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合集下载

古今中药度量衡的演变

古今中药度量衡的演变

古今中药度量衡的演变
汉代清代1石(读shi,在後来读dan)=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6两=590克1斤=248克1两=10钱=36.9克1斤=16两1钱=10分=3.69克1斤=液体250毫升1分=0.37克1两=15.625克1两=24铢1升=液体200毫升1合(音ge)=20毫升1圭=0.5克1龠(yue)=10毫升1撮=2克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1方寸匕=药末约2克1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石=2斛=10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斗=10升=100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1龠=5撮=10毫升1合=100毫升1撮=4圭=2毫升1圭=0.5毫升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丈=10尺=231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尺=10寸=23.1厘米1寸=10分=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

中药古今剂量折算

中药古今剂量折算

中药古今剂量折算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汉1两=15.625g;汉1铢=0.65g二、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汉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三、汉代的度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汉1寸=57.49999999999999px ;汉1尺=575px;汉1丈=5750px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

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

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

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

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至宋代,折1两为10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10进制。

16两为斤。

宋代和其以後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一致。

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变化不大,每斤近似600克,沿用到1949年。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中国历代药物度量衡的演变《伤寒论》中用的...

中国历代药物度量衡的演变《伤寒论》中用的...

中国历代药物度量衡的演变《伤寒论》中用的...中国历代药物度量衡的演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0.2972 297.2 10.69 0.67 24.51
20.88
0.198 198.1 7.13 0.45 13.92
1斤 =16 两=590 克 1两 =36.9 克
1撮=2 克
1斛 =10 斗=20000 毫升 1斗=10 升=2000 毫升 1升 =10 合 =200 毫升
1合=2龠 =20 毫升 1龠=5撮 =10 毫升
一、汉代
1钱 =10 分=3.69 克 1石 =2斛 =100000 毫升 1斛 =5斗=50000 毫升 1斗 =10 升=1000 毫升 1升 =10 合=1000 毫升
1 石 = 120 斤 = 70800 克 1 斤 = 16 两 = 590 克 1 两 = 36.9 克 1 钱=10 分 =36.9 克 1石 =2 斛=100000 毫升 1 斛 =5 斗 = 5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 1 合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 厘米 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 1 尺 = 10 寸 = 3.55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二、进制关系 1. 十 六 进 位 制 与 公 制 重 量 单 位 对 照 表 一厘:约等于十毫 (0.03125 克 )。 一分:约等于十厘 (0.3125 克 )。 一钱:约等于十分 (3.125 克 )。 一两:约等于十钱 (31.25 克 )。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 (500 克 )。 2. 古 代 医 家 用 药 剂 量 对 照 表
公元 220 年~ 265 年 公元 265 年~ 420 年

西晋 晋
东晋
0.7236 24.12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其结局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取得共识例如,关于汉方中药的剂量换算,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汉方一两折算今公制9克。

另有学者则认为汉方一两折算今公制为15.625克。

日本学者小岛学古之《经方权量考》中则认为:“两者,三分四厘八毫也。

”按公制换算为每两17.4克。

彼此之间有所出入,甚者相差成倍。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之所以复杂,难以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导致度量衡的不断变更。

另外一个方面,古今度量衡的换算关系,作为一种学术争鸣,古代许多学者的观点认识,至今还有影响,左右着当今一部分学者的认识。

比如,同样是关于汉方的剂量换算关系,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金·张元素认为:“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

”也就是说汉代与唐宋的中药剂量换算关系是4: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则认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这里“古”指汉代,汉代与明代中药剂量的换算关系为16:1;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则认为:“汉晋升斗权衡,以今较之,不过十之二。

