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家乡殡葬习俗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
一、关于丧事叫法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饭”,简称“吃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吃肉”,“吃肉”时还要“喊礼”,所谓“喊礼”就是在管事人的陪同下孝子在宾客吃饭期间进行的一次感谢,感谢所有来宾的抬爱来探望逝去的人。
80岁以上的人去世叫“喜丧”,死者停放日期一般为5或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丧者家属的时间调剂或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但在三十岁左右死亡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停放三天再送上山。
埋葬就是“送上山”的意思。
(在长沙县白沙镇临近的福临镇所有死者都只存放三天)。
“送上山”之后的三天,孝子孝女及其后辈去坟前上香烧纸钱,叫“圆坟”,寓意着逝者以安家。
后面还有“头七”、“三七”、“五七”之类的法事。
不过一般注重的是“三七”,会浓重的举办。
二、棺材在没有统一实行火葬时,家里有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提前准备一口棺材(人到晚年总有一死,提前准备造福后代)。
听伯伯说棺材的材质是用杉树木质的,请木匠做好,再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用两种颜色,军绿色或枚红色,一般年纪大的用玫红,年纪偏低的用军绿,棺材两头可写上“福”、“寿”等字样。
三、请人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人他已驾鹤仙去了。
孝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然后在乡里寻找一位有名望或村里有学问的人担当丧事的“管事人”,(管事人:在吃丧宴时要陪同孝子前去“喊礼”,再是出纳之类的工作。
)最后去邻居家请人帮忙办丧事,去邻居家要磕头,在邻人的每一家里选一个人给自己帮忙,被请到的邻人都要去丧户家里帮忙,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丧户的同情。
四、对待逝者孝子孝女要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穿衣服,衣服是三层,先由家中的老幺穿近身衣服,都说最小的孩子是老人最牵挂的,穿近身衣服,让老人了无牵挂的离去,然后是比老幺大的,总顺序是从小到大穿,等到穿戴整齐,修饰脸部发型后,孝子孝女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湖南,丧事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遵守的,并且是深受尊重的。
湖南丧事习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较好的礼节及文化习惯的要求。
湖南人民在丧事上的文化习俗从古老的葬礼中可以得到反映,如果是男性的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素色的服装,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而如果是女性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彩色的服装,表达对死者的爱护。
另外,湖南的丧事习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受葬者的家人需要在死者葬礼期间忍受多种痛苦,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必须哭泣,以表达对死者的悲伤,也表示他们是一个有爱心的家庭。
此外,湖南的另一个丧事习俗是丧礼,丧礼中不同礼物的送礼也是湖南家庭丧事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受葬者的家人尚未确定未来的安排时,必须要送上大礼,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也表示他们的负担只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被替代的。
最后,湖南丧事习俗中还包括孝道的习俗,湖南人民认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要始终牢记孝道,无论他们在丧事中有多少痛苦,都必须要遵守孝道的习俗,而且这也是湖南家庭成员关心彼此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为了长辈的幸福而最做的一种美德。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南丧事习俗是湖南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家庭成员对丧事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不仅要遵守文化习俗,还要牢记孝道,这样才能使家庭团聚更加坚固,世世代代风语流传。
湖南丧事习俗可以为当今社会带来许多正能量,并可以让家庭团聚得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实现“家和万事兴”。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坟上要插一把纸伞,一根"子孙棍",倒放一只簸箕,插上已出嫁女儿和侄女们送的"活乐伞"(纸扎的,如花圈)做好坟堆后,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毕。
湖南丧葬风俗
湖南丧葬风俗
湖南丧葬风俗
在中国社会中,丧葬的风俗是每一个区域都不尽相同的,而湖南的丧葬风俗又
有其独特之处,按照传统习俗,它具有自己的礼乐制度,影响着湖南人的死亡仪式。
一般来说,湖南的殡仪遵循着金素原则,“朴重仪礼”。
在殡仪服务期间,要
遵守“五孝”礼,孝敬死者、孝敬家属、孝敬布施、孝敬颐养、孝敬穷乡僻壤,且礼仪要虔诚完备。
