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的读后感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三篇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
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
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
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
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
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
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
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
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
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
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
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
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
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
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
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
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
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
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
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
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
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
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
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
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
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
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
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
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
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
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
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
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
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
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
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
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
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
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
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
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
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
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
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
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
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
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
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
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
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
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