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上册《谁热得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谁热得快》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凯瑟琳·帕特森创作的孩子文学作品,讲述了一只小老鼠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衣服时的故事。

这部作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适合用于小学生的阅读和进修。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探讨穿衣服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激发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读完《谁热得快》,进行讨论,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寓意;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穿衣服的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穿衣服对保暖的作用;3.组织学生讨论环保认识,引导学生提出珍爱环境的具体行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谁热得快》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和主题;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穿衣服的保暖作用;4.环保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保认识,提出珍爱环境的具体行动;5.总结与展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展示学生的实验效果。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2.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3.评估学生在环保认识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角度和提出的行动计划。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自己的“穿衣服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手工制作,制作环保标语或小物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谁热得快》这个故事,还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和环保认识。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进修的乐趣,培养终身进修的认识和能力。

【新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谁热得快》【创新教案】

【新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谁热得快》【创新教案】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以“谁热得快”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

从上学期的科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对物体吸热能力的原因作假设性解释,并能根据假设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假设、实施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难点:教学受天气制约很大,天气晴朗时中午前后课堂效果最好。

评价任务1.能根据假设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板书:《谁热得快》)二、探究活动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4.教师总结方案:方案一:把黑白两种颜色的纸袋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受两个纸袋内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方案二:把黑白两种颜色的手套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方案三:把黑白两种颜色的锥形瓶插入温度计,用橡胶塞密封好,放在太阳底下,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5.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事实证据和数据。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谁热得快》教学设计-8页精选文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谁热得快》教学设计-8页精选文档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会使用简单仪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数据统计中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能力不同。

2.教材分析:本课以“谁热的快”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货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3.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深色物体吸热的现象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利用证据来证明则是一大难点。

因此我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上。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过程与方法: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能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道对比实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加实验,愿意合作交流,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采集数据进行证明。

.三、教与学策略分析1.教法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解释现象。

2.学法设计实验探究法四、教学环境和媒体设计1.教学环境安排:带多媒体的实验室(每个小组有上网条件)2.媒体设计:播放视频软件3.实验设计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本领实验方法一:【实验材料】温度计两支、黑纸袋、白纸袋【实验过程】(1)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必须一样)。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黑纸袋和白纸袋,同时放在阳光下。

(3)过一会儿,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黑纸袋内的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方法二:【实验材料】两个较大的平底烧瓶、黑色塑料袋、白色塑料袋、浆糊、橡皮塞、两支温度计。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比热容的概念介绍。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三、教学重点:1. 物质比热容的概念理解。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难点:1.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不同物质的小球、温度计、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概念: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4. 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规律。

7.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等。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回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概念。

2. 课堂讲解:讲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汇报交流:邀请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小组的见解。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讲解比热容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如建筑设计、能源管理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比热容原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微课程设计方案
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
该微课程旨在让学生课中观看视频片段,主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为主,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首先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带着问题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把所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冬天下过雪的路面上洒炉渣呢?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4.仔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动脑思考,总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四、学习任务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生活中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现象。
2.根据视频的做法与实验要求独立进行“谁热得快“实验。
3.能够记录实验数据,为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做好准备。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学生对于深色物体吸热的现象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利用证据来证明则是一大难点。因此我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上。
整节课的设计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扩大、更新,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一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可以模仿性的自主设计对比实验,进行了解谁热得快,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共享,这是本微课的重点。通过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与理解。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不同体积的玻璃瓶、热水、冷水、温度计。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操作指导书。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物质的热胀冷缩吗?它是怎么一回事?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实验观察(10分钟)1.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玻璃瓶的变化。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知识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领域的热胀冷缩应用实例,如汽车轮胎、热水壶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指导书上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七、课后反思(教师)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作业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教案:《谁热得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热传导的原理;运用热传导原理解决问题;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1.热传导的原理及应用。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三、教学难点:1.运用热传导原理解决问题。

2.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夏天,制冷空调用得很多,为什么热得快呢?2.利用学生的观察和经验,探讨原因。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热传导的概念:物体内部热量传递的过程。

2.讲解热传导的原理: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热量。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热传导原理解决问题?4.向学生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5.讲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导热好的材料是什么样的?Step 3: 实验探究(2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材料A、B、C的导热性比较。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结果。

3.小结实验结果:哪种材料导热性好?为什么?(学生回答)4.分析原因:讨论材料的结构及分子间的作用。

5.结论:导热好的材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

Step 4: 拓展应用(1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实验与热传导原理的关系。

2.提出一个新问题:电熨斗使用铝制底板是具有导热性好的优点,你能解释原因吗?3.提示学生思考:铝制底板导热性好,热量传递快,因此熨烫更加迅速。

Step 5: 小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觉得还有什么应用热传导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2.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1.思考问题:请列举几个运用热传导原理的实际例子。

