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真如

合集下载

先有心,还是先有境

先有心,还是先有境
请问上师,先有心,还是先有境?请您讲讲看。--元音老人随缘开示问答
问:请问上师,先有心,还是先有境?请您讲讲看。
答:哎哟,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什么先有后有啊?哎,境因心有,心因境生,什么先有后有啊?哈哈……,你没有心,哪里有境啊,境因心有,因心才有境。心,心因境生,还先有后有,还是先有鸡,还先有蛋啊,搞不清爽了,哈哈……
哎,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所以佛教就讲得圆满。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境本来没有,因为有心才有境啊,你没有心生,分别它,鉴赏它,什么境不境啊,是吧?境不是自己说,我这儿好风景啊,好境界呀。是你的心分别的,是吧?所以说唯心、唯物都错误。哎,唯心是半边,唯物也是半边。物就是境,物境啊,所以都错误。所以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啊,所以哲学家研究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都错误。只有佛,五眼俱全,智慧通达,知道这宇宙人生的由来,哲学研究不出来,没办法研究出来,总在这上面问,先有后有,你去讨论好了,哈哈,不行啊。你看佛说无始,你看就解决问题了。所以佛的智慧大,能解决这些问题。
问:师父,刚才那唯心、唯物呀,我们佛法讲三界唯心,就是说万法唯识吗。我们佛教说的唯心,跟西方机械主义唯心不一样吧?
答:啊,不是这个,他那个心是思想。思想,在佛教里说这个心思想,也是客观的东西,不相干。我们说这个唯心,不是有个东西,我们说“唯”的这个心,是我们的佛性,就是真如妙心。真如妙心是个理体没有东西,啊,心什么东西啊?没有东西,就是一切都空的真理。在中观论讲,说是缘起性空的真理,是真如妙心。真如妙心,不是一个东西,是个真理,是抽象的名词,心是真理。所以,唯识宗,就是法相宗,唯识宗,法相宗,二空真理,就是真如妙心,就是人空法空,两种空,二空真理就是真如妙心,不是有个东西。
所以说我们明心,你就要没有,不是有个东西。所以见性,性是可以见,性是性能。性能,应物现形,起诸妙用。所以由现形之故,显现一切相,所以就是影子,影子,相就是影子,性就是个大能量。所以现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饮食起居、草木丛林等等,等等这些相,宇宙万有诸相,都是性能所显现、创造、变化的。所以见相就是见性,因为这些相就是性,没有性就没有这些相。所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你分别什么?因为从前没有山河大地,是觉、明、空、昧,空啊,没有,哪里有这个地球、太阳、月亮,什么都没有,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佛性,共有的,这么一大团的佛性,就是大家乱动啊,是吧,因为是认着自己有佛性嘛,有个知觉嘛,有知觉没有所觉的东西嘛,乱动,乱动生风。这是《楞严经》说的,世界的缘起,宇宙的缘起。乱动嘛,动就生风,大风轮起,和我们佛性的地大相磨擦,生火,它没东西,本来是清静四大,没有东西,就因为它乱动嘛,好,风轮起,火性起,好了,清静四大变成污浊四大,现相了。它这么样慢慢动起来的这个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我们动出来的,假若不动就没有。就像房子,房子也本来也没有,我动啊,要造房子,脑筋动了,动了,是吧,动了嘛,要想做什么房子,要想了,想形象了,是吧,动了,要把这个房子画图样画出来,哎,形象来了。再根据形象把房子造起来,不就动出来的吗?都动啊、动啊,动出来的,全都是动。所以,认得这个缘起就好,一切都是没有东西。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元音禅师禅语9)为什么说十方世界都会成一界呢?这个“一”又指什么呢?这个“一”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当我们证到这一层次的时候就知道万物的佛性都是一体,没有区别,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以各国土菩萨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的法语。这就是万法归一。但一又归何处呢?这里我们给大家讲一个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称为老佛爷,雍正皇帝是禅宗开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时候要去寺院里看看,于是所有的寺院里都张灯结彩,搭高台说法,迎接圣驾。只有常州的天宁寺静悄悄的。天宁寺的法座当时是眼开老和尚。他说,今日圣驾来了,我们这里坐香迎接圣驾。坐香就是大家在禅堂里拈香打坐,叫一个小沙弥在来迎接,小沙弥身价比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里不太高兴,就问:“你们的方丈呢?”小沙弥说:“陛下,我们方丈和诸大众都在禅堂里坐香迎接圣驾。”乾隆皇帝一听就更不高兴了。因为乾隆皇帝深知禅堂的规矩:和尚在禅堂里坐香的时候是不能惊动的,否则就是毁人的慧命。所以他说:“既然如此,我就去大殿里供供香。”于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弥撞了三下钟。供完香,小沙弥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边等。过了片刻,和尚还不出来,小沙弥说:“香还没有坐完,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怎么还不出来,于是乾隆皇帝生气的走了。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后,给大臣们一讲,大臣们都说:“哎!这真是个有道的和尚,其它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马屁呢!我们应请他进京做国师。”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谕,请眼开和尚做国师。眼开和尚一接到圣谕就想:哎哟,糟糕!糟糕!我不来迎接圣驾,就是要脱离这个烦恼,没想到,皇上封了个国师,这麻烦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个法子。“于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个烧饭的师父,这个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问:“你的饭熟了吗?”川海说:“饭早就熟了。”眼开和尚说:“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万法归一?”川海把烧火铲从炉里抽出来说:“喏!”。眼开和尚又说:“那一归何处呢?”川海把烧火铲往炉里一插说:“喏!”。眼开和尚说“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于是,眼开和尚召集大众说:“因为皇上封我做国师,我实在是不够资格(这里他是谦虚)。我要走了,给你们找了一位方丈”。他让小沙弥把川海叫过来,大家哄堂大笑,说:“这个和尚又粗又黑,简直像个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开玩笑之际,眼开和尚将计就计将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奥妙呢?!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45篇)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45篇)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45篇)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4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4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再什么作文篇1“看看你的作业,你看,数字又抄错了……”唉,妈妈又开始教训我了,还不是因为我太粗心了。

