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量一量比一比》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事物。

但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物体模型、教学卡片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松鼠比赛跳远,他们想知道谁跳得更远,于是决定用量一量的方式来比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如厘米、米等,并展示尺子等测量工具。

同时,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

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拃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

接着,设计了师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见同)提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最后用文字说明: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认识并体会1厘米。

教材首先说明: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

(见图)然后提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最后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1)

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课程内容学习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三)常见的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图形与几何:(二)测量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和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综合与实践: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4.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②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做一做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认识厘米(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②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例2(用厘米量)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认识米(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①实际观察米尺②量身高③量臂展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2.线段认识线段教材的单元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画线段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五,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The Analysis of "Unit 1: Length Units" TextbookI。

XXX1.Understanding the length units of centimeters and meters2.Understanding line segmentsII。

XXX1.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length units of centimeters and meter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1 meter and 1 centimeter。

and knowing that 1 meter = 100 centimeters2.XXX the length of objects using a ruler (limited to whole centimeters)3.XXX the length of objectsIII。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t1.Allowing XXXXXX。

us textbooks often omitted the complex process of the XXX。

presenting it in a very abstract and rigorous form。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has not yet formed。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rn。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mathematics。

as a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XXX。

XXX knowledge of humanity。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

包含: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3、认识米,用米量;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知道统一长度的作用。

从而引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认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体会到它的作用,以认识长度单位做基础来认识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本单元从第一节课是《统一长度单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样自然的引出让学生探索,原来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造成的,这样该怎么办呢?诶!那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肯定就能同样的结果啦,但是用什么标准比较好呢?如果用曲别针或者是方木块去量的话也太不方便啦,这个时候我们引出规范的长度单位也就顺其自然啦。

从第一节课的设计过程,我了解到本书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来源和作用。

对于已经学习一年的二年级同学来说,本单元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核心概念就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这样两个内容。

本来如果照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只要把这两个只是直接讲给学生记住就行啦。

但是,现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小养成喜欢探索发现的习惯,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动手操作的技巧性以及趣味性,也使得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简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

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拃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

接着,设计了师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见同)提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最后用文字说明: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认识并体会1厘米。

教材首先说明: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

(见图)然后提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最后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米用米量”展开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
念及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认识米的基本概念,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学
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米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准确测量米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板书准备:书写“认识米用米量”、“1米”、“米”等关键词。

•教材准备: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数学小游戏“比一较长”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2.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米,了解米的外形和概念。

3. 学习
•对1米进行具体测量,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米的长度。

•通过示范和学生练习,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4. 拓展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米的应用场景,如米量加减等。

5. 巩固
•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柜子的长度,并用米的单位写出测量结果。

六、课后反思
此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米的基本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仍有欠缺,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七、延伸阅读
•《数学教育杂志》,作者:XXX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XXX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设计,希望学生在认识米用米量方面能有所收获。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比较、量度等方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明白:每个人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因此,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用尺子量度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建立起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让学生完成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比较、量度等方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精品】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设计

【精品】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知识要点
1.长度的概念与单位
2.厘米、分米、米的换算
3.实际问题中长度单位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2.能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转换;
2.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中如何正确选择并运用长度单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长度单位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5分钟)
1.解释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常见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2.教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

3. 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完成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4. 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并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认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用长度单位解决。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还结合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正式的测量和单位转换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并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长度测量,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互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践活动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个有趣的长度单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践:教师学生进行长度测量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5.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第一单元试卷分析测试时间:2016年9月9日分析时间:2016年9月11日一、检测内容及整体情况:本次检测分成八个部分:1、我会填;2、小法官判案;3、找朋友;4、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帮下面的小动物排排队;5、我选的准;6、量一量回答问题;7、动起你的小手来;8、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试卷的内容上看,属于标准类题目,没有偏题超纲题,学生检测的成绩还算理想。

全班22人,平均分92.23分。

最高分100分,90-98分的有16人;80-89分的有3人;70-79分的有1人。

及格率100%,优秀率90.9%。

二、试卷得分、失分情况分析总体来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待加强,填空和连线方面失分较低,但是对于稍稍复杂的题目,个别学生失分则相对较多。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3.课件:长度单位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如: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房间里的家具等。

让学生说说这些长度单位是什么,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等,向学生介绍这些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展示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如:1厘米长的线段、1分米长的尺子等。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测量》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

《测量》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

《吨的认识》教材分析(人教版)一、教学内容质量单位: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0(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三)吨的认识1.例6 (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

在解决“能同吋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

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 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 (单位换算)3.“做一做”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内容简析 1、内容结构: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 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1 / 11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 1 毫米、 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和 1 吨实际质量;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对 1 千米的长度和 1 吨的质量形成正确表象,能恰当的选择单位和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4、课时安排:7 课时第一课时:第 2、 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 1、 2、 3、(前2 小题)、 7 题。

第二课时:第 4 页的例 2 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 3(第 3 小题)、第 4--6 题。

第三课时:第 7 页的例 3、第 8 页的例 4 及第 9 页练习二的第 2 题。

第四课时:第 8 页的例 5 及做一做,第 9 页练习二的第 1、 3 题及第10 页的第 4--6 题。

第五课时:---------------------------------------------------------------最新资料推荐------------------------------------------------------ 第 11 页的例 6、第 12 页的例 7 及做一做,第 13 页的练习三第 1--4 题。

第六课时:综合练习。

机动 1 课时三、具体内容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本节知识要注重:动眼估计动手测量动口交流 1.例 1 的解读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 1 的教学建议:(1)重视情境创设。

出示例 1 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3 / 11厘米的进率。

(4)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 1 分硬币的厚度约是 1 毫米,但考虑到 1 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 1 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玻璃的厚度等等。

2.例 2 的解读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 2 的教学建议:(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 15 厘米、 18 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 10 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 10 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由此引入分米。

(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最新资料推荐------------------------------------------------------ 间的关系。

(4)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 1 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 1 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 1 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 1 分米、1 分米的测量,不够 1 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千米、吨的认识本节知识要注重:体验感受推象 1.例 3 的解读。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 400 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 1 千米,知道 1 千米=1000 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 3 的教学建议:(1)出示例 3 的情境。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5 / 11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 21 千米、到灵山还有 23 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 1 小时可以行 80 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 1 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 1 千米的感受。

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 400 米 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 200 米 1 圈的跑道,5 圈就是 1 千米。

2.例 4 的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 1 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例 4 的教学建议:(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 100 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 100 米,在 50 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2)让学生先看一看 50 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 100 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 2 个 100 米有多远, 3 个 100 米有多远,---------------------------------------------------------------最新资料推荐------------------------------------------------------ 10 个 100米有多远。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 100 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 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让学生根据走 100 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 1 千米大约有多远。

(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 1 千米?感受 1 千米的距离。

3.例 5 的解读。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 1 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例 5 的教学建议:(1)出示例 5 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

4、例 6 的解读。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7 / 11题。

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 1 吨=1000 千克,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

例 6 的教学建议:(1)出示情境图、以故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2)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 1 吨1 吨有多重?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 吨=1000 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 1 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 千克比 1000 千克重,也就是比 1 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5)帮助学生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共同说说生活中 1 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 25 千克, 40 个同学的体重就是 1 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 1 吨。

---------------------------------------------------------------最新资料推荐------------------------------------------------------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 1 只熊合起来大约重 1 吨。

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2.例 7 的解读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教师应注意什么?该怎么做呢?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