六、板书设计:1.热传导-概念:物体内部热量传递-原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热量2.导热性-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材料A导热好材料B导热中等材料C导热较差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的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热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谁热得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和实验的方法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1~2小时将包着白色和黑色纸的易拉罐晒在太阳下、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太阳能。

老师:为什么太阳能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大家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讨论并回答)(二)实验验证那种颜色热的快老师:冬天穿深色的衣服是否可以让我们更暖和呢?我们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老师:同学们想法都不错,比如,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

然后倒上相同的水,放到太阳下晒。

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或者,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来动手感受一下吧。

(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按小组实验)老师:带着白色和黑色手套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回答:黑色手套里的手感觉更暖和)老师:黑色手套比白色手套在阳光下感觉更暖和,黑色易拉罐中水比白色易拉罐中水温更高,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黑色更容易吸热)老师:其实道理与同学们说的相差不大,黑色或者说深色物体,比白色或浅色物体吸收的太阳的辐射热多,所以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在太阳下会更暖和,而夏天穿浅色衣服相比深色衣服会凉快些。

(三)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应用老师:知道了深色物体和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本领不同,是不是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下雪过后为什么人们会将煤渣洒在雪地上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黑色的煤渣比白色的雪更容易吸收辐射热,将黑色的煤渣洒在雪上有助于雪融化,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一原理呢?(学生回答:太阳能……)老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像我们夏天穿的颜色浅,冬天穿的颜色深是一样的道理。

《谁热得快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谁热得快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谁热得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热传导的基本观点和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2.掌握热传导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1.热传导的基本观点热传导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热传导是最常见的热传递方式之一。

2.热传导的三种方式(1)导热:热传导发生在固体中,是由于固体中分子的震动引起的。

(2)对流:热传导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是由于流体的流动引起的。

(3)辐射:热传导发生在真空中,是由于电磁波的传播引起的。

3.热传导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1)导热方程:Q/t=k*A*ΔT/l,其中Q为传导热量,t为时间,k为导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ΔT为温差,l为传热长度。

(2)对流传热方程:Q/t=h*A*ΔT,其中h为对流传热系数,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3)辐射传热方程:Q/t=ε*σ*A*(T1^4-T2^4),其中ε为辐射率,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T1和T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绝对温度。

4.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将学会如何应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热量传递速度、材料导热性能等。

三、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冬天暖气片升温速度快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热传导的兴趣。

2.观点讲解:介绍热传导的基本观点和三种方式,让学生对热传导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公式推导:通过推导热传导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应用方法。

4.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热传导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导学效果评判1.教室讨论表现2.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3.小测验成绩五、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热传导方式的应用2.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别3.钻研热传导在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对热传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年级科学上册《21 谁热得快》教案 青岛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21 谁热得快》教案 青岛版

《21 谁热得快》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深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

2、了解浅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
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
新课讲解:
一、引入思考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
设计实验。

并各小组进行实验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
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学生实验、记录。

三、总结归纳
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

《谁热得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概念2. 比热容的实验操作3.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比热容的实验操作,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实验数据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不同物质的容器(如石头、金属、塑料等)、温度计、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物质的比热容概念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夏天,海边比内陆更凉快?2. 讲解: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二、比热容的实验操作1. 实验安排: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1)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2)用温度计测量物质的温度变化。

(3)记录温度变化数据。

3.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三、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材料、热水袋等。

2.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比热容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课后思考题:思考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速度。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谁热得快》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传热方式及对环境的影响。

2.精通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3.培育观察、试验和沉思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热传递的基本观点2.热传递的方式3.热传递的影响因素4.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试验,理论联系实际。

2.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同砚思维。

3.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同砚自主进修。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引入热传递的观点,让同砚谈论平时生活中热传递的现象。

2.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热传递的方式和影响因素,让同砚了解热传递的基本知识。

3.试验设计(30分钟)同砚小组合作设计试验,探究不同物质对环境热传递速度的影响,学会安全操作试验仪器。

4.试验操作(40分钟)同砚依据试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试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试验谈论(20分钟)同砚展示试验结果,谈论试验结果的原因,并分享试验心得。

6.试验总结(10分钟)同砚总结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完成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2.撰写试验心得体会,沉思物质的传热方式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3.设计一个简易的试验,探究不同环境温度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

