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为何难有进步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观上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观上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观上有何异同?在历史观方面,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近邻的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一、历史的认识中国的历史认识着重强调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文化统一,理念是对历史有一种完整的认知和体悟。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和重新认识,这不仅在中国的文化中表现出来,还在制度和思想中体现出来。

相比之下,日本在历史的认识上则明显偏重个人感受和经验,因此,日本人普遍更容易接纳新思想和主张,比如热衷于异国文化和娱乐产业,这与日本国内比较自由的环境、强调创新以及鼓励个人自由有关。

二、历史的价值中国的历史价值,通常是与国家情感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历史观中,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是最重要的价值观,而过去的荣耀仍然在全社会中被广泛讨论和历史传承。

相对地,日本的历史价值则包含着自我约束和残酷、纷乱的现实。

日本将历史看做是持续的现实,通过思考和展示自己的历史,来提醒人们在未来中如何遵循日本国内的精神和道德。

这项精神在日本历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接受战争罪行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态度中国的历史态度通常以自豪的态度展现,自豪是一种认同历史的主要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思想、价值观以及忠诚精神。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它对历史持有一种极端谦逊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成功和荣耀都是安然存在的,而历史中的耻辱和屈辱是需要遗忘的。

四、对历史的呈现方式中国的历史呈现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电视剧以及民俗活动的方式。

中国社会常常努力发掘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今天的中国城市中处处可以看到古迹和古建筑,生动讲述中国的传统文明。

相比之下,日本的历史呈现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电影、小说以及活动的方式,主要讲述个人英雄、成功的可贵故事。

五、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人物总以一种积极的、褒奖的方式来描述,尤其是古代历史中的英雄。

中国历史中的各种国父、英雄人物等形象被广泛地宣扬、褒奖和传承。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日本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担忧

日本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担忧

日本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担忧日本自二战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关切和担忧也逐渐增加。

这些关切和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经济贸易和环境保护等。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日本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担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

首先,历史问题是日本政府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亚洲邻国进行了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痕。

国际社会对日本是否真诚反省历史、对历史进行正确评价提出了关切。

日本政府应该以谦卑和诚实的态度,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向受害国和人民道歉,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弥补二战给亚洲邻国造成的伤害,为和平稳定的未来做出贡献。

其次,军事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和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军事动向和军事扩张表示担忧。

日本政府应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遵守宪法设定的限制,保持自卫力量的本质,回应国际社会的担忧。

同时,加强亚洲地区的军事合作和安全对话,通过多边合作建立稳定和安全的地区秩序。

第三,经济贸易是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日本政府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市场准入的担忧。

日本政府应该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经济交流,共同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环境保护是全球范围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环保问题对其发展和国际形象都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社会日益担忧日本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日本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转型,减少碳排放,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负责任的榜样。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日关系,却对中日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时至今日,以钓鱼岛为主的中日之间的问题甚嚣尘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形式也越演越烈。

特此,粗略地将中日问题的根源整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中日之间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剖析根源必须要先了解中日的历史。

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友好相处,互相敬重学习,可是就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认为他们已经超过了中国,他们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导致引发了一系列的中日问题。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吞并中国属国的琉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割地赔款《马关条约》,1900年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对中国发动战争,“二十一条”、“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攻占东北三省、“华北事变”等等,在此期间中国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备受欺凌。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开始统一战线全国性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主战场是在中国,两国军队鏖战8年,直到1945年,以中国胜利结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史中,日本方面做了很多令人切齿的事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垄断农业工业交通业、抓捕中国劳工、慰安妇等等。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未作深刻反省,相反不断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略行径翻案。

近来又相继发生了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对过去那场民族惨祸的痛切回顾。

我认为日本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其中我觉得日本该负主要责任。

首先就是日本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日本幕末与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日本幕末与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日本幕末与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日本幕末与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1. 引言日本的幕末时期和明治维新是该国历史上两个重要且独特的时期。

幕末时期指的是19世纪末到1868年的时期,而明治维新则是指1868年至1912年的时期。

这段时间内,日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社会转型。

然而,这两个时期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和现代化的冲突也给日本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幕末与明治维新期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及双方的妥协。

