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教案
(听赏)走西口-桂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走西口-桂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音乐作品《走西口》的基本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2.能够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形象;3.感受音乐的流动性、力度变化、仪式感等音乐特性;4.能够通过活动的形式,发现和表达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反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特征和表述形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音乐的音响效果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听比较法2.情景教学法3.听力模仿法4.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 引入1.引导学生了解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基本元素。
2.运用图片等辅助方式,展现风景、人物、事件、情感等元素。
2. 欣赏比较1.对比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走西口》,感知不同版本的音乐特色。
2.带领学生分析两个版本的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异同。
3. 听力感受1.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由学生自由表述听后的第一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歌曲的不同部分,找出其音效及表达的感情。
4. 情景教学1.创设一个情境,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产生情景感受。
2.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歌唱、模仿音效等形式,表达情景中的情感。
5. 朗读1.学生朗读歌曲的歌词,以及表达歌曲情感的语言。
2.学生需要理解歌曲的歌词,以及和整首歌曲的关系。
五、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述音乐作品《走西口》的基本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在音乐作品中所产生的情感。
3.学生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朗读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
4.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改进。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尾部分表达的歌词也可以让听众明白,通过思念歌声的传达后,情感得到了释然,心里的那份思绪也得到了宽慰。
“玉莲我一十八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好比是蜜蜂见了一朵花”在这里用花来表现的主人公的美好,以上歌词在字面上,结合了古诗词的归韵手法,运用了叙述为主体的写实手法,并与实际演唱结合明了而又确切地体现出了声乐语言的特色与声乐表演的魅力。
这首作品中的歌词词意便于理解、旋律较为简单,与其他作品中的歌词相对而言更便于理解其故事背景,品味其表达的情感,更值得回味与理解的地方是音乐旋律的抒情含蓄之美,歌曲乐段结合歌词的对仗,以及乐段旋律在歌词中所配合出来的现实主义的歌曲艺术创作风格,歌曲《走西口》高度不只是停留在其作品的属性,就是其歌词旋律,而且还在音乐节奏与复调、音乐结构等方面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在音乐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
二、歌曲内容的分析与细节的刻画处理《走西口》的歌词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遐想,仿佛让我们置身歌中,简约的言语描绘出丰盈的画面,很巧妙的将依依不舍和相思体现出来,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勾画出分别后生活中的炎凉百态,其中满含的剧情也给予听众无限的联想。
作品完整的故事性表达的情感,也为之后的演绎做出了足够多的铺垫。
记录了山陕地区走西口迁徙活动的同时,也表达了向往爱情渴望幸福是多么单纯而美好愿望。
歌曲《走西口》的音乐结构,在抒情的基础上整体上透露着积极的情感视角,作者也用委婉的音乐语言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细致的描绘出作品的形象与思想内涵。
歌曲《走西口》主要构成是由仅仅五个简单乐句和精炼的音乐素材,整首歌曲风格完全是东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体现,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音乐特点。
整首作品运用了羽调式的创作基调其中角音和羽音相互变换。
因为作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所以作品使用创作手法是小调,从主旋律和和弦走向的配合中可以体现,首尾呼应的小调主音以及主副三和弦的交替行进也是作品的别具风格所在。
最新国标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公开课教案集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第一单元《七彩桥》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听:《迎宾曲》、《唱着跳着走近你》、《送别》、《中国花鼓》、《丝绸之路》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一组反映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作品,感受音乐超越语言、跨越国界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桥梁作用。
从《迎宾曲》、《唱着跳着走近你》中,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感受作品的象征意义;在《中国花鼓》、《丝绸之路》、《送别》的欣赏中,感悟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及魅力,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民族音乐元素对音乐创作的影响,理解音乐艺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感受:1.欣赏《迎宾曲》、《唱着跳着走近你》1)播放《步步高》(广东音乐)片段,请学生说出曲名。
2)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来自何处?播放《迎宾曲》,指名回答,说出理由再次听赏,感受两首乐曲之间的联系,自读P2介绍,了解《迎宾曲》的创作背景。
3)欣赏《唱着跳着做近你》,感受歌曲的热烈欢快。
2.师过渡:假如你是个没有到过广东,不了解广东的外国商人,听了刚才的两首音乐作品,你还对广东一无所知吗?广东给留下什么印象?指名说。
师:而这所有的印象都来源于音乐,此时此刻,音乐仿佛成为了一座桥梁,一座广东与“外界”相互交流的桥梁,一座中国与世界相互交流的桥梁。
有一句话这样说:音乐无国界。
还有一句这样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其实,要我们说:音乐是一座桥,一座超越时间、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交流,拉近距离,增进友谊的桥。
下面,我们欣赏一组中外结合的音乐作品,从中我们会对音乐桥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3.欣赏《中国花鼓》、《送别》、《丝绸之路》1)师演奏《送别》旋律,师:这首乐曲你们熟悉吗?你感觉它的情绪风格怎样?2)师:这首乐曲原本是一首美国歌曲,那么它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这里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学堂乐歌”。