葬礼期间,大多都是怀念死者,吊唁行列,象征怀念的“闭眉节”是必不可少的,仪式结束后,大多亲友都会在遗体周围点烟、撒米之类,以充实安葬的仪式。
此外,湖南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哀悼仪式,也就是“做七”,一般人按照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或十五日后,轮流在家办理做七。
做七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照例先吃米饭,然后,依序诵读经文,传统古老的诵经,赞扬老人的孝心、去年做出的贡献,让大家深深的感受到家乡的文化信仰和承袭的无形遗产,增强了彼此的联系。
湖南的丧葬风俗,既保留了神圣又不失喜悦,保持重要而不失其礼仪,让团结
亲友,纪念死者。
它通过礼乐和做七等传统仪式,以及朴重仪礼的遵循,让老乡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湖南丧葬风俗以它相传千古,深入人心,让人熟悉温暖,深受湖南老乡们的喜爱,是湖南一个有特殊文化标志的美好传统。
邵阳丧事规矩
邵阳丧事规矩邵阳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区。
邵阳人有着独特的丧事规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丧事期间1. 神位:神位是指为死者设置的供桌,上面放置着鲜花、水果、香烛等物品。
在丧事期间,神位必须摆放在室内,并保持整洁干净。
2. 挂纸:挂纸是指在室内墙壁上贴上白色或黑色的宣纸,用来表示哀悼之情。
在邵阳,挂纸的数量和大小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3. 哭声:在丧事期间,家属和亲友必须高声哭泣以示哀悼之情。
这种哭声被称为“号子”,通常由女性来负责。
4. 安排守夜人:在丧事期间,家属必须安排守夜人,在晚上轮流值夜,以保证神位和灵柩的安全。
二、出殡仪式1. 红布:出殡时要用红布将灵柩盖住,并在灵柩两端挂上红布。
这是为了表示死者已经归于祖先,不再受人间痛苦。
2. 灵车:在邵阳,灵车通常是由家属自己购买或租赁的,而不是向殡仪馆租用。
灵车上要放置鲜花和祭品。
3. 布施:出殡时,家属必须向路边行人散发米、钱等物品,以示死者的功德和家族的慷慨。
4. 打鼓:在出殡时,必须有人敲打鼓声,以避免恶灵干扰。
同时还要点燃香烛和放烟火。
三、后事处理1. 安葬:在邵阳,安葬一般选择在家族墓地或公墓。
墓地要选在风水宝地,并且必须有专门的墓主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2. 祭祀: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邵阳人祭祖的日子。
家属必须准备好祭品,并在墓地上进行祭拜仪式。
3. 禁忌:在邵阳,禁忌很多,在丧事期间和祭祀期间必须遵守。
比如,不能在神位前吃东西、不能在墓地上喧哗、不能在墓地上挖土等等。
以上就是邵阳丧事规矩的一些内容,虽然有些规矩可能有些陈旧,但是对于邵阳人来说,这些规矩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让这些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
起源甚古。
《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
《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
”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
”阼,指正屋居中东边。
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家乡殡葬习俗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
一、关于丧事叫法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饭”,简称“吃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吃肉”,“吃肉”时还要“喊礼”,所谓“喊礼”就是在管事人的陪同下孝子在宾客吃饭期间进行的一次感谢,感谢所有来宾的抬爱来探望逝去的人。
80岁以上的人去世叫“喜丧”,死者停放日期一般为5或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丧者家属的时间调剂或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但在三十岁左右死亡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停放三天再送上山。
埋葬就是“送上山”的意思。
(在长沙县白沙镇临近的福临镇所有死者都只存放三天)。
“送上山”之后的三天,孝子孝女及其后辈去坟前上香烧纸钱,叫“圆坟”,寓意着逝者以安家。
后面还有“头七”、“三七”、“五七”之类的法事。
不过一般注重的是“三七”,会浓重的举办。
二、棺材在没有统一实行火葬时,家里有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提前准备一口棺材(人到晚年总有一死,提前准备造福后代)。
听伯伯说棺材的材质是用杉树木质的,请木匠做好,再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用两种颜色,军绿色或枚红色,一般年纪大的用玫红,年纪偏低的用军绿,棺材两头可写上“福”、“寿”等字样。
三、请人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人他已驾鹤仙去了。
孝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然后在乡里寻找一位有名望或村里有学问的人担当丧事的“管事人”,(管事人:在吃丧宴时要陪同孝子前去“喊礼”,再是出纳之类的工作。
)最后去邻居家请人帮忙办丧事,去邻居家要磕头,在邻人的每一家里选一个人给自己帮忙,被请到的邻人都要去丧户家里帮忙,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丧户的同情。