2. 传统与现代冲突的背景幕末时期,日本处于封闭状态,实行着世袭的农民战士阶级制度。

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来自国内的内外压力使得日本政府开始思考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可能性。

同时,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呼吁改革和政治参与。

这使得幕府与传统保持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3. 幕末传统保守与现代思潮的冲突在幕末时期,日本的传统保守势力试图保持封闭和保守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他们对外国文化持怀疑态度,并担心开放会导致日本的灭亡。

然而,一些现代思潮逐渐兴起,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强化日本实力。

这两种思潮之间的冲突成为幕末时期社会的重要问题。

4. 日本幕末的传统与现代的妥协幕末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压力和改革呼声的不断升级,传统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妥协。

幕末维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佐贺藩的贺泽一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主张进行农村改革来提高农民地位,同时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这种思想混合体体现了幕末时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妥协。

5. 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再次冲突与妥协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迅速进行现代化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立即被舍弃。

相反,明治政府试图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例如,在象征地位方面,天皇仍然被尊为国家最高领导者,同时西方的科技和法律体系被引入和推行。

6.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和现代并没有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融合。

日本的艺术、文化和宗教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_鞠京烜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_鞠京烜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鞠京烜(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收稿日期:2008-12-10作者简介:鞠京烜(1984-),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日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矛盾焦点,两国间认识差异相当大,日本的错误言行主要集中在篡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政客公开为军国主义辩解等几方面。

这一问题,表面看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在兴风作浪,实质上与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转型密切相关。

中日历史问题事关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不容忽视,一方面日本肯定应该正视历史,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本着超越但不忘记历史的原则,不在这一问题上固步自封,不做可能会激化两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事情,强大自身建设,巩固国防力量,以此推动日本回到正确认识历史的正常轨道上来。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K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9)03-0030-04发展中日关系,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中日历史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做了许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和人民感情的事情,不能不令人对日本未来的走向感到担忧。

一、中日关系框架下的历史问题历史上,特别是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掠夺,中国民众的感情受到严重伤害。

因此,战后如何认识日本的对外侵略历史,便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三个政治文件)))5中日联合声明6、5中日和平友好条约6和5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1]。

但是,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的实际表现却不时违背上述文件规定,制造事端,存在着否定、歪曲历史的现象。

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的错误言行主要表现在篡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政客公开为军国主义辩解等几方面。

(一)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1980年,日本的右翼政客要求以教科书为突破口提升日本的历史形象,自民党便决定发动一场/教科书运动0。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现状及未来的关系发展前提:中日关系始终是当今中国十分关注的政治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和日本本应以友好邻邦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美好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现在的中日关系已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

中日关系如何发展也将取决于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上的态度。

关键字:中日关系现状与发展诚然,中国和日本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但是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是复杂的。

大多数人不可能忘怀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需要日本。

加之中国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在文化上对日本有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也非常微妙,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令日本人感到尊敬,但是近现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又让日本人滋生了自大意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势头迅猛,这让向来富有危机意识的日本国民感到,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的日子不远了!2010年,对于中日两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关口。

那么,2010年之后中日关系总体的走向会是什么呢?作为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其处理的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台湾问题。

而中国和美国隔着广泛的太平洋,缓冲的余地较大。

加之中美两国民众的宿怨远不及中日两国,所以未来中国外交的最大挑战,最大的是日本,其次才是美国。

在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上,中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未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中日在涉及主权的问题上,想进行谈判是非常艰难的。

而日本国民始终认为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

日本国民始终对中国存在极大的误解和偏见,害怕中国强大后对日本进行报复,因此,两国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甚至引发第三次中日战争。

在民间交往上。

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对于历史问题认罪态度很差。

而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纠缠历史问题,中国进行了“反日教育”。

其实中国人对于外国人是非常包容的,但是惟独对日本恨之入骨。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歪曲战争历史

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歪曲战争历史

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歪曲战争历史?日本文科省通过了右翼分子编写的2002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本书对过去侵略战争的认识出现了大倒退。