不过,这是我几年前的事,现在,我可一点也不粗心了。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下课总是被数学王老师叫去,每次都是因为我的粗心。

晚上写数学作业,数字总是被我抄错,609变成了906,而906却变成了609,真是有些可笑!因此,我也尝到了苦果:一次数学考试,题目是很简单,我便有些骄傲,没检查就交了上去。

发考卷那天,我得意扬扬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佳音。

“啊”我惊呼起来。

原来我把“鸡是鸭的2倍”看成“鸭是鸡的2倍”。

我很后悔,早知如此,干吗不多检查一会儿再交卷?回到家里,奶奶看到考卷,语重心长地说:“别看你考试粗心是小事,要是你以后工作了,写错一个字,就亏掉几千万啦!”不光数学如此,语文也如此。

好好的汉字被我搞得缺胳膊少腿的,变成了四不像的“火星文”。

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想笑。

现在,我不再粗心了。

做作业时,我总是检查又检查,小心谨慎起来。

写数字时,也对着题目仔细抄,字也不再“残疾”。

我终于摆脱了粗心这个朋友。

我一定要努力,保持认真这个“优良传统”,并不在粗心。

我还要克服更多的毛病、缺点。

我不再什么作文篇2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有关鬼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从那时起,我就害怕晚上一个人在家待着或是一个人出门,大家都说我是胆小鬼。

细心的爸爸发现我的胆子特别小,为了让我不再是胆小鬼,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雨,爸爸对我说:“梅梅,你去给爸爸买瓶酒吧”,见我犹豫不答应,爸爸说,你是不是怕鬼不敢去呀,我一听急了,忙说,我不怕,接过爸爸给的钱拿着雨伞就出了门。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1.四圣谛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

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

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

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

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

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

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

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

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

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

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

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

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

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

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

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

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

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

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

"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

北海公园大慈真如宝殿介绍

北海公园大慈真如宝殿介绍

北海公园大慈真如宝殿介绍1. 大慈真如宝殿概述哎呀,提到北海公园,大伙儿肯定会想到那片蓝蓝的湖水、摇曳的柳树,还有那一座座古老的亭台楼阁。

但今天,我们要聊的可不是那些,而是北海公园里的一颗明珠——大慈真如宝殿。

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到一阵庄重和神秘,仿佛走进了一个隐秘的仙境。

大慈真如宝殿可不简单,它是公园里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许多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说到这宝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那红墙金瓦,简直就像是一块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瑰宝。

这个殿可不是随随便便建的,背后可是有故事的哦!它是清代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康熙年间。

可以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皇帝和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对,那场面简直美得不要不要的。

1.1 建筑特色先来说说这座宝殿的外观。

殿的屋顶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金光闪闪的瓦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

再加上周围的古树参天,恍惚间就像走进了画里。

走近一看,那些雕刻精美的花纹,简直是工艺品中的工艺品,细腻得让人直呼“真是巧夺天工”。

每一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象征着富贵,有的寓意着平安,真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

1.2 内部布置走进大慈真如宝殿,哇,里面可真是另一个世界!整个殿内的空间虽然不算特别大,但每一处的布置都让人感觉到了那种庄严与宁静。

正中间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您想啊,这可是慈悲的象征,专门为大家带来好运和平安。

