当架构和组织结构相一致的时候,一切都会很顺畅。

反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个关系就像鞋和脚的关系,只有穿上合适的鞋,走起路来才会舒服。

过大过小的鞋都不会让你加快前进的步伐。

当然,你可以选择买鞋(引入产品),虽然并不是很合脚,但还可以凑合穿。

但是在换鞋的时候你不得不停下来试。

你也可以花高价为自己定制一套,只不过,这个不会让你走得更快,只会越来越合脚。

如果所有人穿上了新鞋,都能跑得很快。

那么这就不是鞋的问题,而是你脚的问题,这就不是换鞋能解决的了。

你得先把脚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再看鞋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通过鞋来矫正脚,只不过会花些功夫,但一定会比不停的换鞋更加有效。

很不幸,大多数的组织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微服务架构带来的组织变化。

仍然把“系统架构问题”和“组织问题”割裂成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微服务是技术问题,组织问题是管理问题。

有竞争力的组织,是一个通过融合优势达到1+1> 2 的组织。

而不是把优势割裂开,得到1 + 1 <= 2 的组织。

因此,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并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因此,如果你的组织结构是去中心化的小团队结构,那么不用担心,你的应用架构会朝组织架构的方向演进。

反之,如果你不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小团队结构,那么微服务的架构会和组织架构格格不入。

那么,如何高效的推动微服务架构演进呢?如果以上5 点都让你膝盖中箭。

那么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综合解决微服务实施难点的第一步就是:步骤1:以终为始,先构建一个独立的敏捷微服务团队我们对微服务的期待就是: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发布,并且去中心化管理。

那么,我们就先构造一只“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并且去中心化管理”的团队。

这个团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采取各种方法(例如:DevOps,全功能团队)解决阻碍”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发布和去中心化的问题。

而根据康威定理,系统的架构会慢慢向去中心化方向发展。

一定要意识到,这个过程会打破大型系统自上而下的既有流程并采用更有生产力的方式构建新的组织结构。

你索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信任团队,把它看做是一个微型的技术管理创新。

不要用老的方式控制团队的运作,这会打击团队的士气。

管理建议:1. 让微服务团队完全脱离之前的工作,专心于微服务的工作中。

如果分心同时做几件事,每件事都不会做到最好。

2. 给微服务团队一些特权,为了满足“全功能微服务团队的”诉求,特事特办。

3. 如果团队在执行的过程出现了依赖从而阻碍了进度。

则需要把依赖标明出来。

代码中的依赖容易看见,但组织中的流程依赖很难发现。

4. 为了避免团队对外部的“依赖惯性”,让团队自己想办法在内部解决依赖。

5. 组织流程的改变也是很重要的微服务架构产物,而不仅仅是微服务代码或基础设施。

技术建议:1. 为微服务建立一个全新的代码库,而不要从原先的代码库上克隆或者复制,避免和原团队的开发依赖。

2. 建设一个独立的持续交付流水线,最好是通过“流水线即代码技术”(例如Jenkinsfile)来自动生成流水线。

步骤2:构建微服务的“电梯演讲”成立了微服务团队之后,接下来就是要选择第一个实现的微服务。

但是这个微服务应该多大,边界在哪是个问题。

这不需要进行严格的设计和反复的论证,只要发现当前的痛点或者想要完成一个假设就足够上路了。

让整个过程变轻,而不是变重。

我的建议是通过“微服务电梯演讲”的方式来定义微服务。

格式可以是:(XX微服务)用来在(出现痛点的场景)的情况下解决了(解决现有的某个问题)从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提升了(微服务的价值)例如:(订单查询微服务)用来在(订单查询数量快速)的情况下解决了(访问数量迅速升高导致整体应用性能下降的问题)从而(分离了订单查询请求)提升了(提升了其他功能的性能)当构造了微服务的电梯演讲,团队就可以以此为原则启动了。

当碰到和现有系统冲突的问题,替换几个词比较有帮助你做决策。

(语言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魔力的)把“拆分”换成“移除”。

例如:“从现有系统中拆分出订单查询功能”转变为”从现有系统中移除订单查询功能“。

思维方式就从一个团队负责两个系统变成了两个团队负责两个系统。

把“集成”换成“调用”。

例如:”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需要集成”转变为“用户登录服务需要调用用户注册服务的信息”。

思维方式就把两个系统的关系更精确了,从而明确了微服务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管理建议:1. 把微服务的电梯演讲打印出来挂到墙上,让团队成员铭记于心。

这会强化组织对微服务的边界认识。

2. 随着团队的反思和学习,电梯演讲有可能会变更,但一定要让团队形成共识好和一致的意见。

3. 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划分正确。

划分是一个持续权衡取舍的过程。

∙技术建议:1. 明确了微服务的职责和边界之后再去看代码,否则会被代码的复杂度影响。

2. 领域驱动设计(DDD)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划分微服务。

领域驱动设计很好的遵循了“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SOC)的原则,提出了更成熟、清晰的分层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