”容量如此,重量亦如此,汉代与清代中药剂量的换算关系为5:1。

彼此相差很大。

事实上,古代度量衡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特别是中药药秤的变化规律性更加明显。

现以《中医名词术语选择》所载的历代重量比较表的内容加以简要的分析。

从周朝至隋朝,每一两折算成公制克数的变化,除南齐、北齐、隋(开皇年间)外,其他各个朝代的实际度量衡都比较接近。

每两换算成公制克数最高为16.14,最低为13.92。

南北朝时期的宋与齐(南齐),时间是公元420年至公元502年,共82年。

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一时期的药秤仍然是用的古秤,即唐代所言的小秤。

梁·陶弘景有“古秤皆复”之记载,亦言梁之前药秤一直是沿用的古秤。

真正的古今药量换算(实践换算法)

真正的古今药量换算(实践换算法)

真正的古今药量换算(实践换算法)中医学专科教材认为一两等于30g,一钱等于3g;但是经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两为单位,这样换算过来的话量实在是太大,对其安全性甚是担忧;可方剂学在其用量后面换算成克的话却不是按照一两等于30g,一钱等于3g的标准来的,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据柯雪帆教授先生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g,就是这样换算的话经方的用量折合成现代的用量还是太大,其间的困惑诚如姜佐景所谓:“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1]而观众教授处方,动则10g,也不可取,因为很多处方里面药与药之间是有比例的,比例不同功效就不同,如《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所以这个经方的用量换算问题困惑了我好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途径来解决。

直到毕业后看到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才恍然大悟,曹颖甫先生用经方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他常用三钱是也。

而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3]也就是说经方的用量,古之一两为今之9g,古之一钱为今之3g,这样换算既考虑到了服用方法的变更,且其换算后的用量不会太大,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观黄煌先生的《中医十大类方》及《张仲景50味药证》这两本书的经方用量基本都是这样换算过来的。

当然中医之用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

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曹颖甫先生常用三钱是也。

而姜佐景一般是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历代以来,度量衡的标准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古制比今制为小,尤以汉制相差最大。

古今分量的差别,虽经后人做过考证,但结论很不一致。

而历代医药学家在用药处方时,有的随当代度量衡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则仍然沿袭旧制不变。

因此,我们要对古代医书中有关方剂之组成和用药剂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能较准确的应用,就必须对历代度量衡的变化和医家对这些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了解。

关于古代医家用药剂量问题,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时权量是大小并用,太史、太医则仍沿用汉代古制。

又据《唐六典》论述:晋唐之间的秤,虽相当于汉秤的三分之一,但晋唐书中的用药量仍与汉代同。

因唐秤有大小两制,小秤与汉秤相同,只限用于“合汤药”等。

《晋书·律历志》并指出它的原因是“医方人命之急,而称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关于医方用药量的进制法,宋代《证类本草》曾引《名医别录》指出:“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又据文献记载:唐代将铜钱一枚的重量作为衡的单位,称为一钱,代替了以铢为单位的旧制。

明代《本草纲目》指出:“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量之所起为圭,四圭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五斗为斛,二斛为石”。

另有一些古代的量数,常见到的有方寸匕、钱匕、刀圭以及不应用度量衡的单位而仅用一些估计性的称谓,如枚、束、片等。

就较难准确地折合成现代的度量衡数量了。

兹摘录《中国度量衡史》等关于度量衡变迁如附表1~4,供参考。

附表1 药用衡量折算表据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1971年12月第1版)附表2 历代尺度比较。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