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种佛教文化的画作,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走在里面,总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心里也慢慢安静下来。

说实话,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心里有点小紧张,毕竟这种地方还是有点神圣的。

可一看到那菩萨慈祥的面容,心里立马就被治愈了。

好像听到她在说:“没事,放轻松,来这里就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和。

”哎呀,真是个温暖的存在啊。

2. 宝殿的历史故事接下来,咱们聊聊这座宝殿背后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皇帝每年都会带着文武百官来这里朝拜,求得国泰民安。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气势?这些历史细节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传奇的年代。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论语名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名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导语】孔⼦时代,可供学⽣阅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的整理加⼯以后,被⽤作教材。

下⾯是⽆忧考分享的论语名句: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欢迎阅读参考! 【原⽂】 ⼦⽈:“《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诗三百(1),⼀⾔以蔽(2)之,⽈:“思⽆邪(3)。

”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邪,⼀解为“纯正”,⼀解为“直”,后者较妥。

【解释翻译】 孔⼦说:“《诗经》三百篇,可以⽤⼀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这句话是孔⽼夫⼦为我们概括出《诗经》的纲领。

『诗三百』,是讲《诗经》有三百篇。

实际上它是有三百⼀⼗⼀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没有诗词,所以实际上是有三百零五篇。

根据《史记·孔⼦世家》的说法,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到孔⼦⼿上有三千多篇。

后来经过孔⼦的删订,就变成三百零五篇。

这⾥讲的「诗三百」是取整数。

『⼀⾔以蔽之』,「⼀⾔」就是⼀句话。

如果⽤⼀句话来概括三百零五篇的《诗经》,这句话就是『思⽆邪』。

朱⼦解释这个蔽是当盖字讲,涵盖的盖,也就是概括。

「思⽆邪」,这⼀句诗⽂是出⾃于《诗经》的「鲁颂·駉」篇,鲁颂駉篇之辞。

孔⼦⽤这⼀句诗,来概括全部的《诗经》。

「思⽆邪」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头的解释。

刘宝楠是清代的⼤儒,《论语正义》考据⾮常的⼴泛。

他是引《说⽂解字》说,「思,容也。

⾔⼼有所念,能容之也」,这叫思。

换句话说,⼼⾥头能容纳的东西,那能容纳的就是念头,这个念头就叫思。

顾宪成这是明代的⼤儒,他有说到,「诗者,思也。

发虑在⼼,⽽形之于⾔」。

我们写的诗,诗是什么?就是思想的思。

我们⼼有所念,念头从⼼⾥⽣出来,叫发虑在⼼,虑就是念头。

⽽形之于⾔,把它表达出来,这就叫诗。

所以诗是我们⼼⾥头的思想、念头表现出来的⽂字,这叫思,这是⼀种说法。

第十四章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名著《西游记》阅读导引内容概括思维导图情节梳理原文批注阅读训练

第十四章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名著《西游记》阅读导引内容概括思维导图情节梳理原文批注阅读训练

第十四章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三藏揭去如来压帖,悟空崩山而出,三藏收悟空为徒,是号“行者”。

一天,悟空杀了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三藏斥责他,悟空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空被劝回后,三藏给悟空戴上了观音送来的紧箍咒,从此三藏有了压制悟空的手段。

阅读本回注意从猴王归正的细节中体会悟空的性格特点。

唐僧离开双叉岭,行至两界山(五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叫喊者正是孙悟空。

唐僧收悟空为徒。

师徒二人在途中遇到六个强盗,悟空将其打死,唐僧责怪悟空,悟空负气离开,去了龙王水晶宫。

观音变化为老妇人,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老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

唐僧用计使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

导引读阅概括容内导图维思梳理节情第十四章心 猿 归 正 起因 (1)悟空大闹天宫 如来压五行山石猴食铁丸饮铜汁 土神监押 金字压帖 观音点化寻取经人(2)刘伯钦送别唐僧至两界山 (3)听到远处声音“我师父来也”经过唐僧 遥望西天祷祝揭金帖 轻风去金帖飘走复命 悟空地裂山崩大圣出 四拜唐僧认师傅(3)小头陀混名行者六 贼 无 踪(1)棒打猛虎虎皮做衣(2)借宿农家唐僧赠衣悟空杀贼六个毛贼意欲劫财 悟空金箍棒杀六贼 唐僧埋怨无慈悲好善心 悟空使性老孙去也到东海龙王处饮茶龙王劝解(三进履)应求正道 紧箍咒困大圣(1)观音变化老妇人 路遇唐僧赠宝物 赠两件衣帽 定心真言紧箍咒 (2)悟空别龙王路遇观世音悟空保唐僧求真经 (3)悟空解包裹寻干粮发现一顶嵌金花帽 (4)唐僧默念紧箍咒悟空意欲举棒伤师傅 (5)悟空发誓保唐僧西天取经无悔意原 文批 注 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故,诸法真实性胜义者,远离有无二俱俱非一

