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召开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今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指南,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在公元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给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截至到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703所,其中(独立学校300所,其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403所),其在校生生人数和招生规律在全国高等院校里面在校生人数和招生规模已经超过了5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我国的现代话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贡献,所在如何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创新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出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工作是贯穿国家和党的一切工作。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第三,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第四,进一步提升和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最后,创造性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二、协调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协调是中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宏观布局,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处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比如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等问题,不断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政教育由他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环境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基于以上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理论,正确的处理思政教育和党和国家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进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围绕“创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准确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
1.创新发展是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还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2.协调发展是方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着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绿色发展是方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着力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目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决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思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着辩证关系。
首先,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强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
而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内涵。
例如,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发展是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共享发展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都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
其次,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社会矛盾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创新驱动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开放合作战略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指导,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然而,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具体的操作路径和调整方式还需要根据国情实际进行创新和探索。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适应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内涵,通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然而,新发展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关系作者:张建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了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
作为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核心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有机统一体,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行动指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供给。
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领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的表达形式:理论创新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1] (P284)历史的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发展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新起点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
这个新起点的基本特点,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2]我们面临着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机遇,出现了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产生了过去没有遇到的新问题。
如何面对新机遇、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变革思想观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说过去“老祖宗”没有说的新话。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 (P289-290)。
“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新话语,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哲学原理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哲学原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化解经济发展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①“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亮点,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是党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因此,深入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当下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问题导向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②即是说一个理念的实现程度主要是取决于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五大发展理念”能在当下中国实现,因为其既符合个人又符合国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叠加,“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现实问题顺势而出。
(一)创新发展理念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大的困境。
面对经济增速减缓的发展现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国经济增速至少要达到6.5%。
”③要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问题和实现2020年的目标就必须以创新为先导。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是各要素的简单重组、拼凑,而是突出一种创造性。
当代创新的主体绝非局限于科学家个人,也包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论断,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
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内在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内在关系作者:赵海萍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分析阐述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中不能将五个发展理念割裂开来,更不能顾此失彼,要将其统一于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内涵;内在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对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五个发展理念,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体现着科学的辩证思维,只有深刻把握其内涵,使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落到发展的实处,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创新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的眼光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想要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必须将创新放在发展的首位。
创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对唯物辩证法事物永恒发展原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理解和运用。
这就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中心位置,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而言,有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取得很多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强调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进行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使其健康发展,这样就会逐步实现协调发展,消除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提升综合能力,将协调发展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以及经济和谐有序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一、全面理解完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的新理念,所谓“五位一体”就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发展目标,关键是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后置未来的发展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所以说,只有把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学习好了,领会到家了,才有可能制定好各地区、各部门,十三五的发展纲要。
制定好发展纲要之后,我们要把发展的新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各项现实的具体工作中去。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提高全体人民对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创新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新的五位一体概念实质性的内涵。
新的发展理念摆在第一位的是创新的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文件号召,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领域的创新,要让创新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里边我们有一定的创新,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有一点点创新就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创新的边际效益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地递减的。
现在,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靠简单的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简单地靠复制型的创新,简单的靠引进、消化、吸收型的创新,已经非常不够了。
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过去我们讲,中国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就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就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技术创新我们跨越,很顺利地的跨越一些门槛,但是在引进别人的技术的时候,我们要让渡我们的市场,所以说我们中国过去用的是市场换技术这样的一个思路。
但是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们用市场换来了一些技术,但是我们没有换来最新的技术,市场只能换来三流的技术或者二流的技术。
一流的技术根本就换不来。
所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和一些小的国家不一样,技术如果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那我们就非常的受制于人。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2015-12-24 人民日报任理轩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
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
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
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
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
”“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发展规律间的关系
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发展规律间的关系作者:李景景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正契合了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发展规律,“创新”、“协调”引导经济规律的科学性发展,“绿色”引导自然规律的持续性发展,“开放”、“共享”引导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作者简介:李景景、女、1990.5、河南、汉、宁波大学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五大发展理念自从被提出之后就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正好契合了三大发展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一、“创新”、“协调”引导经济规律的科学性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体现遵循经济规律的重要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具体化,其中“创新”“协调”体现了经济规律的科学性发展。
(1)“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世界发展到今天,两次工业革命所提出的动能已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潜能已趋于消退。
传统的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模式在当下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唯有改革,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激活市场原有的活力,培育引领新常态的新动能。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内涵与联系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是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深刻变革”内涵体现在哪?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旦 “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一国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强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变迁,出现所谓的“创造性破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本质。
