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
朱熹的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
朱熹的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本文通过朱熹书法史料的挖掘和研究,揭示了朱熹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
关键词:朱熹书法艺术特色贡献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对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诗乐律等均有研究,而且善书、工画。
其书法笔精墨妙,自成一格。
世人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之誉。
本文旨在阐述朱熹在书法方面的造诣、艺术特色及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
一、朱熹的学书简历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一位善书者,得力于王荆公(王安石)体,临写王安石的字几可乱真。
朱熹天资颖慧,随父学习书法,从小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青年时期,朱熹对书法兴趣更浓。
他在《家藏石刻序》中自述:“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辩证之辞以为乐,遇适宜时恍然若手摩挲其真实面目,了其文字也。
”朱熹书学“取法乎上”,“学书从汉魏入手,上追钟繇”。
钟繇是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当年曹操常与他论书。
钟繇也因善书,曹操将他职位晋升为太傅。
朱熹也一度学曹操书。
唐代张怀罐《书断》列曹操书为妙品,誉其“雄逸绝伦”,南梁庾肩吾对他亦有“笔墨雄瞻”之美誉,可惜曹操行草书今已失传。
然而他的豪放书风对朱熹必有影响。
历史资料留下一则朱熹学书改体的逸事。
有一天朱熹看见刘珙正在临写颜真卿的鹿脯帖,不以为然,于是把曹操的法帖展示给他看。
没想到刘珙反唇相讥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朱熹一时竟毫无以答。
此后,朱熹认真掂量了刘珙的话,遂改学他体。
刘珙说曹操是“汉之篡贼”,且有待商榷,但朱熹此后改学诸家书,无疑为他后来书艺的提高,起了决定作用。
在宋代颜真卿书法最受推崇。
宋书法评论家朱长文的《续书断》成书于熙宁七年(1074年),列入神品的仅三人,而颜书列为第一,赞扬他是“忠烈之臣”,书风“刚毅雄特,体严法备”。
宋代书家绝大部分都学过颜体。
陆游还写下“学书当学颜”的诗句。
朱熹楷书学钟繇,行草书改学颜真卿《争座位帖》等。
试论书法“中和”之美
试论书法“中和”之美作者:张喆程洁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0期■TEXT/张喆程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几乎与汉字同时萌生。
中国书法之美是其他国家文字形态所不及的,书法的品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创造过程”。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欣赏书法中的“中和”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欣赏习惯,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顾名思义书法就是对汉字形体书写并对构成文字的线条与法度、法理的规范。
它不摹拟客观的外在形象,而是以用笔、结体布局中创造出来的线条形式直接表现某种朦胧宽泛的情感世界。
古人曾探讨了书法形式与书法家个人情感的“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关系并进而对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古人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者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书法家要在作品中表现对宇宙结构、生命形式的审美感受,要表现起伏变化的情感力度,不断地探索用笔规律,使观赏者见字如见其人。
所谓“逆”势用笔、“骨肉相称”“藏头护尾”、“疾涩”得当、“行留”结合等,都表明了艺术家对书法线条的表现力的不断开掘与发展.才使得书法艺术千姿百态、魅力不衰。
一幅书法作品的笔画的粗与细、长与短、轻与重、润与燥、以及结构的疏与密、斜与正、大与小、宽与窄等合乎美德要求的搭配与变化,在整幅作品中节奏感非常突出。
这样的书法作品能使观者把它当作一曲优美的乐章来欣赏,从“计白当黑”中仿佛听到了从键盘下面发出令人心潮为之起伏的声音来。
这是“乐音”这也是书法艺术语言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书法的质、气、神上难得一“静”字,动中有静,动益静、动后静。
昔人谓王羲之书法幽静矣,诚然,若不能以静观之则隔矣。
欣赏者也应由一“静”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的“中和”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朴素和谐统一。
朱熹中期书法欣赏:远溯钟王兼绍北宋硕儒
朱熹中期书法欣赏:远溯钟王兼绍北宋硕儒朱熹中期书法欣赏:远溯钟王兼绍北宋硕儒朱熹中期书风是指淳熙六年至绍熙五年的书法风格。
均表现出较为相近的远法王羲之、近绍北宋先贤的面貌,只是前后的个人风貌程度略有浅深之别而已。
在书法创作上远溯钟、王法书,兼绍北宋硕儒先贤遗迹;在书法观念上提倡书字时甚敬,反对争出新奇以投世俗之耳目的时风流弊。
值得注意的是世传朱熹大字,往往气象森严,仪态端朴,与小字行草书札等相异趣。
朱熹中期书风是指淳熙六年至绍熙五年的书法。
本阶段的朱熹传世重要书迹,从淳熙九年的《赐书帖》、《卜筑钟山帖》,到淳熙十四年的《季夏帖》、淳熙十五年的《任公帖跋尾》,再到绍熙五年的《向往帖》、《秋深帖》、《大桂驿中帖》,均表现出较为相近的远法王羲之、近绍北宋先贤的面貌,只是前后的个人风貌程度略有浅深之别而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世传朱熹大字,往往气象森严,仪态端朴,与小字行草书札等相异趣。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卜筑钟山帖】1对于朱熹完成在这一时期的传世书作,后人曾有以下的评述:余尝游匡庐,至白鹿书院,周览古迹,见(朱)文公先生所书“贯道”之桥、“风泉云壑”之亭及“白鹿洞”等题扁,鑱诸石上,宇径尺余,笔力苍古,气象方严,自然令人悚敬。
及归,阅家中旧藏文公与芗林向氏书尺,清劲温润,如瑶台春晓,珠光玉华,又自不同。
乃知先贤道德充积,精英之发,无施而不当也。
宽伏读(朱)文公《与时宰二手札》,大儒君子恬静刚正之气,数百载之下犹充溢纸墨间。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卜筑钟山帖】2淳熙六年(1179)三月,朱熹知南康军来到江西,淳熙八年(1181)三月离任,在职整整两年。