四、对待逝者孝子孝女要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穿衣服,衣服是三层,先由家中的老幺穿近身衣服,都说最小的孩子是老人最牵挂的,穿近身衣服,让老人了无牵挂的离去,然后是比老幺大的,总顺序是从小到大穿,等到穿戴整齐,修饰脸部发型后,孝子孝女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
这样的鱼米之乡会有怎样的丧葬习俗?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篇1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镜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
亲友闻逗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白喜事忙”。
孝家备佳看待之,俗称“吃烂肉”,下宁乡叫“吃白皮肉”,上宁乡叫“吃白豆腐”。
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长沙自古厚葬,万余座楚汉墓葬所出士的丰富文物便是证明。
古代有贫者卖身葬父的,有扑柩救火的。
据《后汉书》载:“长沙有孝子古初,遭父丧,邻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
”民国时期,市内治丧多为三五天,一般租轿行仪仗,雇中西乐队。
亲友吊唁,多以竹布或纸质挽词诗章悬挂孝堂,出柩时有绕街陋习,常使观者塞途,交通阻梗。
乡下则有更多的繁文缛礼。
长沙的丧葬习俗:鸣铳报丧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
一旦落气,屋内号陶做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曰“起轿”。
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将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
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
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亦先在屋外鸣铳,再径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待长辈掖起,再禀报详情。
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长跪于神龛前,任训责鞭答。
长沙的丧葬习俗:打水装殓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便舀多少杯。
每舀一杯,敲一下锣。
打水归,加贡香(柏木)煮沸,凉后沈浴,更衣装殓;穿五、七、九层衣裤,戴“唐巾帽”。
棺内垫石灰、炭末,铺皮纸。
棺置正厅(在外身亡的,则禁止入厅,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入棺俗称“上材”。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
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
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
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
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
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
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
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
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
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
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
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
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
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
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
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
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
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
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
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
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
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
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
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
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
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家乡殡葬习俗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
一、关于丧事叫法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饭”,简称“吃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吃肉”,“吃肉”时还要“喊礼”,所谓“喊礼”就是在管事人的陪同下孝子在宾客吃饭期间进行的一次感谢,感谢所有来宾的抬爱来探望逝去的人。