该书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大肆歪曲历史,内容荒谬,‚慰安妇‛的内容全部被抽掉,‚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捏造的,有关‚七三一细菌部队‛的内容已删去,‚三光‛政策也不提了,侵略中国改写成‚进出‛中国。

诸如此类的歪曲历史的做法比比皆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么历史是怎样被日本右翼分子歪曲的呢? 关于中日战争的起因‚编撰会‛将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说成是‚自卫‛,认为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

其教科书写道:中国在走向国内统一的过程中,要求排斥通过不平等条约拥有在华权益的外国势力的动向趋于高涨。

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且因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趋过激。

对于不断扩大势力的日本,中国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变得十分活跃。

‚编撰会‛的表述貌似公允,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淡化或甚至掩盖日本在条约的幌子之下,一步一步蚕食中国的侵略战略。

他们将中国人民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扩张侵略称为‚排日运动‛,强调其形成的原因是‚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的影响‛,这完全掩盖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是中国人民被迫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事实。

关于‚九〃一八‛事变‚编撰会‛否认是日本政府的阴谋和对中国侵略的性质。

‚编撰会‛的新历史教科书写道:‚满洲事变 即‚九〃一八事变‛ 与日本政府的方针无关,是日本陆军的派遣部队关东军发动的战争。

‛ 但事实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其既定方针,日本政府早就制定这样的国策:‚在世界的危机形势中,日本前进之路惟在于将满洲从中国本土分离出来。

……此乃日本之重大国策。

‛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事实铁证如山,而且是其‚征服‛中国战略中的关键之一步。

但是在‚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上,‚编撰会‛却写道:‚中国人的排日运动……妨碍列车、对日本儿童施暴、抵制日货、杀害日本军人等违反条约的行动‛。

关于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野与心态——步平研究员访谈录

关于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野与心态——步平研究员访谈录

方会认 为 , 不是说 专 家里 面有 极端 的民族 主义 者 , 是 有 曾经走 上街 头高 喊 口号 、 闹事 的 , 如果 是从 这 个意
收稿 日期 :0 0 0 - 6 2 1 - 9 0 ①中 日共同研究历史问题 : l 两国政 府对两国共 同研究历史 问题酝酿 已久 ,06 1 lI {- 3 20 年 O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 时, 在 胡锦 涛主席 与安倍 首
相商定 , 国共同研究历史 问题 。 两 中日各 自的专家委员会随即成立 , 于当年 1 月 2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并 2 6日 历经 3 , 年 经过多次会议 ,
在 2 1 年 1 , 同时发表研究报告各 1 篇 , 00 月 双方 3 其中 占代史研究 报告各 6 , 篇 近现代史研究报告各 7 篇。
获 得越来越 多的赞 同。
步 平研 究员 简 介 : 平 , , 究 员 , 授 , 士 步 男 研 教 博
生导 师 , 中国社科 院近 代 史所 所 长 , 曾任 黑龙 江省 社
似乎 不太 准 确 。 另外 , 右翼 ” “ 这两 个字 , 中 文 、 在 日文里 的写法 , 都是 一样 的 ,但是 这两 个字 在 两 国政 治学 中的涵义 是不 同 的。
访谈 地点 : 国社科 院近代 史所步平 先生 办公 室 中 采访者 : 李卫 民( 以下 简称 李 )
被采 访人 : 步平 ( 以下 简称 步 ) 准确 把握“ 日本 右翼 ” 内涵和 外延 的
是 指极 端 的保守 的那 些人 。 中 国 , 在 因为人们 长期 受 “ 不是 东 风 压 倒 西风 , 就是 西 风 压倒 东 风 , 间派 是 中
事 中 日两 国 民 众 之 间在 历 史 认 知 方 面 的 沟 通 工 作 , 得 不少 进 展 , 还 是“ 日共 同研 究历 史 问题 ”、 首 席 委 员 , 取 他 中 中方 参 与 了共 同研 究的 全 过 程 。 步平 先 生 认 为 , 当用 更 加 开 阔的 视 野 和 更 加理 性 的 态度 来 研 究 中 日关 系 史 , 一 观 点 已 应 这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历史组吴运江请你从每段材料中概括中日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材料一、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

其地方分权较多的特点与同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与中国长期以来绝对的中央集权相比,日本具有西方国家分权制度的某些特点。