期间,朱熹似乎以复兴文化为主要政事,以庐山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文化和书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北宋儒学和褒扬北宋硕儒的书迹。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秋深帖】1这一时期,在以下题跋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归仁”、“知言养气”之说。
朱熹书法选
朱熹书法之我见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同
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带有理学的
思想和情感,风格清淡、静谧,令人感到一股深邃的内涵。
本文将从
书法风格、意境表现、技巧特点等多个方面谈谈我对朱熹书法的看法。
首先,朱熹的书法风格以平和为主,透露出一种内敛的气质。
他
常常使用淡墨轻染、内敛简约的手法,通过笔画的停顿、转折、连接
等来表现其自然、恬静、清新的书风。
朱熹的书法富有内涵,清雅洒脱、自然简约,给人以一股深邃、山水式的意境,让人感到一种与众
不同的美感。
其次,朱熹的书法与理学的思想密不可分。
作为一位著名的理学
大师,他对于书写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
独于知识”,在书写时也应该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他的书法作品
就体现出了他对于内心感悟的深刻思考,使人在赏识他的书法作品时
也能够感觉到一种深邃的思考。
再次,朱熹的书法技巧多样,丰富多彩。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画
和布局,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例如,他常采用“点画布局法”,即先划线,然后填点点而成;同时,他还常使用“字之连行”
的技巧,将多个字之间连成一片,构成一个变化丰富的整体,使人在
欣赏时流连忘返。
总体来讲,朱熹的书法作品在形式、结构、气韵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赏识他的书法作品时,我们应从深层次的意境、技巧特点以及与其理学思想的联系等方面去看待,才能更好地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美感和思想。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的全诗翻译赏析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的全诗翻译赏析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①青蝇:比喻势利庸俗之徒。
②点:玷污。
③白雪:阳春白雪,高级乐曲。
此处是李白自比。
④难同调:难以同流合污。
参考译文清晨赶赴宫中,晚间往金马门待沼。
翻看前人的残卷遗篇,探讨古贤的著述穷极奥妙。
哪怕只有片言与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苍蝇点污白玉轻而易举,《阳春》《白雪》却难以找到同调。
我本是疏懒散漫之人,却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
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气爽,不禁回忆起昔日林壑间的游眺。
有时清风徐徐吹来,闲倚着栏干我放声长啸。
严光在桐庐溪畔垂钓,谢灵运通游天涯海角。
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赏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在翰林院读书遣闷,有感而作,写给集贤院学士们的。
此诗以名士的风度,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借翰林生活中的快事和烦恼,抒泄处境荣宠而理想落空的愁闷,表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本志。
全诗娓娓而谈,言辞清爽,多排偶句,流畅自然,结构属赋,立意于兴,婉而直,浅而深,绵里藏针,时露锋芒,在唐人言怀诗中别有情趣。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诗歌的开始,使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和感受。
翰林院、集贤殿都在宫禁中,故言“晨趋紫禁中”。
从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门”,不仅说明职务之重要,还更带有一种显赫的威势、甚至炫耀的口吻。
的确,当时翰林供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又显赫的。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既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包括拜免将相、号令征伐诸大事。
朱熹墨迹欣赏
朱熹墨迹欣赏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朱熹《书易系辞》墨迹《书易系辞》,纸本,全册共十四开,102字,均纵36.5厘米,横61.8厘米,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
每行仅书写二字,内容为《易经·系辞》的节句。
朱熹尺牍《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
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
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法之外。
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荒芜,无足为门下道者。
子潜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上问。
并附新茶二盝,以贡左右。
少见远怀不尽区区。
熹再拜上问彦脩少府足下。
仲春六日。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纸本,草书,33.1 x 2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翰文稿》,行草书。
信札二幅,纵33.5厘米,横34厘米和纵33.5厘米,横45.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卜筑帖》,草书尺牍卷,纸本,纵33.7厘米,横52.5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熹顿首拜覆:窃闻卜筑锺山,以便亲养,去嚣尘而就淸旷,使前日之所暂游而寄赏者,今遂得以爲耳目朝夕之玩,窃计雅怀亦非独爲避衰计也,甚善甚感!所恨未获一登新堂,少快心目耳。
蒙喩鄙文,此深所不忘者。
但向来不度,妄欲编辑一二文字,至今未就,见此整顿,秋冬间恐可录净。
向后稍间,当得具稿求敎也。
所编乃通鑑纲目,此年前草例,今夏再修,义例方定,详略可观。
亦恨未得拜呈,须异时携归,请数日之间,庶可就得失耳。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昭君,汉族,福建永