故,诸法真实性胜义者,远离有无二俱俱非一

【是故,诸法真实性胜义者,远离有、无、二俱、俱非一切边故,非心行境,心及言说为世俗、非胜义故。

】(“二俱”的“二”就是有和无这两个,“二俱”就是亦有亦无——又是有又是无。

“俱非”就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

)“是故”二字不能忽略读过。

“是”是“这”,“是故”就是以这缘故。

到底以什么缘故?就是上面所说:“假胜义是只遮实有这一边的分别心的行境,真胜义则是远离四边的现空双融,而中观应成派又是唯一着重抉择真胜义”,以这个缘故,本品开宗明义的句子——“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应当按这样来解释:“诸法真实性”是解释胜义二字。

什么是胜义?就是染净显现远离生等一切相的真实体性。

现在抉择这个胜义是不是心的境?答案是:胜义由于远离了有、无、二俱、俱非这四边所摄的一切边,所以不是任何心所行的境,这就是所立的宗义。

“远离四边”点出了这里是直接说真胜义,而不是说只遮遣有边的假胜义。

诸法的真实体性又怎么说是远离四边呢?比如柱子,不落生、住、灭等有边,不落无生、无住、无灭等无边,不落生与无生二俱边等,不落生与无生俱非边等,柱子真实的体性离了这四边。

或者杂染法的因、体、果每一方面,不落有边,不落无边,不落有无二俱边,不落有无俱非边;清净法的因、体、果每一方面,不落有边,不落无边,不落有无二俱边,不落有无俱非边。

总之,每个法的真实体性(也就是它的胜义)是远离四边的(也就是不像一般所认为的:它是一种有的法,或者是一种无的法,或者是亦有亦无的法、非有非无的法,这不是诸法的真实体性。

)以诸法的真实体性或者胜义远离四边的缘故,胜义不是任何心所行的境。

最后一句“心及言说为世俗、非胜义故”,是把论中第四句“心者是世俗”解释成“胜义非心境”的能立或理由。

也就是,胜义为什么不是心的境呢?以心和言说都是世俗、不是胜义的缘故。

本论是以“心”字表示,实际包括言说在内。

经教上说“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等,“胜义非心境”实际就是归纳这些经教的要义而说的。

真如就在我们心上

真如就在我们心上

是我们今 天的使命 。
东 养 13 方 生 3
相, 即见 如来” 。如者 ,真如”也 ; “
切都 是 自作 自受。在佛 法里修
行必 须要知 道 ,我们 的责任 非常
来者 ,“ 起用 ”也 。 “ 如”是 “ 本 重 ,没 有 人 可 求 ,没 有 人 能 帮 你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为 万 世 开
太 平
我 们 的邻 邦 日本 和韩 国 ,
他们 把 我们 古书上 谈 到 的生活 习惯 保 留 了很 多,而今 我们 要
好 好 拾 起 来 。认 真 追 寻起 来 , 中华 有 七万 年 的文化 ——七 万 年 前 我 们 已有 很 粗糙 的 陶器 , 很粗 糙 的生 活生 产用 具 。五千
我是 总被 南老 师骂。每 回有 没 有佛可 以依 赖。你 只有按 照他 答 :

的优点 就是认 真。我 是不 学则
已,要学 ,就全神 贯注 。所 以当
思 想 、新 的话 语 来解 释我 们古
老的文明。
心 ,当我 们有 分 别心 的时候 .就 我好奇 ,需要 学什 么东西的时候 ,
有因缘 ; 有了分别心 , 就有 爱憎心 , 我全 部精 神 、全 部生 命 、时 间都 有了爱憎心 ,就产生取舍心。
年 的文 明是从 伏羲 演八 卦才 开 始计 算 。没 有任 何 一个 民族 像
中 国一样 ,文 化一 直能 够延 续 不 断。埃及 文 化 ,我 们 现在 只 看到 “ 金字塔 ” ,只看 到 “ 狮身 人面像 ” ,其他 的 “ 雅利 安”的 文化也 都看 到 他们 剩下 的物 质 遗迹 。从 上 古传 至今 天 的只 有 中 国文 化 ,我们 要珍 惜 我们 的 文化 ,我们 的传 统 。要用 新 的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56篇)

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56篇)

