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 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 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仁 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 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2)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 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
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9、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闰距和最小直径,应按下表采用: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小值,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பைடு நூலகம்
6d , 100
10

8d , 100
8

8d , 150 (柱根100)
8

8d, 150 (柱根100)
6(柱根8)
注:1 d 为柱纵筋最小直径;2 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 及二级框架柱的箍 筋直径不小于10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 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 采用150mm;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 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弯和抗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对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也日益受到重视。

地震是造成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深入分析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为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布置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其抗震性能,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本研究旨在总结并提炼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促进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的不断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效促进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为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意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意义在于保障建筑物及其中的人员财产免受地震灾害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建筑物的倒塌、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科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减小破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能够大大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设计基础1.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烈度应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记录,采用相应的规范计算得出。

2.结构分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根据受力特点和构造形式,分为抗震设防等级I、抗震设防等级II、抗震设防等级III和抗震设防等级IV四个等级。

3.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包括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构件的断面尺寸、钢筋的配筋率等,应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情况确定。

三、设计要求1.强度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和自重荷载。

2.变形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避免过大的变形和位移。

3.耗能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破坏控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出现可控的破坏形式,避免突然崩塌和倒塌。

四、设计方法1.荷载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包括自重、活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三种荷载。

其中地震荷载应根据设计地震烈度和结构分类确定。

2.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分析应采用弹性静力分析或弹性动力分析方法,以确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3.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设计应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构件的受力特点和荷载大小等因素确定。

同时,应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情况确定构件的断面尺寸和钢筋的配筋率等。

4.节点设计节点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最容易出现破坏的部位。

因此,在节点的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节点形式和加强措施,以确保节点的强度和稳定性。

五、施工要求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2.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结构,避免损坏或污染。

3.施工中应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施工工艺和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更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为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意义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第一、安全第一”。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地理位置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和抗震设计参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

2.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是抗震设计中最基本的参数。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震烈度等级,应科学合理地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耐震能力和可修复性等抗震性能指标。

在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4.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指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设计参数,包括结构形式、材料选用、构件尺寸和布置等。

在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抗震设计参数。

5. 抗震设计验算方法抗震设计验算方法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验算的方法和步骤。

在设计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验算方法,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震能力和可修复性等抗震性能。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抗震设计经验和专业知识,还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钢筋混凝土梁是工程建筑中常用的承重构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必须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震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以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性。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避免或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

2. 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物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构造措施。

3. 抗震设计应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刚度、韧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要求,以防止结构破坏和倒塌。

4. 抗震设计应遵循国家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保证设计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三、设计基本要求1. 梁的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荷载情况、结构形式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

2. 梁的设计应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和抗震要求,保证结构的强度、刚度、韧度和稳定性。

3. 梁的设计应考虑构造的可行性和施工的方便性,避免出现构造上的缺陷和质量问题。

4. 梁的设计应进行细节处理,保证构造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结构漏洞和局部破坏。

四、计算方法1. 梁的抗震设计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法进行计算,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韧度。

2. 梁的计算应考虑纵向受力和横向受力的影响,避免出现构造上的缺陷和质量问题。

3. 梁的计算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计算,保证设计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4. 梁的计算应进行细节处理,保证构造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结构漏洞和局部破坏。

五、设计参数1. 梁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荷载情况、结构形式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

2. 梁的设计参数应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和抗震要求,保证结构的强度、刚度、韧度和稳定性。

3. 梁的设计参数应考虑构造的可行性和施工的方便性,避免出现构造上的缺陷和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本规程适用于地震烈度为6度及以下地区的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二、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结构的地震烈度应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2.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结构的变形能力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4.结构的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5.结构应能保持完整,不发生倒塌、崩落或失稳。

6.结构的地震响应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三、设计原则1.按照现代设计理念,采用抗震性能设计。

2.结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强震下的整体性能要求。

3.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结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修复性。

四、基本设计参数1.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建筑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选择。