春人,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朱熹的诗词书法作品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朱文公”。
朱熹的诗词作品以清新、明朗、正直、淡雅著称,主题多以自然山水、感怀离别、仕途得失等,语言简练明了、含蓄隽永、富于感情。
代表作有《观瀑吟》、《春日溪头》、《村居》等。
朱熹的书法作品以“清瘦秀润”著称,行书尤其精湛。
其书法秉承颜真卿、柳公权的技法,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达到了“章
法端正、结体平滑、笔势雄健、气韵流畅”的境地。
代表作有《山居帖》、《观鱼帖》、《观瀑帖》等。
朱熹的诗词书法作品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朱文公”,对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对书法与诗文贯通一气的审美追求--以劲健雄浑之笔力为中心
朱熹对书法与诗文贯通一气的审美追求--以劲健雄浑之笔力为中心杨万里【摘要】朱熹提出“字随年长”的书论观念,以为随着功力的加深与真气的充盈,文艺笔力亦逐渐走向老健。
他在诗文、书法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极力推崇雄健笔力,认为文艺作品劲健雄浑的笔力是对主体君子人格与高逸胸次的彰显,如此也便可以借推崇雄健笔力之机振起当时萎靡世风,此正是其功利文艺观的体现。
从根源上说,朱熹对雄健美学的推崇亦有其扶阳抑阴的哲学思想与追摹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想为支撑。
最后,除雄健笔力外,他对书法与诗文贯通一气的审美追求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如萧散风神,中正体势和古雅气韵等,这些共同诠释了他意在“中和”的文艺美学追求。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11页(P66-76)【关键词】朱熹;书论;文论;笔力;劲健雄浑【作者】杨万里【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理学自北宋兴起之后,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潮,其影响深入书画诗词领域。
虽然理学文艺观中有排斥文艺的倾向,但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主动调和了文道之间的对立关系,并没有在根本上摒除文艺,提出了“斯文即斯道”“艺即是道”等文艺主张。
随着理学人物与文章之士交往的深入,集二者身份于一体的士人群体逐渐庞大,出现了一些精于诗文书画的理学家。
朱熹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在诗文书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均达到很高的造诣,前人对其诗文成就给予了颇多肯定论述①如明人胡应麟指出:“惟朱元晦究心古学,于骚则注释灵均,于赋则发扬司马,于诗则指归伯玉,于文则考订昌黎,皆切中肯窾,即后世名文章家,不能易也。
”(《诗薮·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钱穆先生亦指出:“朱子于诗文有精诣,故能深得此中三昧。
”(《朱子新学案》(第四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59页)。
朱熹书法被后人列入南宋四大家②沈曾植曾指出:“淳熙书家,就所见者而论,自当以范(成大)、陆(游)与朱子为大宗。
理学大师朱熹书法欣赏
理学大师朱熹书法欣赏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
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
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
朱喜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一、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朱熹前期书法:求古求似晋人风致
朱熹前期书法:求古求似晋人风致朱熹前期书法:求古求似晋人风致朱熹前期书风是指淳熙六年以前,朱熹在淳熙六年起赴知南康军任是他书法作品创作和书法观念发生第一次重大变化的分水岭。
青少年时期的朱熹,在父辈师长的影响下,他的书学思想曾鲜明地表现为:崇尚汉魏以前的石刻文字,一味追求古意;一味追求毫发象似;推崇颜真卿、王安石,注重心正则笔正的书法观。
朱熹书法欣赏【城南唱和诗卷】1朱熹书法作品《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可以说是集中体现朱熹前期书法成就的代表作。
该帖俗多误称《城南唱和诗卷》等,内容为朱熹亲书自作和湖南长沙老友张栻(字敬夫)之诗五言二十咏,诗见《晦庵集》卷三。
因本帖未署所书年月,且历代书学论著也多为涉及,故今人多有误考。
笔者曾对之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考辨,并认系本帖当系朱熹在淳熙元年(1174)秋末冬初所书。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
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
末款“熹再拜”。
钤白文“朱熹之印”。
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
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
居谭州(今长沙)。
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
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
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为朱熹传世佳作。
朱熹《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致;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
明陆简《朱熹城南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
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朱熹书法欣赏【城南唱和诗卷】2对于本卷书法,元、明、清三代人在各自的题跋、著录中多有论及,兹按时间先后择录以下数条,以见一斑:右晦庵先生真迹,笔精墨妙,有晋人之风。
宋代朱熹行书《书易系辞》书法欣赏《书易系...
宋代朱熹行书《书易系辞》书法欣赏《书易系...
宋代朱熹行书《书易系辞》书法欣赏
《书易系辞》是宋代朱熹的书法作品。
册页,纸本,均纵:36.5公分横:61.8公分。
朱熹(1130年-1200年),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家福建建阳。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云谷老人,更号沧洲病叟,晚称遯翁,人称考亭先生。