我不再什么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不再什么作文400字(精选5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再什么作文篇1“看看你的作业,你看,数字又抄错了……”唉,妈妈又开始教训我了,还不是因为我太粗心了。

不过,这是我几年前的事,现在,我可一点也不粗心了。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下课总是被数学王老师叫去,每次都是因为我的粗心。

晚上写数学作业,数字总是被我抄错,609变成了906,而906却变成了609,真是有些可笑!因此,我也尝到了苦果:一次数学考试,题目是很简单,我便有些骄傲,没检查就交了上去。

发考卷那天,我得意扬扬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佳音。

“啊”我惊呼起来。

原来我把“鸡是鸭的2倍”看成“鸭是鸡的2倍”。

我很后悔,早知如此,干吗不多检查一会儿再交卷?回到家里,奶奶看到考卷,语重心长地说:“别看你考试粗心是小事,要是你以后工作了,写错一个字,就亏掉几千万啦!”不光数学如此,语文也如此。

好好的汉字被我搞得缺胳膊少腿的,变成了四不像的“火星文”。

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想笑。

现在,我不再粗心了。

做作业时,我总是检查又检查,小心谨慎起来。

写数字时,也对着题目仔细抄,字也不再“残疾”。

我终于摆脱了粗心这个朋友。

我一定要努力,保持认真这个“优良传统”,并不在粗心。

我还要克服更多的毛病、缺点。

我不再什么作文篇2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有关鬼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从那时起,我就害怕晚上一个人在家待着或是一个人出门,大家都说我是胆小鬼。

细心的爸爸发现我的胆子特别小,为了让我不再是胆小鬼,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雨,爸爸对我说:“梅梅,你去给爸爸买瓶酒吧”,见我犹豫不答应,爸爸说,你是不是怕鬼不敢去呀,我一听急了,忙说,我不怕,接过爸爸给的钱拿着雨伞就出了门。

雨下得真大呀,风也猛烈地乱着,我撒腿就向远处的商店跑去,买了酒,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时地向四周看,总觉得有“鬼”在跟着我,回到家后,我对爸爸说,我刚才见到鬼了,吓死我了。

老友多年未见重逢的唯美句子

老友多年未见重逢的唯美句子

老友多年未见重逢的唯美句子1. 多年未见的老友啊,重逢的那一刻,就像久旱逢甘霖,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就好比在沙漠中行走许久突然发现了绿洲。

例子:我和他多年未见,再次见面时,那种激动的心情啊,真像找到了救命稻草!2. 老友多年后重逢,那感觉难道不是像找回了丢失许久的宝贝?那喜悦简直要溢出来了。

例子:当看到她的那一刻,哎呀,这不就是找回了我最珍视的宝贝嘛!3. 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不就像是黑夜中突然出现了璀璨的星光,耀眼又温暖吗?例子:和他分别多年再相聚,可不就像黑夜里那闪亮的星光突然照亮了我。

4. 老友啊,多年后再相见,这不是如同干涸的土地迎来了滋润的雨水吗?例子:我们那么多年没见,这次重逢,真如同大地被雨水浇灌了一样啊。

5. 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聚,岂不是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那般安心与踏实?例子:见到她的时候,我就觉得像我这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家了。

6. 老友久别重逢,不就像寒冷冬日里突然有了温暖的炉火,让人从心底感到热乎吗?例子:和老友多年后重逢,哇,就像在寒冬被温暖的炉火包围着。

7. 多年未见的老友啊,重逢时岂不是像打开了记忆的宝盒,美好都涌了出来?例子:看到他的瞬间,哎呀,就像打开了装满美好回忆的宝盒。

8. 老友重逢,这不就是像一阵春风拂过心田,让人陶醉吗?例子:多年后与老友再遇,那感觉就像被春风轻轻抚摸着。

9. 多年未见的他们重逢,难道不像漂泊的船只终于回到了港湾,安稳又宁静?例子:他们多年后重新聚在一起,真像船只回到了温暖的港湾。

10. 老友多年后的相聚,不就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意外,让人惊喜万分吗?例子:没想到多年后还能和他重逢,这真是人生最美的意外呀!我的观点结论:老友多年未见重逢是极其珍贵和美好的,会带来无尽的喜悦和感动。

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范文15篇

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范文15篇

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范文15篇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精选篇1书在我们的世界里无处不在,谁家都会在家中放几本书,因为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谁没爱惜书,谁就是在浪费人类的.结晶、人类的智慧。

因此我喜欢书,我爱读书。

从小妈妈就让我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所以我特别爱读书。

我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书籍。

我喜欢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傲游。

是书让我养成了爱动脑、爱探索的品质和遇事沉着冷静,能在紧急时刻动脑思考的品质也让让我学会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良好精神。

