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归之情。
2、了解作者的独特写法与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写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欣赏教学过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解:1、和:指用诗应答。
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3、淑气:和暖的天气。
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评析: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
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
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公开课教案_3
走近高考古诗词古诗词的解读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理解意象、意境和主题),会鉴赏(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精表述(准确、符合规范)。
一、走近高考2018江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二、读诗技巧技巧一、看标题例1、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1、舅姑:公婆。
2、入时:合乎时尚。
无:疑问词“吗”。
3、张水部:诗人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简析】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朱因而得名。
如果没有这个题和这个故事,我们只能将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方法总结: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小试牛刀: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答案 1、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2、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3、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1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2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案 1交代了写作对象2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3暗示了诗歌的题材)(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1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2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3 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题材类别(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1交代了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2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题材类别(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1交代了写作内容2交代了诗歌体裁3 暗示了写作手法技巧二:读注释例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教学设计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教学设计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教学设计一、导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杜审言的一首咏史诗,以描绘春天江南美景为主题,通过描写晋陵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壮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将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江南景色的想象,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主题与内容;2. 掌握本诗的基本背景知识;3.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意象;4. 感受江南春景的美丽与壮美。
三、知识讲解1. 诗歌背景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们首先了解《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背景。
杜审言是唐代宰相杜如晦之孙,而陆丞则是他的朋友,两人结伴游玩,欣赏江南丰美的春景,写下了这首诗。
通过了解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诗歌情境。
2. 主题与内容解读本诗主要描绘了晋陵春天的美景,通过对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主题,并从中感受到美丽的江南景色。
3. 修辞手法与意象分析《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与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审言的表达方式,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四、分析与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诗歌中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现主题?b. 诗歌中用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感觉?c. 诗歌中是否有什么你不太明白的词句?请与同伴一起解读。
2. 学生展示并互相学习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可以互相提问与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彼此的思考与进步。
五、拓展练习1. 师生共同创作邀请学生以江南春景为主题,自行创作一首诗。
通过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与意象,表达对春天的独特感悟与体验。
2. 诗歌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并进行朗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1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1教学过程及内容一.走近作者。
杜审言在高宗元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他们都是初唐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
他们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健康的道路发展。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四杰十分敬佩,他在《戏为六绝句》中称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作品流传不朽。
二.读《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思考问题。
1.找出点名情感的关键句。
明确:归思欲沾巾2.文中有怎样的新鲜优美之景?结合诗文加以概括。
新鲜优美之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3.结合诗文说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情感关键词:仕途失意他乡漂泊三.读《滕王阁》,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诗文大意。
2.诗作颈联表面写景,实为抒情,请结合诗作,作具体说明。
解析:重点抓“闲云”“潭影”“日悠悠”说明经年累月,空有美景,自然地勾连了上下文,点染出诗作的主题:自然风物永恒,人事沧桑巨变的感慨。
明确:情感关键词:岁月更替昔盛今衰自然永恒人事沧桑。
3.了解颔联互文的修辞手法。
补充常见的互文诗句:A.烟笼寒水月笼沙。
文意: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B.秦时明月汉时关。
文意: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文意: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文意: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苏教版语文高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案
个人复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主备人: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教学重点: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教学方法: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二.评讲诗文:(一)诗的大意:唯独那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感到新奇。
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
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
忽然听到吟咏您格调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禁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
(二)别致的开头: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诗的首联点题,十分精妙。
远离家乡在外当官的人(宦游人),对于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动物的迁徙、冬眠等特别敏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在“独有”“偏惊”的强调与呼应中,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品“景语”,赏析艺术手法,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把握诗歌情感。
、赏析诗歌中写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学讲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札记:导入:满文军《望乡》(课前播放)今人通过歌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古代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是怎样寄托自己的羁旅之愁、故乡之思的呢?以诗传情。
这些表达羁旅思乡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年,仍然响彻在我们耳畔。
一、自主先学(一)学习助推器、走近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背景简介: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二)预习感知:、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唱和(hè)宦(huàn)游人淑(shū)气绿蘋(p )、字词释义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物候:自然现象变化反映出的气候不同。
淑气:春天温暖的气候。
绿蘋:浮萍。
古调:指陆丞的《早春游望》诗。
这里是赞美陆诗的情感基调有古人之风。
、诗歌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诗,即在别人诗读后,自己也依韵附和一首。
晋陵,即陆某为官之地,今江苏常州。
