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时代主题练 第83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衡水金卷三)2

【完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衡水金卷三)2

1.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标准。

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 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拟大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3.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A. 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B.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C. 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D. 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4. 消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

由此可知A. 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利受到较大制约B.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利C. 议政王大臣会议防止了决策的失误D. 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利5.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展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说明A. 清政府已开场进展政治改革B. 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展探究D. 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6. 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

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

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

英印的这一做法A. 表达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B. 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C. 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D. 违背了当时和平开展的世界潮流7. 抗战即将成功之时,毛泽东发文谈到:?比方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成功果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小题狂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小题狂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7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7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

2.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3.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小题精练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2.(2017·凉山适应性检测)《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3.(2016·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4.(2017·茂名适应性考试)“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5.(2016·重庆一模)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6.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7.(2016·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繁荣之因(1)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①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②动荡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③统治者基于争霸和统治的需要,纷纷网络人才;(3)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扩大;2、文化特色(1)文化异常繁荣,百花竞艳;(2)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分散性)(3)科学发展,不少成就领先世界;二、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哲学巨著:《道德经》;②思想核心:“道”为万物的本源;(唯心论思想)③基本观点:万物对立中运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④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X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②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③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点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体现了一种没落、消极情绪。

2、孔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①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②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③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④实质: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3)政治思想(4)教育思想(5)典籍贡献:晚年编订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提示: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③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 :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主要学派 : (1)儒家 : (2)墨家 :(3)道家 :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4)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3、墨家学派4、儒家学派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5、道家学派(1)代表: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人称“老庄”;(2)观点:发展老子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6、法家学派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1)收诗X围:西周至春秋中叶;(2)主要内容:共305篇;①风:国风,是周朝时期各国诸侯的民歌,多为春秋作品;(最精华部分)②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宗庙祭祀的舞曲;(3)影响:《诗经》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楚辞”(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诗人;(2)“楚辞”体:采用楚国方言,利有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3)名篇:最有名《离骚》;(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屈原思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愤思想;(5)世界四大文化名人:3、诸子散文4、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成就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大变革 (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志 使 诸侯争霸战争奴隶制旧秩序 社会改革步伐 坏快封建制度确立推 动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变革 科学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局面★课时训练1、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某某岸 D.埃及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录 通史整合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录 通史整合 Word版含解析

3
(581- 618 年) 农业 三省六部制 唐朝 (618—9 07 年) 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 治” 商业 手工业 出现曲辕犁、 筒车 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 部门:青瓷、 白瓷 柜坊、飞钱 ①兴修水利; ②奖赏制度 ①棉花种植 和棉纺织技 手工业 宋朝 (960—1 279 年) 术推广到闽 粤地区; 二府三司制 王安石变法 ①海运发达; ②交子出现; 商业 ③市突破了 时间和空间 限制 科技 ②五大官窑 ①指南 针: 航海; ②火药的 应用; ③活字印 刷术 思想 程朱理学 陆九渊创 立心学 文艺 科技 思想 儒学复兴 运动 868 年, 雕版印刷 《金刚 经》 文人画、 唐诗、词 宋词;行 书四大家
0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公元前 221 年秦朝 统一)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 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 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 时间 政治领域 距今五千 年左右, 新石器时期 黄河和长 江流域出 现了早期 国家 从禅让制 夏朝 到王位世 袭制 农业 宗法制 商朝 神权与王 权密切结 合 分封制 宗法制: 嫡长子继 承制 手工 业 商业 农业 手工 业 商业 商业 出现早期商 业交换 井田制 青铜器铸造 工艺高超 商业有了初 步发展 井田制 纺织业地位 非常重要 商贸频繁骨
手工 人工冶铁、 淬 业 火工艺 出现巨商和 商业中心科技文艺 Nhomakorabea楚辞
002|秦汉、魏晋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 —589 年隋灭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 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 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时间 秦朝(公 元前 221—公 元前 207 年) 西汉(公 元前 政治领域 建立了君主 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皇帝 制、三公九 卿制、郡县 制等) ①汉承秦 制; 农业 牛耕逐渐普及 全国 纺织技术发达、 丝国、 铁业官营 思想 独尊儒 术 造纸术 产生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土 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庄园)
制 度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 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 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 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春秋战国时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生产工具:铁器出现。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 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 范蠡和吕不韦。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 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 鞅)。(统治者为何倡导)
概念: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①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
巩固统治的需要;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②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 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 ③历程:战国出现;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 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 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34分)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2.(2022·济南模拟)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 第83练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 第83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政治:秦汉创立与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国家管理模式;古罗马帝国创立了历史上完备的法律体系。

