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11页)
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思考
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思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耕地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焦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思考。
首先,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由于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等原因,耕地面临着持续减少的局面。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限制非农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加强监管。
同时,农业从业者也应加强对耕地的管理,遵循合理耕作制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对耕地的损害。
其次,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农膜的禁用等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应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此外,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减少对耕地的压力。
通过应用可追溯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需要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益。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方面资源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思考还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因此,政府和农业从业者应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升农民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工作研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农业是固国之本,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农业既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为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积极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国意义重大。
XX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山地农业是XX农业的主要形态,分析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制约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对提高XX农民的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具有重大意义。
1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分析1.1立足土地资源立体分布现状,走山地高效立体农业之路XX属于典型的山区省份,海拔最高点2900.60米,海拔最低点147.80米,耕地自然坡度多在15-25度之间,两千多米的海拔落使得立体农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在地形的影响下,气候立体垂直差异特点明显,生物多样、气候多样等特征为发展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充分发挥XX立体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发展,是XX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
1.2合理开发生态脆弱区,走山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环境保护是XX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属于用地范围最大的产业,其发展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XX耕地坡度大于25度的占19.85%,耕层小于15厘米的占40.40%,土质不良的占33.20%,对全省的这部分生态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进行合理开发,既保障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实现“山下蔬菜苗木,山上果园畜牧”是XX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现有的经验表明,就XX省目前生态总体情况而言,只要适当开发利用生态脆弱区,就既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又能够缓解生态压力,甚至是保护生态环境。
1.3立足XX特色农产品种类优势,走山地品牌农业之路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就了XX农产品优质要素含量丰富、生态安全、品质好的特质。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的依靠。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失,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主要探讨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住房建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农地减少不仅影响种植规模,还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难题。
对策: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加强土地执法力度,遏制乱占、乱用土地的行为。
其次,加大农地整治力度。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农田利用率,优化农田布局,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此外,应推行农作物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农田轮作,降低土壤消耗,提高土壤肥力。
二、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面临着耕作技术陈旧、种质资源贫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质量的提升。
对策: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政府应创造条件,增加科研经费,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多关注农业科研,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策:加强质量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抽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鼓励农民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农村人口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农田无人耕种,农产品生产逐渐减少。
对策:推动农村振兴。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技术人员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
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它与地貌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条件,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地貌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平原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平原地貌是指相对平坦、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稳定、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平原地貌下的农业发展优势明显,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裕,气候温润,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地理条件优越,让平原地区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如长江、黄河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
然而,在平原地貌下,由于地面平坦,水分流动性强,导致水分排放不易,造成地面积水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加之汽车、工厂、农业灌溉等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使一些平原地区的水源问题日益突显,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成为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山地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山地地貌是指地势高低,地形复杂,地面起伏剧烈的地区。
我国山地地貌占总国土面积的70%以上,山地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而易见。
山区地貌下自然环境条件复杂,调节能力较差,同时灾害损失难以承受,因此,农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困难。
山地地貌下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且地形复杂、土质较差、蓄水面积小,如采用区域式开垦,人力、财力、物力都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山地区的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另外,山地地貌下的气候条件不同,可适宜的农作物种植也有所差异。