2.设计基本风压:根据建筑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风压等级进行选择。

3.建筑物使用年限:根据规范所规定的建筑物使用年限进行选择。

4.土壤基础类型:根据建筑设计地区的土壤类型进行选择。

5.设计荷载: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五、材料与构件的要求1.混凝土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2.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3.构件的加工和安装应符合《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4.构件的连接应符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六、结构设计方法1.基础设计: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2.框架设计: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框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3.墙体设计: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墙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4.屋面设计: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屋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5.结构的抗震设计: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应满足强震下的整体性能要求。

七、结构的施工与验收1.施工前,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安排施工进度,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监督计划。

2.施工中,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钢筋混凝土梁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介绍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方法等方面,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设计原则1. 结构安全优先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首要原则是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梁的受力状态、受力形式以及受力方向等因素,以确保梁在受到强烈地震时能够承受住地震引起的荷载。

2. 抗震性能可控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梁的抗震性能,确保在一定范围内可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梁的抗震性能参数,如初始刚度、破坏韧度等,以确保梁在受到地震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三、设计要求1. 受力状态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梁的受力状态。

根据梁的受力状态不同,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对于受弯矩作用的梁,应采取加强梁的抗弯能力的措施,如增加钢筋配筋量等。

2. 受力形式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梁的受力形式。

根据梁的受力形式不同,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对于受剪力作用的梁,应采取加强梁的抗剪能力的措施,如增加剪力钢筋配筋量等。

3. 受力方向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梁的受力方向。

根据梁的受力方向不同,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对于受水平力作用的梁,应采取加强梁的抗震能力的措施,如增加梁的剪力钢筋配筋量等。

4. 抗震性能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梁的抗震性能。

根据梁的抗震性能不同,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对于要求较高的抗震性能的梁,应采取加强梁的抗震能力的措施,如增加梁的初始刚度、破坏韧度等。

四、设计方法1. 荷载计算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进行荷载计算,以确定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

荷载计算的方法包括静力计算和动力计算两种方法。

其中,静力计算适用于简单结构,动力计算适用于复杂结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第5页/共47页
第 2 部分
适用高度和 抗震等级
第6页/共47页
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框支抗震墙
8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6.1.1 见第1部分 。
2. 跨数规定 6.1.5
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第15页/共47页
3. 尺寸边长(直径) 6.3.5
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
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第25页/共47页
6 2.14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 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 构造措施的要求。 2 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 规定。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第17页/共47页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从而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设计基础1. 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所在地区地震烈度、地震波特性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

常用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分组、地震烈度、基准地震动参数等。

2. 建筑物结构形式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3. 建筑物特殊要求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确定建筑物的特殊要求。

例如,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风荷载和防火要求,医院建筑需要考虑地震后的应急处理等。

三、设计参数1. 受力构件截面尺寸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使用要求,确定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

受力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应考虑其受力状态、受力方向、受力程度等因素。

2. 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应考虑其受力状态、受力方向、受力程度等因素。

3. 钢筋强度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确定钢筋强度等级。

钢筋强度等级的确定应考虑其受力状态、受力方向、受力程度等因素。

4. 砌体强度等级如建筑物采用砌体结构,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确定砌体强度等级。

四、设计要求1. 承载能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抵抗地震作用产生的惯性力和附加荷载。

受力构件应满足规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且构件的受力状态应符合规定要求。

2. 变形能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能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以减小地震作用的影响。

受力构件应满足规定的变形限值要求,且构件的变形应符合规定要求。

3. 安全性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能够保证建筑物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构件应满足规定的安全性要求,且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应得到保证。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的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3.0.1.1 社会影响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

3.0.1.4 结构本身的抗震潜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

3.0.1.5 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

3.0.1.6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后产生后果及影响不同,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3.0.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 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 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可不降低。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规程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规程一、前言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建筑物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构件之一,在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我国地震频繁,抗震设计是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规程旨在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提供详细的指导。

二、相关标准1.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三、设计基础1. 设计地震烈度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确定设计地震烈度,一般选用MSK64度。

2. 设计基础参数根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确定设计基础参数,包括土壤基本参数、地下水位、荷载等。

四、构件受力分析1.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主要受到水平荷载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包括弯矩、剪力、轴力等。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受力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

其中,静力分析主要适用于简单的结构,动力分析适用于复杂的结构。

五、构件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抗震安全、抗震可靠、抗震经济、抗震美观等。

2. 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主要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和位移设计方法。