故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说者以日本明治维新前之社会结构,实与西欧封建末期之社会结构,极为相似;而此一相同之结构则为欧洲“产业革命”之温床也。

日本既有此温床,蓄势待发,因此一经与西欧接触,符节相合,一个东方产业革命乃应运而生矣。

此一“欧罗巴社会结构”说,颇能道其契机。

”日本有地方分权自治中国高度中央集权材料二、16世纪起,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主要是荷兰人传到日本。

因主要是通过荷兰语进行研究的。

日本人就把这种学问称为“兰学”。

从1633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限制日本与外国的一切往来,只剩下长崎这一个地方与中国及荷兰维持着微弱的联系。

但是兰学的传播,已经使日本人开始意识到汉学的不足之处,也开始认识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进之处到了1720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终于解除了“不准许输入荷兰书籍”的禁令。

于是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又重新出现了“兰学热”。

兰学主要在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日本人通过荷兰语,也了解到了西方近代的地理、博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同时,维新前的日本本身教育发达。

江户末期在男子中有40%-50%的人识字,在妇女中有15%的人识字。

识字率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第一位。

日本虽闭关锁国但留有渠道了解世界材料三、在鸦片战争被英国用大炮打破国门之前,清朝人对国门外的世界接近一无所知。

就连号称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实际上也对外知之甚少。

直到战争开战前,他还认为英国兵到了陆上就会“一仆不能复起”。

而他更是坚信英国必须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大黄。

“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统统便秘而死。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

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

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

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

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

(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

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

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

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

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

中日关系论述

中日关系论述

一、中日之间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中日之间关系却降到了冰点。

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二是利益冲突,三是两国之间或多或少的误解。

1、历史的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之间交往日久,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日之间就有往来。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

唐朝时日本派遣大批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社会生活,日本走上发展之路。

现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或多或少留有中国的印记。

但是就在一百多年前,由于中国开始走下坡路,日本摆脱危机后却与西方列强一道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特别是七十年前的全面侵略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伤害。

对待战争的反省,日本人让中国人感到寒心和强烈的愤慨。

日本到今天为止都没有正确反省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他们极力狡辩,甚至于说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谎言。

另外让我们中国人痛恨的是日本的领导人屡屡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面供奉有侵华战争的元凶,二战时日本的甲级战犯。

历史遗留问题还有日本二战时遗留在中国的生化武器,直到现在还在威胁中国人民的安全;慰安妇问题、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这是中国的领土)。

2、现在再来谈谈中日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关于国家利益,我非常赞同曾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说的那句话,“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故人,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现在中日两国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东海的划界问题,体现在春晓油气田的开采上,日本一直对此说三道四。

还有就是日本对台湾的态度一直很暧昧,纵容台独势力暗中支持台湾独立。

还有就是日本近年来屡次提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军费国防开支,说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威胁到日本的安全,就在上个月,一个日本内阁大臣还说日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中国强大了,我们也不要你们,要你们这些忘恩负义、以德报怨的家伙做什么!!!3、两国之间或多或少的误解。

中国一直对日本心存戒备,这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中日关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析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历史教育、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对两国关系的潜在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文章将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回顾中日关系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但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往来。

在中日关系的各个时期,双方都积极推动和平、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曾一度陷入紧张和冲突。

在中国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我们也愿意与日本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中日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在日本方面,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友好的关系。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实,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当前争议点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差异。

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心的背离。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阻碍了双方正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两国在领土争端和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分歧。

日本政府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等岛屿,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也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民众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频频炒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试图从中渔利。

