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篇一】《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
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而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己经被逐岀儿童这个乐园了°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而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己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它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以及那段美好时光的逝去。
书中描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在书中经历了许多成长的磨炼和困难,
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
在这个过程中,她失去了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也体会到了成长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逝。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充
满好奇心和幻想,对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压力,渐渐地失去了那份纯真和天真。
书中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童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和珍惜,让那段美好的时光永远留在心中。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停下来回顾自己的成
长历程。
然而,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童年的消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
一切。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之路,珍惜现在的时光,也让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永远留在心中。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假设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容许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非常微薄,无力改变场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方”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创造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机密毫无保存的展如今儿童面前,假设没有了“机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机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惧、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损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拟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拟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怒,她愤怒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怒自己的忽略,没有及时觉察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感觉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若是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式,那么或许能够退而求第二,试图明白得灾难什么缘故会发生,那也是有效的。
”不管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仍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觅问题产生的缘故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类缘故,尽管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那个共性问题上,两国仍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现在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那个诞生只是几百年的功效,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此刻儿童眼前,若是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之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加倍多样性、易于儿童明白得的方式公布的向儿童展现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种“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尽管这一问题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置,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轻巧、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迫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损害的同伴痛楚的样子时却仿照邪典片里“爱莎公主”高兴大笑,会让人何等的毛骨悚然!正如报导中一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小孩仿照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小孩身心的迫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发觉小孩观看的视频是不是有害。
读《童年的消逝》心得体会
读《童年的消失》心得领会小戏骨的童年——读《童年的消失》有感在 2018 的伊始,我有幸遇到了尼尔·波兹曼先生的代表作——《童年的消失》。
读完这本书,你不由会为尼尔·波兹曼先生前瞻而富裕远见性的文字和看法所服气。
尼尔·波兹曼先生以为童年的出生,是因为印刷媒介在小孩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剧烈攻击下,这个分界线已变得愈来愈模糊。
身处电子化媒介愈来愈广泛的时代,“童年”被成人间界超前侵害。
我们的阅读,包含小孩的阅读,被图片与影像全面覆盖,形成了图片与影像联合的社会。
前一段时间,《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网络大火,固然红楼梦的影视化改编早已被观众熟知,但是这一版独出心裁之处在于,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年龄 10 岁左右的孩子,这部由“孩子们演大人戏”的作品在腾讯视频网站一经播出,很快惹起了热议,在豆瓣上也一度达到了很高的分数。
该剧是小戏骨系列的最新作品,令人吃惊的是,这一系列已有十部剧上映,昨年大火的《小戏骨白蛇传》也属于这个系列,一经推出,相同也是争议如潮。
小戏骨播出以后,固然豆瓣上的评论大多以正面鼓舞为主,但是遮天蔽日而来更多的是负面争议,比方以为小戏骨这类形式只可是是商业噱头,让小孩子去学习关系盘根错节的成人关系,这类学习于年龄尚幼且缺少鉴别能力的“小戏骨”来说,是对其童年的残忍剥夺。
自然,对小孩成人化的思虑不过诸多议论中的一部分,也有网友以为对“小孩成人化”的担忧实质上是小题大做:好多成年人在小孩时期,都扮演过“过家家”的游戏,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妈妈,有的则是扮演孩子,这类表演也是对成人感情的模拟,一个小孩对成人世界感情、逻辑、思想、关系的理解,其实不是在一瞬时达成的,而是在无数次近似的模拟和“表演”中,逐渐形成的。
而正是这样的模拟,倒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小戏骨的表演实质上是孩子的本性。
保护小孩不是隔断小孩,家长对孩子进行隔断式教育更是对孩子本性的压迫,我们不鼓动小孩“成人化”,可是我们也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最自然地对待小孩成长的过程。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点滴回忆,勾勒出了童年逐渐消逝的过程。
这部小说从许多方面展示了童年的珍贵与尊贵,引起了我对于童年的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不同阶段的童年时光。
从最初的追求简单的快乐,到渐渐接触和理解复杂的世界,再到最后的怀念与追寻,主人公的童年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这个过程充满了许多感慨,让人感触良多。
首先,童年是一段纯净而无忧的时光。
主人公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那些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捉迷藏、嬉戏的日子让人心生向往。
童年时代的我们没有太多的烦恼和担忧,只知道追求快乐和无尽的玩耍。
小说中描绘的童年世界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天真无邪的笑声,令人心驰神往,也让我们思考童年的珍贵和难以复制的青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开始慢慢体会到童年的逝去。
他逐渐发现,曾经熟悉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长大了,不再以玩耍为乐,而是沉迷于功课和长辈的期望。
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变得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和成长的重担。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呈现了一个正在逝去的童年时光,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不可逆转的改变。
这种逝去的感觉让我深深反思起自己的童年。