例如,沿海各地相对适宜水稻、草莓、海鲜等的种植,而长江流域适宜水稻、果树、多种蔬菜的种植,而西南高原地区适宜蔬菜、水果及医食药材等。
三、荒漠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荒漠地貌是指极端干燥、几乎无人居住或植被生长的地区,该地区气候炎热、缺少水源、土地不肥沃,垂直气温梯度大,风向多变,常常吹起大量的沙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荒漠地貌下农业发展几乎不可能。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章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资源状况
解放初期我国耕地15亿亩,4.5亿人,人均3.3亩; 目前我国耕地14.3亿亩,12.3亿人,人均1.17亿亩。
15
10
耕地面积(亿
亩)
5
0 耕地面积 人口
人均面积
解放初期 目前
建国以来,垦荒扩大耕面积6 亿亩,但耕总量在减少,随着人口 的剧增,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二、农村劳力和农机动力装备情况 2.农机动力装备情况 近50年来,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机动力装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我国已建成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到各类农机具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一整 套从农机管理到科研、技术推广、试验鉴定、人才培养、产品销售、机器维修、安全监理等专业的农机 管理和服务机构;从事农机制造、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队伍多达200多万人。
第二章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节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市场连续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之国际市场不畅,农民卖粮难已成为国家关
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使农民对种粮产生一种危机感,甚至在不少重要领导同志思想中,也盲目认为中 国的粮食问题已出现过剩,应该引导农民种一些市场好、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如吉林省2000年压缩2000 万亩玉米改种大豆,黑龙江也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等)。
第二章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资源状况
现在我国的人均耕地不到1.17亩,仅为世界平均的1/4,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澳大利亚的 1/34。
40
30
人均耕地 (亩)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加大农业投入、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来解决。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政府政策引导、农民意识提升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键词】农业发展、问题、对策、土地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农民收入、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现代化、政府政策引导、农民意识提升1. 引言1.1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生存的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生活水平。
农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还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农业生产影响着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因此农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农业还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及对策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也导致了土地的碎片化和浪费,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 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 加强土地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 田 基础 设 施 建 设 项 目 , 一般每亩投资 1 0 0 0 -2 0 0 0元 , 每 个 项 目资 金 只 够 安排 一 个 中 心 片 项 目建 设 需 要 . 其余作为辐射区 , 无 法 完善 设 施 建 设 。结 果 造成 同一 地 区 每 年 争取 不 同部 门 的 建 设项 目, 重复 建设 , 导 致投 资 混 乱 。由 于 原材 料 价 格 上 涨 , 用 工 工 资 不断 提 高 , 加 上 山 区地 形复杂 . 单 位 投 资 额度 调 整 跟 不 上 , 工 程 质 量难 以 保 证 。 4 . 建后 管理 . 有待 加 强 项 目建 成 后 , 大 部 分 村 有 专 人 管 理 或 每 年 组 织 村 民 义 务 整 修 。但 仍有 部分 村 因管 理 不到
二、 存 在 问题
目前 的 农 田基 础 设施 建 设 仅 是 个 良好 的 开 端 ,但 在 实 际 建 设 中还 存 在 以 下 4方 面 的 问
农业地质浅析
农业地质浅析一、农业地质所谓“农业地质”是:研究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学科.(一)开展农业地质研究的目的1、为大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划提供科学基础依据;2、为提高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提供地质科学基础依据和矿物岩石应用材料;3、使地学与农学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大农业生产不断向纵深发展,为"科技兴农"增砖添瓦;(二)开展农业地质的作用农业的基础是土壤,土壤的基础是地质大农业地质学是地质与大农业紧密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大农业生产的基础科学,研究大农业地质学不论是对近期的大农业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科技兴农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三)农业地质的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农业地质背景、国土资源的生态地球化学、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业社会经济现状、国土资源(含海洋、滩涂)的开发现状、区域地球化学和成矿区带地质地化等调查。
2.技术研究技术研究,包括调查方法与手段、质量保证体系与样品保存、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与实验检验、专题研究与区域重大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问题调研等。
3.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将资料与信息转变成数字地图,提升资料的应用范围、应用水平、应用层次,包括资源开发、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决策、农业区划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作物和名优土特产发展布局、食品安全、沿海滩涂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修复、非点源污染防治、地方病防治、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等。
二、研究进展(一)国外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国际农业地质工作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由过去只注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生态工作。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
(二)国内农业地质研究进展2001年,我国制订了《全国农业地质发展规划要点》,启动了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农业地质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农业地质调查面积覆盖了106万平方公里。
中国农业科技史话:对“土”的认识和土壤环境改造
中国农业科技史话:对“土”的认识和土壤环境改造推文第1442天大家好!我们3O平台将陆续整理李根蟠老师的文作,以缅怀农业先行者,激励后人感恩勇行。
李根蟠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编辑部主任、原主编,中国农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专业委员会原副会长。
因病于2019年8月16日15时05分在北京逝世。
本文长度3932字,建议阅读1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5方面:1、土宜论和土脉论: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我国最古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我国传统农学的精粹?2、从“耕-耰(yōu)-耨(nòu)”到“耕-耙-耢(lào)-压-锄”:黄河流域旱地耕作技术3、从“火耕水耨”到“耕-耙-耖-耘-耥”:北方精耕细作旱作农业;南方精耕细作水田体系4、惜粪如惜金、用粪如用药:肥料更多的则是来源于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5、代田、区田及其他:间隔深松虚实并存的耕作方法和理论、抗旱丰产耕作法【以下为正文】与气候不同,土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
01土宜论和土脉论春秋战国时代,“土宜”(或“地宜”)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