汉代度量衡古今折算—、汉代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克1 圭=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克一钱匙 = 克一铢 =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圭:读gui 匙:chi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厘米1 寸 = 10 分 = 厘米1 分 =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 120斤 = 70800克1 斤 = 16 两 = 590 克1 两 = 克1 钱=10分=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 =5斗 = 5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1 合 = 10 毫升1 引 = 10 丈 =355厘米1 丈 = 10 尺 = 厘米1 尺 = 10 寸 = 厘米1 寸 = 10 分 = 厘米附:郝万山老师讲解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不能得到公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约等于1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龠、合、升、斗、斛就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服药量差不多;麻杏石甘汤后说温服1升;本云黄耳杯;通过文物考察,1黄耳杯刚好装200ml;度量单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为正方形边长为1寸的药勺;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书的话,是从其它文献引用,“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以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5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从<<晋书>>、<<唐书>>记载,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宋朝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初的是宋制;解放后一斤=500克,1钱=3克个别地方,如黑龙江把1钱=5克,一两=50克2.经方药量的折算3. 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4.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余药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仲景对中药只煮一次;现在煮两次,有效药量几乎是煮一次的两倍;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5.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6.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 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7. 以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药物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用数量和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粳米旱稻米1升200ml=180克半夏1升200ml=100克五味子1升200ml=60克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野乌头1枚5克五苓散用一方寸匕,我用一个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医心方引小品方麻子仁丸厚朴长1尺,即23cm、宽1寸半、后3分,现代将中等厚度长23cm,宽3.5cm的厚朴称重为15克,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仅供参考;临床还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还要考虑药柴是否道地;按:此文为我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论文,是讨论经方的量值的,贴在这里,欢迎讨论;试论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及量值摘要:东汉至隋唐,药用衡量单位采用斤、两、分、铢制,与唐以后采用斤、两、钱、字、分制不同;在量值上,隋唐时期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大两是小两的三倍,医药用小升小两,小两的量值与汉魏时期相同;经方中的一两,折合今制约克;关键词:汉唐衡制;衡值;经方剂量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关系及其量值,特别是汉方剂量古今的折算,是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自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今天医家在汉方剂量的折算上多因之,把仲景方的一两折为3克①更有主张折为1~克者,②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发表柯雪帆等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折东汉一两约克;搞清汉方的真实剂量,对于澄清明清以来在汉方剂量上的错误认识,很好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汉方医学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从新莽至唐末的的几百年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药秤衡制,这是汉唐医家代代相传,虽经多次朝代的变迁而沿用不变的药用衡量单位,其衡值也是相对稳定的;汉唐时期的一两折合今制约克;一、自汉至唐,均采用斤、两、分、铢制从度量衡发展的历史来看,汉代是我国度量衡的完善时期;汉书.律历志首先明确了五量制,即铢、两、斤、钧、石;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二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其衡量关系为:24铢 =1两16两 =1斤20斤 =1钧4钧 =1石其后,南朝梁着名医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与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衡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陶弘景的药秤在铢两之间多了“分”,其衡量关系是:6铢 =1分4分=1两16两=1斤;其次,他提出了“分”这个衡量单位的起源,即“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即南北朝时期才有“分”这个衡量单位;斤、两、分、铢制是不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东汉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已经使用了陶弘景所说的斤、两、分、铢制,如: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比张仲景晚约一百多年的晋葛洪约公元283~363年肘后备急方也使用这个衡制;隋唐时期的医家沿用汉魏的衡制,外台秘要、医心方引六朝、隋、唐医家方皆采用斤、两、分、铢制,孙思邈也如此;唐末宋初,衡制发生了变化,医家逐渐采用新的斤、两、钱、字、分制,如北宋钱乙约公元1035~1117年的小儿药证直诀,刊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出现了汉唐时期没有的衡量单位“钱”、“字”;那么,张仲景方使用斤、两、分、铢制,是不是现今所见最古的例证呢东汉早期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相对完整的方计36个,除了用斤、两、升等衡量、容量单位外,大量用到了“分”,如简42~43:麻黄三十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这里的“分”是估量单位“份”③,还是衡量单位,尚需研究;二、汉唐时期医方中的一两相当于克隋唐药用衡量单位沿用旧制不变,其量值是不是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是汉魏的二倍三倍呢从苏敬、孙思邈、李时珍到今天的医家,一直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我们认为,自汉至唐,药用衡量单位未变;如从新莽始建国公元9年起,至唐末昭宗天佑年公元904年,其间近900年药用单位的量值,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1、南朝依古制,隋唐通行两套衡制,医药用小升小两隋书律历志在讲到衡量时指出:“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梁陈依古称”这句话很重要,郭正忠指出,李淳风提到的“梁陈”,应泛指南朝的宋齐梁陈;“既云‘梁陈依古’,其‘梁陈’之前的宋齐,自必更为‘依古’;”④也就是说,南朝衡制已发生了变化,而药秤则依陶弘景古秤;隋唐时期衡量的量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药秤沿用古制不变,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