80岁以上的人去世叫“喜丧”,死者停放日期一般为5或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丧者家属的时间调剂或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但在三十岁左右死亡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停放三天再送上山。
埋葬就是“送上山”的意思。
(在长沙县白沙镇临近的福临镇所有死者都只存放三天)。
“送上山”之后的三天,孝子孝女及其后辈去坟前上香烧纸钱,叫“圆坟”,寓意着逝者以安家。
后面还有“头七”、“三七”、“五七”之类的法事。
不过一般注重的是“三七”,会浓重的举办。
二、棺材在没有统一实行火葬时,家里有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提前准备一口棺材(人到晚年总有一死,提前准备造福后代)。
听伯伯说棺材的材质是用杉树木质的,请木匠做好,再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用两种颜色,军绿色或枚红色,一般年纪大的用玫红,年纪偏低的用军绿,棺材两头可写上“福”、“寿”等字样。
三、请人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人他已驾鹤仙去了。
孝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然后在乡里寻找一位有名望或村里有学问的人担当丧事的“管事人”,(管事人:在吃丧宴时要陪同孝子前去“喊礼”,再是出纳之类的工作。
)最后去邻居家请人帮忙办丧事,去邻居家要磕头,在邻人的每一家里选一个人给自己帮忙,被请到的邻人都要去丧户家里帮忙,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丧户的同情。
四、对待逝者孝子孝女要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穿衣服,衣服是三层,先由家中的老幺穿近身衣服,都说最小的孩子是老人最牵挂的,穿近身衣服,让老人了无牵挂的离去,然后是比老幺大的,总顺序是从小到大穿,等到穿戴整齐,修饰脸部发型后,孝子孝女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对于送葬这一个程序,绝大部分的城市走小城镇的程序都差不多。
只不过在技术细节上略微会有些不同。
那么湖南丧事风俗有哪些呢?湖南丧事习俗是怎样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湖南丧事风俗是怎样的送路灯昔日出殡前夕,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必须做送路灯的法事。
俗传野鬼最嗜油,燃之以火,道士敲打乐器处理方式事,孝子端灵位随道士出门,经土地祠环田野一周,沿途插放油香,俗称“送路灯”向沿途“野鬼贿赂”。
俗信野鬼得此佳饷,亡人之魂即可所向无阻。
唱丧歌亦称“哭丧歌”、“孝歌”,俗称“唱夜歌子”。
流行于湖南城区及沅江、南县一带。
这种孝歌大都有比较常规固定的短语,其内容因死者的身份经历身分不同而各异。
唱词内包括:赞颂死者美德;歌唱山水动植物;描述人情风俗;叙唱传奇人物、古代英杰;揭露恶人坏事;抨击不良风俗等。
大多在棺木停柩期间,丧家请民间艺人唱孝歌子的班子,5——12人不等,在打击乐声中,穿插胡琴、锁呐、笛子、扬琴等乐器。
每人大多有竖直固定的别出心裁唱段,轮流替换,唱散歌、盘歌、对歌、叙事歌等,常常通宵达旦,以示热闹。
昔时丧事大办者,先唱丧歌,再做道场,也有不做道场,专唱一夜丧歌者。
当代,做道场的少,唱孝歌子的多,一般唱合唱一个半晚或两个半晚。
唱围鼓亦称“花鼓坐唱”。
湖南市区历来流行地方西区剧种花鼓戏,民间很多人都会唱几句或几曲花鼓戏。
在死者停柩期间,有的请民间艺人数人在灵堂唱围鼓,演员不化装,边起乐边唱,节目有“赶子”、“吊孝”等。
尤其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期间,城镇唱围鼓更为盛行,大多在下午8点开始,至12点结束,以恐影响街坊睡眠。
民间为亡者做道场,起源甚早,世代流传,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之做道场托柳此然而轮回因果之说,天堂地狱之条,以莫须有之言,为莫须有之事,则今之虞,岂得谓古之虞手,今约分其种类大别为五,曰儒(礼生赞礼,谓之虞祭,榜称文昌司、禄府司、箫司)。
曰释(释教又分为两种,用金鼓者,曰应门;不用金鼓者,曰禅门,榜文称皇觉斋堂)。
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
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湖南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儒家影响较大,极具地方特色。
湖南葬礼从头到尾有很多的步骤,包括布置灵堂、殡殓、贴大旗、封柩、出殡等一系列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湖南石门土家族民俗:老人去世,道士开路之度莲破盆饶棺三朝法事
湖南石门土家族民俗:老人去世,道士开路之度莲破盆饶棺三朝法事前文已提到,包括壶瓶山在内的石门土家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老人去世后,孝子会设灵堂请道士开路,热热闹闹把老送上山。
其实无关迷信也,民间风俗习惯而已,可以视之为一场地方宗教表演盛会。
泥市龚府覃老孺人寿终正寝,往生极乐,孝子延请道士开大路超度亡母,这场大路一共有请水、请师、发文、奠酒、破盆、度莲、饶棺、升表等几十朝,主科道士王清玄,赶班唐至玄、覃悟真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破盆、度莲、饶棺这三朝法事(附三朝法事视频)。
绕棺是开路中的一大朝,孝家在稻场上立十个桌子,供着十殿阎王的牌位,众道士手执灵幡,六乐齐鸣,领众孝子孙,围绕棺材和十殿阎王十进十出,象征着道士要带着亡人拜遍十殿阎王,每绕到每一殿阎王牌位前,道士都要领众孝子下跪磕头。
道士所唱道歌之内容均是亡者在生所犯八十一条罪孽,请求上天饶恕,道歌内容凄缓,唱声悠扬。
法事中,道士象征性的将一黑巾递给众孝子孙摸一下,大概就是象征性的解冤结了。
