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诊断

合集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病害形态植物病害形态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感染后,所表现出的外部症状。

不同病害形态的出现,对于病理学家和农民来说,是判断该病的种类以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1. 感染部位植物病害的感染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根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根腐病、根瘤病等;茎部感染主要表现为腐烂、溃疡、瘤状物等;叶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斑点、枯黄、溃疡等;花和果实的感染则表现为腐烂、凋萎、褪色等。

2. 外部症状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可以分为萎蔫、坏死、脱叶、畸形和颜色变化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蔫是由于水分供应受限或导管系统受阻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坏死则是植物组织的死亡,通常表现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脱叶是植物叶片的掉落,通常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畸形是植物组织发育异常,如畸形根、畸形叶等;颜色变化则是植物组织颜色发生异常改变,如叶片黄化、病斑发黑等。

二、发病机制植物的发病机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侵染后,植物体内和外部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 直接侵染直接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植物表面伤口或开放器官,直接进入植物组织并引起感染。

这种侵染方式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细菌会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的叶片或茎部,引起病斑形成;真菌则会通过孢子进入植物的叶片或果实,引起霉病或黑斑病;寄生虫则会通过针吸口侵入植物,引起萎蔫或组织变色。

2. 感染侵染感染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气孔、细胞间隙等开放的位置进入植物组织。

感染侵染主要由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真菌孢子会利用植物的气孔进入叶片内部,造成霉菌病;病毒则通过昆虫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带入植物组织。

3. 内生侵染内生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际环境或根系直接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根部或茎部的感染。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Common Powdery Mildew Genera
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
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白粉菌属 Erysiphe
钩丝壳属 Uncinula
单丝壳属 Sphaerotheca
叉丝单囊壳属 Podosphaera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 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指梗霉属(Sclerospora)(谷子白发病)
1’. 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的分枝 2. 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
………………………………盘梗霉属(Bremia)(莴苣霜霉病) 2’. 分枝末端不膨大 3. 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实验五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 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熟悉和掌握植物病害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 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病原鉴定的方法。 熟悉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标本夹、剪刀、塑料袋、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切片用刀片、挑针、擦镜纸、吸水纸、 蒸馏水等。
三、实验内容
1. 5个同学一个小组,到田间采集至少三种植物 病害标本,保存好,并记录采集人姓名、采集 地点、采集时间、寄主名称、采集部位。
2. 在实验室内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所采集标 本的症状特点,鉴定病原到属。
作业
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一份,并同时提交所采 集的植物病害标本,实验报告写上小组所有成 员的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报告要求写明每种标本的采集人姓名、采 集地点、采集时间、寄主名称、采集部位等信 息,写出病原的属名,并写出鉴定的依据。
…………………………单轴霉属(Plasmopara)(葡萄霜霉病)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二 植物病害类型
按致病因素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按病原物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等
按病原物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 虫传病害等
按症状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 疫病和癌肿病等
按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杆病害、花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变过程,而机械创伤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如:茭白 郁金香杂色花 韭黄等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发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 (2)孟加拉水稻胡麻斑病 (3)美国玉米小斑病 (4)中国红麻炭疽病 (5)中国玉米小斑病 (6)中国小麦赤霉病
一 植物病原学
1755年,梯来特(Tillet)
腐烂和花部腐烂。
一 病状类型—萎蔫
萎蔫: (1)枯萎: (2)黄萎: (3)青枯:
一 病状类型—畸形
畸形: (1)增生型: (2)增大型: (3)减生型: (4)变态(变形):
二 病症类型
1、霉状物: 2、粉状物: 3、小黑点: 4、菌核: 5、菌脓: *注意: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只有病状,无病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76年鲁滨逊提出病害四面体学说

环境
人类
寄主
病原物
第三节 植物病害症状 Symptom
症状:植物生病后经过一定的病理 过程所表现的病态。包括外部和内 部特征。
症状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 正常状态。
病症:是生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体 特征。
一 病状类型—变色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包括对病害的诊断、预测、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过重大的危害,因此这门学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不仅会直接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还会加大农民的经济压力。