在社会上通行大斤大两的时候,小斤小两即古药秤在金银玉帛及合汤药中运用,两者并行不悖;旧唐书卷48“食货上”:“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通典、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也明确记载医药用小升小两,其余公私用大升大两,大小衡制之比是三比一,即大两的一两是小两的三两;孙思邈公元581~682备急千金要方:“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孙思邈是生活在隋代和唐高宗时期的医家,他指出,隋人已通行大两,其大小两之比为三比一,他开方用药“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即依陶弘景以来医家共用的斤、两、分、铢制,亦即小升小两;2、唐代医家对药量的标注唐代医家王焘于天宝十一年752完成的外台秘要卷31乌麻地黄酒方:六月六日曲四升忘斯油麻六斗五升生地黄四斗,前三味并用大斗大升丹参生石斛牛膝杜仲萆薢生姜各二斤人参八两,以上并药秤秤之;在“代茶新饮方”,中,要求将“右十四味并拣择,取州土坚实上者,刮削如法,然后称大斤两”这里提到了“大斗大升”、“药秤秤之”、“秤大斤两”;为什么要特别标出来呢,因为合汤药用药秤,药量皆为小升斗,小斤两,若需用通行的大斤大两,则需标出;3、宋代医家对古方剂量的注解大约以唐末宋初为界,前后的医家开方用药使用的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差别;汉唐时期用斤、两、分、铢制,宋元以来使用斤、两、钱、字、分制;前者用的是小两,唐末宋初以后用的是相当隋唐时期的大两,两者相差约三倍,所以唐以后的医家读古方时多对剂量加以注释,以示古今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隋唐医家用小升小两;如:庞安时约公元1042~1099年伤寒总病论:“按古之三两,准今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成书于北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朱肱类证活人书:“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也;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引金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这些医家非常准确的解释了古今衡量的演变,汉唐时期 4分等于1两,唐以后 10钱等于1两,古今衡制相换算,则 4分 =10钱,一分等于二钱半;宋之一两约等于汉唐之三两,六钱半乘以三,即朱肱所谓“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4、自然科学史家的考证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着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各代的衡量值考证结论如下⑤:朝代斤升两新莽 245克 200毫升克东汉 222克 200毫升克曹魏 220克 200毫升克晋 220克 200毫升克隋 660克 600毫升大:克小:克唐 662~672克 600毫升大:~42克小:~14克宋 661克克从上表可以看出,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两的衡值,没有大的变化,与文献所记隋唐沿用旧制相符;西汉到唐,一两的平均值是克,新莽一两最大,为克,与最小的克相比,相差克;考虑到经方出自东汉,则东汉与隋唐只有克的细微差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汉唐时期的一两折为克应符合实际;三、经方药量的比较及药与水的比例1、唐代医家用经方药量与仲景同隋唐医家用的是小升小两,剂量和汉魏时期没有大的不同;孙思邈千金翼方所录伤寒论方和张仲景使用的剂量基本一样⑥;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孙思邈认为古今剂量一样,毋须改动,完全可供当前临床实践用;一是古今剂量虽不一样,但为了存古,不能改动;我们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医家所录方剂是供临床使用的,如果剂量不能作临床使用而不作任何交代,那是不可想象的;唐以后,药用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宋元的医家,在供临床使用的方书中录用张仲景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而后直接录用汉方,如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伤寒方中,乃古分两,与今不同,详载之;铢:曰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两:曰两,古之三两为今一两;分:曰一分者,即今之二钱半也;”他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也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⑦;而陈修园等医家在书中未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则按当时的用量改动仲景方的药量⑧;2、一两折克,药和水的比例恰当分析汉唐医家汤方药量与水的关系,说明汉唐药用一两折今约克,药量与水的比例关系是合理的;从千金翼方中随便抽一汤方看其药量和水的比例;防风汤八味计19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小两小升则:克×19 = 262克水1800毫升,药水比例合理;如是大两则一副药798克,药量太大,不合理;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五载南朝宋齐间医家深师的防风茯苓汤方,七味计21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小两小升则药水为:290克,2000毫升;大两则882克;该方人参三两,如是大两,则每天需人参120克,无理;隋唐药秤沿古制,近900年间药用衡值基本不变这个结论,不仅要经得起唐人方子的检验,重要的是,还要经得起张仲景方的检验,也就是说,药量和水的比例要恰当,剂量要合理;我们看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前四味药计11两,克×11 = 152克;柯雪帆先生测十二枚大枣约30克⑨,则总量为182克,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药水之比约1:8,是合理的;如将药量增加一倍,水则太少,或象今天把一两折为3克,则水又太多;葛根汤共七味药,前六味计 16两,克×16 =221克,加大枣 11枚约 25克,总计246克,水一斗煮麻黄用去二升,八升水为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药水之比约 1:7;综上所述,汉唐时期的药用单位及量值,历经数百年而没有明显的变化,自宋开始,采用新的衡制,到了元明,医家在用经方时,药量较仲景已有很大的变动;今天,医家则依据自己的医疗实践改动经方的药量,随意性太大;如果能准确地确定汉方的剂量,分析古今剂量不同的原因,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方用量,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及走向国际,无疑有重要意义;①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②王伊命.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③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代医简.北京:文物出版社,④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⑤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⑥个别方与现今通行的宋本不同,疑为依据的版本不同或有讹误⑦李铁君校注.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⑧陈竹友校注.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⑨柯雪帆.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伤寒与金匮.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项目汉代清代1石1石=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1钧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斤=16两=590克1两1两=24铢=15.625克1两=36.9克1圭=0.5克1撮=2克1钱=10分=3.69克1石=2斛=100000毫升1斛=10斗=2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合=10毫升1龠=5撮=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一、汉代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24 铢=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120斤= 70800克1 斤= 16 两= 590 克1 两=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5斗= 50000 毫升1 斗= 10 升= 1000 毫升1 升= 10 合= 1000 毫升1 合= 10 毫升1 引= 10 丈=355厘米1 丈= 10 尺= 35.5 厘米1 尺= 10 寸= 3.55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二、进制关系1. 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药方剂量古今之对比