度莲,本系做斋中的一朝,大意是亡人刚故,亡魂沦落于地狱之中,地狱分九层,道士讼经,礼请三清等道教神灵,超度亡人,扎一莲花,每超度亡人出一层地狱,即于莲花上自下而上点一盏灯,象征将亡人从地狱最底层自下而上超度,一共要超度亡人出九层地狱,在莲花上点九盏灯,法号云:九品莲台上,真人放祥光,愿垂金手携,度亡早生方。
这九品莲台扎得挺漂亮的破盆又称破血盆。
女性丧礼专有的仪式,亦系做斋中的一朝。
在出殡的头天举行。
给女亡人破血盆,其意是女人在生时,每次月经来潮,生儿育女都要流血,淤积聚盆。
给女亡人破血盆,道士唐至玄大冷天里赤着双脚,扮目连和尚救母故事,率众孝子女过奈何桥,持剑击破象征性的血盆(一瓦钵),然后孝子女为道士洗脚穿新鞋。
目连救母破血盆后,孝子为道士洗脚,以示尊重亡人之意,其实也是教人行孝,要孝敬自家老人,然后唱十月怀胎,两道士一唱一和,为亡者数苦数难,劝生者为善为孝,唱腔极尽哀婉凄切,催人泪下,相传,如果能把孝男孝女整得越伤心,道士的成就感越强。
湖南醴陵过世风俗流程
湖南醴陵过世风俗流程1.当亲人过世后,家属要穿素服,戴白色花圈。
After a family member passes away, the relatives should wear plain clothes and wear white flower garlands.2.家属要在头发上撒上面粉,表示哀悼之情。
The family members should sprinkle flour on their hair to demonstrate their mourning.3.家属要忌口,不吃鱼肉和荔枝等食物。
The family members should avoid eating fish and lychee, and observe a restricted diet.4.家属要摆设祭坛,上面摆放亡者的遗照和鲜花。
Family members should set up an altar with the deceased's photo and fresh flowers.5.家属要供奉神灵,请求保佑亡者一路走好。
The family members shoul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gods and ask for blessings for the deceased.6.家属要在亡者灵位前燃香、祭拜,表示思念和哀悼之情。
Family members should burn incense and pay homage in front of the deceased's memorial tablet as a sign of remembrance and mourning.7.家属要为亡者扫墓、烧纸钱、扫除坟墓周围的杂物。
Family members should sweep the tomb, burn paper money, and clear away any debris around the grave.8.家属要洗手道别,表示不舍和怀念之情。
湖南常德丧葬风俗
湖南常德丧葬风俗湖南常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丧葬风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这里,人们对死亡和丧葬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丧葬仪式和风俗也一直得到保留和延续。
一、丧葬仪式在湖南常德,丧葬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守灵、出殡和入土。
守灵是指在亡者去世后,家人和亲友在丧家守灵堂照顾遗体,同时也是为了接待来访亲友。
在守灵期间,丧家会请来道士或僧人为亡者超度,祈求亡者得到安宁。
而在出殡时,亲友们会在丧家门前排队,送行亡者,这也是一种表达悼念之情的方式。
最后,亡者被安葬在祖坟或公墓中。
二、服饰礼仪在湖南常德,丧葬期间,亲友们需要穿上黑色或灰色的服装,表示哀悼之情。
在出殡时,亲友们需要穿上白色或黑色的丧服,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在丧葬仪式中,亲友们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表达哀悼之情,如鞠躬、献花等。
三、祭祀仪式在湖南常德,祭祀仪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丧葬风俗。
在祭祀仪式中,亲友们需要准备酒、烟、糕点等供品,祭拜亡者的灵魂。
同时,还需要进行拜神、烧纸等仪式,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在祭祀仪式中,亲友们还会分享亡者的生平事迹和回忆,表达对亡者的思念之情。
四、后事处理在湖南常德,丧葬风俗中,后事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亡者入土之后,丧家需要进行一定的后事处理,如清理守灵堂、收拾祭祀用品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百日祭、半年祭、一周年祭等仪式,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总之,在湖南常德,丧葬风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更是一种表达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的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湘西丧葬习俗
湘西丧葬习俗老人临终,所有儿女须围在身边送终。
当家主人,备香一把,纸钱三斤六钱,烧成灰烬,为“落气钱”,在死者的房内烧,在屋外烧。
儿女放声大哭。
同时,扯来菖蒲或者桃树枝,放于水中熬水浴身,梳发换装。
裤带用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线,不得多或少,用其中颜色的丝线(黄,白、黑、紫、蓝、绿、棕),穿寿鞋,鞋底用墨汁点上七个点,呈北斗七星状。
穿戴整齐后,用两扇门合置在堂屋中,让死者仰面而躺,叫“上柳床”。
脚下摆米或饭一碗,熟蛋一个,碗上插些草杆祭之,免得以后成饿鬼。
装木,要用七家人烧柴后留下的灰,放入棺材底部,再铺上竹席,被子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可以将死者放入其中。
