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孟子三章笔记整理
《孟子》三章笔记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重点字词解释: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4.文本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民贵君轻
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 离娄上
孟子说: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也。”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译文: 译文:
孟子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可是 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 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27《孟子》五章
二十七、《孟子》五章【学习要点提示】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于论辩的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里选取的是该书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五段经典语录。
【相关网址链接】《孟子》《孟子》读解中国孟子中国孟子网【作家作品汇评】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纵横为贤。
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
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题目高一孟子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作文题目高一孟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孟子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孟子。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孟子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思想真是太棒了!他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应该以百姓为重,国君应该为百姓服务,而不是靠剥削和压榨来统治。
我觉得他说得真有道理,要是所有国家都这样做,世界就太太太太太太好了!孟子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其次,国君最不重要。
从前有很多国君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专门压榨百姓,做一些坏事。
可是孟子告诉我们,这是完全错误的,国君应该像个公仆一样为百姓服务,而不是像国王那样统治百姓。
还有,孟子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正直无疚,仁但无勇"了。
这句话说得真好,正直就是说要诚实正直,不做亏心事;无疚就是说要保持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
至于"仁但无勇",就是说做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连勇气也没有,遇到困难就退缩了,那可不行!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善良,还要有勇气坚持信念,不怕困难。
孟子的这些思想多有哲理啊!不但对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连现在看来,也依然充满智慧。
孟子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也就是说,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他同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身制定教学方案。
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超前和睿智!孟子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他到处游说列国君主实行"仁政",可惜大部分都碰了钉子。
不过,他从不气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普及自己的思想。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伴你学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伴你学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对民贵君轻的理解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曾一度被请出孔庙,其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当初总结过的一条为政原则。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字面上翻译就是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社稷其次,君王最轻。
所以想要成为天子,拥有天下则必须得到百姓的拥戴,想要成为诸侯则需要得到天子的认可,而如果能够得到诸侯的认可则可以成为大夫。
朱元璋认为这段话有挑战君权的意思,所以不承认孟子在孔门的地位。
但其实,朱元璋误解了这段话,而且不光朱元璋误解了这段话,近代很多的人都没有理解其中内涵。
比如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观念传入我国,很多人便找来孟子这段话,说民主制度不是近代西方人发明的,我们中国人两千年前的孟子就已经在倡导“民贵君轻”了。
这种民族自信固然可贵,但只要结合历史来看,便会发现其实孟子的意思与西式民主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孟子为什么要提出“民贵”?要知道在以农业为根基的古老中国,粮食生产、军力建设全都依靠人力,所以人口的多少很大程度上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
纵观历史,天下的姓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变更一次,例如汉代是刘氏天下,唐代是李氏天下,到了宋代之后,诸如拓跋、完颜、爱新觉罗等等外族也曾统治过汉人的中原地区。
所以,所谓政权其实是假的,百姓拥护便有政权,失去了百姓的政权很快就会颠覆。
这是绝对的历史真理,是至高的政治原则。
而其次的“社稷”则是农业文明特有的精神信仰。
上古时期,中原洪水泛滥,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的灾害都跑到地势较高的土地上居住。
所以当时的人们对土地有着一种依赖性的信仰,于是便用“社”来代表土地神。
而中原地势封闭,农业种植是人们生存之根本,所以人们便用“稷”来代表谷神。
家族有家族的社稷,国家有国家的社稷,一个国家的君王可以更换,一个家族的管理者也可以更换,但只要社稷在,家国就还是那个家国。
而在这三者之中,君王是最没有价值的,因为一旦失去了前两项,再尊贵的君王,也很快就会倒台下去。
国学经典导论02-08 孟子思想:民贵君轻
02-08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八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
翻开《孟子》一书,扑面而来的是强烈、鲜明的民主意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孟子》全书。
孟子思想中最可贵的价值就是他振聋发聩的民主呐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它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最响亮的民主呼声。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关系重大,人民是组成国家的重要因素,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他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说,在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的关系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主最后。
如果君主危害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君主可以更换。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和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天下,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关键要争取民心。
统治者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就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的权利。
只有爱民、保民,才不会丢掉统治地位。
如果君主无道,只图自己享受,不顾人民死活,就无异于“率兽而食人”,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后来又被儒家学派的另一大师荀子发挥说:“天之立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又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出发,孟子猛烈抨击残暴的统治者鱼肉百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言论迸发出一种愤怒的犀利!明朱元璋对孟子本来颇有好感,但当他读到“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章时,便勃然大怒,认为这些话“非人臣所宜言”。
文言文:《邹孟轲之母也》原文译文
【导语】孟轲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地位仅次于孔⼦,与孔⼦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下⾯是⽆忧考分享的⽂⾔⽂:《邹孟轲之母也》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邹孟轲之母也》原⽂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此⾮吾所以居处⼦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炫卖之事。
孟母⼜⽈:“此⾮吾所以居处⼦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揖让进退。
孟母⽈:“真可以居吾⼦矣。
”遂居之。
及孟⼦长,学六艺,卒成⼤儒之名。
君⼦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之少也,既学⽽归,孟母⽅绩,问⽈:“学何所⾄矣?”孟⼦⽈:“⾃若也。
”孟母以⼑断其织。
