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杨炯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简介
2.杨炯的典故背景
3.典故内容概述
4.典故的历史影响
正文:
杨炯是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炯的典故主要涉及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中的事迹。
杨炯的典故背景发生在唐朝初期,那时正值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杨炯在这样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坛的佼佼者。
典故内容概述:
据传,杨炯曾在一座寺庙中题诗,诗中写道:“寺内僧人不知处,庭前老衲已无言。
”这句诗表达了杨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前人。
这句诗传到了当时著名文人刘知几的耳中,刘知几对此诗颇为赞赏,并感叹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典故的历史影响:
杨炯的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风雅和自信,展示了初唐四杰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这个典故也激励了后世文人,使他们更加自信地投身于文学创作,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趣谈: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炯简介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生活常识分享。
四家诗的名词解释
四家诗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批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四家诗是指:初唐四杰、南唐四杰、五代温州诗派和北宋词人。
一、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位在初唐时期崭露头角的杰出诗人。
他们共同代表了初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的高度成就。
1. 王勃: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滕王阁序》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开创了骈文体的先河。
2. 杨炯:杨炯是初唐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杨先生”。
他是著名的“四体诗”创始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浑厚庄严、气势宏大著称。
3. 卢照邻: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咏史为主题,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4. 骆宾王: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宰相,他的作品以抒情诗最为著名。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南唐四杰南唐四杰是指李煜、江淹、杜牧和杨炯这四位南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们在南唐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成为了南唐文人的楷模和榜样。
1. 李煜:李煜是南唐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情而富有哲理,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痛苦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2. 江淹:江淹是南唐时期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3. 杜牧:杜牧是南唐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通篇透露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杨炯:杨炯同时也是初唐四杰中的一员,他的才华横溢,诗歌作品兼具俊逸和豪放之气,成为南唐文化的瑰宝。
三、五代温州诗派五代温州诗派是指五代时期温州一带的一批杰出诗人,这些诗人的作品以其畅达、奔放、清新的风格著称,主张以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示内心世界。
四、北宋词人北宋词人是指活跃在北宋时期的一批杰出词人,他们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于中国古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提到的四家诗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创作,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背景。
唐代诗人杨炯的诗
唐代诗人杨炯的诗
杨炯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以下是他的部分代表作品: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战城南》塞虏欲何为,五将犹未归。
边烽照雪营,海月投军垒。
单于频挑战,汉将静持威。
路远飞难至,关山难度飞。
《送刘校书从军》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
持斧伐远扬,荷戈征幼冲。
问尔何功德,逢时窃宠荣。
才子今方见,高贤久已冥。
《梅花落》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符瑞当为贡,边疆及早来。
鲜华逐夜发,芬馥入春回。
应识秦楼女,遥怜楚国才。
《和辅先入昊天观谒玄元皇帝庙》吾君盛德与天齐,宗庙肃雍灵沼低。
钧天广乐调未毕,白云深处鹤书迷。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紫微间绛霄,仙跸下丹地。
灵岳含神雾,睿襟留夕霏。
《紫骝马》紫骝马,向吴津,绿耳电掣黄金羂。
春草茸茸遮御路,鸣珂碎撼都门晓。
《和李侍郎酬崔使君》双剑将离别,三星何处攀。
零雨悲王粲,清尊赠范淹。
《和卢员外兄赏白莲花》碧玉池中开净植,青瑶席上荐清香。
生成希有见,尽日不能忘。
以上所列诗篇并非全本,但反映了杨炯诗歌的部分风格和内容。
(完整)初唐四杰
杨炯之生平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四杰命运多舛,四人中就有三人死于非命,只有杨炯得善终,但年岁也不高,仅43岁,且身后萧条,没有子嗣,其中以骆宾王和卢照邻年岁稍长,杨炯和王勃同龄。
1、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伯父杨德裔曾在地方州县担任要职,杨炯自称“吾少贱也”,可能幼时家境并不怎么好。
2、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3、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正三品,副部级)、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
(弘文馆是太宗时代就设立的,主要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设置;同时又招收弟子、教授生徒,相当于中央直属的学校,能到里面学习都是贵族子弟,且名额有限。
)只可惜,杨炯的辉煌便止步于此,从10岁到27岁,这10年间,一直都是“待制弘文馆”的身份,生活仿佛止步不前,他的心情压抑而彷徨。
这期间土蕃大举入侵西北边庭,渴望挣脱樊笼、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他,写了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一位埋首穷经的书生弃笔从戎、从军边塞的过程,写得气格豪迈,壮志昂然,远非当时柔靡浮艳、吟弄风月的宫廷诗可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后来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
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想必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而这一句更是喊出了作者的心声,只可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炯一生都困守书斋,从来都没有机会实现他的豪迈愿望。
直到27岁,杨炯才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专门校勘典籍的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也就是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好友王勃,也是27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亡。
杨炯著名的诗10篇
