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PPT演示幻灯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020
8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5/3/2020
13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 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 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 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 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5/3/2020
3
历史源流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 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 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5/3/2020
2
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 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 疗毒蛇咬伤。 )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 涌泉穴。”
明《本草纲目》“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 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另外吴茱萸 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
5/3/2020
6
历史源流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 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 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 癃闭点滴难出之证;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 《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有 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
中药穴位敷贴技术
(冬病夏治“三伏贴”)
阜康市中医院
针灸科
1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 用介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 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 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 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治 病法,通过药物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 阳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 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神农本草经》“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 疽,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5/3/2020
4
历史源流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 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 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 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 安。”
5/3/2020
5
历史源流
宋《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 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宋《圣济总录》“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 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
5/3/2020
9
理论依据
药同内治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 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 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5/3/2020
10
理论依据
经络学说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 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 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5/3/2020
11
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 肿散结之效。
温经通络
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之效。
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3/2020
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 《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 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 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 盗汗等。
5/3/2020
7
历史源流
“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 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 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 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 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 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 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 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12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虚人感冒等。 2、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
乱、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3、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4、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6、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