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7届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 传记阅读专题卷1
课堂新坐标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现代文阅读专题9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6探究课件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 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 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 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 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 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 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三、探究题的解题方略 1.探究题组织答案的“2 种思路” (1)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 题。 (2)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 “结论+依据”的思路)。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 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 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解析】 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文 中老板的话一共有四处,第一处,老板为自己使用被虫子啃过的劣质竹子制建 筑工地用的竹排而狡辩;第二处,老板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处,“好吧好 吧”“惹不起你”表明老板向竹排嫂们妥协了;第四处,老板向新手大力夸赞 竹排嫂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品的质量。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 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 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 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 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 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 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课堂新坐标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25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题型组合滚动练25(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chuǎn)。
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
他被贬到外地做官。
数年后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yòu)子翻身了。
可他依又,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
后来,司马光派____然顾.我甲),,失利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____(失势被一贬再贬,直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好在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xuē)职为民,更没有被杀。
官,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小了____,保障的。
)乙/保证____(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在山东密州,写下了脍灸..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
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tì)傥有遗篇,“门大要容千骑入,”的楹联就说明了他在黄州生活的状态。
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靡.,但主旋律乐观向上,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每到一处),灌注都____“丙____(倾注/享受享用入乡随俗)当地____(/”地____丁的特产。
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仕途多舛.(chuǎn)颠.沛B.削.职(xuē) 脍灸..人口C.风流倜.傥(tì) 低靡.D.鹞.子(yòu) 依然顾.我A[B项,灸—炙。
C项,靡—迷。
D项,“鹞”读yào,顾—故。
]2.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失势保证倾注享用B.失势保障灌注享受C.失利保证倾注享用D.失利保障灌注享受A[“失势”指失去权势。
“失利”指打败仗;战败;在比赛中输了。
甲处表示司马光等人政治上不得志,应用“失势”。
“保障”作名词时,富有形象色彩,指像屏障一样起保护作用的事物。
课堂新坐标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名篇名句默写教师用书
专题七名篇名句默写
(2016·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
答题时要注意审题,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判断应填写的具体句子。
(1)根据题目中的“击水之广、飞升之高”可判断出所要默写的句子。
注意“抟”“扶摇”的写法。
(2)根据题目提示“《登岳阳楼》颔联”可判断出所要默写的句子。
注意“坼”“乾坤”的写
法。
(3)根据题目提示“李煜《虞美人》”“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可判断所要默写的句子。
【答案】 (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巧借“4方法”——让你选准句(针对“短板一”)
1.意义还原法
某些名句填写的情境提示就是对名句的意义解释或翻译,我们把语句的意义或翻译还原到“古文”或
诗句即可。
君
如:《荀子·劝学》中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智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两句是“。
《课堂新坐标》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5大题Ⅰ考点3分析表现手法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表现手法(2016·山东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
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
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
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
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
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
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
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
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
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Word含答案)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1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1.(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约翰〃纳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包蕴涵5月23日,约翰〃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去世,终年86岁,生前被广泛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此前,纳什才刚刚在挪威领受了阿贝尔奖。
阿贝尔奖也可以称得上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以86岁高龄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纳什的成就在晚年得到了世人充分的肯定。
比起光彩夺目的青年时代、痛苦而波折的中年时代,纳什的晚年时代其实已经相当的平静和安详了。
纳什的一生是曲折和传奇的。
童年时代的纳什是一名奇才,而青年的纳什给大学同学的印象是无与伦比的才华、奇特的怪癖和不掩饰的自大与野心,对于他的才能,有一封推荐信里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去评价:‚这人是个天才。
‛1948年,在大师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学院,纳什如鱼得水并脱颖而出。
是冯〃诺依曼开创了经济博弈论,而被冯〃诺依曼贬低过的纳什的思路却比冯〃诺依曼的合作博弈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最终,他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一鸣惊人,并发展成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
数学家哈罗德〃库恩说:‚我真心地认为,20世纪真正伟大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多少,而在前十位中,可能就会有他的均衡理论。
‛经济学家罗杰〃迈尔森把纳什均衡比作‚可与生物科学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比肩的成就‛。
20岁出头的纳什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然而在他的理论蜚声国际、广受关注的时候,纳什却逐渐从数学界销声匿迹了。
由于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纳什家庭和生活出现危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不知情的外人甚至以为他已经疯了或者死了。
幸好,在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下,纳什用理智、爱和时间战胜了病魔,经历了离婚与复婚,生活回到了常轨。
而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以其经历为原型改编的影片《美丽心灵》上映后,这个长期以来‚在普林斯顿里漫游的无家可归的无名氏‛终于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他跌宕起伏的经历,关于毁坏与拯救的故事成为了被病痛和灾厄折磨之人心中的希望。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新课标卷)学案17传记类文本阅读
2.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
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为什么?(6分)
答案 (2 (1