因此,了解作物的病害特点、病原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病害的传播途径等,对于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制定防治方案,减少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研究植物病害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首先是病害的类型,植物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螨害和虫害等类型。

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危害程度、传播途径及特点都不同。

其次是病原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病原体在植物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营养需要等都会影响病害的发展。

最后是病害的诊断、预测和防治方法。

科学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而防治措施则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一系列因素进行针对性制定。

在农业生产中,病害的产生不是孤立的。

作物的生长受到的各种条件的影响和作物的品种特性的差异也是影响病害产生的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病害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例如:在植物叶片的生长中,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长时间不代出氧气会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无法挽回。

综合分析作物病害的发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和控制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从病害的诊断、预测、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病害的诊断。

病害诊断是通过观察病害的症状、感染部位和形态特征来判断病害的种类,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诊断病源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勘探,观察病叶、病株、病果等病害部位,了解病征和病情。

接下来,我们将以茄科作物普通斑点病为例进行病害诊断。

在诊断茄科作物普通斑点病时,我们需要观察普通斑点病患病植株近样皆为斑点融合呈菱形图案,病斑为圆形、淡褐色于叶面上,中心区有小点奇幻出现,以后逐渐扩大重叠分泌乳白色细菌性菌液,严重时叶片枯黄,枯干而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病害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对于保护农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以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1. 病害症状观察植物受感染后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如叶片变黄、萎蔫、干枯等。

观察病害症状可以为病原菌的诊断提供线索。

例如,黄化病害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干枯病害可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从患病植物上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可以确认病害的病原菌。

常用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通过鉴定病原菌,可以确定病害的防治措施。

3. 病害病程观察观察病害的病程可以了解病害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于某些潜伏期长的病害,及时观察是很重要的。

通过了解病害病程,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和方法。

二、植物病害的防治1. 农艺防治调整种植结构和栽培管理,选择抗病优良品种,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加强田间管护等农艺措施可以减轻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农艺防治是植物病害防治的基础。

2. 防治剂应用化学防治剂是目前常用的防治病害的手段之一。

通过喷洒适量的药剂,可以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在农田中种植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等。

生物防治不仅有效,而且对环境友好。

4. 遗传防治遗传防治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来控制病害发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抗病种质资源和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这是未来病害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结语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

准确诊断病害和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通过农艺防治、防治剂应用、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碎色郁金香
两个基本要素
植物 ( Plant)
一对矛盾
致病因素(病原, pathogen )
宏观:植物、病原、时空环境、人
微观:植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非生物病因病或原生物与
环境生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分子环境(分子生态)、人
两类植物病害
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部位、形状、称病害名称。
➢ 叶枯:大面积枯死。 ➢ 疮痂:木栓化、粗糙、浅。 ➢ 溃疡:坏死或腐烂、木栓化、面积大、深。 ➢ 立枯和猝倒:幼苗基死。 ➢ 穿孔、落叶和落果:形成离层。
叶斑(lesion)
叶枯(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
疮痂(scab)
柑橘疮痂病
溃疡(canker)
柑橘溃疡病
能否从一个植物传染给另一个植物
生物因素
1. 菌物(真菌、卵菌和原生生物) 2. 原核生物(细菌) 3. 病毒和类病毒 4. 线虫 5. 寄生性植物
病原物
非生物因素
化学和物理因素
植物营养元素失调、农化品药害、环境污染 等 植物生产的物理条件:温、光、水、气等不适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symptom)
得水份的部位表现出缺水、枯死。
青枯
青枯 花生青枯病
番茄青枯病
茄黄萎
香蕉枯萎病
5. 畸形(malformation)
由于组织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形态异常称为畸 形,如徒长、矮缩、丛生、瘤肿、丛枝、发根、卷叶、蕨叶、 花变叶等。
➢ 增大:局部细胞体积增大,数量不增加;如线虫引起的虫瘿。 ➢ 增生: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 迅速增多,使局部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 的病害。多为系统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可 引起多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病害。
27
3 植物病理学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
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开始的。至 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下面通过主要人 物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简史。
应”的抗病性现象。 9.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 der Plank J E)提出了 著名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理论。
3.3 植物病害控制
1 . 1755 年:梯来特( Tillet )提出用种子处理可 以有效防治小麦黑粉病。 2 . 1765 年: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 拌种进行防病。 3 . 1885 年:米拉德 (Millardet,PMA.) 发明波尔多 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 4.1913年:雷姆 (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 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 5. 上世纪以来,植物病害药剂经历了水银制剂,有机 磷类,杂环类杀菌剂等,目前主要使用对环境较安 全的新型杀菌剂如BZI,DMI,QoI等,同时植物抗性
腐生: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 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寄生: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上越冬、 越夏。如小麦锈病、病毒等。
23
其场所包括: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
病原物的休眠体混于种子内,如菌核、线虫的 虫瘿、菌瘿等 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 病原物既可以繁殖体附着于种子表面,也可以 菌丝体潜伏于种子的内部; 病原物侵入种苗和繁殖材料的内部。
田间病株
许多活体营养的病原物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上 越冬或越夏。如小麦锈菌、病毒等。
24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病原:
• 水稻矮缩病毒(RDV),属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症状:发病初期表现 从心叶开始出现黄绿 色条纹,逐渐发生卷 曲向下弯,枯株渐渐 矮化,叶片失绿,呈 绿白色,最后叶片退 淡而枯死。 病原物:水稻条纹叶 枯 病 毒 [Rice Stripe Virus ( RSV ) ] 属 纤 细 病毒属。
大豆锈病
细菌病害