2.经济:秦汉农耕技术、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高度发达。

3.文化:秦汉科技文化成就辉煌,气势磅礡,中外交流空前频繁;古代希腊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巨人,人文主义思想萌生。

小题精练1.(江苏名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3.(2017·苏州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4.(江苏名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

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的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绣、铜镜、漆器、圆形方孔五铢钱,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

最新 2018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2) 精品

最新 2018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2) 精品

2018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2)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改革。

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所示“战国七雄”的位置,指出吴起所主持变法的国家是2、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3.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反映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选官用人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发生重大变化。

回答4—5题。

4.西周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方法是A.推荐B.分科考试C.自荐D.血缘世袭5.“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春秋战国到秦朝,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回答6---10题。

6、“……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

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7.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B.芍陂、郑国梁、都江堰C.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8.《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__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__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程与途径 1.民族交融的历程
春秋 战国 时期
秦汉 时期
三国两 晋南北 朝时期
隋唐 时期
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 交融。通过这次交融,使周边各族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 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 氐、羌等民族内迁,在民族认同下的疆域开拓
关注点3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史学新论]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 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 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 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 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时代 黄帝 夏代 西周 春秋战国
部落பைடு நூலகம்万国 诸侯三千 诸侯八百 列国几十
语言方言 万语
地域性方言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答案:A
2.[2023·河北石家庄一检]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 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 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 一历史观(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 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

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

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5.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6.(2017·泉州联考)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一、单选题1.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对于大诸侯国争相借“天子”的名义,通过“会盟”等方式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的行为,历史上一般将其称为()A.争霸B.兼并C.和戎D.禅让2.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4.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

这表明当时()A.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B.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C.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D.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5.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A.隆礼重法B.以法治国C.恢复礼乐D.为政以德6.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8世纪上半期B.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C.公元前7世纪上半期D.公元前7世纪下半期7.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A.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8.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

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遣策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

这种变化折射出()A.社会转型的加剧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D.铁犁牛耕的普及9.《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练习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练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是()A.芍陂 B.都江堰C.郑国渠D.西门豹渠3.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4.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激烈,但经济仍有重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生产关系的全面确立 B.各诸侯国都重视发展生产C.劳动者积极性的很大提高 D.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C.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6.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7.《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在此神农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8.“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9.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

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

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5.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6.(2017·泉州联考)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7.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8.(2016·绵阳一模)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9.(2016·达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10.(2016·南充一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11.(2016·贵阳一模)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1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於皇武王,无兢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注]於:叹美词。

皇:美,辉煌。

无兢:无人可以与他竞争。

烈:光明显赫,功业伟大。

允:诚然,信实。

厥:其)该诗句应出自( ) A.《诗经·周颂》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D.《诗经·小雅》大题优练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①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原为卫国大商人。

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

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

当时,②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

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人。

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

据学者统计,③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④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

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14.(2016·烟台一模)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

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

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精析1.C [“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D项错误。

]2.B [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和粮食两种报酬方式,并不能简单作比较,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萌芽,故D项错误。

]3.A [根据题干中“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可知代表传统等级高低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城市变化所体现的传统礼乐制度崩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故D项错误。

]4.A [根据材料“犹尊礼重信”“犹宗周王”“犹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犹宴会赋诗”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恪守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渐淡化,故A项正确;法律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治文化的更替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5.B [井田制的实质是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项出自《礼记·礼运篇》,描述了禹之后的社会情况,是原始社会公社制度解体的反映,C项反映的是土地兼并,D项反映的是屯田制,只有B项是对井田制实质的描述。

]6.A [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兴起,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7.A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故D项错误。

]8.B [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 9.B [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用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理解片面,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有利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

]10.D [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D项正确。

]11.D [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维护西周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