其中,强度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强度折减系数法、等效静力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位移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位移限制法和能量耗散法。

3. 构件抗震设计要求(1)构件尺寸应合理,不得出现过长或过短的构件;(2)构件的受力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3)构件的钢筋应合理布置,钢筋应充分利用;(4)构件应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5)构件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防腐性。

六、构件材料要求1. 混凝土混凝土应符合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拉、抗剪和抗冲击的性能。

2. 钢筋钢筋应符合GB1499-2018《钢筋和钢筋焊接网》中的规定,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本规范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旨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本规范的制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标准而制定。

二、基本原则1.抗震设计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进行,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2.抗震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考虑,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3.抗震设计应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保证结构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三、设计要求1.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抗震等级的要求,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抗震等级。

2.抗震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的三个方面:地震力的作用、地震引起的变形以及地震引起的液化问题。

3.结构的抗震性能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应满足结构的使用要求和耐久性要求。

4.对于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地震模拟试验或地震动力学分析,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5.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的整体性,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6.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如结构刚度、阻尼比等。

7.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材料,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8.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施工性能和维修性能,保证结构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四、设计方法1.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采用静力弹性法、动力弹性法和非线性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对于一般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静力弹性法进行抗震设计,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的设计参数。

3.对于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应采用动力弹性法或非线性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充分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和耗能能力。

4.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保证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考虑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

5.在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材料特性和局部破坏机制,合理选择材料模型和计算方法。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的规范规定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的规范规定
【拓展知识2-6】——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的规范规定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应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详见表1。
表1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设防烈度
6
7
8
9
框架
结构
高度(m)
≤24
>24
≤24
>24
≤24
>24
≤24
框架







大跨度框架




框架-抗震墙
结构
高度(m)
≤60
>60
≤24
25~
60
>60
≤24
25~
60
>60
≤24
25~
50
框架










抗震墙






抗震墙
结构
高度(m)
≤80
>80
≤24
25~
80
>80
≤24
25~
80
>80
≤24
25~
60
框架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高度(m)
≤80
>80
≤24
25~
80
>80
≤24
25~
80
抗震墙
一般部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是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需要遵循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

二、抗震设计基础1.地震烈度分区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12度,其中1度为最弱,12度为最强。

根据地震烈度分区,抗震设计参数也有所不同,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烈度分区确定抗震设计参数。

2.地震作用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震动。

在建筑物中,地震会通过地基传递到建筑物结构中,对建筑物结构产生破坏作用。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3.设计地震动设计地震动是指在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分区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确定建筑物所需的地震动参数。

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方法有多种,如谱加速度法、等效静力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等。

三、抗震设计原则1.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包括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破坏或严重损坏。

2.设计基本原则在抗震设计中,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建筑物应具有整体性,能够承受地震作用时的整体变形。

(2)耐久性原则: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够承受地震作用时的破坏和损伤。

(3)安全性原则: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能够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经济性原则: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性,能够在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成本。

四、抗震设计方法1.抗震设计的方法抗震设计的方法包括静力设计和动力设计两种。

其中,静力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重力荷载和地震力,计算建筑物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设计方法;动力设计是指通过动力分析,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设计方法。

2.抗震设计的步骤抗震设计的步骤包括确定设计地震动、确定设计基本参数、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确定结构的位移和变形限值等。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梁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本规程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编制而成,旨在规范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二、设计要求1.设计基本要求(1)梁的受力性能应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强度要求。

(2)在满足强度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案。

(3)梁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出现裂缝时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

2.设计荷载(1)重力荷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规定计算。

(2)地震荷载: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计算。

3.材料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要求。

(2)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要求。

(3)钢筋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截面设计(1)截面应满足受力要求,应保证截面受力合理、分布均匀。

(2)截面应保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应力不超过其抗压强度,钢筋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3)截面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延性,应设计合理的受力区域和控制裂缝的措施。

5.抗震设计(1)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2)设计应考虑梁与其它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的抗震分析和设计。

(3)应采用合适的地震加速度时程进行动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梁的抗震设计参数。