陆丞: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游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用诗意的语言解读诗歌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仿佛渡江而来染上春色。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使浮萍逐渐变绿。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欣赏之情。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湾和他的创作背景,以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的主题。
(2)逐句翻译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
3. 诗歌意境感受:(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湾的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早春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美景。
2. 诗歌学习:(1)分小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逐句翻译和解释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讨论与分析:(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诗人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以及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翻译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诗歌朗诵和背诵表现,以及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分析。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境。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湾和诗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早春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学习心得。
8. 板书设计:《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湾早春景色热爱自然珍惜时光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诗文的解读,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早春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4. 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文中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3. 诗文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文中的典型意象和意境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译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准备诗文鉴赏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早春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早春的印象,导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b. 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c. 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早春景色的美好。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中的意境。
5. 诗文鉴赏:指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背景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及其作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提问:同学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深入研究一首同类诗歌。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选择一首同类诗歌,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
3. 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文,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意把握。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及其作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春天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将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的表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2. 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到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的行政区划、古代的节日等。
二、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文。
2. 分析并理解文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3. 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文。
2. 分析并理解文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文中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2. 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3. 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王湾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4.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节奏和韵律。
5. 深入分析诗句,解读意象和修辞手法。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文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分享各自的感受。
2. 小组分享: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八、课后作业1. 熟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完成练习题: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家庭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和节日。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确保他们掌握了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意思,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词语的意思。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背景和词语的意思。
2.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2)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2. 诗歌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陆游的关系。
(2)介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创作背景。
3.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美,如词语的运用、意象的描绘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6.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诗歌背诵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 作业完成评估: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欣赏分析和创作诗歌。
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案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一教学目标1.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2.抓住动词,体悟美景。
3.乐景悲情,把握技巧。
二教学过程1.导入杜审言(645?—708),字必简。
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祖父。
这是一首和hè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
原唱为晋陵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存,所以无法对照欣赏。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陆丞,生平不详,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是同郡邻县的同僚。
2.对照注解,理解形象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这里指陆丞和诗人自己。
物候,指自然景物反映出的时节特征。
课本注解③说得不具体,形象变得虚无缥缈,直接违背了诗歌鉴赏“具体分析,认真领悟”的原则,不妥。
以后凡是这样的注解我都会把它改过来,同学们要注意跟着改正。
这里的“独”,是“惟独、只有”或者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惊,惊讶。
自然景物所反映出的时节特征本没有什么可惊讶的,陆丞和杜审言为什么要惊讶呢?因为他们是“宦游人”,对异地的景色自然有别于当地人的感受。
与家乡不同的景色人们心中大抵是要比较的。
而这种比较往往更容易把握景物的特征。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语文必修一p49~53页)、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语文必修一p75~77页)等。
⑵[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天刚亮,指太阳刚出来。
诗人身在江阴,即在长江的南岸,渡江,应该是春从江南往江北渡,由南向北漫延。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想像一下这个画面,前句意境开阔,后句梅和柳像春的使者告诉人们春来了。
同学们要注意,梅和柳的顺序不能颠倒,想想看,为什么?⑶[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候。
淑shū,美好。
所以好多女同学的名字中有这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2.抓住动词,体悟美景。
3.乐景悲情,把握技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
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祖父。
这是一首和hè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
原唱为晋陵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存,所以无法对照欣赏。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陆丞,生平不详,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是同郡邻县的同僚。
2.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这里指陆丞和诗人自己。
物候,指自然景物反映出的时节特征。
课本注解③说得不具体,形象变得虚无缥缈,直接违背了诗歌鉴赏“具体分析,认真领悟”的原则,不妥。
以后凡是这样的注解我都会把它改过来,同学们要注意跟着改正。
这里的“独”,是“惟独、只有”或者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惊,惊讶。
自然景物所反映出的时节特征本没有什么可惊讶的,陆丞和杜审言为什么要惊讶呢?
