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合集下载

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期的四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字梦得,号梦得居士,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首。

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是抒情诗,其中以《滕王阁序》最负盛名,被誉为“唐诗之祖”。

杨炯,字子瞻,号芙蓉山人,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婉约抒情著称,其中以《渔家傲》最负盛名,被誉为“婉约诗之祖”。

卢照邻,字子硕,号洞庭鹤,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清新抒情著称,其中以《早发白帝城》最负盛名,被誉为“山水诗之祖”。

骆宾王,字子厚,号绿窗吟,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抒情辞藻著称,其中以《江城子》最负盛名,被誉为“抒情诗之祖”。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1王勃简介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文学成就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

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浅谈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以下从多个方面浅谈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打破宫廷诗风,提倡新体诗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不满于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即以绮靡华丽的诗风为主,缺乏真实情感和个性。

他们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他们倡导新体诗,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个性化,以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个性来感染读者。

这种新体诗的出现,为唐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方向。

二、拓宽诗歌题材,丰富诗歌内容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传统的宫廷台阁题材,还有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

他们的诗歌中描绘了山水自然、边塞生活、送别友人、咏史怀古等众多内容。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使得唐诗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宫廷范围,而是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

这种拓宽诗歌题材、丰富诗歌内容的做法,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三、改革诗歌形式,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平初唐四杰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他们不仅沿袭了前人的创作传统,还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需要,对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不仅有古风古韵,还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体诗,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等。

这些新体诗形式更加严谨,同时也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这种改革和创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和艺术借鉴。

四、创新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初唐四杰在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精炼、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抒情、叙事、描写等。

这些改进和创新不仅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方向。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朴素真切的语言表达了送别的情感,用壮阔的意境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祝福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

五、丰富诗歌风格和韵律,促进诗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初唐四杰在诗歌的风格和韵律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分别有什么代表作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分别有什么代表作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分别有什么代表作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都是初唐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在青少年时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同样是官小名大,年少才高的诗人,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便是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初唐四杰分别是哪四位王勃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

杨炯杨炯,唐代文学家,华州华阴人,9岁就被举荐为神童。

杨炯恃才傲物,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四杰”,名气是比较高的。

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

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

骆宾王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初唐四杰代表作1、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杨炯,代表作:《从军行》《战城南》等杨炯自幼聪明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第,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简答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简答

初唐四杰名词解释简答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位文学家。

初唐四杰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活跃于唐高宗至武则天初年,以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们的文学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对宫廷诗风:初唐四杰反对当时流行的齐梁宫廷诗风,这种诗风过于注重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和情感的真挚。

四杰在诗歌中追求刚健骨气,提倡抒情,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感人的力量。

2.开拓新题材:他们在诗歌中探索了新的思想题材和格律形式,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他们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哲理、抒情、咏史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涵。

3.骈文和赋的成就:初唐四杰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他们在骈文和赋的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四杰齐名,原本是指他们在骈文和赋方面的成就,后来也用来评价他们的诗歌。

综上所述,初唐四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文学典范。

他们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唐朝诗人简介

唐朝诗人简介

唐朝诗人简介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简介: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1、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等诗篇;2、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着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3、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4、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着名的讨武氏檄;5、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二、盛唐时期712年--762年简介:盛唐中最着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是继屈原以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米,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代表作有、、、、、等诗篇;2、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3、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4、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5、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6、高适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7、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8、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他的,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 三、中唐时期762年--827年简介: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人有待考证;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3、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4、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5、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游子吟;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6、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7、李贺790~816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8、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今河南人,唐朝宰相、着名诗人;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元稹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三、晚唐时期简介:”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着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1、李商隐约812 ~约858,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着名诗人;婉约派,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着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着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3、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4、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唐代诗歌简介

唐代诗歌简介

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人。

1. 初唐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2. 盛唐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田园山水诗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

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辋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

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

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

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之涣、王昌龄、杨炯和卢照邻,他们是唐代初期最杰出的四位诗人之一。

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兼收并蓄:初唐四杰的诗歌吸收了古体诗、骈文诗和豪放派诗歌的特点,形式多样,风格宽泛。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鲜明的个性。

2. 清新明丽:初唐四杰的诗歌以清新明丽的风格著称,描写自然景物时常用娓娓动听、清新明丽的词句,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觉。

3. 情感真挚:他们的诗歌情感真挚,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爱情、友情、人生等话题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塑造人物:初唐四杰的诗歌也擅于塑造人物形象。

他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能够对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总的来说,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具有多样性、清新明丽、情感真挚和塑造人物的特点。

他们的诗作不仅代表了唐代初期的文学水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初唐四杰哪四个_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哪四个_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哪四个_初唐四杰简介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也被称为文坛四杰。

他们的诗词造诣颇高。

下面是为你搜集初唐四杰哪四个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约生于公元650年(一说为647年),死于676年。

他是一个天才。

传说他六岁就善文辞,九岁时见到《汉书》颜师古注,即作《指瑕》,批评颜的缺失。

公元664年,刘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

曾任虢州参军。

后来往海南探亲,坐船时受惊而死。

他路过江西时,正赶上都督府大宴宾客于滕王阁,本来已暗中定好由都督的女婿作序,以向宾客夸耀,因此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到了王勃,竟然不辞。