所谓“土宜之法”包括多层意思:一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种植不同的作物;二是在不同种类的土地上发展不同的生产项目;三是按全国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农业,即注意农业的地区性。
从此以后,因地制宜就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江西浮梁:一位农夫正在浇灌西瓜《尚书·禹贡》大禹平治水土后,把天下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类别、地势高下、植被物产各不相同,因而要交纳不同等级和内容的贡赋。
九州土壤共分10类:白壤、黑坟、白坟、斥、赤埴坟、涂泥、壤、坟垆、青黎、黄壤。
其中壤、坟、埴、垆等指土壤质地,白、黑、赤、青、黄等指土壤色泽,色泽也反映了质地。
“壤”一般指发生在黄土上的土壤和由它演变成的冲积土,土性和美。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社会的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当前重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或城市用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另一方面,农业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存在休耕地和农田撂荒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耕地资源,包括严格限制农田转用,加强土地整治和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加强对休耕地的回收和改造,保障农业用地稳定供应。
其次,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模式的持续推行,农牧产品供给过剩、小农户生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等现象比较常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强组织,集中生产,提高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的不足也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水平上,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质量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合作,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此外,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重视。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地理分析
乡村振兴规划地理分析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地理分析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以及产业结构,从而合理制定发展策略。
本文将从地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环境分析自然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对于乡村振兴规划来说十分重要。
自然环境的分析可以涵盖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方面。
例如,山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适宜发展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而平原地区温湿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规划乡村发展方向。
二、资源分布分析资源分布是决定乡村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通过资源分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合理的发展产业。
例如,某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可以发展渔业和水上旅游;而另一个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矿业和加工制造业。
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人口分布分析人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分布分析对于乡村规划至关重要。
通过人口分布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情况。
例如,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资源有限,需要引导人口外流或者提升乡村人口的发展能力;而一些西部山区的人口较少,需要采取措施吸引人口返乡创业。
人口分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四、交通网络分析交通网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通过交通网络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条件和交通便利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交通网络建设,拓展交通运输渠道,提升地区的交通便利度,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五、现有产业分析现有产业是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依托。
通过现有产业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
国土空间计划认识和思索江桂地质勘查技术所 8月2日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和政策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广袤国土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急速改变,在支撑经济总量迈入世界第二同时,因长久以来国土空间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而带来空间矛盾和冲突也日渐显现。
党十八大以来,伴随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完善空间计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十分迫切任务。
4月,陆昊部长在自然资源部党组会议上提出,要主动探索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计划体系建立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地质支撑。
加强区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条件评价和规律研究,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计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支撑。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水土污染、地质灾难、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展地、矿、山、水、林、田、湖、草、人等生命共同体调查研究。
7月,陕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统筹各类发展计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着手建立统一国土空间治理格局,关键目标是到年,基础建立国土空间计划体系,基础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计划编制,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关键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统一形成“一张底图”,二是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叠加各级各类计划结果,构建国土空间计划“一张图”。
计划期限为~2035年,中期目标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计划范围为省域全部国土空间。
工作任务共包含8大任务,即:落实国家和本省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资源开发保护,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国土综合整改和生态修复,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我院参与全省国土空间计划工作技术优势:1.农业地质调查结果突出,能够为全省农业空间及永久基础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基础支撑。
农业地质调查的核心是评价
农业地质调查的核心是评价农业地质调查的核心是评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化肥、农药、废弃物等对我国农村的土壤以及地下水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给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借鉴我国在国际地学界居于领先地位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启动了“覆盖中部农业主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的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亦即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
目前,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正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开展,并且已经取得初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是我国地质工作者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指示精神的成功尝试。
农业地质调查的概念得到了社会认同农业地质调查涉及与耕地、牧场、林场、养殖水体等相关的基础性调查内容,其“广义的”定义应该是:开展与农业相关的所有地质工作。