孟⼦惧⽽问其故,孟母⽈:“⼦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学以⽴名,问则⼴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废之,是不免于厮役,⽽⽆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中道废⽽不为,宁能⾐其夫⼦,⽽长不乏粮⾷哉!⼥则废其所⾷,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惧,旦⼣勤学不息,师事⼦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谓孟母知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既娶,将⼊私室,其妇袒⽽在内,孟⼦不悦,遂去不⼊。
妇辞孟母⽽求去,⽈:“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夫⼦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母。
于是孟母召孟⼦⽽谓之⽈:“夫礼,将⼊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也;将⼊户,视必下,恐见⼈过也。
今⼦不察于礼,⽽责礼于⼈,不亦远乎!”孟⼦谢,遂留其妇。
君⼦谓孟母知礼,⽽明于姑母之道。
【译⽂】 (鲁国)邹⾢⼈孟轲的母亲,⼈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
(因此)孟⼦⼩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不该是我带着孩⼦住的地⽅啊!”于是(带着孟⼦)离开了这⾥,迁住在了(⼀个)集市的旁边,孟⼦(⼜)学玩起了*猾商⼈夸⼝买卖那⼀类的事。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谁的思想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
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贵君轻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孟子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民贵君轻出自哪里
民贵君轻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
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
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
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表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人。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
一、单向选择题 ……… 1 二、多项选择题
课程代码:04729 大学语文课程自学辅导材料●配套教材:《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陶型传●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版次:2006年版●适应层次:本科内部教学使用目录第一部分自学指导见教材中的自学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单向选择题 (1)二、多项选择题 (28)三、词语解释题 (49)四、简析题 (53)五、作文题 (79)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一、单向选择题 (81)二、多项选择题 (83)三、词语解释题 (84)四、简析题 (88)第一部分自学指导见教材中的自学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单向选择题1.战国时期提出“民贵君轻”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2.《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
A.杂文B.驳论文C.讲话D.文艺专论3.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庄子用“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6.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
A. 《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7.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 )。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普适理念C.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8.下列作家,提出“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学主张的是( )。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9.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二)仁政: 二 仁政 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 教民两个方 养民、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 面。
.1养民: 养民 一要制民之产, 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 (《孟子 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 滕文公上》 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 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 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必自经界始。”(《孟子 滕文公上》)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人性当是善的。 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其有四体也。”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教民 他屡屡说: 谨庠序之教,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民贵君轻考研政治题
题目: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回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当今社会,“民贵君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尊重人民意愿,关注人民需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民贵君轻”思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公平分配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再次,“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因此,应当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最后,“民贵君轻”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综上所述,“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民的核心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齐宣王和孟子思想你赞同谁的观点作文
齐宣王和孟子思想你赞同谁的观点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老师要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给你们,题目是"齐宣王和孟子,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题目吧。
齐宣王和孟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古代人物。
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孟子则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齐宣王的想法是:"与其修桥补路让百姓受益,不如建造宫殿池沼供我们欣赏。
因为百姓受益后就会安于现状,而不再努力。
"可以看出,齐宣王主张统治者奢靡挥霍,压榨百姓,让他们永远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样他们就只能拼命工作。
另一方面,孟子则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老百姓是最宝贵的,国家其次,君王是最不重要的。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关心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那么,你们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是残暴压榨的齐宣王,还是仁慈关怀的孟子呢?我个人当然是更赞同孟子的观点啦!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是人民,如果人民过得不好,国家就会衰弱。
作为统治者,应该像孟子说的那样,把民生放在首位,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可是,齐宣王的想法真是太坏了!他竟然想压榨百姓,让大家永远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太残忍了!如果国王都这么想,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多么痛苦啊。
国王应该像一个好父亲一样,关爱和保护人民,而不是虐待他们。
再说,如果人民过得太穷,连温饱都成问题,他们怎么有精力去工作呢?相反,如果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会更高,这样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更好。
所以,我坚决拥护孟子的主张,认为国家要以民为本,关心民生,让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康,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你们呢?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孟子的观点很有道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思想吧,将来做个对人民负责任的好公民!篇2题目:《齐宣王和孟子思想你赞同谁的观点》先说说齐宣王吧,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宣王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要多开疆拓土,不断扩张领土。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基本信息[成语词条]民贵君轻[成语发音]mín guì jūn qīng[成语释疑]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这是民本思想。
出处1.原文(孟子对梁惠王问)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