药方剂量古今之对比

药方剂量古今之对比中医药是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成分,但历史长河中一些经典医学古籍中的方剂现在使用的时候,疗效往往不甚明显,究其原因,可能药性、炮制方法等较前有不同,但古今药量单位的不同也可能是方剂疗效不能完全发挥的一个原因。

《内经》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医书,据考证其成书于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我国的度量衡还没有统一,诸侯各国属于纷争状态。

那么各国的衡单位与今天的重量单位怎么换算呢?请看以下介绍。

战国时期各国衡单位楚:1斤 = 16两,1两 = 24铢赵:1石 = 120斤,1斤 = 16两,1两 = 24 铢魏:1镒 = 10釿,1釿 = 20两秦: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与今日重量单位的换算(克 g)楚:1斤 = 250,1两 = 15.6,1铢 = 0.65赵:1石 = 30000,1斤 = 250,1两 = 15.6,1铢 = 0.65魏:1镒 = 315,1釿 = 31.5秦:1石 = 30360,1钧 = 7590,1斤 = 253,1两 = 15.8,1铢 = 0.66秦朝统一天下后,著名的商鞅统一了国家的度量衡,天下均采用战国时秦朝的衡单位换算。

即:衡单位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与今日重量单位的换算(克 g)1石 = 30360,1钧 = 7590,1斤 = 253,1两 = 15.8,1铢 = 0.66可是这个衡单位没用多久,也就十几年的时间,秦二世就带着他的大秦帝国沉入地下了。