此次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位置,势必会引起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变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急需一次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同样,理论、制度、文化创新,也将是一场建立“中国叙事”的变革。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农村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唯GDP时代,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背后,是软实力的相对不足,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足,还是人们环保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都要求国家调适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执政目标和努力方向,而生态美好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的崭新认知里,生态是否美好、能否尽享绿色,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从哲学和科学的视角认识五大发展理念
从哲学和科学的视角认识五大发展理念董恒宇*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和实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在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保、环保等切身利益问题上的诉求和期盼,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体现了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的交融。
五大发展理念提炼和总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
五大发展理念各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他在2016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要充分考虑明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努力抓住机遇,从容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这里所提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多种科学思维方式、辩证法均上升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层面。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和科学背景“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①实际上,“只有那种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最充分适应本世纪全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哲*①董恒宇,民盟中央常委、内蒙古区委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211页。
*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
时代变了,哲学体系自然也随着变化。
既然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结晶,是文化的活生生的灵魂,那么也迟早总有一天不仅从内部即内容上,而且从外部即形式上触及和影响当代现实世界。
现在哲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而世界则成为哲学的世界”①。
20世纪科学最具革命性意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崭新的时空观和质能关系,而量子力学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1. 引言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一种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指导理念来引领未来的发展。
而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的发展方针,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指南,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和包容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其辩证关系,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要概念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2.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以下将对其基本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2.1 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
创新是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在新时代,中国需要不断创新,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推动科技创新的突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2.2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各领域、各地区、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中国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新发展理念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2.3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绿色发展写入国家宪法的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新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环保、资源节约成为主旋律,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2.4 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各国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全面开放的历史转变。
新发展理念要求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5 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是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新发展理念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
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新发展理念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促进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进口生产总值的双循环机制。
在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稳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应对复杂局面的当务之急。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共享发展、开放发展。
其中,绿色发展倡导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鼓励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共享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开放发展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的提升,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注重创新驱动和提升生产力水平,注重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注重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只有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格局的目标。
辩证关系的认识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新发展理念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和要求。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与内涵
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发展理念是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点:从当前世界形势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战略优势的抉择。
当今世界,尽管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因此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它有共性但更具特色,因此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第二点: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大难题。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新路径。
因此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能更好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三点: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我们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二.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方面,有以下几点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方面:在市委党校唐钰岚老师的课上,唐老师给我们举了例子,比如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国人对iPhone的疯狂追求,还有就是我们国家造不出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等,这些表明我们创新能力、自主知识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发展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发展目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立德树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从本质上看: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德智体美劳五个要素在目标定位上,就是“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这“五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充分结合了人的精神和身体成长需要,有机统一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深化。
从内容要求来看:
1、加强德育,就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加强智育,就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3、加强体育,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4、加强美育,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5、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五大理念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大系统。
其中,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为其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协调和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和外在支撑,将促进其他发展更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共享性;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其他发展的基础;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其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深入学习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让创新贯穿各方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动力转换迫在眉睫。
创新不仅能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益,还能够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促进传统要素主导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恒久的内生动力。
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因此,创新发展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具有竞争性。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支撑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综合论述题
+6综合论述题1、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
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
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平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实践创新越发展就越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就是在互动的作用机制中共同前进的。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一对矛盾,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动力和深刻根源,理论创新作为实践创新经验的观念升华和理论再现,又是进一步的实践创新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面,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并不意味着理论创新先于一切实践创新而独立存在,理论创新本身是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结构
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结构作者:彭冰冰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6年第4期彭冰冰提要:“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一发展理念在其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解决的是“何为发展”的问题。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本质上是统筹兼顾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从总体上指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解决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共享发展具有价值论的意蕴,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解决的是“发展为谁”的问题。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内在逻辑结构作者彭冰冰,男,嘉兴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嘉兴314001)。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发展理念都曾经提出过,但其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首次。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理论上的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一发展理念在其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发展动力上,突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发展思路上,强调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发展条件上,明确了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了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在发展目标上,揭示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结构作初步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围绕创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准确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
创新发展是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还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协调发展是方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着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方向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着力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目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决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实现绿色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来说,就是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就十三五期间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来说,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放发展是战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经验。
开放发展着重要解决
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面临未来发展的挑战仍十分严峻。
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因此,十三五期间,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发展是归宿
共享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
因此,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实现共享发展,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就当前来说,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共享不仅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
就国际范围内促进共享发展而言,就是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科学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