南宋大思想家,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工书,笔势迅疾,无意求工。
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
或法颜真卿「争坐位帖」,苍郁沈深,古雅有神,而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易系辞,内容为易经上的系辞,共一百零七字,经由元朝的鲜于枢、杨维桢、宋克等人收藏,清乾隆时入宫,石渠宝级初编御书房曾有著录。
道光年间赐给恭亲王奕欣,辗转由罗振玉购得,其後一直流落於日本,经驻日侨领林宗毅先生购得,而赠送回故宫。
此册为浓墨大书,多用飞白法,具萧散简远和清刚郁勃的气象。
朱熹《书易系辞》释文: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数相错,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朱熹书”。
#书法爱好者##书法欣赏##书法##朱熹##行书爱好者##易系辞#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立之居士,南宋理学家、散文家、哲学家、书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以下是朱熹的一些诗词和书法作品:
【诗词作品】
1. 《理学篇·人类所以要有学问》
人类所以要有学问,即便身处困境也要努力不停。
若有人做官不学问,纵然得到高位也难有成就。
2. 《东篱杂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书法作品】
朱熹的书法作品具有浓厚的理学气息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真草书法。
朱熹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力度和端正的结构,他的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字形饱满圆润,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他的书法作品富有哲学思想,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传达着他对理学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表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渊博的智慧。
朱熹的书法作品影响了后世的字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南宋理学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陆游、朱熹书法之比较
艺术教育与创作 205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0_05陆游、朱熹书法之比较张 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在南宋一朝,书法艺术进入发展缓慢的“承上启下”时期,但依然出现了成就突出的“南宋四家”[1],其中又以爱国文人陆游和理学大家朱熹最具代表性;从艺术风格来看,陆游书法意气风发,是浪漫主义外放型书风的代表,而朱熹深受理学浸润,是内敛型书风的代表;在艺术成就上,二人同为该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衔接了北宋和元代书法传承的脉络,影响深远。
本文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分别从人生境遇、学书取法、书学观念和影响三方面系统比较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的异同。
[ 关键词 ]陆游;朱熹;书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 ]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5-0205-03收稿日期:2020-06-12作者简介:张 迪(1988-),女,山东淄博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法创作及理论。
南宋一朝,政权偏安,虽朝局实现了暂时的稳定,但在书法艺术上已与北宋的鼎盛时期相去甚远,尤其是北宋盛极一时的“尚意”书风,在此时仅有传承而鲜见创新。
南宋时期书法艺术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复古风潮,多取法苏轼、米芾等大家,书风稳健之余缺少进取创新之意气。
然而纵观中国书法史,南宋作为宋元两个书法盛世之间的承续桥梁,依然涌现出了诸多以诗文和思想见长的书家,例如被列入“南宋书法四大家”的陆游和朱熹。
虽然从传统观点看此二人皆不是以书法名世,但恰恰由于陆游和朱熹在诗文、理学上的巨大成就,使其书法有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并成为南宋时期的代表书家。
将二者的书法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研究南宋书法史提供新途径。
一迥异的人生境遇是决定二人书法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南宋一朝政治黑暗,统治者苟且偷安,权臣当道,陆游、朱熹二人因主战立场而多次遭受排挤,仕途颇为坎坷。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朱熹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淡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一、朱熹的书法欣赏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
”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
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在中国书法史上,朱熹也是名列“南宋四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着典雅,虽片縑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
明王世贞《震泽集》「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
宋代诗人朱熹的诗词作品
宋代诗人朱熹的诗词作品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也是一个诗人,那么朱熹的诗词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朱熹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朱熹的诗词介绍朱熹博学多才,在诗词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为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素材。