这都是从书中学到的。

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精选篇2当你走进我的房间时,看到的不是五花八门的玩具,而是两个书橱、墙角边、地板上、堆得一叠叠、一排排、一摞摞五颜六色,有着丰富内容的图书、小说。

你会问,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书呢?这还得从我上一年级时说起。

上学第一天,爸爸笑着对我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应该学会阅读。

”刚开始,我还不怎么认字,只读一些带有注音的童话。

虽然只是一则简单的故事,但是我的“魂”已经被这些故事勾走了。

书中的人开心,我也跟着他高兴;书中的人悲伤,我也跟着他难过。

就是这些故事,使我产生了写读书笔记的念头。

最初,所谓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五六个词语、两三个句子。

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却给我今后的写作道路铺上了成功的垫脚石。

自从三年级起,我就对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罗兰小语》、《繁星`春水》、《白色的小贝壳》、《我的童年》、《谁动了我的奶酪》、《欧也妮·葛朗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我爱看的书。

巴扎克让我感受到了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季羡林爷爷让我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海伦·凯勒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当然,像管家琪、杨红樱、曹文轩这些现代名家的著作,我也是爱不释手的哟!新时代好少年读书主题征文作文精选篇3书,人们称为之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最大的好处,是它将你有限的生命,无限度的拉长、加厚。

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读后感

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读后感

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读后感《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读后感》篇一当我读完“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这句话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到了一丝光亮,但又有点懵懵懂懂,就像第一次接触到一个超级复杂的游戏规则一样。

“猿熟马驯”,这让我想到了孙悟空和白龙马呢。

孙悟空从那个调皮捣蛋的石猴,经过无数的磨难,才变得成熟稳重。

他在花果山的时候,那可是天不怕地不怕,就像一个叛逆的小青年,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可后来跟着唐僧西天取经,被紧箍咒那么一箍,慢慢地就“熟”了。

而白龙马呢,本来也是个傲娇的龙太子,最后也乖乖地驮着唐僧一步一步走向西天。

这就像是我们自己啊,可能一开始都是任性的,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总是不想听爸妈的话,觉得他们好啰嗦。

就像要出去玩,他们让我带上外套,我偏不,结果被冻成了“冰棍”,那时候的我就像没被驯化的“猿猴”和“马”。

“方脱壳”这三个字就很神奇。

我觉得就像是我们摆脱了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东西,像蜕壳的蝉一样。

也许这个壳就是我们的懒惰、自私或者是无知。

我有时候就特别懒,作业总是拖到最后才做。

可是当我想要进步,想要像孙悟空那样变得厉害的时候,我就得把这个“懒壳”脱掉。

这可不容易啊,就像从自己身上撕下一块胶布,那是钻心的疼。

“功成行满见真如”,这可真有点玄乎。

我想这大概就是说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修炼好了,就能够看到真正的自己或者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了吧。

可这个真相是什么呢?是像那些得道高僧一样,看透生死,还是说能明白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干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追求功行圆满。

就像考试,想要考满分,那就是一种功行圆满的表现。

但是这个和见真如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也许当我们在追求功行圆满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领悟到一些东西。

比如说我努力学习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那些公式,还学会了坚持和思考,这可能就是在接近“真如”了吧。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真的有“真如”这个东西存在吗?还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呢?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宝藏,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却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前进。

醉里得真如的意思

醉里得真如的意思

醉里得真如的意思《醉里得真如》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醉里得真如”这句话是啥意思。

你想啊,咱平常生活里,有时候是不是觉得太累啦?各种压力、烦恼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这时候要是能喝点小酒,晕乎乎的,好像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

这其实就是一种“醉”的状态。

在这种醉意朦胧中,很多平时纠结的事儿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心里也变得特别畅快。

就好像那些烦恼都被酒给泡走了一样,哈哈。

这时候啊,感觉自己特别真实,没有那些伪装和面具,就是最本真的自己。

也许会大声唱歌,也许会胡说八道几句,但那都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呀。

就说我有一次吧,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喝得那叫一个高兴。

喝多了之后,我就开始唱歌,五音不全的我也不管不顾啦,唱得可带劲了。

朋友们也都不笑话我,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的。

那一刻,我就觉得特别放松,特别自在,这可不就是醉里得真如嘛。

其实啊,“醉里得真如”说的就是在那种有点迷糊的状态下,我们能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能抛开那些外在的东西,直面自己的内心。