汉朝登上了历史舞台,重新定义了衡单位。

貌似与今日的重量换算过来,单位定义没变,但比秦朝缺了点份量。

衡单位: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与今日重量单位的换算(克 g)西汉:1石 = 29760,1钧 = 7440,1斤 = 248,1两 = 15.5,1铢 = 0.65东汉:1石 = 26400,1钧 = 6600,1斤 = 220,1两 = 13.8,1铢 = 0.57大家发现没有,份量确实比秦少了。

古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古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古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古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汉代1石=四钧=29760克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6两=248克1斤=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此结果应是按已出土的西汉铁权、东汉铜权所定)1两=24铢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龠=5撮=10毫升1撮=4圭=2毫升1圭=0.5毫升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 尺=231厘米1尺=10寸=23.1厘米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历代与现代计量换算表1.秦汉时计量单位:黍累铢分两斤石钧10黍=1累 10累=1铢 6铢=1分 4分=1两16两=1斤 30斤=1钧 4钧=1石(1)秦时重量换算:1斤=253g 1两=15.8125g 1分=3.9531g1铢=0.6589g 1累=0.06589g 1黍=0.006589g 1钧=7590g 1石=30360g(2)西汉时重量换算:1斤=248g 1两=15.625g 1分=3.9063g1铢=0.6510g 1累=0.06510g 1黍=0.006510g 1钧=7500g 1石=30000g(3)新朝重量换算:1斤=245g 1两=15.3125g 1分=3.8281g1铢=0.6380g 1累=0.06380g 1黍=0.006380g 1钧=7350g 1石=29400g(4)东汉时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黍=0.005729g 1钧=6600g 1石=26400g(5)三国时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黍=0.005729g 1钧=6600g 1石=26400g2.晋以后计量单位:黍铢分两斤10黍=1铢 6铢=1分 4分=1两 16两=1斤(1)晋代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黍=0.05729g(2)南北朝重量换算:① 南朝重量换算:(包括刘宋、萧齐、萧梁、陈朝)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黍=0.05729g② 北朝重量换算:a、前期:(北魏)1斤=330g 1两=20.625g 1分=5.15625g1铢=0.8594g 1黍=0.08594gb、中期:(北齐)1斤=440g 1两=27.5g 1分=6.875g1铢=1.1458g 1黍=0.11458gc、后期:(北周)1斤=660g 1两=41.25g 1分=10.3125g1铢=1.7188g 1黍=0.17188g(3)隋代重量换算:大制:1斤=660g 1两=41.25g1分=10.3125g 1铢=1.7188g 1黍=0.17188g小制:1斤=220g 1两=13.75g1分=3.4375g 1铢=0.5729g 1黍=0.05729g 3.唐代计量单位:分厘钱两斤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唐取平均值667g大制:1斤=667g 1两=41.6875g 1钱=4.16875g1分=0.416875g 1厘=0.0416875g小制:1斤=222.333g 1两=13.8958g 1钱=1.38958g1分=0.138958g 1厘=0.0138958g4.宋、元、明、清时代计量单位:毫厘分钱两斤刀圭撮勺合升10毫=1厘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1)宋代(包括辽、金):大制:1斤=661g 1两=41.3125g 1钱=4.13125g1分=0.413125g 1厘=0.0413125g1毫=0.00413125g小制:1斤=220.333g 1两=13.77g 1钱=1.377g1分=0.1377g 1厘=0.01377g 1毫=0.001377g(2)元代:1斤=610g 1两=38.125g 1钱=3.8125g1分=0.38125g 1厘=0.038125g1毫=0.0038125g(3)明清:1斤=596.8g 1两=37.3g 1钱=3.73g1分=0.373g 1厘=0.0373g 1毫=0.00373g5.中华民国:公斤市升1公斤=2市升1斤=500g 1市斤=500g 1两=31.25g。