由于土壤从本质上讲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维系农作物生长之根本,从这一理念出发,本文阐述的只是相对“狭义的”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指:以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为调查对象、以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农林牧等地质环境为主要目的的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
这是一项基础性地质工作,而不是替代农业、环境、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项调查工作。
农业地质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测定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并查明其分布,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养殖物)—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以及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应对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建立我国重要农业区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等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地形复杂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貌、气候和水资源等方面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点是多山丘陵和高原地区,这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山间地势陡峭,地形复杂,使得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农田的开垦面临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在高山区,农业生产要面临陡坡地、岩石和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西南地区坡耕地的开垦和农地的整治改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有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多样,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云贵高原地区气温较低,气候凉爽,适宜发展高山农业和牧业。
而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独特,自然条件恶劣,冬寒夏热,极度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素。
然而,正是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玉米和高山蔬菜等能够适应苛刻环境的作物,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南地区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源,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尤其是横断山区的溪流和降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西南地区还有较多的水力资源,可供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水电站,提供农村电力供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自然灾害较为频发,这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地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同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干旱、水灾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因此,有效防灾减灾和农业保险的建设是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貌、气候和水资源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扰。
然而,西南地区也凭借其特有的自然条件,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创新,有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当前基层地勘单位建设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于当前基层地勘单位建设与发展的一点思考近年来,由于国际矿业市场复苏乏力,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内地质勘查投资大幅减少,地勘市场严重萎缩,国内地质勘查产能过剩突显,严重困扰着地勘单位的持续发展,再加上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地勘单位在项目运行、生产经营、供给与需求、工作效率、境外地质工作等方面压力进一步加大。
西北地勘院作为国有基层地勘单位,在当前新发展理念和新冠病毒的双重影响下,如何把握发展新机遇,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浅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与思考,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2013年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创新驱动,对地质勘查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相关投入随之减少。
地质勘查行业面临市场化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出现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缺乏,资源浪费严重、不同部门重复投资,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忽视科技创新、勘探技术与装备较为落后等问题。
但从产业发展来看,地质勘查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将发生重大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地质、地热地质等将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将加大力度;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农业地质、土地质量、地质灾害调查等将受到关注,民生地质领域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地质灾害防治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生态环境领域将对地质工作产生强劲需求,医学地质学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新形势下西北地勘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西北局紧紧围绕“六个不动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业布局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仇局长在202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立足主业,立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西北地勘院作为西北局地勘产业的主力军,必须聚焦主业、聚心主业、聚力主业,坚持地质立局、地质强局、地质富局不动摇这个基本原则,坚守主业,坚持开展地质勘查研究、服务和能力建设。
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上的发言参考范文(三篇)
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上的发言参考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上发言。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从事农业产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希望能在这次会议上与大家探讨和分享。
首先,我认为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失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发展,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
其次,我认为在农业产业的规划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是一个依赖农业科技进步的产业,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使科技创新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是产业链整合。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较为分散,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利益碎片化。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要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和终端销售环节的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我们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和农业保险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是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基础上。
我们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倡导绿色种植和农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们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药、兽药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最后,我认为在农业产业的规划中,需要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业地质概述及应用前景