平时不敢说的话,这时候可能就说出来了;平时不敢做的事,这时候可能就鼓起勇气做了。

因为醉了嘛,就没那么多顾虑啦。

当然啦,咱也不能天天喝醉呀,那可不行。

但是偶尔体验一下这种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

让自己从繁琐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下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总之呢,“醉里得真如”就是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找点乐子,放松放松心情,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下次当你感觉累了的时候,不妨也试试小酌几杯,看看能不能体会到那种“醉里得真如”的感觉哟!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有点馋酒啦,哈哈!这就是我对“醉里得真如”的理解啦,就像我开头说的,很平淡很真实,希望能让你也有所感悟呀!。

表达卧槽牛逼的诗句

表达卧槽牛逼的诗句

表达卧槽牛逼的诗句君之才艺世难寻,恰似繁星耀古今。

绝技惊心心欲醉,神工震目目难禁。

一、衍生注释:“君之才艺世难寻”中,“君”指某人,表明这个人的才艺在世间很难找到。

“恰似繁星耀古今”,把此人的才艺比作繁星,说明其才艺像繁星一样璀璨,从古至今都很耀眼。

“绝技惊心心欲醉”,意思是他那独特的技能让人内心震惊,以至于心都像是要沉醉其中。

“神工震目目难禁”表示神奇的功夫或者能力让人眼睛受到震撼,难以控制自己的眼神。

二、赏析:这首诗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说此人的才艺世间罕有。

接着用繁星来类比,让读者能够更形象地感受到这种才艺的出众之处。

后两句则从观者的内心和眼睛的反应来进一步烘托这种才艺的震撼力,先写内心被惊到沉醉,再写眼睛被震撼得难以移开视线,层层递进地表现出对这个人才艺的惊叹与赞美。

三、作者介绍:吾乃一平凡之人,性好观世间奇人奇事,常有所感而发于诗。

虽非诗坛大家,但亦想以诗表意,与众人分享心中所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看杂技表演,那杂技演员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就像在空中飞舞的精灵一样。

旁边的朋友都看呆了,我当时就想到了“君之才艺世难寻,恰似繁星耀古今。

绝技惊心心欲醉,神工震目目难禁。

”这诗简直太适合形容他了,真的是太厉害了,那技艺简直绝了,我感觉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奇人现世展非凡,卓艺惊人叹万千。

仿若蛟龙腾碧海,真如彩凤舞青天。

一、衍生注释:“奇人现世展非凡”,奇人出现在世上展示出非凡的能力。

“卓艺惊人叹万千”,卓越的技艺让千万人惊叹。

“仿若蛟龙腾碧海”,就好像蛟龙在碧海中翻腾,蛟龙在传统文化里代表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这里用来形容奇人的能力强大且充满活力。

“真如彩凤舞青天”,真的如同彩凤在青天飞舞,彩凤也是祥瑞之物,象征着美好与神奇,以此来体现奇人的超凡之处。

二、赏析:此诗开篇点明奇人展现出非凡之处,然后以“卓艺惊人叹万千”强调其技艺让人惊叹的程度。

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奇人比作蛟龙和彩凤,蛟龙在碧海翻腾,彩凤在青天飞舞,这两个意象非常宏大且具有奇幻色彩,生动地描绘出奇人的本领高强,如同神话中的生物一样令人惊叹。

什么是无我?

什么是无我?

什么是无我?展开全文一、儒学的无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相对而言,儒学中的无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关系,它比较侧重社会群体性。

它的无我是通过彼此的合作,整体的协调而达到双赢的格局,它既有社会的政通人和,又有人自身的道德圆满。

儒学中自无我思想,先决条件不是自私为出发点,而是利他之后,再来成就自身。

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经典的儒学无我思想。

这种无我思想实际上就是去掉自私的前提,大公无私地去成就人的仁义礼智信,也达到社会的和谐、昌盛。

二、道学的无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学的无我,侧重于人自身的精神性解脱,像老子的这句话,就认为人的这个肉身,成了解脱的束缚、羁绊。

他之所以说人的肉身是大患,是因为人身体的眼睛总想看到美景美色,耳朵听好话,鼻子闻香气,舌头尝美味,身子想舒适,意识思虚荣。

它的无我,强调的是去掉人余冗的欲望,不让欲望来禁锢自己的思想,以达到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道学的无我侧重点在于人的肉身与精神,它与儒学的无我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有着区别。

虽然它们都强调道德圆满,但是道学的无我还上升到生与死的思考,如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说明了有我的束缚,只有无我才能了结这生死循环。

三、佛学的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学的无我,相对内容丰富许多,它论述的角度也是多维的。