中药方剂量古今换算

中药方剂量古今换算

中药方剂量古今换算
剂量是中医不传之秘,剂量归藏数!
剂量是中医不传之秘
为什么经方配伍中
有标准和非标二种计量
如白虎汤中
知母
石膏炙甘草
用的标准计量
粳米用非标计量
其中有数存焉
白虎汤总剂量30两
粳米六合是六两之意
而不是用容器六合
知母6+石膏16+炙甘草2+粳米6=30两归藏数经方剂量标准
一斤=160克一两=10克
一铢=0.4克
一升=200毫升
一合=20毫升
杏仁半升=60克
芒硝半升=80克
豆豉一升=120克
麻仁一升=90克
粳米六合=100克
五味子半升=40克
半夏半升=60克
赤小豆一升=170克
吴茱萸一升=80克
蜂蜜一升=270克饴糖一升=275克葶苈子半升=70克生梓白皮一升=55克附子一枚20克
瓜蒌一枚=70克
桃仁50个=15克半夏14枚=10克栀子14枚=12克枳实一枚=12克
乌梅300枚=600克大枣12枚=30克水蛭30个=45克虻虫30个=4克
鸡子黄2枚=30克猪胆汁一枚=60克竹叶一把=5克
葱白4茎=300克杏仁70枚=30克厚朴一尺=45克
石膏鸡子大=45克。

聊新旧中药计量单位

聊新旧中药计量单位

聊新旧中药计量单位
我学医时,还是使用旧的剂量单位,6年后的1979年,国家对中药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并对古方药量按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

实际上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由于一钱等于3.125克,三钱等于9.375,一般简算为9克。

而三钱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中药剂量,我往往用10克。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中药大多数都是人工培植,药效已经打折,不如过去野生的,再减少剂量,岂不是更要影响疗效?
旧制计量书写的方法是中医所独有的,就如下面这张处方的方法:我曾询问了一些文革后学医的中医,你们是否认识这些剂量单位,他们都说不认识,更不要说书写了。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中药两钱分换算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教授等先贤⽹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百⿉重⼗⼆铢,两之为两,⼗六两为⽄,三⼗⽄为钧,四钧为⽯。

即1200个⿉⽶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30⽄为钧,4钧为⽯。

(汉代“⽯”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1⽄=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百⿉实其⿕(yue),合之为合(ge),⼗合为升,⼗升为⽃,⼗⽃为斛。

1⽃=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钱⼔=5铢钱=1.5~1.8克,1⼑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圭=2克,1分=3.9~4.2克1⽅⼨⼔=10⼑圭=2.74毫升约3~5克(⾦⽯类药末约2克草⽊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1升=16克,附⼦⼤者⼀枚=20~30克、中者⼀枚15克,乌头⼀枚⼩者=3克,⼤者5~6克,杏仁⼤者10枚=4克,栀⼦10枚平均=15克,⽠蒌⼤⼩平均⼀枚约46克,枳实⼀枚约14.4克,⽯膏鸡蛋⼤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叶⼀握约12克,梧桐⼦⼤(约)黄⾖⼤。

⼗分为⼨,⼗⼨为尺,⼗尺为丈,⼗丈为引。

1⼨=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值得引起中医界⾼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剂治病的核⼼,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为250克,则经⽅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两,约今之⼀钱”的臆断,使⽤经⽅仅原⽅的 1/10,且袭⾄今,悬殊太⼤,剂量过轻,不堪⼤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经典巨著之⼀,更是中医学第⼀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1石=四钧=29760克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6两=248克=液体250亳升1 两=24 铢=15.625 克1圭=0.5克1握=2克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1・5克一钱匙=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 克1斛=10斗=20000亳升1斗=10升=2000亳升1升=10合=200亳升1合=2粛=20亳升1侖=5摄=10亳升1摄=4圭=2亳升1圭=0.5亳升“石”:读shi,后来读d沁“侖”:读yu©引=10丈=2310厘米丈=10尺=231厘米尺=10寸=23.1厘米寸=10分=2.31厘米分=0.231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尊苗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于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姜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清代1 石=120 斤=70800克1斤=16两=590克1两=36.9克1钱=10分=36.9克1石=2斛=100000亳升1斛=5斗=50000毫升1斗=10升=1000亳升1升=10合=1000亳升I合=10亳升1引=10丈=355厘米1丈=10尺=35.5厘米1尺=10寸=3.55厘米1寸=10分=2.31厘米二、进制关系1.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竽干十亳(0.03125克)。