曾经,我也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喜欢跑跳玩闹,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夢想。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我逐渐步入了成长的道路,被各种功课和课外活动填满了我的时间表,童年的轻松和快乐也一去不复返。
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我深感珍惜和怀念,也希望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那份童真与纯真。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也触及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
主人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产生追问,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这种对成长和未来的思考,可以说是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转折点。
我们渐渐明白童年的逝去,并开始追求更为深沉和具有内涵的成长。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者告诉我们,童年的消逝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把握每一个时刻。
童年的消逝第五章读后感想
童年的消逝第五章读后感想
在这一章里,我读到了关于童年和成年界限变得模糊的事儿。
就像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比如说,好多小朋友很小就开始像大人一样玩手机游戏,而且玩的游戏和大人玩的都差不多复杂。
我有个小表弟,他才上幼儿园呢,就会拿着手机玩那种要过关、要和别人对战的游戏。
他玩游戏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小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点来点去,那认真的样子就像个大人在忙工作一样。
这让我觉得,他好像失去了原本属于小朋友那种简单的快乐,像是提前进入了大人的世界。
还有啊,现在电视节目里的内容也让我觉得童年和成年的界限不那么清晰了。
有些综艺节目,里面的小嘉宾穿着很成熟的衣服,化着妆,做着像大人一样的表演。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节目,一个小女孩穿着长长的裙子,踩着高跟鞋在舞台上唱歌跳舞。
她的动作和表情都很像大人,可是她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
我想,她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在草地上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在公园里捉蝴蝶吗?怎么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在舞台上表演了呢?这就好像童年的时光被偷走了一部分。
这一章还让我想到,我们小朋友现在接触的信息太多太杂了。
在学校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会说出一些不符合我们这个年龄该说的话。
就像有个同学,他说起一些社会上复杂的事情,头头是道的。
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在网上看的。
网络就像一个大杂烩,什么东西都有,我们小朋友很容易就接触到了那些本应该是大人才了解的事情。
这就像我们在一个大迷宫里,本来应该走小朋友的路线,可是却不小心走到了大人的区域。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篇1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
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
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
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
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
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
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
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
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朋友称之为原欲)。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
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
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
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
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
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
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让-米歇尔的男孩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一个普通人从童年到成年的生活与感受。
这个故事让我领悟到很多成长的道理,也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让-米歇尔的成长故事,讲述了童年的美好与童年的消逝,让读者意识到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很珍贵的东西。
回忆起童年时光,我们总是会感叹那些美好的瞬间,比如自由、天真、善良、真诚等等,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逐渐失去了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理智、现实、有所保留。
我们追寻着更高级的生活方式,却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迷失了曾经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让-米歇尔在艰难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自己的真我,变成了一个外表看起来不错但内心却失落的人。
小说还留下了让读者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成长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进程,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过程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
我们必须具备面对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而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毅力和耐心。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多思考自己的行为与想法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如果我们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面临着像小说中那样慢慢消失的危险。
总之,小说《童年的消逝》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成长的道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心态。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挑战和压力,保持童心和本真,并不断地追求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关于童年的消逝篇1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
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
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
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
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深情的回忆录,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描述了童年的美好和消逝。
在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自己在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梦
幻和快乐的时光里。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逝。
童年
是一个充满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梦想的
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知不觉地长大了,童年的美好
也逐渐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种种场景和情感,
让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童年的美好时光已经远去,只留下了一
抹淡淡的怀念和回忆。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每一个当下,因为时间
不会停留,童年的美好也不会永远存在。
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让时间的流逝成为遗憾。
同时,也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
好的童年,让他们能够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总的来说,《童年的消逝》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回忆的书,让人
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消逝。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也更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也能够给予他人一个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通用1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1《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
