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第九章-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全
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分解者推动土壤生物小循环不 断发展。微生物一方面将有机质完全分解;另一方面
合成土壤腐殖质,其后又进行分解。这样构成了土壤中 营养元素循环,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和土壤腐殖质层中 能量及有机元素的积累。
第九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二节 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二、土壤形成因素 三、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母质,使封闭在岩石内 部的各种营养元素,由不溶状态转变为可溶 状态,不断遭到淋洗,首先流入江河,再汇 入海洋,绝大部分营养元素沉于海底,变成 各种沉积岩,然后,又重新露出地面,再进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A.一方面是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B.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 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 方面的差异。
1. 地形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地形: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 地貌类型:高山、低山、谷地、平原 地形部位:岗、土旁、冲,在不同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母质 和土壤。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 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发育明显,土壤厚度大,发育度高,相对
年龄大;反之相对年龄小。相对年龄可用来描述土
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发育阶段更替的速度。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在土体中的积聚是生物因素在土壤形 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但生物创造有机质及 其分解与积累又常受到气候与其它成土因素 的综合影响,一般有以下几种: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最上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由三部分组成:沙子、泥土和有机质。
沙子是土壤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手指捏成小球。
泥土是由沙子和有机质混合而成的。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细胞组成的,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中的有机质就越多。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岩石风化:岩石在水、气、温度的作用下,逐渐被腐蚀、磨损、溶解,形成碎石和砂粒。
2.沉积:水流或风力会把碎石和砂粒带到河流、海洋或平原上,并在这些地方沉积下来。
3.淤积:河流、湖泊、海洋会在其中形成泥沙,而平原上的砂土会被风力吹走。
4.有机物的添加:随着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土壤中会添加大量的有机物。
5.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作用:蚯蚓和其他动物会帮助土壤中的物质混合,使土壤变得较为平均。
这样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氧气、水分和养分的流通,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6.气候变化:土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降雨、日晒、冬雪等,会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
7.人类活动:人类的农耕、开垦等活动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应该保护土壤,避免土壤污染和土壤流失,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长期健康发展。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a
22
白浆化过程
• 条件:质地粘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
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
• 物质迁移特征:侧向漂洗——铁、锰还原
淋失,粘粒机械淋洗;
• 结果:腐殖质层下出现白浆层。
a
23
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程度不 同
a
24
腐殖化过程
• 条件:草原及草甸植被; • 物质迁移特征:土层上部积累大量有机质; • 结果:形成腐殖质层。
金属淋失,硅铝铁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 溶淀积于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在土体上部;
• 结果:形成灰白色灰化淋溶表层,Fe、Al
络合物聚积的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 物质迁移特征: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
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
• 结果:形成粘化层。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主要发生过程灰化过程粘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盐渍化过程钙化过程水分状况程度上的差别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泥炭化过程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
矛盾的统一
a
1
地质大循环过程
过程:基岩出露地表——风化淋溶——风化 壳——搬运——沉积物——沉积岩;
时间极长、范围极广
a
25
泥炭化过程
• 条件:排水不良,过湿,嫌气环境; • 物质迁移特征:土层上部积累大量有机质,
部分有机残体未完全分解;
• 结果:形成泥炭层。
a
26
a
5
a
6
a
7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2.土壤形成过程是随着时间进行的。
a
8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3.土壤形成过程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基本现象构成。它们 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导致土壤向某一方 向发展,形成特定类型的土壤。
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成土母质”。
岩石风化为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
1、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2、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3、土壤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会凭空消失。
土壤来源于岩石,最终又归于岩石。
4、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出发分析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中的辩证关系。
主要成土过程
5.5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和演替
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实质是土壤与环境 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统一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或与生物进化、协同演化的过程。
—— 土壤统一形成学说 ( B.P.威廉斯)
一、土壤个体发育(单个土壤类型) :
土壤从母岩风化产物或其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间起,到目前
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
1、地质大循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 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 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 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
2、生物小循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 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 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
12、退化过程: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 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 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两 个方面。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 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 的质量下降。
5.3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5.2 主要成土过程
基本成土过程
土壤有机质 合成、分解 与转化过程
土壤矿物迁移 与转化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熟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
5.2 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在冰雪复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 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岩漆”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5.2 主要成土过程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土壤内在性质的外部表观特征,就是我 们所说的形态特征,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 中形成的。据此可反映土壤属性。包括: ① 土壤颜色 ② 土壤质地 ③ 土壤结构 ④ 新生体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3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
物质流失 Losses
Losses from the soil, like additions to it, can occur via ether the surface or subsurface. Surface losses may be by natural erosion processes or human activity, while subsurface losses involve solute leaching or material removed in suspension through large pores or pipes. Material can be lost from soils in four main forms: gases, solutes, particulate material and via vegetation removal. Gases are produced during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lost to the atmosphere. Solutes are taken up as nutrients by vegetation and then lost when the vegetation is removed, for example by harvesting of crops or removal of trees. Particulate material is lost by water and wind erosion.
