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儒学经典体系:《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对社会进行的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的理性认识和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的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的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的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的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统一;三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的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3.从人身控制看: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 果。 4.从征收银两看: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5.从结果看: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到民力殚竭,直至王朝灭亡。 6.从规律看: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 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 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1.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生产力角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生产关系角度: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经济形态角度: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生活方式角度: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作用具有多样性:征发徭役是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户籍还有控 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接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逐渐松弛。 2.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方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税品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从总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2.从实质看: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管理的范围。 (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 作用。 (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 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大一统国家观念。 (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分析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 1.改革是否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当时的力量对比: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分析,阻力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分析。 3.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措施必须切合实际。 4.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

它的创始者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等道家哲人。

二、老子的思想。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庄子学派。

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遣是非,与世浮沉。

他们自然不会去注意构建系统的治国原则与管理方法,一切放任自由、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最好的社会生存境界。

四、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勃兴于战国晚期,盛行于西汉前期。

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

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第二节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

一、释义题。

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译: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

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若负强恃勇,触情资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译: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6、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7、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译: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不可见的虚体,虽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邃,好像是万物的主宰。

9、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由于得到真正的人才;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的人才二、简答题。

1、简述贞观之治主要治国思想及实践治国思想:①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擅听正确意见。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中国古代之国通论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之国通论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之国通论考试重点⒈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⒉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⒊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⒋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治国的文化选择。

法家是典型的文化虚无主义者,是一批讲实用、求功利的技术官僚。

他们轻视前人的文化创造,仇视礼乐文明,必欲灭绝而后快之。

这种观念意识,体现在法家的治国思想中,便是主张禁锢思想与言论自由,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倡用强权“统一思想”、“禁锢言论”。

选修:古代治国通论

选修:古代治国通论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2、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

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

“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2.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

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

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统治者如果尊崇礼仪,那么百姓没有敢不尊敬他的,统治者如果推崇道义,那么百姓没有敢不服从他的,统治者如果讲究诚信,那么百姓没有敢不说真话的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哀公问怎样才使百姓心服。

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心服。

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心服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管理者,让下属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也没用漏洞可钻,管理者只要掌握好关键脉络,具体的工作,让下属自由发挥就行了,次一等的管理者,和群众打成一片,关系和谐团结,深入了解各种信息,通过亲身的参与形成凝聚力,达成管理目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三节 兵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三节 兵家

第一节兵家发展脉络及其特征(一)、兵家:“兵家”,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流派。

它渊源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二)、中国古代兵家思想: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数量浩繁、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哲理深刻的兵书。

其基本内容是:在战争观上主张文事武备并重,提倡慎战善战,强调义兵必胜,有备无患,坚持以战止战,即以正义战争制止和消灭非正义战争,追求和平,反对穷兵黩武;在治军思想方面,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互补;在后勤保障上,提倡积财聚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兵民结合,因势改制等。

在哲学思想上,古代兵家思想具有丰富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成分。

(三)、兵家主要人物:他们包括实践型、理论型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三大类型。

主要有孙武、孙膑、曹操、诸葛亮、李靖、戚继光、孙承宗、韩信、卫青、霍去病、郭子仪、岳飞等人。

(四)、孙武孙武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35年,齐国的乐安。

《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孙子兵法》全书共有十三篇,正文6074个字。

孙子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

①太极的思想。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②慎战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③全争的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④先胜的思想。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二节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理论基础1.民本: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人文精神。

民本主义政治哲学观是古代兵家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兵家学说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显著体现。

兵家受儒家民本观的影响是至为明显的事实,这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他们依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阐明了民心向背关系战争胜负的普遍规律;第二,普遍强调要发挥“民力”在经国治军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5-4(崔茂崇)精编版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5-4(崔茂崇)精编版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崔茂崇2014-5-4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3)“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4)“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灰色的字是我想删掉的内容)一、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

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二、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在治国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治国上的彻底失败。

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三、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

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四、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共20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共20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历史复习素材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

历史复习素材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

历史复习素材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中国古代治国方略是各个朝代统治者根据时局和国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政策,旨在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一些主要内容:1.“德治”:中国古代统治者普遍注重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强调以德治国。

统治者自身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人民,以身作则。

2.“王道”:中国古代统治者普遍主张“王道”,即合法的皇权和道德的规范。

他们认为只有依据正统的王位继承和合理的统治方式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3.“佐”、“监”制度:佐古代中国圣君的重要制度之一,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

监制度是监督君主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制度。

佐和监制度对于规范君主的行为和保障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德才兼备的用人观:中国古代统治者在用人上强调德才兼备,即政府官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足够的才能。

统治者普遍重视选用有才能和德行的人,以保证国家治理的高效性和公正性。

5.修德政策: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提升国民的德行。

他们注重教育的普及和道德的提高,通过提高人民的素质来提升国家的兴盛。

6.德政优先:中国古代统治者普遍实行德政优先的方针,认为只有通过德政来取信于民众,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德政主要包括减税、免役、宽恕敌人、治国有法等。

