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集体备课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的几何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运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解释运动的概念。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小车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变化,以及小球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备课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学法指

观察法、实验法
单元知
识树。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运动》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推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能够利用参照物推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打算】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商量答复。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推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6.学生相互商量,并根据经验做出答复。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答复下列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究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屡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答复下列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商量并作出汇报。

三、深刻研讨,建构认识。

1.推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推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以及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让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3.运动和力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等。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并进行解答。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体运动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加速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学习认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1.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引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介绍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观察车辆在直路上行驶、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并讨论运动方式是属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往返运动。

4.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挑选一组例子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猜测该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并解释原因。

5.概念总结:归纳总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6.巩固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课堂小结: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学方法:1.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运动。

2.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准确性。

2.练习册:检查学生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1.观察场所变化: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公园等场所,让他们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分类总结。

2.设计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组实验,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资源:1.图片和小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题。

3.实验材料:用于扩展活动中的自行设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运动和位置》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运动和位置》

课题三下《物体的运动》单元--《1.运动和位置》
内容结构

整合技术
的教学内
容分析
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
二、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三、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四、科学探究目标
五、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六、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七、科学态度目标
八、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九、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十、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十一、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技术与工程
地球与宇
宙科学
物质科学物体的运动
生命科学
运动和位置。

淮安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淮安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淮安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是淮安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定义、物体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运动的概念和运动形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的定义,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的定义,不同运动形式的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掌握运动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跑步、跳跃、滑动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跑步、跳跃、滑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个实例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运动形式的理解。

如“哪个实例是直线运动?哪个实例是曲线运动?”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如果我们坐在火车上,火车是我们的参照物,那么火车上的我们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等,激发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的定义、不同运动形式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单元目标1.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2.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3.列举并描述生活中长剑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4.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5.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

对于天气的研究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

研究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按照物体轨迹举行分类。

使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使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率的大小。

四、教学建议1.了解物体运动的相关背景知识。

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来分,可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分,可分成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按物体运动形态来分,可分成平动和转动。

2.理解“建模”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实体模型和心智模型的异同?原型和模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怎样建模?怎样评价和使用模型?3.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

本单元的研究依托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即教师务必提供有布局的材料,组织全员参与的实践举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

反对脱离材料、脱离实践的讲解。

科学名词的记忆是次要的,首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厚实多彩的实践举动。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3. 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4. 理解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5.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概念理解。

2.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能力。

3. 对于曲线运动的理解和观察技能。

四、教学准备:1. 平滑的桌面、地板或走廊作为观察和测量的场地。

2. 尺子或自制标尺、计时器。

3. 一些小物件,如小球、玩具车等。

4. 制作好的教学示意图、课件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简单的教学示意图,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关于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如:你见过什么物体在运动吗?物体在运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静止与运动的区分。

通过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是静止的,哪些是在运动的,帮助他们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2.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老师可以用一条笔直的线和一条弯曲的线带来的纸带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间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老师可以用一个计时器和一条直线跑道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老师在同样时间内跑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30分钟)1. 观察物体的运动。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些小物件,如小球或玩具车,并放在桌面上。

他们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记录下来。

2. 测量速度。

学生用尺子或自制的标尺来测量物体在几秒内的位移,并用计时器测量时间。

然后他们计算速度,即位移除以时间,并填写实验表格。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概述1. 单元主题:我们周围的物体2. 单元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式,了解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共包括4个小节,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

2. 教材结构:每个小节都包括探究活动、思考与交流、小结三个部分。

3. 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以学生身边的物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式,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物体,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学习难点:学生对于物体的形状、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物体的特征。

(2)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等概念。

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 使用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形状、运动等特征。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于物体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六、备课安排1. 课时分配:本单元共需4个课时。

2. 备课内容:(1) 梳理单元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

(2) 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具模型。

2021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备课

2021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备课

《运动与力》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本课探究方向。

“材料包”提示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容易获得,方便携带的材料,为课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尝试用推、拉等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活动再结合生活经验的方式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进一步感受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能够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力作用于物体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做过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新苏教版2021-2022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新苏教版2021-2022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
2、特别说明:在这里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学生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物,就做出了旋转的运动形式。
将电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滚动的运动形式。
用风车做出旋转的运动形式。
6、教师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
活动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看他们一样的路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快,谁用的时间长,谁的速度就慢。
3、什么是速度?
出示课本20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仔细读一读,想一想速度的概念。
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教师讲解:这里的单位时间,一般是指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
3、教师引导: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运动的物体。
4、教师出示课本1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
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
活动二:判断物体的运动
出示课本15页下面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辆汽车相对于两位小朋友的位置。
活动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第一课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

2. 讲解直线运动的特点,例如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3. 讲解曲线运动的特点,例如物体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径运动。

4. 练习: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判断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力量和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力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明白力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教学内容:力量和物体的运动。

- 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新课,介绍力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讲解力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力量可以使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4. 练习:通过实验观察力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三课时: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匀速直线运动。