棺材底部的四角要垫上纸钱(一般是一指厚)。
请道士,取水。
道士将符咒(写上死者的姓名,生辰。
并将符咒的下端撕成三条。
)粘到一根棍子上——引魂旗(用来引领死者的灵魂)。
由死者的长子,一手拿引魂旗,一手拿一只碗,到水井打一碗水,道士还要给水井念经下咒语。
交与道士。
道士接过水,引魂旗口中念咒,完毕,将水放到神龛上(这是一种防腐的巫术,这种巫术可以使尸体即使在六月天也不会腐烂。
)布置灵堂,尸体一般在家里放三天,五天,这个是要看日子来决定。
如果是三天的话:第一天打绕棺,道士绕着棺材转,边转,边唱“丧堂古歌”(在湘西,有人丧,必定会请道士来打绕棺和请陪亡人来唱丧堂古歌。
这是湘西一种古老的沿袭下来的贵遗风。
古歌源于何时,从那古老的唱辞中追溯,似乎与楚汉时期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丧堂古歌有其一定的格式,起始结尾,都有一定的成俗。
演唱分为起歌、唱源、正歌、送歌等几部分。
)丧堂古歌可以用苗语唱,也可以用客话(汉话)唱。
一直要唱到出殡的前一天(一般是晚上唱,白天也可以唱),此过程中儿女戴孝,大哭。
穿戴与汉人相似。
安葬前一天“大葬夜”仪式中上通天桥(又称奈何桥)。
通天桥以方桌和条凳搭造,以白布缠扎,并点缀蜡烛。
仪式中由道士在前引渡亡灵,过桥,家属紧随其后。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圣地之一。
它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丧事风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丧事在湖南省近代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湖南民间普遍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为死者和祭奠的过程而有序的安排丧事,由死者的家庭负责丧事的安排,而他们的亲戚友人也会特别出席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
首先,丧事的时间应根据死者的家庭和习俗而定。
通常,丧事举行的时间是由死者的家庭共同商议决定的,以确保死者服丧期间得到充分的尊重。
其次,死者的家庭在丧事期间还需要穿着暗色服装,以示哀悼。
此外,丧事期间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如悬挂苍白的殡仪布或蒙茶,以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悼念和眷恋。
祭奠的形式也是湖南丧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正确的程序和流程中得以正确进行。
一般来说,死者的遗体将被放置在家中,而家中的亲戚友人则要在祭拜过程前端坐着,祭拜仪式则通常由死者的家人完成。
此外,人们还可以准备一些祭品或其它悼念品,送给死者的家庭,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此外,在湖南省,还有一些特殊的丧事习俗,如举行追悼会、酒席或祭奠等。
根据死者的家庭的习惯,他们可能会准备一些追悼礼物,如衣物、纪念册、香烟等,以供死者的家人在追悼会上献上。
另外,为了纪念死者,他们也可以准备一些全新的家具,或者在死者去逝后,特别装饰家中,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痛惜之情。
总之,湖南的丧事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既能够表达死者的家人对他的痛惜之情,又能够反映他们的尊重。
当湖南人民为死者准备丧事时,他们也会牢记以上传统礼仪,以此来展示对死者的最真挚的尊重。
湖南常德丧葬风俗
湖南常德丧葬风俗湖南常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丧葬风俗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内涵,包括了丰富的仪式和礼仪,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湖南常德的丧葬风俗。
1. 湖南常德的丧葬仪式在湖南常德,丧葬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送别仪式、告别仪式和安葬仪式。
其中,送别仪式是由亲友等人在丧家门前摆设祭坛,燃放纸钱、鞭炮和焚香等物品,向逝者祭拜,表达悲痛之情;告别仪式是在陵园或火葬场进行的,亲友们向逝者送上花圈或花篮,献上最后的告别;安葬仪式则是将逝者的骨灰或遗体安放到地洞里,并用泥土和石头填埋。
2. 湖南常德的祭祀仪式在湖南常德,祭祀仪式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传统。
除了传统的祭祀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等外,民间还有“拜祖公”、“玄天上帝”等祭祀活动。
这些活动都包含丰富的祭品、舞蹈、音乐等元素,向神圣的存在表现崇敬之心。
3. 湖南常德的分层祭祀湖南常德的祭祀风俗还具有分层的传统。
一般来说,祭品分为一层、二层、三层。
一层祭品是用于向祖先祭拜的,一般包括肉类、鲜花和烟酒等;二层祭品是用于地藏、龙王等神明的祭拜,包括糖果、水果、糕点和香烛等;三层祭品则是用于给其他神灵、如土地、门神等的。
4. 湖南常德的“开生坟”。
在湖南常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丧葬风俗,叫做“开生坟”。
这种传统是指当逝者的子孙中有新生婴儿时,需要将逝者的坟墓重新开挖并重新装饰,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祈祷新生命平安健康。
这种传统还包括燃放爆竹、烧香、吃饭等活动。
5. 湖南常德的“扯鞭”。
“扯鞭”是湖南常德另一项非常独特的丧葬风俗。
这种传统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在火化前进行。
亲友们会拿出长长的鞭子,燃放纸钱,扯起鞭子向逝者送别,表达悲痛之情,但也展示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常德。
