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合集下载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

【原创版】
目录
1.2023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和目的
2.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
3.项目群建设方向
4.项目的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
5.项目的成果和影响
正文
2023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而设立的。

该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

项目群建设方向则聚焦于产业前沿、跨界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

该项目的申报流程一般包括:首先,申请人需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填写申报表格,并提交相关材料;其次,申报材料将经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项目将正式立项;最后,项目负责人需按照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在申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人需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还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实效性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实效性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实效性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产学研融合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实效性,成为了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将产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生在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人才,企业则具有市场敏锐度和产业化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各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此外,产学研深度融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当前产学研融合存在的问题尽管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产学研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目标、利益诉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更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而企业则更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各方在合作项目的选择、实施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容易出现分歧。

另一方面,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目前,很多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项目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为主。

在合作内容上,往往局限于技术开发和应用,对于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关注较少。

产学研协同育人 举措

产学研协同育人 举措

产学研协同育人举措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培养具备创新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下是一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举措:
1. 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机会,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

2. 建立联合研究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共同研究项目,解决实际产业问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3. 提供产业导师指导:学校邀请企业内部专家作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将产业需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4. 开设企业讲座和实践课程:邀请企业从业人员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

5. 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培训和就业计划,提前与企业进行对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6. 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和交流活动: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议: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议,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分享经验和成果,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这些举措,产学研协同育人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关于产学研合作措施

关于产学研合作措施

关于产学研合作措施1. 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合作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措施。

2. 加强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共享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项目需求、技术需求和研究成果等信息,便于各方了解合作机会。

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3.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措施。

相关部门应根据产学研合作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各方的权责,激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参与合作。

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项目的合作方式、目标和成果分配等,为合作提供明确的框架和规范。

4. 提供财政支持财政支持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发和推广。

同时,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请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5.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企业和高校可以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例如设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项目等,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同时,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教师和员工的交流培训,提高团队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企业和高校应共同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签订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转让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措施。

相关部门应加大知识产权维权力度,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和技术知识的合法权益。

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7.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措施。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员 工 参 与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积 极 性 ,形 成 齐 抓 共 管 的 建 设
员 、社 会 公众 等 各方 面 的力 量集 中起 来 ,顺 应 时代 发展 的要 求 ,与 时俱 进 ,以人为 本 ,勇于创 新 ,努 力营 造一
个 积 极 向上 ,充 满生 机 、和 谐 的大 学校 园 ,使 生活 在其 中 的广大 师 生切 实感 受 到来 自物质 和精 神方 面的满 足感 和 自豪感 ,从而 使人 人 乐 于为 自己的学 校 贡献 力量 ,这 也将 成 为广 大师 生 为社 会 、为 国 家贡献 青 春 与智慧 的不
之 中 ,舍得 投入 ,一 以 贯之 ,持 之 以恒 地 以对 师生 的发
展 起 作 用 为 目标 ,坚 持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既 要 满 足 于 当
【降 华. 高校校 园文 化建设【1 2 论 J宾州学 院学 报, 0 , ) . 2 6( . 0 7
[] 3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进一 步加 强和 改进大 学生思 想政 治
凝 聚 的 方 式 ,来 达 到 育 人 的 目 的 。 其 中 物 质 文 化 层 次 侧 重 于 服 务 育 人 ,制 度 文 化 层 次 侧 重 于 管 理 育 人 , 行 为 文
网络 等 新 型媒 体 的 重 要 作 用 ,建 设 好 融 思 想 性 、知 识
性 、趣 味 性 、服务 性 于一 体 的校 同网站 ,充 分 发挥 大学 生社团在 校园文化 建设 中的重要作 用 ,等等 。
教育意 见【】 0 4 8 6 z. 0 — — . 2
前需 要 ,更 要着 眼 于未 来 ,形 成 发 展能力 和发 展后 劲 ,



教旁部六颈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23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指南

2023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指南

2023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指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3年启动了协同育人项目。

本项目旨在推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创新体系。

一、项目目标2023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2.推动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项目内容本项目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改革:围绕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

2.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

3.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开展订单式培养、产学研项目等。

三、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我国境内的高等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等。