主要症状: 斑点、溃疡、萎蔫、瘤肿等.
大豆细菌斑疹病

大豆细菌斑疹病
病毒病害

主要症状:花叶、褪色、畸形等。
苹果花叶病毒病
水稻黄矮病 Rice Yellow Stunt


又称黄条花叶病、水稻黄矮病、黄化病。 症状:
• 植株矮缩,叶肉褪绿变黄。不分蘖,根系 短小。分蘖后发病的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拔节后发病抽穗迟,穗形小,结实差。品 种间症状大致相似,仅色泽有差异。矮秆 籼稻上多为金黄色,粳稻上色泽淡黄花叶 不明显,糯稻上色泽灰黄或淡黄,有的品 种呈紫色。
大白菜病毒病
菠菜病毒病
西葫芦病毒病
植物线虫病害

花生根节线虫病
黄瓜根结线虫
黄瓜根结线虫为害症状
水稻干尖线虫病
寄生植物病害

向日葵列当
菟丝子

菟丝子
真菌玻片的制作方法




涂抹法:将病原悬浮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撕取法:撕取发病部位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着生在 寄主或基质表面的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 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等。 粘贴法:用透明塑料胶带粘贴,用于观察着生于病 组织或基质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 挑取法:用挑针挑取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病原物, 也可先将埋生或半埋生的子实体连同病组织一并挑 出,再用挑针将子实体剥离。 组织透明法:利用化学药品处理病组织,使组织透 明,观察病原在组织内的结构和形态。 徒手切片:对于埋生或半埋生的子实体,可以用刀 片将病组织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然后用挑针挑取合 适的做成玻片。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四节 菌物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四节 菌物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三)子囊菌和无性态菌物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病状 病征
种子、果实霉烂 苗木枯死 叶斑、炭疽、疮痂 枝条枯死、丛生 主干溃疡 根部腐烂 维管束阻塞、坏死,植株萎蔫(枯萎、黄萎)
霉状物、粉状物、刺状物、小黑点、菌核等
(四)担子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
病害类型:黑粉病、锈病、立枯、纹枯、 根腐
病征:黑粉、黄锈、菌核、菌索
第三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四节 菌物所致植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一. 菌物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鞭毛类菌物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无性态菌物 担子菌门
(一)鞭毛类菌物所致病害特点
对干旱特别敏感 症状多样: 膨肿、畸形、绵腐、霜霉、白锈、疫病 病征:典型
(二)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特点
果实、花、块根、块茎 软腐、褐腐、根霉、黑霉病等 病征:霉状物,白色-小黑点
二.植物菌物病害诊断与鉴定
症状描述,发病流行特点 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观察(显微) 接种验证 (新病害要遵循柯赫氏准则) 生理、生化、分子、超微结构等的分析:
--分子技术:rDNA、 ITS区序列的分析, DNA多态性等
小结
何谓菌物? 菌物的生物学:形态特征、系统发育、生态习性 菌物的主要类群,分类与鉴定,发育与演化 菌物所致的病害