(4)应根据裂缝宽度控制要求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确定梁的抗震设计方案。

6.施工与验收(1)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进行,保证施工质量。

(2)验收应按照《建筑结构验收规范》(GB 50205-2001)的要求进行,保证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三、结论本规程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包括设计基本要求、设计荷载、材料要求、截面设计、抗震设计、施工与验收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规范一、前言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都有严重影响。

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地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规范,旨在提高工程师的设计水平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设计标准1、设计荷载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荷载应按照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其中包括自重、活载、风载、雪载、温度荷载等。

2、设计基本要求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结构安全性、机能完好性、破坏可控性、耐久性、经济性。

其中,结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设计要求。

3、基本假设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基本假设包括:地震荷载符合地震动力学原理、结构材料的弹性和塑性性质符合材料力学原理、结构整体刚度符合结构力学原理。

三、设计原则1、抗震设计的目标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避免结构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抗震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原则包括: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控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经济性,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3、抗震设计的方法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方法包括:静力设计法、等效静力设计法、动力设计法等。

其中,动力设计法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设计方法,应在设计中得到充分应用。

四、设计步骤1、确定地震烈度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地震烈度,包括地震烈度区划、场地分类、地震分组等。

地震烈度的确定对于后续的设计步骤具有重要的影响。

2、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第二步是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包括墙式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同时,应选择适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型号。

3、计算结构荷载混凝土结构地震设计的第三步是计算结构荷载,包括自重、活载、风载、雪载、温度荷载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c t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表示。

ptk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称直径Dg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 ,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

;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 应按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300 N/mm 2取用。

表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当预应力作为荷载效应考虑时,其设计值在本规范有关章节计算公式中给出。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体系 非抗震
设防烈度
设计
6度、7度
8度
9度
框架
5
4
3
-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3、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 别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抗震设计,以体现在同样烈 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有不同的抗 震要求。
结构类型
框架 结构
高度(m) 框架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4、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 防震缝:为减轻不规则体形对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将建筑 物分割为若干规则单元的缝隙。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宽度。 (6)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 要求。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5、框架结构布置
当梁内抗剪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梁端附近 产生斜裂缝;
当梁内抗弯钢筋配置不足时发生弯曲破坏;
当梁主筋在节点内锚固不足时发生锚固破坏(拔出)
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一、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2、框架柱的震害 柱顶:在弯矩、剪力、轴力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周围有水 平裂缝或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凝土被压碎,箍筋拉 断,纵筋受压屈曲呈灯笼状。
(1)框架结构中,框架应双向设置,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 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 (2)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 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5、框架结构布置
(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 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 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在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设计基础、设计要求、设计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二、设计基础1.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物体造成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化指标,通常用地震烈度图表示。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2.地震分区地震分区是指根据地震活动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区域,并确定各地震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震分区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参数。

3.建筑物分类建筑物分类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用途、高度等因素,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给出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和抗震性能要求。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分类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和抗震性能要求。

三、设计要求1.地震荷载地震荷载是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所受的荷载,包括水平地震力、竖向地震力和地震附加质量等。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震荷载计算建筑物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2.构件设计构件设计是指将建筑物分解为各个构件,对每个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构件设计计算构件的尺寸、配筋和受力性能等。

3.抗震性能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性能。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分类和地震设防烈度等级确定相应的抗震性能要求。

四、设计计算1.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是指地震波的频率、振幅、时程等特征参数。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震分区和建筑物分类确定相应的地震动参数。

2.地震响应谱地震响应谱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地震动参数计算地震响应谱。

3.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确定各个构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
范进行施工,确保柱的强度、刚度 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墙的设计与构造
墙的类型:承重墙、非承重墙、隔墙等
墙的厚度:根据墙体的承重和隔声要求确定
墙的构造:包括墙体材料、墙体与基础的连接、墙体与梁柱的连接等 墙的抗震设计:考虑墙体的抗剪、抗弯和抗拉强度,以及墙体与梁柱的连接 方式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 析和计算方法
添加副标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设计原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
03 件的设计与构造要 求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05 抗震设计和构造措 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
02 料的选择与性能要 求
0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分析和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06 工程实例和应用领 域
连接件:连接件是钢 筋混凝土结构的连接 构件,起到连接钢筋 和混凝土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流程
确定结构尺寸:长度、宽 度、高度等
确定结构配筋:钢筋数量、 位置、直径等
确定结构荷载:恒载、活 载、风载等
审核结构设计:是否符 合规范、是否满足要求