都督生气,就借口上厕所避开了,让下吏将写文章的情况不时汇报,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惊叹道:天才啊!就请王勃写成,尽欢而散。

这就是有名的《滕王阁序》。

又相传他作文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后,就盖上被子睡觉,忽然起身写来,写成不易一字。

当时人称为腹稿。

他的诗以五言为多,且多为成熟的律体。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含对豪门世族的不满,风格较为清新,只是有些诗篇失于华艳。

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五律名作。

写友谊,注重人格平等,话离别,既一往情深,又心胸开阔,是初唐送别诗的一朵奇葩。

初唐文坛四杰杨炯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生于公元650年,约死于693年以后。

十岁时应神童举,授校书郎,终官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杨炯的诗与文成就并不相等。

他的五言律诗体制精美,气势宏放,王、卢、骆所不及。

而杨炯的文,则情真不如卢照邻,词采不如王勃,七言歌行,亦不如卢、骆。

五言律诗是他所擅长的,其边塞诗气势更佳。

初唐四杰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约生于公元635年,约死于689年。

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则天两朝。

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足挛,一手残废)所困,虽曾求医于孙思邈,亦不得治。

唐诗的分期及代表人物

唐诗的分期及代表人物

唐诗的分期及代表人物
1、初唐时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代表作家李白、杜甫。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3、中唐时期,代表作家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

在中唐时期,分为代表作家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王孟余绪)、卢纶、李益(边塞诗,高适、岑参余绪)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

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4、晚唐时期,代表作家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
杜牧、韦庄等。

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四杰的二十首诗,值得你诵读!

初唐四杰的二十首诗,值得你诵读!

初唐四杰的二十首诗,值得你诵读!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王勃(650--676)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诗人。

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

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

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

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落花落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杨炯(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诗人。

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

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气势轩昂、风格豪健。

初唐四杰与晚唐四杰

初唐四杰与晚唐四杰

初唐四杰与晚唐四杰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唐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一个篇章。

唐朝有很多诗人与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佳句供我们学习体会,我们知道李白,知道杜甫,知道白居易,还有一些文学家也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去学习,我们今天来一起看一下初唐四杰和晚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期杰出的四位文学家,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他们的骈文和赋更为出名,而后人更多是去评述他们的诗歌,比如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氏檄》,都是当时很有名骈文,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一改以往诗文的宫廷气息,朝着更为壮阔的方向发展,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到江河湖海,锦绣河山,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独树一帜,连诗圣杜甫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曾写诗夸赞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晚唐四杰:晚唐时期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最具影响的杜牧、李商隐、韩愈、柳宗元,韩愈柳宗元更为突出的是他们的散文,韩柳是唐朝时期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提倡反对骈文,复古秦汉时期的散文,所以他们的写作风格质朴自由,不受格律和格式的约束束缚,反应社会现实,表达真实情感。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已经处在唐朝最为衰败没落的时期,所以他们所写的诗句无不饱含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思。

杜牧的诗歌,更为明快一些,主要想要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有才德有抱负无法施展的遗憾。

而李商隐的诗歌更加的多情绮丽,比如他的《无题》,多写爱情的缠绵悱恻,也借由爱情来隐喻当时的政治局面,优美动人。

习题: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一项( )A.王勃B.杨炯C.骆宾王D.岑参答案:D。

【解析】: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故本题答案选D。

初唐四杰的观点

初唐四杰的观点

初唐四杰的观点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卢纶,他们在初唐时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观点而闻名。

以下是对初唐四杰的观点的介绍和解读:1. 王勃(650年-676年):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一位,被誉为“初唐之艳星”。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合道,归趣于真”。

他强调文学应当与道义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

他的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其中倡导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崇高追求,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2. 杨炯(652年-706年):杨炯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二位,被誉为“初唐之英雄”。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有道,辞章可交”。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道德的准则和原则,同时也应该注重与人交流和沟通。

他的作品以《登幽州台歌》著称,其中所体现的豪情壮志和真挚感人的情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3. 卢照邻(654年-684年):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三位,被誉为“初唐之奇才”。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气质为主,辞章以明志为重”。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同时也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志向。

他的作品以《秋风辞》最为著名,其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时事的关注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4. 卢纶(655年-730年):卢纶是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被誉为“初唐之异士”。

他的主要观点是“文章以意境为主,辞章以清新为要”。

他强调文学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现,追求清新、淡雅的情感和情景。

他的作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著称,其中所表达的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初唐四杰以其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在初唐时期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共同强调文学应与道德相合、追求真理和真实性,注重个性和气质的表达,以及意境和清新的情感表现。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作品依然被后人所推崇和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个哪四位 初唐四杰简单介绍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个哪四位 初唐四杰简单介绍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个哪四位初唐四杰简单介绍
初唐四杰,通称“李白、王勃、杜甫、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群体。

为宋以来中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塑造了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风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泾渭分明,现实与理想并存的北宋文人。