2.申报条件: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有较强的改革意愿和实施能力。

3.申报时间:按照教育部公告要求进行申报。

四、申报流程1.申报单位根据项目指南,准备相关材料。

2.提交申报材料至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3.初审合格后,提交至教育部进行评审。

4.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公布立项名单。

5.立项单位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施。

五、项目资助1.资助方式:采用无偿资助、后补助等方式。

2.金额分配:根据项目性质、实施难度等因素确定资助金额。

六、项目监管1.建立项目监管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申报单位应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定期提交进展报告。

七、项目成果评价项目成果评价将结合以下指标: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进。

2.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

3.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订单式培养等方面的成效。

八、结语2023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摘要:一、前言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概述三、2023 年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四、项目群建设方向五、合作模式及实施策略六、总结正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3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概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教育部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产业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2023 年项目重点支持领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申报指南,2023 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包括:1.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2.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3.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储能等;4.智能制造:如机器人、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5.新材料:如纳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6.现代交通:如无人驾驶、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7.现代农业:如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8.环境保护:如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9.文化创意:如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等;10.医疗健康:如基因检测、生物治疗等。

四、项目群建设方向1.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2.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依托企业、产业园区等,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创新创业的机会;3.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4.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推行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教师的产业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6.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指教育部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育人的项目。

这种合作模式通过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协同合作,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和领域。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实习,接触到真正的行业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内容:首先,教育部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教育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制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确保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其次,教育部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

第三,教育部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最后,教育部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科研与技术创新,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支持,促进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发展。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学生来说,能够通过产学合作项目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对学校来说,能够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

对企业来说,能够通过与学校合作,为自己的企业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岗位的毕业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

教育部也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合作项目的发展。

希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和价值。

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旨在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加强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建立合作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激励科研创新、推动产学研融合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一、建立合作平台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以便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个平台可以是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发项目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同时,政府也可以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各方加强合作,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融合。

二、加强师生交流师生交流是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积极推动教师到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了解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或参与项目研究,增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这样的师生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激励科研创新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需要更多的科研创新。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基金、设立科研成果奖励等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科研活动,推动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效益。

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提供研发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激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

四、推动产学研融合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需要不断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学校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目标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可以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学研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到产学研的合作中来。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2020)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2020)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20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1月8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下简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主要包括六类:(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改革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将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可共享的课程、教材、教学案例等资源并推广应用。

教育部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教育部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教育部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升,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部正积极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并加大对相关项目和机构的支持力度。

本文将就教育部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背景、意义及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校在满足传统教育功能之外,也应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教育部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推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意义1.培养学生成才需求: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可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针对性地完善办学目标和教育内容,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促进社会发展:高校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将这些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进步。

3.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高校通过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有志于学习的学生。

三、具体措施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加强社会需求调研:高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需求,为高校提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有力支撑。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社会服务做好准备。

3.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高校可建立社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4.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转化:高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转化,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社会服务中,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5.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社会服务功能的持续发展。

产学研协同育人立项

产学研协同育人立项

产学研协同育人立项摘要:1.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和目的2.广东时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情况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具体案例4.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高校教育的推动作用5.我国政府对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和鼓励正文: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我国教育部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举措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而推动“四新”建设,即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新基地的建设。

广东时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部的指导下,2018 年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到目前已经连续入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

该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助力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为高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广东时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很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

例如,河南寰宇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我国某高校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背景下(组织行为学)新文科教育项目研究。

此外,某高校机械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课程建设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高校教育的推动作用显著。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项目还推动了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我国政府对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自2014 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与高校师生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立项并提供专项资金,资助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

这些举措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的深入实施。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 培养体系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 培养体系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是指产业、学术、研究机构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培养体系。

这种体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产业实践、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将详细介绍该培养体系的发展背景、关键要素以及实施效果。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形势下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对于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体系将产业、学术、研究机构与创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产业实践、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将在产业实践环境中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这种操作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产业实践是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过程。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术研究是指学生在研究机构中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学生在产业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是学生在培养体系中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教育教学是指学校进行的全部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

学校通过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人才培养是培养体系的最终目标,学校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实施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培养体系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500字