植物病理学10种病害

植物病理学10种病害

1霜霉病:成株期叶片多从下部或外部叶片开始。

初期叶正面出现淡绿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黄色,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潮湿时,在叶背对相应位置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稀疏霉层。

病斑变成褐色时,叶片变黄,随叶片的衰老,病斑逐渐干枯。

大白菜包心期以后,病株叶片由外向内层层干枯,严重时只剩下心叶球。

2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产生白色圆形的粉霉斑,后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斑。

随后病斑连片布满整个叶面,粉状物由白色渐变成灰白色或污褐色,叶片枯黄、卷缩、变脆。

后期病斑粉霉层中散生黑褐色小粒点。

3豆类锈病,菜豆、豇豆、蚕豆、豌豆等在生长中后期都有锈病发生
叶片和茎初期呈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扩大呈现黄褐色夏孢子堆,表皮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夏孢子)。

在豇豆上,通常可见到在一个夏孢子堆周围还有许多次生夏孢子堆围成一圈,其外围还有黄晕。

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的背面,叶正面只形成褪绿斑点。

4。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Common Powdery Mildew Genera
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
叉丝壳属
Microshe
Uncinula
单丝壳属
叉丝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Podosphaera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 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指梗霉属(Sclerospora)(谷子白发病) 1’. 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的分枝 2. 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 ………………………………盘梗霉属(Bremia)(莴苣霜霉病) 2’. 分枝末端不膨大 3. 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单轴霉属(Plasmopara)(葡萄霜霉病) 3’. 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 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 …………………………霜霉属(Peronospora)(白菜霜霉病) 4’. 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对称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 起……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黄瓜霜霉病)
实验五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 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熟悉和掌握植物病害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 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病原鉴定的方法。 熟悉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标本夹、剪刀、塑料袋、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切片用刀片、挑针、擦镜纸、吸水纸、 蒸馏水等。
1
2
3
1. 2. 3. 4. 5.
4
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盘梗霉属(Bremia) 单轴霉属(Plasmopara) 霜霉属(Peronospora) 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黄单胞 菌属
布克氏 菌属
薄壁菌门
假单胞 菌属
土壤杆 菌属
木质部 小菌属
欧文氏 菌属
园林植物病毒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 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
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植物病毒的核酸绝 大多数为 RNA 。病毒具有 增殖、传染和遗传等特性。
病毒基本粒子形态
2018/6/17 55
1. 杆状病毒 2. 球状病毒 3. 纤维状病毒
(不良的环境条件,其他生物的侵袭) ↓
植物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出现紊乱,生理生化功能 失调
(生理病变) ↓
细胞、组织结构异常
(组织病变) ↓
器官和外部形态异常
(形态病变)
病害是对人类生产和经济的观点而言的
郁金香碎色
菊花绿萼 羽衣甘蓝 病害——损伤

2018/6/17
碎色郁金香
12
郁金香杂色花
1
2
3
真菌吸器的类型 1.分支状 2.球状 3.指状
• ※真菌的繁殖体
繁殖体
无性繁殖
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
产生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
真菌的无性孢子 1.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2.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
卵孢子 接合.接合孢子 3.子囊孢子 4.担孢子
2018/6/17 58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2018/6/17
9.产卵的雌虫
59
根结线虫病
2018/6/17 60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菌的分类与病害诊断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菌的分类与病害诊断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菌的分类与病害诊断植物病害的防治是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中的重要环节。

而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病原菌的分类以及病害的诊断方法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菌的分类和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病原菌的分类病原菌是指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根据病原菌的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类如下:1. 真菌真菌是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之一,它们通过分生孢子或菌丝侵入植物组织,引发病害。

真菌包括五大类:子囊菌、担子菌、粘菌、不完全菌和软腐菌。

例如,黑麦病菌属于子囊菌,普通锈菌属于担子菌。

2. 细菌细菌也是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之一,它们是单细胞的微生物,通过细菌体、芽孢等形式侵入植物,引发病害。