- 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新课,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例如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4. 练习:观察不同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记录其移动距离。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课时:加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明白力量对加速直线运动的影响。

- 教学内容:加速直线运动。

- 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新课,介绍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讲解力量对加速直线运动的影响,例如力量可以改变物体的加速度。

4. 练习:通过实验观察力量对加速直线运动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五课时:弹簧的伸缩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的伸缩运动,掌握弹簧的特点和应用。

- 教学内容:弹簧的伸缩运动。

- 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

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集合第一课: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 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复学到的内容。

第二课:物体的直线运动- 目标:了解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直线运动。

- 教学重点: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直线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否是直线运动,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直线运动的特点,并复学到的内容。

第三课:物体的曲线运动- 目标:了解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体的曲线运动。

- 教学重点: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曲线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给出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判断它们是否是曲线运动,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归纳物体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复学到的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物体的运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物体的运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2.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3.通过实验感性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规律2.难点:通过实验感性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板书、教案、实验器材、实验用品等。

2.学生准备:各类实验器材特别是小车、木块、发条拨测表……等。

四、教学过程1.讲解(1)概念讲解通过讲解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规律,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实验目标通过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介绍,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目标及的重点内容。

2.实验部分(1)实验方法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2~3人组成。

②每组选一个试验员,负责实验操作。

③对实验的数据进行记录与整理。

④带上x口罩进行实验,相应安保措施要落实。

(2)实验过程①实验现场通过现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神秘的物体运动规律,学习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规律的变化。

②数据记录每个小组的试验员负责记录下小车的运动规律,不同的小车选手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以每个小组的数据应该是不同的。

试验数据要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后续的讲解、讨论内容。

3.板书讲解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如下):物体的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惯性、力和反作用力、速度、加速度;引导学生根据现场经验,归纳出物体运动规律最直观的规律是惯性。

4.归纳讨论(1)小组展示结果每组小选手需要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数据记录,并在归纳讨论中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规律等。

(2)学生讨论让每个小组汇报某组小选手涉及的数据,结合板书讲解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培养其探索的能力。

5.总结通过教师的梳理,归纳出学习的经验与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1)复习对老式、最直接的学习方式,进行归纳,包括神秘物体运动规律及其实验方法、目标、过程、结果等。

(2)总结通过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既享受到学习的过程,同时能够扩宽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探究精神,同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研讨记录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集体备课研讨记录「篇一」教学反思: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设想出多种使小球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4、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及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5、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方案基于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侧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1、材料准备:因为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各种各样的力可以让小球动起来,因此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研究到的内容,包括风力、磁力、引力、拉力、弹力、浮力等,我和学生准备了:乒乓球、小铁球、细线、大头针、一块硬纸板、皮筋、扇子、杯子、水、磁铁等。

课堂上孩子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包括吹、拉、推、扇、压进水里让乒乓球球自己浮上来、弹从斜面上下滑等,学生充分地理解了各种各样的力可以让静止的小球动起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设计:(根据自己课参考写一写)这一教学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用学生平时爱玩的小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一环节又分为三部分:第一,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设计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不过多地限制学生,放开教师的束缚让学生自由探究获得知识,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学生能成功的完成实验,但表述实验过程却不理想,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指导、梳理学生的语言,如“我们的方法是:先让小球静止不动,然后再”,这样指导,学生不但能成功的做,还能明晰的说。

《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

《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

《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单元教案-2021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 掌握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不同形式。

3. 能够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运动?-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 物体的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路径移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移动。

- 往复运动:物体在两个位置间往返移动。

3. 物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运动的速度可以快、慢、匀速或变速。

- 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往复。

- 运动的方向可以是前进、后退或往复。

- 运动可以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

- 运动可以受到阻力的影响而减速或停止。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思考。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有哪些形式?”等。

2. 知识讲解- 介绍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 分别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并进行分类和描述。

3. 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具体的物体运动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运动案例。

-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速度、轨迹、方向等方面的变化。

5. 实践操作- 让学生设计一组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变化。

-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6. 拓展应用-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物体在一个点上停止?”、“如何使物体的速度加快?”等。

-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

7.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物体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改变位置的过程。

- 掌握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物体的直线运动-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和例子。

- 教学安排: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直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特点和例子。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第二课:物体的曲线运动- 教学内容:曲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和例子。

- 教学安排: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曲线运动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曲线运动的特点。

-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特点和例子。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

第三课:观察物体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 教学安排: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

-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程度、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发展情况。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其他类型的物体运动,如旋转运动和往复运动。

- 鼓励学生设计和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更多规律和特点。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物体的运动》四年级下册,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材。

- 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等。

- 评价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物体的运动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

并作简单记录。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

《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

2、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6、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2、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4、教育学生关心新科技产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

科学知识
1、观察、记录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

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4、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单元课时安排:
9、静止和运动1课时
10、距离和时间1课时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课时
12、物体的运动方式1课时
13、动物的运动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