朱熹现存作品种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及四书五经于一体,是理学的名著,为朱熹儒学体系的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诗都富有生机、字字珠玉,有《春色》、《观书有感》、《泛舟》、《九曲棹歌》、《题榴花》、《偶题》、《水口行舟》、《寒浅。
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
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
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
芳年送恨长。
这首词两两互相颠倒,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可以看出朱熹用词技巧颇高。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
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朱熹书法字体
朱熹书法字体推荐文章简单的颜体书法作品图片热度:经典的隶书字体书法图片热度:隶书字体书法作品图片欣赏热度:经典的行楷字体书法作品图片热度:长征楷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热度:朱熹(1130.10.22-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朱熹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朱熹书法字体欣赏:朱熹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2]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2]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南宋朱熹《与彦修少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朱熹《与彦修少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熹尺牍《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
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
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法之外。
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荒芜,无足为门下道者。
子潜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上问。
并附新茶二盝,以贡左右。
少见远怀不尽区区。
熹再拜上问彦脩少府足下。
仲春六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
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
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
”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朱熹观书有感等硬笔书法
朱熹观书有感等硬笔书法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书法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朱熹的硬笔书法技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从朱熹观书有感的角度,来谈谈朱熹的硬笔书法艺术。
朱熹的硬笔书法独具特色,他的字体端庄严肃,书写工整规范,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他注重用笔的力度和形状,笔画饱满有力,每一笔都显得深邃而饱满。
他的字体纵横有度,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字形方正。
整体上,朱熹的硬笔书法给人一种稳重、厚重的感觉,富有雄浑的美感。
朱熹的书法风格主要受到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影响。
他在书法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古代楷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追求规范与简洁,注重用笔的力度和结构的严谨,力求达到字形的完美和整体的和谐。
朱熹的硬笔书法作品,字体方正工整,笔画有力,结构严谨,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硬笔书法并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他通过书法作品,传递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朱熹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字体庄重肃穆,富有力量感,给人以坚定和勇气。
他的字体纵横有度,结构严谨,给人以秩序和和谐。
朱熹通过书法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使其作品更富于内涵和感染力。
朱熹观书有感,正是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他通过观看前人的书法作品,不断反思和探索自己的艺术追求。
朱熹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的修炼,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和境界。
朱熹在观书中,不仅欣赏前人的才华和智慧,更是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造诣。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之道,通过书法的修炼,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使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朱熹的硬笔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书法作品独具特色,字体庄重肃穆,笔画饱满有力,结构严谨。
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书易系辞册》
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书易系辞册》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善书法,名重一时。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
朱熹曾直接取法魏晋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为他日后形成古淡平和、萧散简远的书风确立了基调。