杨炯著名的诗10篇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杨炯著名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紫骝马朝代:唐朝|作者:杨炯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骢马朝代:唐朝|作者:杨炯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朝代:唐朝|作者:杨炯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岫,绿草覆江沙。
诏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朝代:唐朝|作者:杨炯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
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
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刘生朝代:唐朝|作者:杨炯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
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
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
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
游废观朝代:唐朝|作者:杨炯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朝代:唐朝|作者:杨炯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朝代:唐朝|作者:杨炯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杨炯简介
杨炯简介杨炯(650-639),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为“初唐四杰”之一。
其五律工整雄健,尤为擅长。
胡应麟《诗薮》以为“虽神俊输王(勃),而整肃雄浑,究其体载,实为正始”。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该诗很好地体现了杨炯五律的特色。
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不直说军情紧急,而说“烽火照西京”。
“烽火”这一意象,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引起的,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特有的那种的爱国激情,突显了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这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典雅而稳重,既说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
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诗的最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夫。
至于这场战争是不是胜利诗人没有写,不过读者却感觉到了胜利——这又是从最后两句体会出来的。
“言而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杨炯
杨炯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 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历史人物(唐)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杨炯简介_杨炯的诗代表作_古诗大全
杨炯简介_杨炯的诗代表作_古诗大全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与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
杨炯的诗代表作:《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战城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翻译】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
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西陵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有所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颦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翻译】李贺这首《过华清宫》同上一首一样,也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
初唐四杰杨炯从军行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 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 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 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 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gàn]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 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 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 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 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 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 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 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__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 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 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 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 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 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 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 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 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 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 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 “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初唐四杰有哪些
初唐四杰有哪些
1、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初唐四杰: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
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的观点
初唐四杰的观点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卢纶,他们在初唐时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观点而闻名。
以下是对初唐四杰的观点的介绍和解读:1. 王勃(650年-676年):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一位,被誉为“初唐之艳星”。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合道,归趣于真”。
他强调文学应当与道义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
他的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其中倡导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崇高追求,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2. 杨炯(652年-706年):杨炯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二位,被誉为“初唐之英雄”。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有道,辞章可交”。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道德的准则和原则,同时也应该注重与人交流和沟通。