简析日本不愿反省侵略历史的原因

简析日本不愿反省侵略历史的原因
h ms v st en ee t te ele ob igd fae ;tes p o t fAmei ,teih rtn efo tep vo srgmet he p s d h u p r o rc h n e a c rm h r iu e i a i e ot ot—Wa o en n ,t esl e nee r g v rme t h ef—c trd
其 主要 原 因在 于 , 德 国相 比 , 与 日本 在 二 战 中的 失败 , 16 是 88年 以 来唯 一 一 次 失败 , 不甘 心 ; 之 美 国 的 支 持 , 故 加 日本 战
后政府 与前政权 的承 继性 , 自我为 中心的文化 , 以 对天皇的盲从及 右翼 势力的强大等。到 2 世 纪初 , 1 由于 日本仍拒 不反 省, 右翼势力不断坐 大, 对亚洲各 国的侵 害变本加厉, 同时也使 日本 日益孤立。
c l r hei l i o e in ote e eo fJp n a d tep w r le so herg t—w n r l pa n i o ra trl.Up t eb gn ig ut e,t mpi t b de c t mp rro a a h ef n s ft h i g sal lya mp tn e u c e h n o u i e o ot e inn h o t e2 s e t y.Jp n si rf s t efe t nte ele n d ice s hed ma et te Asa cu  ̄ e ,whc loi lt a a 叫 Ial. f h 1 t nur a a tl u e orlc h ms v sa c le o n raet a g ooh r i o n s n ih as s ae J p ng u l o s y Ke wod Jp n;rfe t n;x o y r s:a a elc o  ̄ n;d mae a g

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不足

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不足

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不足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国际关系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紧张,不少人都感觉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不足。

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问题在历史上,日本曾经侵略中国并犯下了许多暴行。

二战中,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大量屠杀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虽然日本政府已经在战后道歉,但近年来,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却不断试图美化侵略行为,否认侵略罪行,甚至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让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愤慨和不满。

这种不尊重历史和人民感情的行为,对于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大有妨碍的。

二、政治问题在政治层面,日本往往对中国的一些重要立场不够尊重。

例如,钓鱼岛问题,这个属于中国领土的岛屿被日本强行占领,并且不断进行挑衅和侵犯。

而日本政府却一再声称主权属于自己,让中国人民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奈。

此外,日本还在国际上对中国采取不友好的立场,在关键问题上往往站在美国和自己的立场上,而忽略了中国本身的利益和权益,这种不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行为,自然也会在中国引发不满情绪。

三、经济问题在经济方面,日本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也存在一些对中国有不尊重的行为。

例如,一些日本企业不遵守中国的劳动法规,对中国员工进行不合理的剥削,让中国员工倍感委屈和不公。

此外,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经营中,往往不够尊重中国的文化和法律规定,甚至会给中国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形象和利益,也有可能影响到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前景。

四、文化问题在文化方面,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抄袭和剽窃。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日本虽然一直想要借鉴和模仿中国的文化,却往往在文化上不尊重中国。

例如,日本动漫和娱乐产业中的一个不小的部分内容,都是对中国文化的抄袭和改编,这种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让中国人民很难接受。

总之,在中日关系上,日本对中国的尊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一、许多人都认为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很成功。

我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也许从一个不太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或者说从表面上看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从更长的历史阶段上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不成功,而且是极其失败的。

因为正是明治维新所取得的表面成功,使得日本在当年拥有了迅速膨胀的综合国力,于是到处寻求扩张,发动战争,想要掌控亚洲,作黄种人的领导者,进而称霸全球,并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祸源国之一。

然而,最后却招致惨败,还结结实实地挨了两颗原子弹,成了全世界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差一点就亡种亡国,若再不赶快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就面临被完全摧毁的结局。

日本在大约半个多世纪里,就经历了从骄横到惨败。

当年许多日本国民的心情一定是极其绝望或极其麻木的,其他国家的民众未曾亲历是很难深刻加以感受和描述的。

至今日本的北方四岛俄罗斯也未归还,国内仍驻扎着美国军队,自己并不能实现国家完全的独立自主。

反过来说,如果日本不能深切反省,真正有所改变,将来还仍有可能对世界具有威胁性,恐怕美军也不能离开。

而所有这一切的造成,差不多都可以归结到当年那场貌似成功的明治维新。

正是那场维新导致了日本国一时的强盛,于是日本全民族都开始狂妄自大,以为大和民族不可一世,到处耀武扬威,不断向周边国家发动战争,最终走上了彻底失败的道路。

日本的国民也应承担责任。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几乎就没有消停过,不是在准备战争就是在战争。