因为他们是“宦游人”,对异地的景色自然有别于当地人的感受。
与家乡不同的景色人们心中大抵是要比较的。
而这种比较往往更容易把握景物的特征。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语文必修一p49~53页)、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语文必修一p75~77页)等。
⑵[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天刚亮,指太阳刚出来。
诗人身在江阴,即在长江的南岸,渡江,应该是春从江南往江北渡,由南向北漫延。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想像一下这个画面,前句意境开阔,后句梅和柳像春的使者告诉人们春来了。
同学们要注意,梅和柳的顺序不能颠倒,想想看,为什么?
⑶[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候。
淑shū,美好。
所以好多女同学的名字中有这个字。
黄鸟,黄莺。
语出《诗经•周南•葛覃tán》:“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绿蘋,浮萍。
催,催促。
催促黄莺鸟做什么呢?
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
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宛转似笙簧,清脆如织机,十分悦耳动听。
略似“ku-ku-li-ku-ku”,“ho-pu-ku”的声音。
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
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织锦机边莺语频”、“树树树梢啼晓莺”等。
《世说新语补》载,南朝刘宁时的戴墉yōng最爱听莺,春天他常“携双柑斗酒”出游,问他去哪里,回答说:“往听黄鹂声”。
杜甫也爱莺声,他的《斗莺》诗云:“哑yā咤zhā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
”他用拟人手法把花枝后面的莺莺,比成是妙龄少女的歌声。
当今,人们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大概就是源出于杜甫的诗句吧。
黄莺为树栖性鸟类,不到地面活动,常成对穿梭飞行于绿树丛中,古人称为“莺梭”。
懂得了黄莺的特点,同学们应该知道催促黄莺鸟做什么了吧?
转,转变。
晴好的阳光一照耀,浮萍皆转成绿色。
这两句诗直接描绘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⑷[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古调,指陆丞的《早春游望》诗。
这里是赞美陆丞的诗的情感基调有古人之风。
那么古人的风气或者说爱好是什么呢?哪句诗透露了这个倾向?
归思欲沾巾。
是啊,外面的世界再好,思家的情绪是挡不住的。
以上的景物描绘一下子反衬(对比)出思家的浓烈情感。
浓烈到什么程度?欲沾巾。
巾是手巾。
什么会沾巾?当然是想家时情不自禁流下的眼泪。
3.主旨分析
虽信(确实)美而非吾土,表达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
当然,这种思乡之情有别于我们学过的柯灵《乡土情结》(语文必修一p56~61页)中引用的诗文。
他没有对故乡作具体的点击和描绘。
4.表达技巧探究
拟人和对比(乐景与悲情)的手法比较突出。
同学们要好好体味。
5.小结
⑴写诗要有情感寄托。
情感要与景物相配。
所谓相配有正配反配之别。
正配就是乐景乐情,流连忘返,沉湎其中;反配就是乐景悲情,因其美丽,情感越显低沉,低沉到落泪也不为过分。
⑵杜甫的爷爷会写诗,写得很不错,结果杜甫也写诗,而且写出了一代“诗圣”的称号。
所以我想,这中间有好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思索。
⑶从前一首的告别友人到这首身在异地又想家,人有时真的很无奈。
传统的东西虽然我们在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已有了宏观的认识,但具体到某个事情上,问题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