他的作品以《登幽州台歌》著称,其中所体现的豪情壮志和真挚感人的情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3. 卢照邻(654年-684年):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三位,被誉为“初唐之奇才”。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气质为主,辞章以明志为重”。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同时也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志向。
他的作品以《秋风辞》最为著名,其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事的关注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4. 卢纶(655年-730年):卢纶是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被誉为“初唐之异士”。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意境为主,辞章以清新为要”。
他强调文学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现,追求清新、淡雅的情感和情景。
他的作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著称,其中所表达的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初唐四杰以其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在初唐时期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共同强调文学应与道德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注重个性和气质的表达,以及意境和清新的情感表现。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作品依然被后人所推崇和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四杰是指
初唐四杰是指
1、王勃:王勃,字子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在游览巴蜀山川景物的时候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尤其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莲曲》、《登城春望》等。
2、杨炯:杨炯,字令明,是我国唐朝的著名文学家。
他在在11岁的时候便被称为“神童”,上元三年的时候被封为校书郎,如意元年,迁盈川县令。
如意二年,卒于任上。
杨炯善写散文和诗歌,代表作有《从军行》、《折杨柳》、《送梓州周司功》等。
3、卢照: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人,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卢照邻爱好诗歌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4、骆宾王: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
骆宾王诗作辞采华胆,格律谨严,代表作有《畴昔篇》、《在狱咏蝉》、《晦日楚国寺宴序》等。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为“王杨卢骆”。
1。
杨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杨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杨炯(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
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
其他唱与、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
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在内容与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人物生平幼举神童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
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
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中已经感到满足。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与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与《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秘府校书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中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诗人大全】初唐四杰之杨炯
【诗人大全】初唐四杰之杨炯杨炯简介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生平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他于显庆四年(659)被举为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今浙江龙游县),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杨炯的生平简介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杨炯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世人赞称为初唐“四杰”。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杨炯曾自称说“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杨炯小时候很聪明,还被人称之为神童。
杨炯这个人性子比较耿直,说话的时候可能刻薄了一些。
还有就是做人恃才傲物,不知道谦虚。
杨炯在政治上十分的激进,所以他很鄙视在朝廷上那些虚伪的热,还把无德无能的官员比作是“麒麟楦”。
“麒麟楦”的意思是,那些无德无能的人好比是在驴子的身上披了假麒麟皮,表面上看上去是像麒麟,但是如果把那张皮扒下来,不过还只是头驴子罢了。
就因为这件事,杨炯就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忌恨。
杨炯这个人看不惯世俗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欺诈,还有守旧的思想,但是又受到世俗的攻击。
据说他在盈川上任的时候,为政十分的严厉残酷,他的下属如果有什么过失的话,杨炯会动用严酷的刑罚,有的甚至被杨炯活活杖杀了。
不过这件事据史学家考证,这是后世诬蔑杨炯的。
在文学上,杨炯同王勃、卢照邻一样,都是反对宫体诗风的,他们主张有“骨气”、“刚健”的文风。
杨炯的诗也像“初唐四杰”其他的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的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重大的承前启后作用。
王勃杨炯王勃杨炯都是唐代的诗人。
,他们两人还和卢照龄、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是四杰之首。
王勃杨炯都反对宫体诗风,他们主张是有“骨气”、“刚健”的文风,在他们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多以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
王勃,字子安,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小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好学,据说在王勃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在王勃十三岁的时候,他回到家乡就写了许多文章,寻找机会,准备入仕做官。
初唐四杰杨炯古诗鉴赏之巫峡译文三峡七百里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 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
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yì),沿途
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 活动的一篇。
—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 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 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 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
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yǎo )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郦道元《水经注·江