4.参考相关文献,了解热传递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做简易介绍。

八、评判方式:1.试验报告占总效果的60%。

2.试验心得体会占总效果的20%。

3.设计试验及应用探究占总效果的20%。

九、教学反思:1.教学中应注意培育同砚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2.试验设计要结合同砚实际状况,激发同砚进修爱好。

3.重视同砚的表达和沟通,增进互动。

通过《谁热得快》这一作业设计方案,同砚将能够深度了解热传递的基本知识,培育试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对物质传热方式的理解,为同砚今后更深度地进修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谁热得快》是一部描写人物性格、情感和命运变化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谁热得快_青岛版(六年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谁热得快_青岛版(六年制)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doc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doc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 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 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能应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捉岀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黑白颜色手套,黑白颜色的塑料袋,黑白颜色的锥形瓶,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21、谁热得快二、新课学习1. 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1 )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把黑白两种颜色的塑料袋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受两个塑料袋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把黑白两种颜色的手套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把黑白两种颜色的锥形瓶插入温度计,用橡胶塞密封好,放在太阳底下,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2. 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谁热得快》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谁热得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和实验的方法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1~2小时将包着白色和黑色纸的易拉罐晒在太阳下、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太阳能。

老师:为什么太阳能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大家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讨论并回答)(二)实验验证那种颜色热的快老师:冬天穿深色的衣服是否可以让我们更暖和呢?我们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老师:同学们想法都不错,比如,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

然后倒上相同的水,放到太阳下晒。

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或者,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来动手感受一下吧。

(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按小组实验)老师:带着白色和黑色手套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回答:黑色手套里的手感觉更暖和)老师:黑色手套比白色手套在阳光下感觉更暖和,黑色易拉罐中水比白色易拉罐中水温更高,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黑色更容易吸热)老师:其实道理与同学们说的相差不大,黑色或者说深色物体,比白色或浅色物体吸收的太阳的辐射热多,所以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在太阳下会更暖和,而夏天穿浅色衣服相比深色衣服会凉快些。

(三)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应用老师:知道了深色物体和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本领不同,是不是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下雪过后为什么人们会将煤渣洒在雪地上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黑色的煤渣比白色的雪更容易吸收辐射热,将黑色的煤渣洒在雪上有助于雪融化,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一原理呢?(学生回答:太阳能……)老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像我们夏天穿的颜色浅,冬天穿的颜色深是一样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依据:
会使用简单仪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数据统计中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能力不同。

2.教材分析:
本课以“谁热的快”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货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深色物体吸热的现象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利用证据来证明则是一大难点。

因此我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上。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过程与方法: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能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道对比实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加实验,愿意合作交流,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采集数据进行证明。

.
三、教与学策略分析
1.教法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解释现象。

2.学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环境和媒体设计
1.教学环境安排:带多媒体的实验室(每个小组有上网条件)
2.媒体设计:播放视频软件
3.实验设计
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本领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温度计两支、黑纸袋、白纸袋
【实验过程】
(1)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必须一样)。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黑纸袋和白纸袋,同时放在阳光下。

(3)过一会儿,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黑纸袋内的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方法二:
【实验材料】两个较大的平底烧瓶、黑色塑料袋、白色塑料袋、浆糊、橡皮塞、两支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把两个较大的相同的锥形瓶的表面分别糊上白色和黑色的塑料袋,注意尽可能糊紧密。

(2)在瓶口的橡胶塞插入温度计(插入瓶内的长度一样),把锥形瓶同时放到太阳下。

(3)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黑色平底烧瓶内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方法三:
【实验材料】两支温度计,两只材料大小相同的手套(一只黑色、一只白色)
【实验过程】
(1)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手套中(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必须一样)。

(2)把手套同时放到太阳下。

(3)一点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黑色手套内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注意事项】如果天气不好,可以用电灯、蜡烛、酒精灯等作热源来替代,但必须放在两种不同颜色物体的等距离处。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节课要设计在太阳比较好的时间来教学(也可以用大灯泡代替)、两张夏天和冬天人群比较集中的图片、两个包了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的锥形瓶、温度计等。

学生准备:黑白颜色手套、黑白颜色的纸袋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板书设计
谁热得快
黑(深)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以比较两个彩球谁先落地的方法引入,旨在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方法、注意事项,由此,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对比实验这一方法,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再有,对实验的设计,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材料,有黑白手套、黑白纸袋、有黑白锥形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材料,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真真切切的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到深色物体的吸热本领比浅色物体大。

同时保证教学成功的还有在试验前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分工、时间等,这样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也对维持课堂秩序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我觉得科学课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做某个实验来得出某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