7.安定国内、团结人民: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国内的安定,通过减轻赋税、土地制度、发展农业、修建水利等措施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他们也注重团结各民族和社会各阶层,使国家保持团结统一8.对外治理: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对外治理,实行开疆拓土、和平互利的外交政策。

他们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同时也注重与临近国家的交流和贸易,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9.上下勤勉:中国古代统治者普遍注重上下勤勉的行为。

他们要求自己勤勉于国事,勤政爱民,同时鼓励百官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资料

一.简述一下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

以德治国,它的根本含义,是要突出道德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讲求以道德礼仪引导而不是以行政约束、刑罚惩治来安民定邦。

2.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

仁政的本质,是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之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欲求,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能尽可能协调一致,直接关系着国运的兴衰,职权的存亡。

3.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

在儒家看来,刑法不能作为治国上的主导手段,但却可作为“德化”的有益补充。

4.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

儒家是家国一体论者,因此,它主张治国管治能力的培育应从小到大5.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

儒家崇尚以“礼”区分人的贵贱上下,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性,就其治国思想而言,是具有双重性的。

6.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

儒家都强调“举贤任能”的重要性。

二.“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

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三.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1.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2.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3.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4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5.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

治国通论期末复习资料范围

治国通论期末复习资料范围


8、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 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 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 政。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 镇
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
将自定。

5、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ຫໍສະໝຸດ 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
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 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 所萌。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文档版大全)素材 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文档版大全)素材 旧人教版

专题: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一、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理解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表达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帝个人专断专制,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二〕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开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根底〔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稳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三〕根本内容和特点1.根本内容: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

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2.特点:①皇权至上,不可分割原那么;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并具有随意性;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开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趋向强化,并走向反动。

〔四〕演变轨迹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开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稳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根底。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根本定型并得以稳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根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Z “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Z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试析庄子学派、黄老学派、道法自然:庄子学派: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一部分道家。

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提出所谓的‘‘不拔毛” 论调,“拔一毛”放任自然,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生存境界。

黄老学派:勃兴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前期,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传说,同时兼容并取诸于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人生。

Z 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Z 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

以德治国,根本含义,要突出到得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要求以道德、礼仪引导而不足以行政约束,开罚惩治来安民定邦,即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

仁政的本质: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之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

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尽可能协调一致。

儒家认为,统治者仁心宅厚,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与相关政策才得以体现,否则“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 ”。

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

在儒家看来刑法不能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但可作为“德治”的有益补充。

高明的的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应该拥有文武并用,思威兼济,德主刑辅,先礼后法“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是历代儒家的共识。

Z 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

它主张治国管治能力的培育从小到大,管理能力的鉴别也应该以小见大,治天下的先行修身,齐家,为此它提出了理性的治国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

儒家崇尚以礼区分贵贱,高低上下,并在这些基础上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思想而言,是具有双重性的。

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

儒家治国强调“奉贤任能”的重要性,其主张鲜明的特点。

简述老子的治国思想:试述孙子兵法对当代治国的影响和启示:(影响):1)军事教学与实战,它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质量问题,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基本的军事思想,被奉为兵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

2)《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

《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认识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领域有指导意义。

简述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Z 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

这在至过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

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

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顺遂民情,因循而用。

在治国上,到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种细耘,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至过上的彻底失败。

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要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即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

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

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上,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实腹虚心,遇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

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于统治者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自然的返墣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

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促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Z 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虚其心,是老子与整个家的治国。

道家学派对待事物掌握主动的策略原则,也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实特色。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性恶论”与商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法为天下之程式的法治中心论。

依法治国,这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

也是,法家治国思想的中心命题。

以立法为本位,以严刑为特色的法治原则,是法家学说的主旨,它贯实于法家整个学说体系的方方面面,是法家理论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显著标志。

论述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经权说: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的哲学依据。

正因为儒家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以变善,儒家才主张坚持以道德教化民众,推行以德治国的基本理论,正因为肯定圣贤之性高于百姓之性,其具备向善的本能。

儒家才强调在治国上统治者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正己然后正人。

Z 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

民本论是先进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安定民生是政治之本。

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的思维方法。

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为无不为为基调的中庸理论,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

其指导意义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国原则的制定与管制方法是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

第二,治国思维的选择与管治艺术的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第三,治国目标的确立与管治境界的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的运用体制。

“经”“权”关系问题,其实质性的内涵,便是体现为如何正确地处理政治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其对于儒家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经” “权”观原则的指导和规范,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了一系列基本宗旨,同时,也不排斥“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二,受“经”“权”观原则的指导与规范。

儒家治国思想遂有了使自己不断更化的理据和动力。

韩非子治国思想对现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Z 主张“法与时移”,立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Z 步之于众,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Z 法不问贵,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请结合史实论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当代治国的现实意义:道家治国的思想境界。

道家普遍坚持历史退化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

老子指出,社会“文明”没发展一步社会状况……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上国家治理的分裂和统一,并根据你所悟给现今治国实践提出建议: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高度成熟。

东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中国形成时——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此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阶段。

基本上确定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止明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增幅(参考)。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示兼容趋同的倾向。

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一是崇尚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编诈谲;三是中国古代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的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的舞曲和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