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
前景, 它必将为经济 、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 出重要贡献。笔 者在汇总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农业地质进行 了概述和展望 ,
以期能引起农 业科技:作 者 的共 鸣。 E 1 国外农 业地 质概 况 11 国外 农业 地质 的起 源 与发 展 1 世纪 中叶 , 国学 者 . 9 德
疆吐鲁番葡萄, 河北沧州金丝小枣, 广西荔枝, 云南 、 河南 和 山东的烟草, 滇西和浙东的茶叶, 南宁的香蕉, 以及山东泰山 ( 东北麓)河北迁安 、 、 北京昌平 的板栗等等, 积累了大量数据 资料 , 总结了不少理论认识 , 取得了大批丰硕成果。利用这 些数据资料及其规律 , 寻找或发现 了许 多新的农林优势区, 扩大 了种植面积,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2 国内农业地质的现状 . 近年来 , 国家科技部 、 中国科学
21 国内农业地质起步与发展 2 世纪 5 — 0 . o 0 7 年代, 原地 质部相继开展了农 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与盐碱地改良, 农用 岩矿 的利用与开发, 环境地球化学 的研究与应用, 岩矿饲料 研制工作_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 2 J 一些地区结合土壤质量调 查 与评价, 进行了一些土壤背景值的测定。
应用实践 , 已取得一 些成果 。 目前这 一学 科 的研 究尽 管其 理
务——分别在乌克兰 、 俄罗斯等地区的农业区开展 了专门的 农业地质工作 , 从而使前苏联的农业地质工作有了比较快的 发展l5 2j l。西欧、 北美等主要开展了农、 林作物与地球化学元 素关系的研究 , 编制 了农业地球化学系列 图件。
流 与合 作 。 关键词 农 业地质 ; 现状 ; 前景展 望 中图分 类号 F2 . 332 文献标识 码
农业领域的发展瓶颈与对策建议
农业领域的发展瓶颈与对策建议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当前我国在农业领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问题。
本文将就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以及解决对策提出建议。
二、种植结构单一的挑战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普遍具有单一性,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上。
这导致了资源效益低下、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引导和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合理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作物种植。
加大新型经济作物推广力度,如果蔬产业、特色经济作物等,扩大多元化种植面积,并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品牌推广支持,确保农民能够有效地增加收入。
三、缺乏科技支持的尴尬我国农业领域普遍缺少高水平、前沿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这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农产品质量改进。
另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也导致了农民对科技创新的匮乏。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并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关键科学问题。
此外,还需要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他们对先进科技和创新成果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
四、市场监管体系薄弱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农产品流通中存在一些违规现象。
比如虚假标注、不合格食品等问题频发。
这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信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起有效可行的监管机制,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通过提高农业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水平,强化产品追溯制度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有序发展。
五、流域资源利用不平衡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流域资源利用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这对当地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采取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优先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11页)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思考姚华军颜世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现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新的任务。
今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一年,“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是《决定》赋予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这些均与农业地质工作密切相关,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更是对农业地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地质必将在改善农业土壤和水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细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选址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地质是现代地质工作主动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创新之举,也是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对农业地质工作将提出更高的需求。
一、农业地质发展现状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地质大调查项目实施以来,我国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调查工作更是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农业地质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农业地质调查面积覆盖了105万平方公里。
1、农业地质的概念及服务领域“农业地质”一词是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近年来“农业地质”的概念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现在的概念:研究农业生长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科学,但是当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业地质工作的概念又有所扩大,它广泛地涉及到农村、农业发展的多个领域。
农业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矿物岩石应用及土壤地质4个方面。
目前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以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为调查对象,以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农林牧等广义农业地质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
农业地质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测定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并查明其分布,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养殖物)→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以及相互作用,提出应对农业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建立我国重要农业区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政府宏观决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建设良好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地质环境、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应该用多学科综合的手段,服务范围不仅局限于上述工作,还要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
要服务的农业也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农业环境、农民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农业地质学是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土壤学、工程地质学、农学、环境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及与其相关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
2、国际农业地质发展现状国际农业地质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由过去只注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重视地质环境和地质生态工作。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