一分:约等于十厘(0.3125克)。

一钱:约等于十分(3.125克)。

一两:约等于十钱(31.25克)。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500克)。

2.古代医家用药剂量对照表一方寸匕:约等于2。

7毫升,或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Hale Waihona Puke 子大=黄豆大竹叶一握约12克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一、汉代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120斤= 70800克1 斤= 16 两= 590 克1 两=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5斗= 50000 毫升1 斗= 10 升= 1000 毫升1 升= 10 合= 1000 毫升1 合= 10 毫升1 引= 10 丈=355厘米1 丈= 10 尺= 35.5 厘米1 尺= 10 寸= 3.55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二、进制关系1. 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一分:约等于十厘(0.3125克)。

一钱:约等于十分(3.125克)。

一两:约等于十钱(31.25克)。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500克)。

2. 古代医家用药剂量对照表一方寸匕:约等于2。

7毫升,或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约等于5分6厘,或2克强。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一撮:约等于四刀圭。

一勺:约等于十撮。

一合;约等于十勺。

一升:约等于十合。

一斗:约等于十升。

一斛:约等于五斗。

一石:约等于二斛或十斗。

一铢: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十六两为一斤。

一枚:以铜钱中较大者为标准计算。

一束:以拳尽量握足,去除多余部分为标准计算。

一片:以一钱重量作为一片计算。

一字:古铜钱面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的量。

一茶匙:约等于4毫升。

一汤匙:约等于15毫升。

一茶杯:约等于120毫升。

一饭碗:约等于240毫升。

三、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

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年代朝代尺度容量衡量一尺合市尺一尺合厘米一升合市升一升合毫升一斤合市两一两合市两一两合克数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周0.597319.910.1937193.77.320.46 14.30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0.829527.650.3425342.58.260.52 16.13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西汉公元25年~220年东汉0.691223.040.198198.17.130.45 13.92公元220年~魏0.7224.10.2202.265年36 2 023 3 公元265年~420年晋西晋0.723624.12 东晋0.733524.45公元420年~589年南朝南宋0.735324.51南齐0.2972297.210.690.67 20.88粱0.198198.17.130.45 13.92陈公元386年~581年北朝北魏0.885329.517.130.45 13.02北齐0.89929.970.3963396.314.250.89 27.83北周0.735324.510.2105210.58.020.50 15.66公元581年~618年随(开皇)0.885329.510.5944594.421.381.34 41.76(大业)0.706523.550.1981198.17.130.45 13.92公元618年~907年唐0.9330 31.10.5944594.419.11.19 37.30公元907年~五代960年公元960年~1279年宋0.921630.720.6641664.1公元1279年~1368年元0.9488948.8公元1368年~1644年明0.933031.11073.710.737公元1644年~1911年清0.960032.01035.510.355(二)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未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力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株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株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g(g)。

1g(g)=1000mg(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g(g)。

1两=10钱=31.25(g)。

1钱=10分=3.125(g)。

1分=10厘=0.3125g(g)=312.5mg(mg)。

1厘=10毫=0.03125g(g)=31.25mg(mg)。

1毫=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g(g)。

1两=10钱=50g(g)。

1钱=10分=5g(g)。

1分=10厘=0.5g(g)=500mg(mg)。

1厘=10毫=0.05g(g)=50mg(mg)。

1毫=5毫克(mg)。

三、度量衡制的演变1.度量衡制《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

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

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

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

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

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