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朱熹《书易系辞册》一向被学者公认为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
全册共十四开,一百零二字,均纵36.5厘米,横61.8厘米,每行仅书写二字,字字结构强健有力、墨色黝黑,时而又出现飞白效果,显得格外精神奕奕。
作品有朱熹名款及“定静堂”印记,为林宗毅先生所藏,后捐赠与台北故宫。
朱熹《书易系辞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朱熹榜书千字文的临习: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朱熹榜书千字文的临习: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今天才购到《朱熹榜书千字文》,朱熹的榜书不同其小字,点画粗重雄浑,力鼎千均,掷地有声,榜书的大气磅礴跃然纸上。
本文集篆籀楷笔法于一身,并以楷法写榜,点画大多以直画为主,局部用行书的点画简练结体,特别是横画多的地方,大多为了留白而写在一侧如肆字的三四笔、场字食字内的短横等。
由于点画过于粗密且又不是阳文,所以雕刻中细于针丝的部分难于表现,并且拓印中也难于还原全部原作风茂,因此,很多字的点画不知其来龙去脉在所难免。
我见到书后根据自己临王的习惯加进了一些其点画结体写了几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朱熹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淡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一、朱熹的书法欣赏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
”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
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在中国书法史上,朱熹也是名列“南宋四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着典雅,虽片縑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
明王世贞《震泽集》「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
明祝允明跋朱熹《蓬户手卷》「晦昂先生精忠古节,博雅明古,為世之贤,表明千古,然对书法尤為神妙,固平生亦书无几,故后世见者鲜矣,此卷為黄士司马藏之久矣,后乃流落於世间,吾昔在教时仅得一见,然未及尽观以為恨焉,今幸復见於友人斋中,足以与公之笔墨有缘也,用是书此以序其本」。
宋文天祥跋朱熹《蓬户手卷》「前人论书谓真卿书有忠臣骨,今观文公之用笔斯言為不谬矣」。
陆简题朱熹《朱子城南唱和诗帖》「其词皆冲口而得,字亦纵笔所书,矩度弛张,姿态逸发,虽晋唐诸名家,未易比数」。
明海瑞跋朱熹《蓬户手卷》「是书风流韵达,雅緻超群,实乃天然妙品」。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他的书迹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传世书迹更是代代产生影响。
他的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基本依托的书学思想,自然也作为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世学子产生了影响。
而朱熹一生重要的书法活动,与他的出仕与游学、著述与讲学等活动相紧密联系。
首先,与古代绝大多数的士人一样,朱熹的书法启蒙也来自家学。
朱松爱好金石,有所收藏,这对朱熹具有影响意义。
同时,朱松出于对先贤的景仰之情,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先贤墨迹,特别是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日后的书法价值取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有这一切,可通过朱熹本人的传世文字得到印证: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得故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所增益者,凡数十种。
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前,不待披筐箧、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
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度简朴,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帙,亦以意所便也。
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
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
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
其次,朱熹在游历和出仕中,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题榜、碑版与摩崖题名书迹。
关于这些书迹的传世部分,高令印在《朱熹事迹考》一书中曾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载。
当然其中也存在大量的后世翻刻者,乃至后世伪托者,这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甄别的。
再次,朱熹在游宦生涯中,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前贤遗墨与遗迹,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也有机会通过诗歌与题跋等表达自己的书法观念。
比如,淳熙八年、九年间在提举浙东茶盐公事任上,出巡绍兴府山阴县等地时,拜谒了“右军祠”,有多篇诗作、题跋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的仰慕与推崇之情。
又比如,绍熙四年由知潭州任人都途中,先后获观了多家所藏宋贤名迹。
再比如,庆元五年(1199)三月八日,建阳张大夫(张侯)来访,应请跋张氏所藏字画凡七,一日之内作成《跋张安国帖》、《跋山谷宜州帖》、《跋米元章下蜀江山图》、《跋蔡端明帖》、《跋欧阳文忠公帖》、《跋东坡帖》、《跋曾南丰帖》。
朱熹大量的题跋,明人毛晋辑为《晦庵题跋》三卷收人《津逮秘书》中。
此外,还需要注意朱熹一生中特别多样化的别署。
比如,因朱熹始祖在山东邹县(山东邹城),故早年自称“邹诉,’;东汉时远祖由青州过江迁居吴郡,故也曾自署“吴郡朱熹”。
又因过江后,朱氏一支曾居住在安徽当徒县境内的丹阳镇,后又南迁居平陵,故也自署“丹阳朱熹”、“平陵朱熹”。
唐末,朱氏再度南迁至徽州,后定居婺源,故自称“婺源朱熹”;又因徽州古属新安郡,也常署“新安朱熹”。
朱松早年曾在徽州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朱熹也因此别署“紫阳朱熹”。
