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以前,包括我在内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是就是学不会。原因何在呢?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学生不认真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鉴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学科知识内容庞杂,二是知识载荷的能力含量大,把教材全背过,对解决问题没有大的裨益。我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据相关报道,联合国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职责给予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递知识的多少,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组织者、引导者。

创设问题情景必须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立足于生活环境、生产等实际,使原有知识作依托的新知识点,可以在原有知识网络加以拓展定位,而且合理的问题情景有利于使学生经常沿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甚至理性思维的轨道,实现其心理的高效发展,遗忘率大为降低。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自觉进行“心理换位”,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眼光与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光讲“应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如何做的”。尽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还原展开,引导学生去思索,从中受到启迪。其次,教师要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索,促进其发展。

1、新授课

⑴、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可通过提问、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形成冲突和矛盾,或者激起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例如:讲原电池原理和应用时,课前让学生了解美国自由女神近百年来一直受着疾病的折磨,面对女神“病痛”,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得知答案。

⑵、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的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例如:讲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让学生思考若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用乙烯与氯化氢制取好还是用乙烷与氯气取代好?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把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⑶、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例如:在学习烯烃性质后,可让学生思考1,3-丁二烯有何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回顾总结的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另外,习题教学及解题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习题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习题讲解是发现教学问题、揭示规律、总结技巧与方法的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

2、习题课

⑴、应注意变换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讲评习题时,教师有意识地不断变换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有机化学中燃烧规律,可先通过等物质的量的烃,耗氧量比较得出规律,再将烃变成烃的衍生物,进一步再将等物质的量换成等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⑵、重视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进行多题一解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问题本质中去,进而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分析、归纳,同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同一类题目进行整理,进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⑶、要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解,指思维不受定势的影响,抓住实质,创造性地构造不同的解题思路,灵活机动地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同一题目,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多数化学概念和原理,甚至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如果把有关的文字、符号、图象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点、文字符号、图象的机械记忆水平上,难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而学生的表达活动也仅仅是对文字的某中复述,若干心理活动,如:想象、概括、判断、推理、

综合等无法实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立足于原有的知识和已经形成的能力水准,迅速进入情境,沿着教师铺设的阶梯,顺利完成思维与表达的拓展,在解决问题的探索和探究中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讲乙醛与新制Cu(OH)2浊液反应注意事项时,可通过三个实验:①久置Cu(OH)2,②制备Cu(OH)2时,用的NaOH少,③新制Cu(OH)2且NaOH溶液过量。通过前两个实验失败,学生自然得出该实验注意事项,且印象深刻。

设计课堂问题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问以后要“等一等”,哪怕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基本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