如果以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明治宪法》或曰《帝国宪法》为明治维新最终完成算起,4年后的1894年7月,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年又爆发日俄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直到1945年完全战败。

明治维新的一时成功,就好似给日本服用了兴奋剂,药性终归会过去,之后则是更加的疲惫不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为何难有进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日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了亚洲国家和国内和平人士的强烈批评,因为这是他就任首相以来的第4次参拜。虽然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表示“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曾为解决中日历史问题带来一道曙光,但是,近年来小泉首相数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和日本政界高官多次否定侵略的言论,使中日历史问题一再陷入黑暗的低谷。日本政府为何在历史问题上反复无常,到底是什么阻止日本端正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呢?
二战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利用天皇的巨大威望控制日本,天皇制的部分保留为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留下了精神支柱和“东山再起”的希望,并使以天皇制为基础的“皇国史观”和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延续下来,影响着后世一代代的日本人,成为日本国内形成“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大国主义”等右倾思潮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着日本国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使日本战前的部分军国主义战犯、军人和右翼官僚政客重新回到军界和政界,导致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死灰复燃。这些人的军国主义思想和“皇国史观”根深蒂固,自然对他们在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战争中所犯的罪行拒不认账,埋下了今天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的祸根。
-是日本封建神道天皇制笼罩下的阴影
-是日本国家战略“重美轻亚”的弊端

战后的日本一直将国家战略建立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自恃美国的保护和撑腰以及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实力,日本在对亚洲、特别是对华战略上不仅掉以轻心,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甚至视亚洲一些国家为安全威胁。这种“重美轻亚”的国家战略使日本在与亚洲国家的交往中缺少诚意和信任,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于是,在日本看来,如何对待与亚洲国家间的“历史问题”也就没有那么重要和严肃,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历史问题的轻视。
在长期的天皇统治中,日本国民的思想被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教所禁锢,使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宗教式崇拜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了日本式的思维定式,即日本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民族,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民应当效忠天皇并将天皇的统治扩大到全世界。这种极端自傲的“日本主义”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势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它与天皇制结合,发展成为日本的“皇国史观”。受这种观念支配的、近似疯狂的日本,正是打着“为天皇而战”的旗帜写下了血淋淋的侵略历史。
-是日本政治形势的推波助澜
近几年日本迈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在政治大潮推动日本奔向“普通国家”、政治大国的进程中,日本政界众多要员正在通过否定侵略、抹煞不光彩历史的方式,卸载历史包袱,树立其政治大国形象。这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设置了一道新的障碍。
此外,1993年日本“55年体制”崩溃后,以小泉纯一郎、山崎拓等为代表,提倡“修宪、强兵、走向国际事务”的新生代政治家们开始活跃,他们多在战后出生和成长起来,没亲身经历过战争,没有老一辈政治家那种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对侵略战争的负疚感、赎罪感,他们虽然愿意就过去的历史做出一定的反省,但不希望亚洲邻国“翻老账”。这些抱有“新保守主义”的新生代政治家们已经掌握了日本的政治脉搏,在政治、外交等方面表现出与前人截然不同的“独立、自信”,甚至将对历史问题的强硬态度标榜为执政风格的果敢。
-是冷战时期美国埋下的祸根
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后,对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有助于消除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的影响,但随着冷战开始,美国急于将日本纳入其反共阵营。特别是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便把日本作为反苏反共战线的最强大堡垒,抛弃了在日本实行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政策,在政治上草草结束了对军国主义的整肃,转而极力扶植日本的反共右翼势力,解除对日本战犯的制裁;在军事上解除了对旧陆军军校学员的整肃,允许他们参加“自卫队”,这批旧军人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自卫队”的基础。美国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这些势力的反共本质服务于它的冷战遏制战略。
另一方面,日本惟恐发展对华关系会影响日美关系,动摇日美同盟,但又注意到,一定条件下中日关系的改善会引起美国的担忧,从而提升美国对日本的重视程度。于是,日本将日中间的历史问题巧妙地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随着日美同盟中矛盾的来来去去,日本时而以强硬的态度否定“历史问题”,疏远与中国的关系;时而借“历史问题”向中国示好,拉近日中关系,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日美同盟这一日本国家战略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