先是人的肉身上,佛学认为它是地、水、火、风的假合,人之死亡,仅是这四大的败坏,这是肉体上的无我。

接而它进一步从肉身上升到意念论述:无人相。

无人相,就是人的贪、嗔、痴、慢、疑造成的一切现象,都是假象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意念上的无我。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前两者的继续深入论述:“能所”而造成众生六道轮回,“能所”造成有时间、空间存在的假象,所以要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能所”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的起因是一念无明,这个需要一定的佛学知识才能理解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刚经》内有许多著名的语句,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念已经过去了,哪儿去找呢?现在这个心你抓嘛,抓不住,一念当头,转瞬间就成了过去。未来心更说不清楚,谁知道未来是什么呢?如果有谁横下心,非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抓住,那也只是水中捞月,空抓一场。在这个意义上,六祖说无念无相、无住真是太亲切了。
我就是真如
贾题韬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亲,言语触剌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真如在佛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如。真若不假,如则不倒,宇宙的真实就是真如,而这个真如又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说宇宙有个真如,我们在真如之外,那就错了。真如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一说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你想,没有我们这个念头,认识、知觉,谁在说真如呢?若那个是真如,那我们自己呢?如果我们自己是假的,那我们所认识的那个真如可靠吗?所以,必须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六祖的这一大段,望大家好好参照学习。对六祖讲的这些,一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之中,要“口念心行”,这样,才真正是学禅宗,才真正是六祖的弟子。
六祖对无念、无相、无住作了种种解说之后,又总提了一下:“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一方面,无念的这个“无”要除去一切相对的属于“二”的种种思维分别;另一方面,无念的这个“无”,要除去一切尘劳烦恼妄想。剩下的这个“念”就是“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的法体,就是真如本性。归根到底,念就是念自己,自己的真正本性就是真如。
六祖最后说:“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顿悟顿悟,依据是什么呢?六祖这里谈的就是顿悟的依据。没有这个就在我们念头中的、常自在的真性——真如自性,我们凭什么去顿悟,不说顿悟,渐修也失去了依据。
摘自《转识成智》
六祖提出的纲领: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件事本来是一回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六祖把它分为三点来说。“无念”这个法出自于《楞伽经》,也不是六祖发明的,我们在前面已经两次谈到了无念,这里再强调一下,无念,简单明确地说,就一切法空还有一个理解,就是一切法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你把它弄死了,就是有念,就是自缚了。
这一段极为重要,六祖大师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修道的要径。二千多年来,关于佛教的修持,有的说顿悟成佛,有的说必须渐修。教下有顿渐之说,禅宗也有顿渐之说,是是非非,说不清楚。六祖在这里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佛法就是佛法,在根本上说,是没有顿渐分别的,但是因为“人性自有利钝”,所以在修持上就出现了“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这一差别现象。但归根到底,不论你渐修也好,顿悟也好,都是为了解脱,为了成佛,要认识自己的自心、本性,就这一点上来说,顿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顿悟是认识自己,渐修也是认识自己,但自己对自己而言,还有什么差别呢?认识别的或许还难,自己认识自己还有什么障隔,还有什么难的呢?这里当下即见:为什么不可以顿悟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顿渐只是假名,顿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还是那个你,这个“自己”可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不要在法上执着有什么顿,有什么渐,只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绝对错不了。
任何人都是在有念之中生活,都在“二”之中生活,于是就有烦恼和生死。无念就进入了不二,不二就没有那些念头,如主观客观、善恶、是非、过去、未来等那些相对的东西。如果要问什么是主观,禅宗的回答是客观。如果要问什么是因,禅宗的回答是果。禅宗认为,主观就是客观,因就是果。离开了客观哪里去找主观呢?离开了因哪里去找果呢?反过来也一样,总之不能执着于一面。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他,你老人家说万物都在心中,但前面山里的花开花落,若没有看到,那花又怎么会在心里呢?王阳明回答得好,他说,我没有见花时,那花与心同归于寂,当我看花时,花与心同时都明明白白了,可知花不在心外。又有个学生问王阳明,你老人家说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自己,但是某人死了以后,天地万物仍然存在啊!王阳明回答说,你问得好,但我反问你,某人死了以后,他的那个天地万物还在不在呢?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法是很普通的,只要你在自己心上下功夫,自己认识自己,有什么难的呢?这里就必须超出相对而进入绝对,如果思想只是在相对之中打转,那是开悟不了的。要开悟,就必须把一切相对的东西扫空。若开悟了,一真一切真,全体就解决了。无念为宗的道理明白了,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道理也就迎刃而解了。什么是无相呢?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都具有空性,哪里有固定不变的相呢?一切都回归于无相,无相就不会执着,你懂了一切法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并且不执着,那么你就懂了无相为体的这个“体”了。还有无住为本。无住,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一切法不住,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所以赵州和尚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前急走过,就是于法不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