提交设计成果:提交设计 图纸、计算书等
确定结构类型:框架、剪 力墙、筒体等
梁的设计与构造
01
02
03
04
05
06
柱的设计与构造
0 柱的类型:矩形柱、圆形柱、异形
1 柱等
0
柱的截面尺寸:根据受力情况、建
筑高度、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2
0 柱的配筋:根据计算结果和规范要
3
求确定钢筋的种类、数量、位置和 锚固长度
0
柱的连接:采用焊接、机械连接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具体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坚固、耐用、防火性好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推荐,希望你喜欢。

1 结构设计地震力的确定1.1...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坚固、耐用、防火性好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推荐,希望你喜欢。

1 结构设计地震力的确定1.1 低地震力取值的可行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设计规范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在真正失效前,有一个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结构延性),即结构在一个较小的地震下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屈服状态;而在较大的地震下,结构的若干部位将陆续进入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状态,并且随着地震力的增大,结构中进入弹塑性变形的部位增多,先进入屈服的部位弹塑性变形也增大。

结构通过这种变形耗散较多的地震传来的能量,将其转换成热能。

对于"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法则,我们可以从地震力和结构相互关系上进行理解:一方面设计地震力低的结构,通过更大的非弹性变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另一方面结构非弹性变形越大,刚度降低越严重,阻尼增大,周期比高设计地震力的结构增长越多,结构受到的总地震力也降低也越多。

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不降低构件竖向承载力、保证结构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个小于设防烈度地震反应水准,作为设计中取用的地震作用。

反过来讲,若采用的设计地震力越低,结构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达到的非弹性变形就越大,也就需要结构有更好的延性性能。

这样,我们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A、如何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设计地震力取值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B、如何在设计地震力与所要求的结构延性建立对应关系。

对于问题A,以N.M.Newmark为代表的众多学者认为,将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中,美等国)或结构性能系数q(欧共体,新西兰等)折减为结构设计加速度,相当于赋予结构一个较小的屈服承载力,结构在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经受更大的地震,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

因而,采用低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在于保证结构及构件在大震下达到所需的延性。

对于地震力降低系数R或结构性能系数q,各国设计规范存在略为不同的处理手法,不过总体而言,R或q 均为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结构截面设计所用的地震作用的比值。

R或q越大,则要求结构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大,R或q越小,则结构需要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小。

这样均能实现"大震不倒"。

对于问题B,国外一般有如下三种设计方案:(1)较高地震力——较低延性方案;(2)中等地震力——中等延性方案;(3)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

高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承载力,低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延性。

实际震害表明,这三种方案,从抗震效果和经济性来看,都能达到设防目标。

我国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方案(3)即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即采用明显小于设防烈度的小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并将它与其他荷载内力进行组合,进行截面设计,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屈服后的地震反应过程中形成较为有利的耗能机构,使结构主要的耗能部位具有良好的屈服后变形能力,来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虽然这三个方案都能保证"大震不倒",但是在改善结构在中小地震下的性态方面,方案(3)仅仅提高结构的延性水平而结构的屈服水准并没有明显提高,是明显不如方案(1)和(2)的。

也就是说,在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方面,方案(1)和(2)是优于方案(3)的。

地震动以波的形式在地下及地表传播,由于震源特点、断层机制、传播途径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大随机性。

要想得出地震动对于不同结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就需要在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反应架起一座桥梁。

由于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特征反应了不同类型结构动力最大反应的特点,所以各工程中一般采用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作为计算地震作用的依据。

我国的谱曲线综合考虑了烈度、震中距、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的影响。

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了抗震设防烈度(中震)下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通过对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等因素对结构反应谱的影响,抗震规范把动力放大系数取为2.25。

根据统计资料,多遇地震烈度比基本烈度降低约1.55度,相当于地震作用降低0.35倍,即地震力降低系数为1/0.352.8。

从而得到小震时结构的设计加速度,其值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即为小震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地震力降低系数R2.7~2.8,其取值与新西兰"有限延性框架"相当(R=3);介于欧洲共同体低延性DC"L"(R=2.5)和中延性DC"M"(R=3.75)之间;比美国的"一般框架"(R=3.5)还要略小些。