地壳物质循环
2.生物小循环过程
植物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水、土壤中营养元 素合成大量有机质——植物死亡后,以有机残体状态 累积在土表 (在微生物作用) 一方面可形成热能和 矿质养分供植物再利用;另一方面形成腐殖质作为土 壤保留植物营养元素。 这个过程特点是:所需时间短、涉及范围小,植 物营养元素有被向上富积的趋势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钙积层
钙积层
7.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盐化:土体中易溶性盐类随毛管上 升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的过程。
发生条件: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 程多发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图2-13 盐化过程图解
脱盐化:盐化土中的可溶性盐类被 大气降水或灌溉水溶解,随土壤下渗水 流从土体中淋失的过程。
8. 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2.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 过渡层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2.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 演替
2.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
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 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 史。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2)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 ①溶解迁移 ②还原迁移 ③配合迁移 ④悬浮迁移 ⑤生物迁移
※ 溶解迁移 *特点:受重力作用,向下淋溶迁移 *迁移顺序: 最容易迁移元素:Cl,S 容易迁移元素: K > Na > Ca > Mg (理论); Ca > Na > Mg > K (实际);
(为什么?) 惰性元素:Fe, Al, 几乎不能迁移:SiO2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4.2 土壤系统发育(略)
2.4.3 土壤的演替(略)
图2-14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 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 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 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 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 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 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土壤地理学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 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 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 物高产方面发育。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 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 高肥阶段,如图5-14和5-15所示。
图5-8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坚硬结晶岩出露 (太阳辐射能、降水等作用) 风化 (岩石形态、性质受改造) 疏松多孔母质— —同时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 (淋洗下渗、搬运) 海洋沉积物 (再风化) 新风化壳——…
这个过程特点是:所需时间极长、涉及范围极 广,植物营养元素有被向下淋失的趋势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 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的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 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 也是整个地表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它是独立的 而不是孤立的,它和生物等独立历史自然体一样,是按照决定于 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规律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和它周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中的植物因素互为外在 条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地发展着。植物与其他成土因 素的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土壤类型,并在土壤中继续积累新的 性质,当这些新的性质在量上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土壤就从一 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转变必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 因素,特别是植物,刺激它产生新的类型或种属。而这种新的生 命形态或他们的组合再去塑造新的发生土类。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 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 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 体、核状、斑点状,若出 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 生产上障碍层次。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形成的几种成土过程1.土壤脱硅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
它是指土壤在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为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
在高温多雨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进行,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风化产物向下淋溶。
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
随着盐基的不断淋溶,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
当酸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含水氧化铁、铝开始溶解,并具有流动性,但一般向下移动不深,旱季可随毛管水上升至表层,经脱水以凝胶形式聚积或形成铁、铝结核体;又因土体上部植物残体矿化提供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活性也较弱,多淀积,更利于铁、铝残余积聚层的形成,脱硅富铝化是砖红壤和红壤的重要成土过程,但富铝化的程度不同,前者强于后者。
图1 红壤图2 砖红壤2.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的某些分解产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合成产物,进一步缩聚为复杂的腐殖质。
影响腐殖化过程的因素有二:①有机物质的化学组成,通常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量较多;②土壤的水、热状况,渍水和低温的环境,有利于腐殖化过程的进行,腐殖质积累量也较多。
有机残体的矿质化和腐殖化是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化过程又是有机残体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不过,有利于矿质化的因素几乎都是有损于腐殖化作用的因素。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被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等无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成土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11、人为熟化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土壤的形成和作用
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土壤是我们生命的基础,因为它支撑着我们的食物和生态系统。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土壤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微观的化学体系。
本文将探讨土壤的形成和作用,以期更好地认识这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源自岩石侵蚀、气候变化、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过程。
这些过程构成了土壤形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土壤,特别是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
岩石侵蚀是土壤形成的第一个过程。
这通常是由于自然力量(如水、风或冰)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引起的。