(3)相对而言,东坡没能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
文学创作上,而是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 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
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 的特性的?(6
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 来 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 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 难
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
存 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 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 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 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 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 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
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 下,最后失
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 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 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 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夏日绝句》: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
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 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
)
A.文章第一段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
命题方向三分析综合(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本文主要人物是陈登云,主要事迹及品格有:①弹劾贵妃之父——不畏权贵;②检举多名重臣——敢于直言;③抨击选才制度——敢于直言;④奏请救助灾区——关心百姓。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歉收”有误,原文是“大饥”;“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仔细比对,识破6大陷阱1.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3.比对人物: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张冠李戴”的陷阱。
4.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常会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课堂新坐标》2017届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Word版含答
命题方向四翻译句子(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句中“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句“啖”是“吃”的意思,如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其中“胜”“龃龉”“安”各1分,句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啖”“囊”“进”各1分,句意2分。
)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课堂新坐标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17
题型组合滚动练17(建议用时:20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倡义..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意愿..,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敬重)孝的观念。
/(重视 甲 出中华民族极为反应..“百善孝为先”,③)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是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孟子说:“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及早尽孝,修行善终/(终生 丙 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历程中留下短暂..莫在,)父母赡养../(抚养 乙,心身)遗撼..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应 伦常(...lún ...).B...倡.义(chànɡ) 意愿 C.违背 赡.养(shàn) D.短暂.(zàn) 遗撼 C [A 项,“应”改为“映”;B 项,“义”改为“议”;D 项,“撼”改为“憾”。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敬重 抚养 终生 B.重视 抚养 终身 C.敬重 赡养 终身 D.重视 赡养 终生D [“敬重”指恭敬尊重。
“重视”指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看重。
“抚养”指“养活”,多指对孩子。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终生”指“一生”,多就生命的长短而言。
“终身”指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而言。
] 3.文中横线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②处的逗号改为顿号。
] 4.下面是王小刚的父亲七十寿辰的请柬内容,请认真阅读,找出其中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修改。
亲爱的李安国叔叔: 您好!令尊今年七十岁寿辰,兹定于本月8日中午11:30在贵府举办寿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三)传记阅读专题卷(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长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 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 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 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 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
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
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
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念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时期的劫难却不然,“我图书馆也不能进,十几年不看文献,还能不落后?”从“大跃进”开始,华罗庚就作为中科院数学所的一面“大白旗”遭到批判。
1959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
这成为此后20 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
“文革”中,他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双法”。
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
“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
1985 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
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家喻户晓”不太准确。
B项,钱伟长的回忆是在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且“广泛阅读”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C项,“难有作为”错误,原文第六段指出“‘文革’中,他亲自……推广‘双法’”。
]2.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把握华罗庚对数学执着方面的内容。
比如他因为家计困难而辍学后,仍坚持自学数学课程;伤寒病好后,坚定攻读数学的信念等。
【答案】①因家计困难辍学后,依然坚持自学数学课程;②身落残疾后,更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③“文革”期间,坚持推广“双法”。
(4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作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科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所谓“外在原因”是指华罗庚投入数学研究的具体的外部环境。
比如因为伤寒病留下了残疾,使华罗庚更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后来,被清华大学的熊庆来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等。
【答案】①因病左腿落下了残疾,让他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③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这激励了他;④当时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现状,坚定了他为祖国的数学作贡献的信念。
(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2016·南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
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
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
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
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
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
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扎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
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
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
《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
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
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
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