随着地球化学填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国际地科联(IUGS)全球地球化学工作组承担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欧洲26国正在执行这一计划。
2004年4月国际水文学与挪威地质调查局在奥斯陆的会议上提出了全球大流域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这些大计划的实施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局部地区的地质背景是受大构造单元或大流域所控制。
3、国内农业地质现状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地质工作主要在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化肥农药矿产勘查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撑。
20 世纪80~9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以地域名优特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品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矿物元素特别是各种微量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等,这些工作为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1年,我国制订了《全国农业地质发展规划要点》,启动了“覆盖中部农业主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的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4、新时期我国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获得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
这套数据系统地展示了我国重要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特征,为地学、农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以至生命学等各学科领域建立了大信息量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平台。
二是发现一批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及大面积土壤重金属异常等,并引起国家重视,最近国务院决定投入10亿元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就是农业地质调查生态地球化学预警的结果。
三是揭示了自工业化以来各种重金属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从我国西部(成都盆地)、中部(江汉平原)至东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
四是成为农业种植业区划和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
浙江省依据调查成果,对萧山地区农业因地施种,进行“北菜南移”。
同时在浙北地区发现富硒土壤2200平方公里,发展富硒农产品。
四川在成都地区依据地球化学图元素分布状况,趋利避害,实现无公害早熟梨、优质杏和蘑菇等种植。
山东省开展了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等名优特农产品农业地质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当地农业生产五是为评估土地环境及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提供质量指标。
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土地存在地球化学质量问题,并波及包括水体、大气及植被在内的整体生态环境。
江苏省南京地区依据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特点,进行土地等级划分和质量分析,向省政府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六是丰富了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
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为第四系沉积分层、分区及沉积环境演化、变迁等研究提供了新参数、新信息,使这方面研究形成更多新的生长点。
七是取得系列地球化学基准值(第一环境)。
系列基准值数据代表未受工业化影响的自然地质环境,将成为客观评价环境变化的尺度,具有永久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基础地质、土壤类型及资源分布的未受干扰的信息(见表1)。
表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第Ⅰ、Ⅱ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黄河下游潮土比较项目元素克拉克值(ppm)泰勒(1964)黄河下游潮土(ppm)本区土壤第Ⅰ环境样品(ppm)本区土壤第Ⅱ环境样品(ppm)Fe 47000 29000(河北)24932 27237 Mn 800 600 905.6011 822.1304 Cu 100 21.4 23.0442 24.2023 Pb 20 14.4 20.7118 22.5703 Zn 40 65.1 76.0963 78.1215 Ca 33900 52501(献县)37891 38126 Mg 19400 15210(献县)14531 17255 B 10 41.2 56.2085 57.3253 Se 0.0x 0.1215 0.1288 Hg 0.x 0.022 0.0200 0.0238 As x 12.94 8.4644 10.2008 N 300 740(河北)291 401P 1200 644 603 619K 24000 15750 16895 16892 Na 26400 10036(献县)16378 16046 Mo x 0.61(河北) 1.0604 0.974八是为能源资源潜力评价提供资料。
如华北平原地热资源评价、油气异常等,随着工作的广泛进行,预计这方面会取得更多的进展。
九是初步形成一套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和思路,有力地支持了工作的发展(如图1)。
十是培养了一批农业地质的专家学者,锻炼了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队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手段,在农业地质调查研究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的成果,保证了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农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1、农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1)农业地质需要适应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一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的发展趋势。
农业要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农业地质要为其发展找寻良好的生长环境或者为模拟其生长环境创造条件。
二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自然式”向“设施式”转变的发展趋势。
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一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农业地质要摸清“设施式”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绿色、精细、旅游等特色农业。
图1 黄河三角州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三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化学化”向“生物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
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农业地质要掌握农业环境现状,为生物化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地面”向“太空”扩展的发展趋势。
农业地质工作要向太空发展,发展月球农业地质、太空生态农业模拟等研究工作。
(2)农业地质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地质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战略决策,对农业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地学相关的诸多领域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方位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基础地学信息也将成为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
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工程选址、海洋开发,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乃至医疗卫生、旅游观光等诸多领域,迫切需要有效的地质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
总之,“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长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农业地质就是地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面,是一个创新之举。
(3)农业地质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地质自身的发展趋势——农业地质工作越来越转向重视农业地质背景的研究。
——农业地质工作非传统农用矿物岩石的利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土壤改良和作为肥料方面将进一步引起重视。
——更加注意总结和研究农业地质学理论和方法。
——土壤的研究工作与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结合越来越紧密,土壤地质在国内外农学界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