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500字

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500字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该计划总共由六个卓越计划和一个拔尖计划组成,分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法学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师范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艺术教育培养计划,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有着几个重点目标。

首先,是通过卓越计划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实施学分制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毕业生。

第二,是通过卓越计划推进产学研融合。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是通过拔尖计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需要各高校积极响应,积极改革,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该不断加强与产业界、社会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合作。

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总之,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各高校要积极响应并推动该计划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教育部也应该加强对计划的监督与评估,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也逐渐意识到产业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产学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

因此,教育部于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这些项目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实践、更创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为产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普遍,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情况在随着中国走向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教育部开始加强产学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意义1.提高就业率这些项目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工作技能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这些项目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而更好地招聘人才。

这可以说为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帮助。

2.推进产业升级爆发式增长的各类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不再满足“知识型”,而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相关学科正在推进不同领域实现交叉,打通纵向教学与横向科研合作,这将又进一步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3.提高教育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以企业为主导,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因此,这些项目推动了学校教育向企业需求方向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主要形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和实习实训。

以下是具体介绍:1. 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现代学徒制度、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等。

企业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学习的地方,通常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设。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该项目将继续加大对各领域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二、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1.新工科建设: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支持高校与产业界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新农科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领域,推动高校与农业产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3.新医科建设: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支持高校与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入合作,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的医学人才。

4.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支持高校与相关产业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5.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高校与环保产业、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6.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高校与企业家、创业导师等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7.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高校与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携手,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相关领域人才。

8.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与体育产业、社会体育等领域合作,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三、项目群建设方向1.产业创新与技术研发:鼓励高校与产业界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开展产业创新与技术研发合作。

2.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支持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1.08•【文号】教高厅〔2020〕1号•【施行日期】2020.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2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1月8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下简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主要包括六类:(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摘要:一、引言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介绍三、2023年重点支持领域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2.互联网+教育3.智能制造与机器人4.新能源及环保技术5.健康医疗与生物技术四、2023年项目群建设方向1.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2.产教融合基地建设3.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4.教师队伍建设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运而生,旨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介绍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教育部为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三、2023年重点支持领域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重点支持五个领域: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产业界的研究热点。

该项目将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培养具备相关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线上教育、智慧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该项目将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3.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该项目将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4.新能源及环保技术:新能源及环保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该项目将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的研究,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最新版)目录1.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的背景和意义2.产业协同育人的目标和任务3.产业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和举措4.产业协同育人的成果和展望正文一、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应运而生。

产业协同育人是教育部为推动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重要课题。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产业协同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产业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产业协同育人承担着以下任务:1.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增强教育教学能力;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5.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产业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和举措为实现产业协同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采取以下策略和举措:1.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四、产业协同育人的成果和展望产业协同育人自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果,为我国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产业协同育人将继续深入推进,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09-04-28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网讯在27日下午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武贵龙介绍,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

早在1992年,我国为了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启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宗旨,推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营造政策环境,引导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1996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2001年)、《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2009年)等,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评估体系和奖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教育部在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为高等学校积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部门间协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06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

作为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教育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和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重大问题,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

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原来隶属于行业部门的一批高校和若干个科研院所以单独或合并方式划转教育部或地方。

教育部高度重视这批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建设,在专项经费投入、国家助学金发放、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政策倾斜。

为鼓励和支持这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保持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渠道,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从 1996年开始截至目前,与有关部门、行业、大企业集团共建的行业高校22所。

(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全国有各类高校2200多所,普通高校1000多所,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是本地区科技创新的最主要支撑力量。

发挥高校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
任。

教育部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浙江大学模式、河北太行山模式。

前不久中关村科技园区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教育部正在与中关村管委会商谈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

(五)建立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了一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结合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需求,与企业和地方共建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设,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六)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是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动的,自1999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出台了近十个专门的政策文件,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建设了 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支撑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影响,教育部和科技部组织召开“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引导和鼓励大学科技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科技园都在积极响应,4月3日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整合校内外产学研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北航科技园‘双实双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按照基地建设的目标,北航科技园每年将容纳50支创业团队,200人次实习,1000人次实践,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