花城版音乐八下第2单元《走西口》教案.docx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 导入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教师提问,我国民歌题材类型分别有几类?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PPT)朗诵诗歌,观看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西部印象。
活动2【讲授】分析播放陕北民歌《赶牲灵》引导学生聆听思考这首民歌风格。
解释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信天游节奏自由,淳朴大方,高亢悠长,阔远、辽亮是其主要特征。
“信天游”是西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
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提问:歌曲想要表达什么? 表达一个姑娘见到赶牲灵的队伍通过,从远处盼望自己情人时,那种希望、焦急、失望的心情。
活动3【讲授】学唱学唱《走西口》1、了解走西口的历史背景。
旧社会,西北地区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做生意,其中去内蒙的人最多。
最初的西口,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西口是其中必经之地,出去以后就是漫漫无边的沙漠了,出了这个地方,明天就不知道是死是活了。
所以人们在入沙漠之前,思念起在家的亲人,情人,在西口的山上唱起了这首《走西口》。
2、观看视频,感受晋北浓厚而淳朴的乡间文化以及山西儿女纯真高尚的情感。
3、有感情演唱《走西口》。
没有温柔的叮嘱,没有浪漫的送别。
或许前夜未眠,在如豆的油灯下为远行的哥哥打点,忍着辛酸,忍着痛楚,把她们的心上人送到大门口。
当他们背着背包走向黄尘飞扬的地方,而又深情地回头一望,凄婉的乐曲传向远方。
活动4【讲授】听,议,辨山西民歌《走西口》与管弦乐曲《走西口》两首作品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参与讨论活动5【测试】测试题1:西北民歌的旋律、节奏怎样? (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2:歌曲内容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 (平民生活。
) 师: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走西口 音乐教案
走西口音乐教案教案标题:走西口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西方音乐文化概述:介绍西方音乐的历史、特点和流派。
2.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选择几首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小夜曲》等,让学生欣赏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
3. 音乐表达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西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歌唱或舞蹈表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西方风格音乐作品,并进行演奏或演唱。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西方音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2. 介绍西方音乐文化概述:通过简要讲解,介绍西方音乐的历史、特点和流派,激发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好奇心。
3. 西方音乐作品欣赏:选择一首西方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并解读其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
4. 学生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所听到的音乐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西方音乐文化概述和欣赏的音乐作品,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音乐表达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西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歌唱或舞蹈表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加入自己的改编和创意。
3. 学生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生的音乐表达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西方风格音乐作品,并进行演奏或演唱。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演出:每个小组轮流演出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演出。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讨论、表演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走西口教案初中
走西口教案初中教案标题:走西口教案初中教案目标:1. 学习和掌握西口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西口的地理位置和地势。
2. 西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 西口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景点。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西口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西口的兴趣。
-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西口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所在的国家和周边地区。
2. 学习西口的地理位置和地势(10分钟)- 利用地图或幻灯片展示西口的地理位置,并解释其所在的经纬度以及与其他重要城市的相对位置。
- 介绍西口的地势,包括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理特征。
3. 了解西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15分钟)- 介绍西口的历史背景,包括古代文明的兴衰和重要历史事件。
- 分析西口的文化特点,如语言、宗教、传统节日等。
4. 探索西口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景点(20分钟)- 展示西口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景点的图片或视频。
-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西口旅游的兴趣点和期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 学生自主搜索相关信息,选择一个他们最感兴趣的景点进行介绍。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小组展示各自选择的景点,分享所了解到的信息。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西口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旅游资源。
-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口。
教学资源:1. 地图或幻灯片展示西口的地理位置和地势。
2. 图片或视频展示西口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景点。
3. 与西口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纪录片。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所选择景点的介绍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西口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并进行展示。
