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的读后感三篇

合集下载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11篇)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

先生如此解释。

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

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

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

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

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

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

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

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

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2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

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

“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

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

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

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

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

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

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

“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1《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

先生如此解释。

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

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

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

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

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

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

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

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

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阅读的书。

下面是读论语别裁后的感想,欢迎阅读。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最近在读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感慨颇多。

几乎每翻开一页,没读完一章,都能让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涌,让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

正如论语里所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正是在《论语别裁》的“学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开始感叹于南怀瑾先生的睿智,感叹于他对《论语》一书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独到的分析。

看到这句话,就回想起上中学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当时的学生,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实只是因为文学修养还不够,自然没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

正如南怀瑾说的,文学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第一”部分,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以为意义再明显不过的“子曰”,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居然还有另外一层完全不同的意思,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有思想,不断地见习和体验,并反省,就是学问。

能够从不断的体验反省中经常得到“会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说乎”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欣赏。

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间距离上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

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兴起的,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美孔子,这个时间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间,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书名之所以称之为别裁,以他自己的解释是:“ 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有意思,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能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久而久之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不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呢?特别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给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希望你能喜欢!《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篇一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

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

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

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

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

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

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

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1篇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2篇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篇一】当我再次翻开南老师《论语别裁》这本书时,已经是集团总经理在读书会作业布置中第三次让我们学习此书,而我前面两次都没有认真地读完,看完后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了些什么?有多少活学活用了呢?这次我认真地读完了《学而第一》和《为证第二》,对“学”和“德”有了浅显的认识,付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实习之”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

孔子说的“学”除了学习诗书礼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的学问。

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谓做学问,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就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学问。

当然,从儿童、少年、到青年,这都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到成年以后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这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鉴别、去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渐成为一门做人的学问。

当然,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就是善知识,反就是恶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你走的是正路还是歪路。

因而要得到真正的学问,就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方面,这样一来,人生的方向就不会错。

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

比如,我们身在任何企业或公司,不管你是上级还是下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齐心协力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这就是真学问。

自我在敦煌公司任职以来,行政、财务、运营及工程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跟以前在审计部门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接待知识、学项目介绍、学着配合运营搞活动、学跳藏舞,总之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多,多得无法一一列举。

我时时告诫自己要“不耻下问”,不管是比自己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只要是自己不懂的,我都愿意去问、去学。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并不断地超越自我。

自己每天要扪心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能把学到的多少应用在了工作中?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地方没有学好需要再学习?哪些地方学好了要交给大家来共同学习?就像我们公司的微信专员利用下班时间,在给行政人员讲解作图的PS软件时,我自己也很认真地去听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春节之中,从当当网上购置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快乐。

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又到《论语别裁》,值得静心阅读的书籍。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

每次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拟不会觉得枯燥。

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

我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根底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的教化。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

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时课本上的理解更符合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拟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那么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那么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

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篇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下面给大家分享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一起来看看吧!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

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

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

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

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

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

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

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2)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2)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2)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三《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6篇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6篇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6篇《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收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听到《论语别裁》这个书名,就感觉是啰啰嗦嗦讲大道理的书。

刚开始看确实感觉挺没有意思的,但后来渐渐地有意思起来了,先说了学习是最根本的,后来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中间还附带一些小故事,看完后感觉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认为古人都是比拟蠢的,看慈禧太后那个老妖婆出行居然那么奢侈,还对侵华的外国使者毕恭毕敬的,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古人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地动仪,也用中医治病等等“伟大事件”。

《论语别裁》看完每一章时都会感慨古人真的特别聪明,他们懂得的比我们一些现代人多很多,而且,他们还有着一颗本心,一颗君子的心。

这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是特别缺失的。

《论语》中有很多讲人际关系的道理。

如每个人都有缺点,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前两天看的有一条比拟喜欢,贡子分享自己认为对的道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然后孔子告诉他完全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贡一样这样想,也从来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这本书中让我认识到我错了。

这是多么难得啊,在生活中让别人教会我们“这样是错的”,是很困难的,在教会的同时,我们也会付出许多的代价,这就是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地方,它可以以一种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读书中教导我们平时做错了什么,怎样向更好的方向开展。

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

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三篇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

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

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

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

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

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

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

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

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

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

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

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

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

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

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

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

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

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

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

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

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