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赐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处;后来,人们也把朱熹晚年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的讲学处“武夷精舍”也称“紫阳书院”。
因此,后世学子尊称朱熹为“紫阳先生”。
朱熹在书法创作、书学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思想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具有绝对密切的关联。
虽然,他的书艺不像他的学术成就那样影响巨大,但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南宋四家”之一;同时,他的书学见解与成就也不能忽视。
研究朱子书法创作及书学思想,不但能全面了解这位文化巨匠,也有助于了解南宋书法的基本内容与精神特征。
二、朱熹的理学世界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两宋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与重视文化建设的高峰,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
朱熹崛起于南宋中前期,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近七八百余年的封建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
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
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朱熹的学术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主要观点如: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且理在先,为主;气在后,为客。
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人欲”要服从“天理”。
“朱子学”作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南宋晚期立于官学后,在元、明、清三代一直作为官方哲学,进而作为科场程式。
同时,朱熹的学说也影响到日本等东亚、南亚各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启发式教学,主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并以自己的广闻博览与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著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的学术与教育,涉及了经学、史学、乐律、禅佛、道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一生著述宏富,传世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以及后人集编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晦庵集》)、《朱子语类》等等。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赴同安任途中,经过南剑州时前往剑浦(福建南平)拜见了李侗(字愿中,延平先生,1093-1163)。
李侗也是罗从彦的弟子,从学术辈分上讲,与朱松同辈。
但朱熹真正拜师延平先生,是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六月。
在前后问学延平的十年时间里,朱熹真正实舍”,发奋著述,一举确立了“道学(理学)夫子”的学术地位,使得“闽学”的影响在事实上超越了“江西学”和“浙东学”。
逮至绍熙五年(1191)再次奉祠归居,建“沧洲精舍”,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讲学课徒中,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朱熹的学术启蒙是从其父那里开始的。
朱松本身就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三传弟子,师事罗从彦(字仲素,豫章先生)。
朱松举家移居福建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时的理学中心之一就在闽中,这使得他在仕途不得意的日子里仍能与道学诸友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并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朱熹日后能成为理学大师与“闽学”领袖,与朱松有这样一层关系是分不开的,闽中理学家乐意接受朱熹这样一位理学后人。
朱松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了崇安的三位道学挚友:胡宪(字原仲,绩溪先生)、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
这三位就是早年对朱熹影响深刻,朱熹以父相事的“武夷三先生”,其中刘勉之还把女儿许配给了朱熹。
清人蒋垣《八闽理学源流》卷一云:“濂溪周子敦颐,继孔、孟绝学于仁宗间,以《太极图》、《通书》授程伯子灏、叔子颐。
二程之门受业最多,而刘绚、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晒、吕大临、吕大均、尹焞、杨时成德尤著。
杨时,闽之将乐人。
杨时归闽,受业者多,东南推其为程门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门人胡宏、罗从彦尤著。
宏传之张栻,从彦传之李侗,侗传之朱熹。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是“二程(颐、颖)”的四传弟子,最终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成为一代宗师,乃得与祖师并称,号“程朱理学”。
三、朱熹的生平简介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朱熹以理学家和教育家垂名史册。
其理学思想与学说,在明、清两代更是被推为儒学正宗,朱熹也因此被尊为“朱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朱氏婺源大族,其父朱松(?-1143),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上舍出身,官至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
母祝氏,亦出新安望族。
绍兴七年(1137),全家迁居建州(福建建瓯)。
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
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
朱熹是一位积极人世的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