2.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资源,了解西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现状。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走西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作的一首竹笛协奏曲,由作曲家南维德、魏稼稔和竹笛演奏家李镇三人共同完成。
乐曲最初为竹笛独奏与交响乐团协奏版本,后由王瑞林移植成为竹笛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
该曲的演奏形式、音响效果和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是极具创造性的,其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对以后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独特的文化主题,为“乐队化”的二人台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更刺激了作曲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音乐一经推出,它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海内外广受流传并深受欢迎。
笔者选择从该曲的演奏角度出发点,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以后的演奏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一、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背景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取材于“二人台”传统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走西口》。
“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剧目主要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新婚之时,正遇华北大旱,饥寒交迫,丈夫不得不外出走西口谋生,导致夫妻被迫分离的悲惨情景。
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二人台”最具典型的一丑一旦的形式。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以“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唱腔曲调为基本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艺术形式上将一丑一旦转变为竹笛与乐队的对奏,极具“二人台”音乐特色。
全曲由“新婚”“哭别”“相送”和“盼望”四个部分组成,选用D调曲笛、A调梆笛、F调梆笛和降B调低音笛交替演奏,不同色彩的竹笛交替使用使得乐曲极具戏剧性。
下面,本文将分段对该曲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二、《走西口》的演奏及艺术表现1引子乐曲由5小节的引子开始,D调曲笛演奏,以开门见山的形式使乐曲直接进入悲剧性的情绪。
演奏时注意起始句的音头须粗犷有劲,并加以花舌技巧演奏,要注意力度上的把握和速度上的控制,第一拍的附点节奏演奏应时值充分、音色夸张。
第二拍的小二度下滑音需用半孔指法下滑演奏并結合气息的下滑,但要注意音色饱满。
花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我们的国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在欣赏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目标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编配节奏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与教法(一)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
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1949年9月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被定为正式国歌。
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激越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
层层推进的六个乐句一气呵成。
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四度跳进、同音反复以及三连音的运用很有特色,使乐曲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
歌曲结尾连续三个上行四度音程构成的“前进”,音区虽低,却显得那么顽强有力,有如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定有力的壮阔步伐。
教学方法:1.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在感性上积累了欣赏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初步经验,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会唱《国歌》了,其实学生只是凭听觉上的经验进行哼唱而已,往往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歌词唱不清楚、节奏不准确、情绪懒散等等。
这些演唱中的问题在学校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尤其明显。
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学唱《国歌》。
因此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交待本课学习的主题——“我们的国歌”。
2.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
播放《国歌》,老师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3.议论:了解国歌歌词及国歌的作者。
请学生参考课本或根据自己平时了解到的信息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老师也联系当今日本政党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丑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国歌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中文摘要] 河曲的民歌主要以山曲为主,它和陕北民歌相互影响。
这里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
左权,左权民歌以小调为主。
曲调优美、欢快、亲切、朴实。
最突出的就是河曲的《走西口》。
这首民歌表现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3]。
[关键词] 河曲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山西省有着“民歌之乡”的美誉。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些民歌大多都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从各个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山西省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一般习惯性把它们分为晋东南、晋南、晋中、晋西北四个色彩区[2]。
其中晋东南地区的民歌调式比较古朴;晋南地区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地区以秧歌为主,风格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西北则以山歌为主,高亢明亮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厚憨直。