童年是一个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似乎也不太恰当,姑且说几近白纸的状态,但人毕竟是有立体视觉,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触觉、听觉、嗅觉等。
现代社会一方面寄希望于儿童多学知识,认识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导解放孩子天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我们既想要压抑和升华,又渴望洒脱和浪漫主义情怀,就像我们想要告诉发展经济,又寄希望于不破坏环境,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
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甚至我会极端地认为法森的`主张是有一定意义的,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既然我们终将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来决定是快进还是倒带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尝是坏事,但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2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
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描绘了一个童年的故事,让人仿
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书中描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时光,以及随
着成长而逐渐消逝的童真和纯真。
这让我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童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失去了
很多东西。
在书中,作者还描述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回忆,比如和朋友们一
起玩耍、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以及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这让我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书中也透露出了一些对成长和未来的不安和迷茫。
在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读完《童年的消逝》让我感慨万分,也让我更加珍
惜眼前的一切。
童年的美好时光虽然已经消逝,但是我们可以用心
去感受每一个当下,让生活充满美好和希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保留一颗童心,不忘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感慨万分的书籍。
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童年的美好和消逝,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无邪,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逝的童年记忆。
这些记忆或许是一次无忧无虑的游戏,或许是一段深刻的友谊,或许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然而,随着成长,这些美好的记忆渐渐模糊,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宝贵。
童年是无价的,它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是我们心灵的乐园。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的美好渐渐消逝,留下的只是一丝丝淡淡的怀念和遗憾。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可以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当下,用心去珍惜每一段美好的记忆。
童年的消逝是无法挽回的,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永远怀抱着那份纯真和快乐。
读完《童年的消逝》,我更加明白了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
要学会接受时间的变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学会用心去感受生
活的美好。
童年的消逝是无法挽回的,但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一颗童心,让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电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尽知天下事;让我们无聊时可以有很多消遣与寄托;让文化以一种大众所能理解的形式传播;让音乐伴随着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电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但是我从没想过,电视的出现竟会导致童年的消逝……五月,开启了一本新书的旅程——《童年的消逝》。
当了妈妈后,我对一切有育儿、童年、亲子、教育的字眼都极为敏感,这本书便很自然的引起了我的兴趣,书的封面上小女孩落寞的眼神更让我好奇,《童年的消逝》到底在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第一章,从“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说起,这让我在还没有读具体内容时便有了思考,是呀,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作为小学教师,我在孩子们身上真的见到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表情动作、穿着打扮、行为习惯、甚至是语言……孩子们的游戏也从我们小时候的跳皮筋、丢沙包、过家家、捉迷藏变成了现在的电子游戏、平板游戏。
孩子们和成年人一样熬夜、K歌、打游戏、看电视剧。
很多家长都以“和孩子是朋友”为傲,殊不知,“和孩子成为朋友”并不是让你带他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而是让你回归童真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现在的孩子有着不属于她们年纪的的成熟与认知,这和我们成年人不知避讳孩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昆体良在探讨教育时指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
他宣称:“我们开化文明的的一个特征就是成年人须承受巨大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年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守缄默的密约”。
可是现代社会,弥漫在网络间的各种弹窗广告、各种网络平台中的擦边球视频、各种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敞开的大门、身边趣味低俗的大人同孩子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顺应着童年的消逝,都在毁灭我们身边的孩子,而这一切,始于电视的发明……最开始是电报,电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新闻事业,这是科技的一大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它也导致了说话者不用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逰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嘿!昨天放学后,我翻开一本大人给我看的书,名字叫《童年的消逰》。
我刚看到这名字,心里一咯噔,“童年还能消逰吗?”觉得特别奇怪儿,就接着往下看啦。
书里面讲了一个小朋友的故事,他跟我们一样儿特别爱玩,可是慢慢地,大家都让他学习呀、懂事呀,最后他好像都不记得怎么笑了!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哎呀,这么惨呢!”
今天,我跟幼儿园老师说起这事儿,结果她笑眯眯地摸摸我的头,说:“小明呀,童年就是用来玩耍、开心的,只要你珍惜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就不会让它溜走的!”听了这话,我心里顿时暖呼呼的。
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这些道理真奇怪,可是又觉得挺有意思。
我心想,以后不管咋样,我都要记住今天老师的话,不让我的童年像书里的小朋友一样,“唰”一下儿就消逰了!唉,等我长大了,一定还会记得幼儿园的那些老师和玩伴们吧。
嘿嘿!
—— 1 —1 —。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
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
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
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
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自20xx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
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
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
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
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
”“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
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
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
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
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