通过对湖南常德的丧葬风俗的描写,可以看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仪式不仅是湖南常德丧葬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城市延续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丧葬风俗相伴随的还有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感激和崇敬之心,这些都是湖南常德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湖南娄底古老风俗之:老人过世后怎么处理?三天花费8万块不心疼
湖南娄底古老风俗之:老人过世后怎么处理?三天花费8万块不心疼老人过世处理:敬老仪式带来温馨老人是一个社会中最可爱、最可敬的群体,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平和和宽容来改变世界,温暖我们的社会。
当这些老人过世时,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安乐长眠的好地方,同时要尊重他们的节日和传统,用文化的形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祝福。
湖南娄底的古老风俗是:老人过世后,费用要由子孙后代负担,每人预留8万块,并且要做一套死亡仪式。
那么,在娄底,家庭的死亡仪式非常繁琐,必须像一般的葬礼一样,从发起谢幕、举行出殡到入土,全程活动要特别细致,特别礼节。
首先,要在老人过世后在家里为他举行谢幕仪式,把老人的遗物和家居摆放整齐,像在活着的时候一样,看上去非常干净,让老人安乐的在家里睡去。
其次,应要用鲜花和芳香熏明,树立起七日期间的庄严氛围,让老人宁静而又芬芳,在此期间应有家庭弟兄、朋友上门表示哀悼,让老人以温暖的形式离开人世。
再次,应要準备木棺,死者尸体以在木棺内包裹,注入沙装好,系上木棒,家里还有明艳的灯笼和彩色花圈,装点起老人的自由之途。
最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老人的思念和祝福,可以按照古代出殡仪式的旧习,烧一炷香、敬酒供祭、挂枝牌示孝,祭祖拜祖,可以系明艳的烟花,静静的在老人的葬礼上哭泣,泪流满面。
也可以登记老人的遗物,在死亡的日子装点芬芳,安放晚年最后一团温暖弥足珍贵。
通过古老的老人过世处理,让老人有一个安乐的长眠,它充满了文化、敬意、牵连着历史,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仪式一起流动。
仪式中,把文化和礼仪、哀悼和祝福一起带到老人身上,让他们离去得温暖,令人涣然,令人愉悦。
通过这样的仪式,让老人有一个平安的长眠,正是对这些老人的尊重和认可,令全家人倍感欢喜。
经过大家的多方努力,终于把古老的老人过世处理仪式完美宗成,庆祝老人静静的过世,以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而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处理遗产,更应该让过世老人感受到家人用文化、礼仪和祝福的温暖,让他们静静的离去,用亲情与暖意去颂扬老人的知识、精神和道德,永远地理解他们的特殊的地位,和他们在文化道德之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
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
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
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
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
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
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
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
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
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
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
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
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
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
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
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
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
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
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
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
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
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
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
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
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
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
牌位夹层内写上亡者生卒年月日时,享年若干岁等。
故意漏写一竖一点要请当地名望较高的老人写,俗称“点主”。
点主官一到,孝子要在门外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