细菌病害多以“疮痂状”或“水渍状”症状表现。

例如,番茄疮痂病菌是引起番茄疮痂病的细菌病原菌。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依赖于寄主生物细胞才能繁殖。

病毒通过昆虫传播、种子传播、污染介质传播等方式引起病害。

一般而言,病毒病害表现为植物生长迟缓、畸形、变色等症状。

例如,花叶病毒是引起黄瓜花叶病的病原菌。

二、病害诊断方法正确的病害诊断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的前提。

在植物病理学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方法有如下几种:1. 病害症状观察通过对植物的病害症状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病害症状可以包括植物的外部症状(如斑点、枯萎等)和内部症状(如组织坏死等)。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对于病害不明确的情况,可以通过分离植物体内的病原菌并进行培养,以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分离和培养的方法主要包括植物体表消毒、分离接种和培养基选择等。

3. 病原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观察分离出的病原菌可以通过观察其形态和生理特征来进一步鉴定。

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菌丝特征等,生理特征包括生长温度要求、产孢特征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病害诊断技术。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绪论内容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一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的概念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并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四要素症状: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不正常),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病理过程: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持续的、系列的病变经济学:农业生产损失病原:即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 根据病因(cause)划分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非染性病害( non-infection disease)其他依据划分植物或作物类型: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玉米病害寄主受害部位: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症状表现:腐烂病、根肿病传播方式与介体;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水传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物因素引起;能传染;病害由少到多、由点到片;大多数受染性病害的症状具有病征;生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引起;不传染;病害常成块、成片的出现,给人以突然的感觉。

病害的产生常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农事操作有关;无病征;不良环境因素有:极端温度、极端水分、极端光照、极端pH值、缺氧、缺素或过剩、无机盐毒害、大气污染、药害、栽培不当、遗传基因突变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三要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产生涉及三个方面,即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1. 感病的植物植物是病害发生的本体,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

2. 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农业植物病理学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植物病害1、什么是植物病害?什么是病程?①由于致病因⼦(包括⽣物和⾮⽣物因⼦)的作⽤,植物正常的⽣理⽣化功能受到⼲扰,⽣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在⽣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很多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②在植物病害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发⽣⼀系列病理变化。

⾸先是受害组织的⽣理机能发⽣变化,然后是细胞或组织结构发⽣改变,最后在植株外观形态上显现各种症状。

2、是否所有的植物病变对⼈类都是有害的?举例说明。

绝⼤多数病害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导致植物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给⼈们带来⼀定的经济损失。

但是,⾃然界中也存在某些植物病害,对⼈类来说不但⽆害反⽽有益。

例如,⼈们⾷⽤的茭⽩系其幼茎组织感染能促使植株分泌更多吲哚⼄酸累⽣长激素的⿊粉菌后形成的⼀个肥⼤的变态茎;郁⾦⾹感染郁⾦⾹碎⾊病毒后形成的各种杂⾊郁⾦⾹的观赏价值远⾼于单⾊花。

3、病害三⾓和病害四⾯体分别涉及哪些因素?病害三⾓:植物、病原和环境。

病害四⾯体:植物、病原、环境和⼈类。

4、什么是病害的症状?什么是病状?什么是病征?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影响后,显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植物病部表⾯可见的病原物整体或其⼀部分或其产⽣的各种组织称为病症5、常见的病状分为哪五⼤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6、常见的病征类型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①霉层并不形成的各种⽑绒状物,其颜⾊、质地和结构变化较⼤,如绵霉、霜霉,青霉、绿霉、⿊霉、灰霉、⾚霉等②粉层病部形成的⽩⾊或⿊⾊粉状物,分别是⽩粉病和⿊粉病的病症。

③锈粉病部表⾯⼩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的⽩⾊或铁锈⾊的粉状物,分别是⽩锈病和锈病的病症。

④颗粒病部产⽣的⼤⼩、形状及着⽣位置各异的颗粒状物。

有的是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的针尖⼤的⿊⾊或褐⾊⼩粒点,如真菌的⼦囊果或分⽣孢⼦果;有的是可与寄主组织分离的较⼤的颗粒,如真菌的菌核、线⾍的包囊等。