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了岩石的破碎和分解,这是土壤的形成的第一步。
下一个过程是气候变化。
气候通常涉及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导致土壤科目的不同。
例如,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通常较少,粘性较强,并且通常具有中等的肥力。
在湿润的条件下,土壤通常肥沃,含水量较高,并且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作用通常是由于的动物和微生物活动而引起的。
这些生物通常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和分解有机物。
例如,位于土壤表面的细菌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如蚯蚓这种动物则能够分解有机筛和奠定了土壤肥力的壤黏质。
最后是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通常包括建筑和城市化、农业和林业等。
这些活动通常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元素含量等方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科学发展和进化。
二、土壤的作用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功能和服务。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土壤的主要作用。
首先,土壤支撑了植物生长。
植物通常在土壤中营养生长,同时将光合产物和氧气释放到空气中。
如果没有土壤,很多植物将无法生长,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其次,土壤是水的过渡和过滤媒介。
土壤可以吸收和保存水分,将它们释放到大气中或向地下水递送。
同时,土壤还可以通过过滤和化学反应等技术将污水和化学物质(例如重金属)进行处理和分解。
最后,土壤还存储了很多有机质和矿物质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 淋溶作用(Eluviation) • 淀积作用 (Illuviation) •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 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 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 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 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 程,如图5-10~5-13所示。
腐 殖 质 化 过 程
图5-10 土壤腐殖质化过程示意图 (据于天仁等,1990年资料改编)
溶解迁移
图5-1 土壤形成发育中溶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还原迁移
图5-2 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过程特征图
配合迁移
图5-3 土壤形成发育中配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悬浮迁移
图5-4 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示意图
生物迁移
图5-6 土壤形成发育中生物迁移示意图
迁移形式 迁移物质 迁移机理
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或交换性镁不断 不断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的过程。有 时也称钠质化过程。 碱化过程使土壤呈碱性或强碱性。 脱碱化过程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 使土壤碱化层中钠离子和易溶盐类减 少,胶体钠饱和度降低的过程。
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成土过程有: 潜育化过程(gleyization) 潴育化过程(redoxing) 白浆化过程(albicbleaching)
溶解迁移 各种土壤 风化壳或土壤中的物质与水形
组分
成溶液
还原迁移 铁、镁 还原环境致使某些可变价态元 素被还原随水迁移
配合迁移 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与电子给予体形成配 合物(络合物、螯合物)
悬浮迁移 土壤黏粒 次生铝硅酸盐黏粒分散与水体 形成悬浮液随水渗漏
生物迁移 各种化学 生物体吸收化学元素形成有机
内蒙古海拉尔以北哈达图牧场的黑钙土剖面
盐化与脱盐过程
地表水、地下水以 及母质中含有的盐 分,在强烈的蒸发 作用下,逐渐向地 表积聚的过程,称 为盐化过程。 土壤中的可溶性盐 分,通过降水或人 为灌溉洗盐,迁移 到下层,或排出土 体。这一过程称为 脱盐过程。
图5-13 盐化过程图解
碱化过程(solonization)
潜育化过程(gleyization) 潴育化过程(redoxing)
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 嫌气分解、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 蓝—灰绿色土层的过程。该过程主要 发生在排水不良的水稻土和沼泽土中, 往往发生于剖面的下部。 潴育化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的过程。 氧化还原交替使土体内出现锈纹、锈 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 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为粘化淀积层。
山东邹县的棕壤剖面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
相关的成土过程有:
富铝化过程 (alitization)
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 壤物质由于矿物风化、 形成弱碱性条件,随 着可溶性盐、碱金属 和碱土金属盐基和硅 酸盐的大量淋失,而 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 对富集的过程。
海南岛福山县砖红壤剖面
知识结构
认识土壤物质迁移 转化特征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掌握基本成土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 对土体中物质迁移 转化的影响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 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它们是岩石圈与大气 圈、生物圈、水圈、智慧圈界面复杂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太阳辐射能是驱动 表生作用的主要源动力。与成土过程相关的 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 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 过程,如图5-1~5-7所示。
灰白色的灰化 层和黄棕带褐 的淀积层非常 醒目,这是含 铁矿物被蚀变 破坏后,从灰 化层淋洗到淀 积层的结果。
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蒙克山的灰化土剖面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 关的成土过程有:
黏化过程
(clayification)
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 累积的过程称为粘化过 程。 粘化过程使土壤某一层 次的粘粒含量明显高于 其它层次。 粘粒明显累积的层次称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5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 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
程的规律 3.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
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 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元素
物在地表富集和被微生物分解
的过程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 能力。 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 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 的对立和统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模 式,如图5-8、5-9所示。
图5-8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钙积与脱钙过程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 生移动累积的过程, 称为钙积过程。岩 石风化产生的易溶 性盐类,部分被淋 失,部分淀积在土 体的中下部。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的条件下,土壤 中的碳酸钙被淋出 土体,称为脱钙过 程。
钙化过程图解
黑色腐殖质之 下有明显的灰 白色钙积层, 剖面上部呈中 性或微酸性, 下部呈碱性反 应,水分状况 稍干。属中温 带半湿润地区 草甸草原植被 下形成的土壤。
白浆化过程(albicbleaching)
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 铁锰的淋溶淀积过程,称为白浆化 过程。其结果是在腐殖质层下形成 一个粉砂含量高、铁锰贫乏的白色 淋溶层,在剖面中下部形成铁锰和 粘粒富集的淀积层。 该过程的发生与地形部位有关,多 发生于白浆土中。
黑土土层深厚, 黑灰色腐殖质层 厚30-100cm,表 土有机质含量一 般3-6%,高者 10%以上
哈尔滨附近黄土性母质发育的黑土剖面
与土壤有机 质迁移转换相 关的成土过程 有:
泥炭化过程 (palud)
黑龙江省虎林县的沼泽土剖面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图5-11 灰化过程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