四个地区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是河曲、祁县、太谷、左权等地,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不同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2 民歌《走西口》的历史文化2.1 民歌《走西口》概述一曲《走西口》传唱了二百余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
这首哀婉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和内蒙,特别是在晋北、陕北、张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大移民运动的写照,也是这一带老百姓数代人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忆。
2.1.1 何为“走西口”“西口”究竟在哪里,在学术界一直都存有争议。
很多资料认为最初的西口位于现在山西右玉县境内的山西、内蒙古交界处,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杀虎口因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张家口的西面,故又称“西口”[4]。
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
二十四节气(上半年)教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二十四节气教学简介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
(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2、新课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交流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交流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⑥二十四节气含义重点字词解释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1、赏景色,辨节气2、话习俗,辨节气3、知农活,辨节气4、品意境,辨节气议一议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此你怎么看?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3、全球温室效应4、气节如节气……五、小结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作者:徐宁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5期摘要: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民歌的语言简单明亮,音乐形象更是鲜明生动。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走西口》主要是写一对新婚的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到口外谋生,忍痛分离时的无线悲苦,两个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情意绵长。
我们可以在其优美的韵律下面看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也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通过艺术来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情况进行概述。
中国民歌在题材方面都是很广泛的,还有就是内容比较深刻,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进行整体文学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古朴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山西民歌;走西口;艺术风格一、走西口的历史文化由来什么是走西口,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山西的晋商可以说他们在整个中国的商业发展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山西从清朝以来就非常的富有,这是因为晋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走西口》学习的时候要了解到山西的晋商这种重要的文化,对于山西人来说他们背井离乡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荡要经历很多人经历不到的艰难困苦。
走西口就是在这个大的移民时代来进行描述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被逼无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这样的大的方向移民是代表了几代人的心血。
我们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要根据走西口的文化来进行渗透,通过渗透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对音乐有更加强烈的感触。
因为音乐也是文化的渗透,在进行音乐和文化渗透的时候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通过这些艺术感受来让学生在走西口的民歌无论是在内容和标题上面都有很大的情感表达,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是都是和特定时期的走西口背景一致,在生活情境上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情境。
因为传统音乐的涉及范围很广,里面会包含民间的音乐、文人的音乐、宗教的音乐以及宫廷乐曲。
这些民间的音乐都是在民间进行流畅和传承的,是要对民间的文化进行传播,因为民间的文化有很多的传播形式不是正统形式,老百姓用音乐的形式来进行传承,这样的歌曲在数量上比较丰富在形式上多是进行民间歌曲的传颂,汉族地区是多用山歌的形式来进行歌曲的传唱。
走西口
走西口一世上民歌,多得像天上的星。
一首民歌是一片云,或是一片早霞,它带来的是生命的欢欣和闪光的青春。
民歌绝不是一个声音。
它,一个人独唱,又带来千千万万的和音。
有时它是一只孤雁,那也是为了另一只孤雁而鸣。
它喜欢用个人的眼泪,谱写众人心曲。
一人独唱,千万个心灵洞开。
所以,独唱也是合唱。
二人对唱也总围绕着一个动人的旋律。
情歌是永恒的,它是民歌中朵朵浪花,后者追逐前者,永续不断,它像流水,到头来都流向海洋。
最好的民歌,它唱出了现在,同时也是别人的过去。
又是另一些人的未来。
民歌是古代传说,有的是命运的控诉,或是时代赞歌。
有的变成千古绝唱,如孟姜女哭长城,有的又是时代的镜子。
我要说的是那首《走西口》。
二走西口,是人世间情长不断的一首歌。
三十年代我在大西北听见它,到了八十年代我还经常听到它。
最初在农村,后来在城市。
它仿佛已经非常古老了。
它的曲调是二人台,二人台的故乡是山西河曲。
这首民歌就是河曲人唱出来的。
今年十月间河曲县举行了首届“民间艺术节”,整整三个晚上都是独唱、对唱二人台节目。
第一代老艺人从省里回来了,县里又出现了不少民间歌手,还有一个“二人台剧团”和一所“二人台艺校”在培育新人。
三天的演出,从许月英独唱了走西口选段之后,其他节目都在重复着走西口这个主旋律,这里的民间生活,也都反映在这个主题之中了。
走西口是这里民歌的主旋律。
走西口是这里民间生活的主题歌。
这里也是鸡鸣三省的地方。
这里又是黄河大拐弯的地方。
黄河也许有九十九道弯;可是这里最为出名。
它在这里经过“头道拐”(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上边),“二道拐”(喇嘛湾上游),“三道拐”(窑沟一带),然后黄河就急转直下,由北向南,经过河曲这个地方,又是一扭三转身地划出几个所谓“小半岛”之后,一头窜进笔直的晋陕峡谷之中了。
·黄河从前套后套而来,它由沙漠地带踏上了黄土高原。
河曲河段沿着河东有一段边墙,它与对岸(河西)由榆林、神木透选而来的长城,正好在河口渡口处与它相交。
手风琴曲《走西口》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