⑤菌索植物根部表⾯产⽣的紫⾊或深⾊的索状物,即真菌的菌索。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和治疗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和治疗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和治疗植物是构成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食物,氧气和环境平衡所需。

尽管如此,植物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病害,许多病害可导致严重的影响,可能会使植物不能繁殖或死亡,从而影响人类的生计。

病害诊断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管理植物疾病的了解病原体。

其目标是确定植物疾病是由何种病原体或因素引起的,以及如何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减轻或消除症状。

病原体通常是指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密生实体等。

检测和鉴定病原体需依赖于对病辣病牛油果的报道和病害的特征进行表征。

常见的植物病害之一是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通常由其他植物,土壤或空气中的孢子引起,从而导致感染。

植物在定位真菌性病害方面通常表现出症状:枯死、叶斑、腐烂、小菌斑等,还可能包括孢子丝,菌核和病斑等特征。

为了确保正确的病害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和现场测试,以确定某一病原体是否存在。

例如,真菌性病害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孢子,菌核或菌丝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生长模式来识别。

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是预防植物病害的基础。

建立健康的土壤和植物交互作用,使植物建立强大的防御机制,从而使它们更容易迟缓病害进攻。

尽管如此,当病害仍然发生时,治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具体植物的需求。

化学品和杀虫剂是许多植物病害的最后手段。

化学品和杀虫剂可以显著地减轻植物的症状和达到消除病原体的目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化学品也可能伤害植物的健康或对非病原菌造成不利影响。

有一些非常有效的天然方法可以治疗植物病害,如选择耐病品种,制备土壤和提供足够的阳光和水分等简单方法。

此外,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有望促进改善植物健康和加强对病害的抵御力。

总之,植物病理学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防止植物疾病对需要它们的各个方面造成潜在的破坏。

在诊断和治疗病害时,需要细心仔细,并使用最新技术和方法,以了解植物病害的原理,以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确保最大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Uniform – generally abiotic ▪ Random – generally biotic
Observation of Patterns
Scattered symptom distribution
Photo: R. Billings, Texas Forest Service,
crops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3. Investigate symptom progression.
▪ Biotic disease – symptoms progress and nearby plants become infected.
▪ Abiotic disease – generally a lack of symptom progression. Does not spread. ▪ Exception – nutritional symptoms progress slowly.
Loblolly pine killed by southern pine beetle
Random pattern of damage
Observation of Patterns
Symptoms distributed in a large area. Damage pattern is uniform.
▪ Pests – insects or mammals feeding on or damaging plants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2. Consult literature resources for possible diseases and disorders.
植物病害的诊断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Diagnosis –process u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s.
Tools:
▪ Plant sciences, especially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 Indexes listing hosts and their pathogens
▪ Websites providing information ▪ Books with background info and
host/pathogen lists ▪ Compendia for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7. Review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 Temperature extremes ▪ Drought or excess rain ▪ Soil type and conditions
8. Check host specificity – many hosts
may mean an abiotic problem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4. Ask questions
✓ When was the problem noticed? ✓ Was the damage sudden or gradual? ✓ How old are affected plants? ✓ Percentage of plants affected? ✓ What is the degree of injury?
▪ Recognize healthy plant appearance.
▪ What’s normal for specific plant? ▪ Compare with healthy plants of same genus,
species and cultivar.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9. Check for symptoms and signs.
1. Consider the Possible Agents:
▪ Abiotic – non-living agent
▪ Damage from chemicals, weather, mechanical
▪ Nutritional problems
▪ Biotic – living agent
▪ Pathogens - parasitic microorganisms that cause diseases
▪ Arts of investigation and detective work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ant
▪ Proper plant identification is critical.
▪ Scientific vs. common names ▪ Variety or cultivar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5. Observe patterns.
▪ Determine prevalence of problem ▪ Large area/All plants – generally abiotic
▪ Scattered, localized – generally biotic ▪ Check for distribution of symptoms
Used by permission of M. Williamson
Cotton field with chemical damage
Plant Problem Diagnosis Steps
6. Review cultural practices.
▪ Proper planting technique ▪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 Irrigation freque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