单纯从R的角度来看,似乎中国规范在大震下的延性需求和其他国家相比处在"中等延性结构"水平。

但是中国设防烈度下水平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系数的取值,要比其他各个国家的低(见下表)。

结构动力放大系数相差不大,都在2.25附近,而我国的谱曲线平台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很小,下降段较陡,造成反应谱的取值较其他国家的低,实质上中国R=2.8相当于欧共体的R=5.0左右,所以实质上,我国采用的是"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

在大震下所需要的延性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应该属于高延性需求。

各国规范美国UBC 1997新西兰NZS3101欧洲EC8中国GB50011-2001加速度系数0.075~0.400.21~0.420.12~0.360.05~0.401.2 地震作用计算随着反应谱理论的不断成熟,各个国家对地震力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接受了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方法。

我国规范规定: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单质点的结构。

结构的总地震力由:FeK=1.Geq确定,然后再沿高度按倒三角形分布分配,并考虑了地震中可能顶部地震力增大的顶点附加集中力。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当前现有大多数建筑结构体系。

通过振型组合考虑各周期不同的振型在地震反应中的参与程度。

对不进行扭转计算的结构,先确定各振型在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再按照公式S=surq(Sj^2)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对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其楼层取两个正交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三个自由度,确定各振型在各楼层两水平方向和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按S=surq[Sx^2+(0.85 Sy)^2] 或S=surq[Sy^2+(0.85 Sx)^2]来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规范同时还规定,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规范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另外,一般弹性时程法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判断薄弱层部位。

对于9度地区高层建筑考虑竖向地震力,采取与底部剪力法类似的方法,只是竖向地震力的取值约为水平地震力取值的0.57倍左右。

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作用中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影响,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无法对此作出估计,新规范同时还增加了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见抗震规范5.2.5条。

2 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抗震设防三水准的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保证的:(1)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验算,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非结构构件没有过重破坏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2)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遇破坏,但不倒塌。

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是两阶段设计很重要的内容。

第一阶段设计,变形验算以弹性层间位移角表示。

以保证结构及非结构构件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新规范增加了变形验算的范围,对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可以扣除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因为这部分位移对结构而言是无害位移,只是人的舒适度感觉不同而已,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为罕遇地震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以弹塑性层间位移表示。

根据震害经验、实验研究和计算结果分析提出了构件和节点达到极限变形时的层间极限位移角,防止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过大引起结构倒塌。

规范对验算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但考虑到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复杂性和缺乏实用软件,对不同建筑有不同要求。

在以后发展中可以把验算范围推广到更大,甚至可以基于位移控制法来设计结构,满足某些类型的建筑对结构位移的特殊要求,来保证结构的位移在可接受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的位移控制和抗震设计还限于单一地震下结构的反应。

如何有效考虑在地震高发区及多次地震下累积损伤对结构变形和抗震性能的影响,保证结构整个寿命期内的安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以框架结构为例谈抗震概念设计由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复杂性,在实际工程中抗震概念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设计应注意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下面以框架为例重点介绍抗震概念设计中的能力设计法(capacity design)。

能力设计法是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规范的内力调整和构造两个方面。

它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新西兰知名学者T.Paulay和Park 提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具有足够延性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为:(1)通过"强柱弱梁"引导结构形成"梁铰机构"或者"梁柱铰机构";(2)通过"强剪弱弯"避免结构在达到预计延性能力前发生剪切破坏;(3)通过必要构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使结构具有必要的延性。

框架结构作为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延性设计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3.1 强柱弱梁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表明,结构的变形能力和破坏机制有关。

常见有三种典型的耗能机构,"梁铰机构"、"柱铰机构"、"梁柱铰机构"。

"梁铰机构" 和"梁柱铰机构"的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塑性铰数量多,不因个别塑性铰失效而结构整体失效。

因而抗震性能好,是钢筋混凝土理想的耗能机构。

我国规范采用的是允许柱子、剪力墙出铰的梁柱铰方案,采取相对的"强柱弱梁"措施,推迟柱子的出铰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