手风琴曲《走西口》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刘燕;冯丽【摘要】手风琴曲《走西口》是由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苗茂林老师根据陕北民歌《走西口》创作的一首手风琴重奏作品,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作者在创作时,除了借鉴国外手风琴重奏的作曲技法和经验,还融合吸收了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文章对《走西口》的文化渊源、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手风琴演奏技巧等几方面进行剖析和阐释,从而更为准确的理解此曲,更好地把握此曲的演奏风格和技巧,为手风琴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学习依据.【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18【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手风琴;《走西口》;曲式分析;演奏技巧【作者】刘燕;冯丽【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型的移民浪潮,其描述了清代以来晋、陕等地老百姓在人地尖锐、迫于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到达内蒙古草原及河套地区一带谋求生计的社会状况。
这一移民浪潮,不仅改变了蒙古及河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是加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对民族的团结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走西口”系列音乐作品均反映了该典型文化。
作为从小生长于走西口发源地河曲的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的苗茂林老师,并没有选择山西地区流传的《走西口》民歌,而是运用了相邻地区陕北民歌《走西口》的旋律素材创作了这首手风琴重奏作品。
该作品在创作方面,除了学习和借鉴国外手风琴重奏的作曲技法和经验外,还吸取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创作出了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手风琴重奏作品。
本文从对该作品曲式结构、音乐分析及演奏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演奏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手风琴演奏者去较为深入的了解该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一、手风琴曲《走西口》的曲式分析及分析说明(一)曲式分析图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二)分析说明《走西口》是由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苗茂林老师根据陕北民歌《走西口》的旋律素材而创作的一首手风琴重奏作品,其通过自己深厚的创作功底,运用手风琴丰富的音乐特色及演奏技巧,表现了“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并将作品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作者:李婧熙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悠悠汾河水,巍巍太行山,人说山西好风光。
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走西口,这首山西民歌,就是以此为背景,旋律的婉转起伏唱出了多少陕西人民的苦难心声。
让我们铭记那段悲凉的,充满血和泪的历史……【关键词】走西;民歌演唱;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獻标识码】A山西,位于黄河中游。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宝藏。
民间流传的歌谣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曲调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的人民实践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走西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民歌作品。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西口是指“杀虎口”。
以前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经过蒙古草原,进入蒙古境内以此谋生。
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但是勇敢的山西人民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向命运妥协,他们毅然决然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为了家里的老少亲人,自己孤身一人跑到口外谋求生路。
如果运气好,可以回来把一家人接走,过上好日子,但大多数出去的人们都再也没有回来,而且很多都是刚结婚生子的年轻人,家里有妻子和孩子在苦苦等候,但他们却再也没能再见……每到三月份家里的男人们走西口的时候,黄河边上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场景凄凉惨淡。
浅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
浅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作者:王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山西民歌《走西口》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都是山西民歌的特点。
民歌《走西口》促进了山西民歌的发展,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
本文主要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歌曲演唱特点;情感表达;作品分析;民歌《走西口》对山西民歌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歌;演唱情感;分析;作用中图分类号:J616.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34-01民歌《走西口》反映农民生活和是他们对自己命运不满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河曲这类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颇为深刻。
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的流行于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一、演唱风格和情感处理(一)《走西口》的演唱特点1.口语化。
最重要的一个,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唱词开始便用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介绍自己,口语化色彩浓厚,介绍了地点,"家住在太原"等等。
同时还采用了当地方言,更增加了口语化特点。
如“泪蛋儿蛋”、“人儿”、“不美口”等等。
这种口语化特点,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管真挚的感情,自然纯朴,耐人寻味。
2.衬词的使用。
(1)单字衬词:“起名我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
”;(2)双字衬词:“新生下我这一枝(那个)花”; (3)多字衬词:“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
”衬字的使用是为了补充音节的需要而加在句子里的。
它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可以使唱词更加流畅自然,极富当地方言特色和民间风味。
3.叠字的使用。
走西口
走西口
教学目标:
1、欣赏熟唱山西民歌《走西口》,对比分析管弦乐队演奏的《走西口》,感悟音乐创作与民歌的渊源。
2、欣赏熟唱《王大娘钉缸》,欣赏《好汉歌》,了解《好汉歌》是如何继承河南民歌音调并有所创新的。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走西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走西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范唱山西民歌《走西口》,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描述的情景和表达歌曲的情绪,然后以故事形式讲述走西口的历史作为本课导入。