水》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 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 “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 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这是诗 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难以称名指 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 (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 唐四杰之一
《巫峡》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yǎo )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其人
2.杨炯的典故
3.杨炯典故的意义
正文:
杨炯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美、高古而著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杨炯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他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是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臣待罪行间,窃观陛下,亦有青海长云,暗雪山之志”。
这个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也表达了杨炯豪放的个性和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再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中的“金戈铁马”就是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与诸将罢会,曰:‘吾闻楚虽众,所用非吾族也。
’于是项王乃使使者召诸将,曰:‘吾闻楚虽众,所用非吾族也,今吾使公等征兵,公等亦有何见?’诸将皆曰:‘唯项王马首是瞻。
’”这个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为丰富,也表达了杨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
杨炯的典故,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历史
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四杰杨炯
如何才能过活这一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问题。
历史上的诸多风流人物,享受着世间的权力和声名。
可是到头来,他们对自己的一生却充满着悔恨。
更不必说普通人了,悔恨更多。
杨炯也曾无数次自问过这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
与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同列“初唐四杰”的他,是唯一得以善终的人,其他三人皆下场凄凉。
历代学者评论初唐四杰时,都认为杨炯的才华是四人中最低的,甚至觉得他不配与其他三人并列。
不仅是后世之人如此说他,当世之人也都百般非议过他。
而杨炯作为一位文人,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文名。
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反驳,而是选择了沉默。
生命的成长过程是把不接受逐渐变成接受,容纳所有的好与坏。
杨炯的成长历程中,藏着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的最佳答案。
01
他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聪敏而博学。
初唐时期,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
杨炯在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
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官领工资了。
这一点是许多唐代诗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他的起点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可是天才也有着自己难以解决的困局,杨炯在弘文馆苦苦等不到升职。
他从一位孩童变为少年,又从少年变为青年。
眼看都要三十而立了,他却始终被困在弘文馆,找不到出路。
面对朝廷的冷视,他无数次地想要离开弘文馆,去寻找外面的天地。
诗人太多心高气傲,受不了不公的遭遇与冷遇。
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诗人,骨子里还充斥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可是杨炯却表现出了与大多数诗人不一样的一面,他选择了接受着一切看似不好的安排,独自面对无人赏识的寂寞,压制了自己年少的心气。
唐高宗上元三年,杨炯为了更快升职,又参加了科举考试,再次高中。
可是朝廷给两次进榜的他只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秘书郎职位,他再次受到了冷遇。
年近三十,却还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官,他心里终究有点郁勃不平。
他通过诗作宣泄着自己心中的愤懑,寻找着心灵的慰籍。
待他发泄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沉住心气,继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如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遭遇和杨
炯非常相似,但是他们不会像杨炯那样沉住心气,而是挥挥衣袖,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02
唐永隆二年,杨炯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中书侍郎薛元超欣赏杨炯的才华,于是提拔他为崇文馆学士。
一年之后,杨炯又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虽然杨炯的官职只是正七品上,但是詹事司直属于太子的贴心官员,将来太子登基,杨炯的地位必定扶摇直上。
百官们纷纷结善于杨炯,谁也不敢再忽视这位明日的政治新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杨炯日后势必声威显赫。
可是人生一世,意外总是比明天先到来。
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愚蠢地选择了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也选择了跟随徐敬业,结果兵变失败后,骆宾王被官军追杀,导致下落不明。
而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因为与他们有血缘关系,也受到了牵连,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
杨炯花费大半生获得的地位,就这样在顷刻间化为泡影。
可是他却没有表现丝毫的痛苦,就像一切未曾发生过一样,如此沉得住气的人,世间少有。
之后在地方表现良好的杨炯被召回了洛阳,与宋之问一起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杨炯仍然是一名末流小官。
他的心境变得古井不波,没有人能看出来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能琢磨出他的心气。
他就像入定的僧人一般,沉住了所有的心气,享受着被人忽视的寂寞。
03
公元692年,杨炯出任盈川县令。
他在任期间,为当地的百姓谋了许多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
可是为官谋政,却不是杨炯的一生理想。
在他写的《从军行》中,这是他唯一一次透露出了自己的心气: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为雄劲。
从未去过边塞的杨炯却写出了如此大气磅礴的边塞诗作,可见杨炯的才华并非像世人评价的那般。
他的心气终究显露于爱国情怀,国家的安危是他唯一沉不住气的时候。
他显露出来的心气,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得罪了诸多心胸狭隘的文人。
于是这群文人编造、篡改杨炯在盈川所做的贡献,用虚假的故事将杨炯宣传成为了一名“酷吏”。
无数不知情地人纷纷站出来指责他乱用刑法、不恤民生、做事狠毒。
只有盈川当地的百姓知道杨炯是一名好官,可是谁又在意底层人民的呼声。
在盈川做了两三年县令的杨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无喜无悲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盈川的百姓得知死讯后,为杨炯修建了一座座祠堂,香火从未断过。
我想我们找到了怎样过好这一生的答案:耐住寂寞、沉住心气。
人生实苦,我们会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我们的不满、愤怒、不甘、失望,都于事无补,唯有沉住自己的心气,方能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