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汇编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局势动荡。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汉初社会局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得以稳定。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得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由此而使得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以及课本中的插图、史料,以获得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简朴,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历代史家所称颂,培养学生“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王珪《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问题:这首诗中的汉高祖是谁呢?他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二)合作探究:一、西汉建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1.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提醒学生是公元前)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强调: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
问题: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展示: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阅读完这段材料后,请同学们思考:西汉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学生:……教师:西汉初年到处是残破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片凋敝之色。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1 华东师大版(1)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西汉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2)“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3)解释“文景之治”2、能力培养(1)会分析刘邦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
(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或背景。
(3)会分析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缓和了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他们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2)文帝以“节俭”称誉史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三、教材分析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文景之治”。
难点:西汉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秦朝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了。
那么,又有什么朝代产生,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初期是怎样巩固其统治的。
这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内容。
2、提问“鸿门宴”、“四面楚歌”的典故,引出第一目,并设计如下问题:(1)楚汉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2)楚汉战争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3)西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4)西汉为什么会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释疑。
3、提问:秦始皇始称皇帝,梦想“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结果在二世时就失败了。
假如你是西汉统治者,你应从秦亡中接受什么教训,采纳什么统治政策?引出第二目:休养生息,并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是“休养生息”?(2)汉初,西汉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4)思考讨论: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思想对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先自学,然后讨论。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解概念: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3. 展示资料: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讲解背景: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3. 分析实施过程:分析休养生息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出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出现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华东师大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过程、建立者及都城。
掌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认识这个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一、刘邦建国1、楚汉战争○1时间:()年到()年○2战争双方:()○3目的○4结果2、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即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1原因○2措施○3目的三、文景之治○1原因○2措施○3结果(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楚汉战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是什么?3 第53页“思考与讨论”4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文帝和景帝两个人的功劳吗?五、自我检测题(一)、选择题1.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 D.城濮之战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作者是:( ) 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3.为减轻刑罚,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 )A.秦二世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4.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5、毛泽东曾写过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霸王是指()A项羽B 周武王 C 陈胜D秦始皇6、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B土地兼并严重C 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7、西汉建立的方式是()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D外戚夺取政权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二)、材料解析:5.阅读材料:“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①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理由。
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局面,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已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秦二世即位,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长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教师: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教师: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学生甲:“兵皆罢归家”;学生乙: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学生丙:轻徭薄赋。
教师:“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各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发展农业,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这样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教师:汉高祖死后,到了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大家通过表格比较一下汉高祖时期和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文景之治”教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秦朝的灭亡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灭亡?(2)引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2.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介绍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2)详细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等。
(3)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等。
3.讲解文景之治(1)介绍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成就,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3)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有何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政策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6.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模板
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模板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幺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崩溃和汉朝的建立。
2. 解释“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和原因。
3. 讲解“文景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崩溃和汉朝的建立。
2. 提问学生对于“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4. 讲解“文景之治”的含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汉朝的治理成就。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性。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其具体操作。
3.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让学生了解其具体内容。
4. 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
2. 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等。
2. 介绍文景之治的特点,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2. 讲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让学生了解其政治方面的表现。
3. 介绍文景之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治理特点。
4. 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和特点。
第四章: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
2. 掌握文景之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教学内容:1. 讲解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包括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等。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三: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
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2024年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2024年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初的历史背景,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原因。
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及其对汉朝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归纳历史规律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在汉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在汉初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对汉朝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汉朝建立初期的情况,激发学生思考汉初社会面临的问题。
简要介绍汉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引出本课的主题——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授新课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背景分析:讲述秦末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以及汉初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说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政策内容:介绍减轻赋税、减轻徭役、鼓励农耕等具体措施,并解释这些措施如何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用与意义: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稳定汉初政治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举措政治举措:介绍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推行法治等政治改革,强调这些举措对巩固汉朝统治的积极作用。
经济举措:讲述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经济措施,分析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影响。
文化举措:介绍倡导儒学、设立学校、推广教育等文化政策,说明这些政策对提升汉朝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贡献。
3.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举措对汉朝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汉初统治者如何根据社会形势调整政策,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
【推荐下载】七级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键入文字]
七级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教学
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
1。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掌握的根底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考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施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的才能。
通过比拟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开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开展是大一统的物质根底,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场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可以认真汲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拟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场面严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拟通过比拟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考虑分析^p 问题的才能。
作为稳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方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拟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场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展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拟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开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p 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个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刘邦开国、“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在教学中要突出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才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是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还是较陌生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老师要求他们在课前先实行预习,了解其中的知识点,并结合《历史导学方案》加以巩固,在课堂上针对难点部分加以点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愿学——自学——互学——乐学”。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点拨提升——达标检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楚汉战争的性质及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下象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在棋盘中写着“楚河”“汉界”,你们知道这来源于哪一历史事件吗?通过这个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晓答案的。(板书课题)
学生十分好奇,很想一探究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愿学)
教师出示问题(多媒体体现)
1.楚汉战争(时间、交战双方、目的、结果)。
2.楚汉战争的性质。
3.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4.刘邦开国(时间、建立朝代、都城、刘邦称谓)。
5.“休养生息”的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6.“休养生息”的内容及简括。
7.“文景之治”的措施。
8.“文景之治”的作用。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
那么推翻秦王朝的是不是陈胜吴广呢?(不是,是项羽、刘邦)秦王朝被推翻之后,谁建立新的王朝,谁做皇帝,成了当务之急,项羽还是刘邦呢?新的王朝建立后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呢?是实行轻徭薄赋的宽松政策还是走秦朝的老路?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一)刘邦建国1、“楚汉战争”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率先入关,推翻秦朝,随后,项羽率军入关,按照事先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关中,理应“王天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双方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楚汉战争”中的成语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
3、刘邦取胜的原因(1)军队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公元前207年,项羽率40万大军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把秦宫中的妇女和财宝洗劫一空,并焚烧了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使咸阳皇家建筑和阿房宫都化为灰烬。
而刘邦入咸阳时废除秦严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窃抵罪。
”受到人民的欢迎。
在楚汉战争之初,项羽首先失去了民心,而刘邦却得到了民心。
(2)善于用人,团结和任用一大批人才。
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响,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集结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
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
政权的内容。
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
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