他的诗,充满了自然和政治的激情,歌颂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流淌了真情实归的内心。

王勃,字万俟,写出的古风经典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赞。

他的诗歌切合实际,表达了优美的感情,抒发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坚定观念。

杜甫,字子美,是充满苦难的宋朝文人。

他的诗表达了激昂的愤慨,反映了宋朝士人挣扎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之情。

韩愈,字孝廉,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笔耕不辍,洞察古今、研究政治,其文学著作渊博,对后世古文学亦有莫大影响。

四杰在诗歌创作上风格迥异,但精神力量同样诗意,革新了古代文学,推动了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他们的诗文唱出了中国文人的思想哲学,也留给了中国历史上深刻的文学印记。

唐初四杰都唐诗发展的贡献

唐初四杰都唐诗发展的贡献

唐初四杰都唐诗发展的贡献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试论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学生指导教师年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学院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1月试论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摘要: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独具美学特质的唐诗始肇时期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的诗群;其诗作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座丰碑。

无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体的形式,抑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开唐诗发展风貌。

本文将对初唐四杰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体的形式和诗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以明确四杰在唐诗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把握初唐诗歌极其整个诗歌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初唐四杰、时代背景、诗歌风格、艺术贡献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

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一、初唐四杰介绍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

他一生只作过邓王府的书记,九品的新都县尉这类小官,后来久困长安市井,晚年又身患残疾;却心比天高,渴望做一番“名与日月悬”的大事业,这就使他的诗歌产生了“有时无命”的悲激不平之气。

最着名的作品是《长安古意》。

骆宾王骆宾王,曾在道王府供职,做过县主薄,升为侍御史后不久得罪上官入狱。

初唐四杰介绍

初唐四杰介绍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1]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1]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1]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1]百科星图王勃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杨炯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

出身范阳卢氏北祖。

博学能文,起家为邓王李元裕府典骆宾王骆宾王(626年?—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

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

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

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

”(《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

这些也是它遭到批判、最后衰歇的根本原因。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只有林逋、寇准等人的诗歌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晚唐体”诗人对后代诗歌在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倾向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但总的来说,“晚唐体”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比较单一。

```二.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是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

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

欧阳修作诗,力矫西昆体的不良诗风,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他本人不少的诗文创作,都是涉及具体的社会问题、有感而发的,还有不少诗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这些诗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与西昆体同类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

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欧诗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以古文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文化;欧阳修古诗几乎通首散行,长短句杂出,骈偶对仗者甚少,句子结构与散文无异;再次是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或在句子中用介词及结构助词等。

欧诗之散文化,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规体制的作用,但从艺术性来说,那些极度散文化的古体长诗,确实找不到多少诗趣。

欧诗的散文化,与韩愈一脉相传。

然而韩诗好为古奥,欧诗务趋平易,一些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常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境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2800多首。

梅尧臣虽沉沦下潦,却非常关心时政,每逢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他总爱在诗中予以反映。

这些诗或以寓言的形式抨击邪恶势力,或干脆直书其事。

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揭露,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传统。

梅尧臣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他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并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得饶有兴味。

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追求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后人评之曰:“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元人龚啸《跋前二诗》,见《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正是着眼于此。

从欧阳修到王安石、苏轼都对梅尧臣诗歌赞叹不已,这也正是宋人对这位一代诗风开创者的公正评价。

与欧阳修、梅尧臣共同革新诗风的重要诗人还有苏舜钦。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他早年慷慨有大志,自视甚高,却总是受到排挤甚至遭到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

这两种情绪纠结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

他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表达对黑暗腐朽势力的蔑视。

《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苏舜钦还写了不少的写景诗,这些诗同样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他喜欢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

苏舜钦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

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诗中已见端倪。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稍后的大诗人王安石、苏轼等人正是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的。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从青年时代起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居,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

在他三十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非常客气地将他比作李白、韩愈这样的顶级大文学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

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写诗与作文一样,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

但是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宗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写实精神。

其中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或人生观念。

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释。

宋代文人喜谈佛释,大约始自王安石这一代人。

前期诗歌中洋溢着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屈的斗争精神已逐渐消退,心情渐渐趋于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

大量的写景诗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上走上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

诗歌注重对仗、用典和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并以此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标举的“王荆公体”。

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写景抒情的绝句,也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誉。

王安石学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熔论议、学问、诗律以一炉,达到“致用”、“务本”的融合为一,以精严深刻见长,而又以闲淡新奇出之,反映了宋人对诗歌从价值选取到审美理想的全面要求。

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代文人有着强烈的结盟意识,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于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

早在欧阳修主持文坛的时候,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

苏轼对此也当仁不让,充满自信与自负。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苏轼的手里达到了高峰。

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历了顺境,复历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兼于一身。

苏轼学识渊博,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能够欣然接受,并且认为它们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

当然,苏轼在政治思想上跳不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道、释思想对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打击之后,道、释的出世和超脱思想就越发严重,几乎成为其人生修养与立世的精神支柱。

苏轼对苦难并非由此而变得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莘,把儒家固有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的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缘自适,处逆如顺,从而有效的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