二、学唱民歌《走西口》
(一)唱、挥:引导学生跟随钢琴挥拍哼唱《走西口》旋律,重点练习歌曲中的切分音节奏和浮点。
(二)唱、析:待学生熟悉歌谱后,套歌词轻轻挥拍唱歌,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老师所讲述走西口的历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走西口》。
三、欣赏管弦乐曲《走西口》
四、欣赏《王大娘钉缸》、《好汉歌》。
走西口
此外,“走西口”还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 互交流,此种交流,除了前述经济方面的影 响外,在文化上的交融亦相当显著。譬如, 蛮汉调(又称蒙汉调或漫瀚调),就是蒙汉 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 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 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而广泛流传于晋北、 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 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 融合的产物。
晋商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 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 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 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 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 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 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 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 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 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 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 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 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 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 的 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
“走西口”的负面影响
诚如西北民谣所述:“在家中,无生计,西 口外行;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茫 茫草原、无垠沙海,内地民众迫于生计背井 离乡“走西口”,这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经 济行为,其移民活动遂呈现出无序的流动状 态。人们为了寻找新的生计,前往口外蒙古 地区发展,他们初莅异地,其农耕活动难免 带有一些盲目性。因此,汉地农民在发展农 业的同时,也开发了原本不宜开垦的土地, 破坏了一些天然草场,导致了部分地区生态 环境的恶化。
“杀虎”的来历
《走西口》-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走西口——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选自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选自第一单元《中国民间音乐——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是一首来自陕西汉中地方的二人转曲目“走西口”。
这首曲目形式简单,并且旋律易于记忆,非常适合初学者演唱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特点以及二人转演唱形式;2.学会演唱陕西汉中地方的二人转曲目“走西口”;3.训练学生音准和节奏感;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2.学习二人转演唱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习陕西汉中地方的二人转曲目“走西口”;2.培养学生音准和节奏感。
四、教学难点1.学生协作演唱;2.学习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走西口》二人转的音频和视频,并请学生听、观看,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走西口》的曲式、结构和演唱方式,并和学生们分享一些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特点。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对于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初步认识与理解。
2. 学唱《走西口》教师分小组为单位,对于《走西口》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声音的清晰与音准的稳定,强调学生的细节观察和合作配合。
在学唱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次排练来提高演唱效果。
3. 小组合唱在学唱环节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按照不同的声部进行排练,并最终集合成为一个小组进行合唱。
帮助学生学习协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提高整体演唱效果。
4. 教学总结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并且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于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小测验,综合测评来获取学生的教学效果。
包括音乐欣赏测试、个人演唱测评、小组合唱测评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各个学生的情感关怀,引导他们拓展视野,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西口》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走西口》。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走西口》?
2、为什么要走西口?
教学重点:
学会《走西口》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
《走西口》这首歌曲的感情,把握歌曲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
1、西口的地理位置: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2、走西口的原因: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下这首歌曲
1)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这首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2)仔细聆听《走西口》这首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
3)跟着老师学唱这首歌曲。
三、小结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知道了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这对我们了解歌曲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感悟这首歌曲,下课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