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史
1696年威廉三世接受桑德兰伯爵建议,任命辉 格党人组成清一色的辉格党人内阁,1698年托利党 人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多数党,威廉三世 就解散辉格党内阁,任命托利党人组阁。这样,威 廉三世开创了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人组阁的先河。
第二阶段责任内阁制原则初步形成。 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关于国王命令须经相
(2)现代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封建等级议 会 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而英国的
议会制度又是从中世纪的封建等级议会演变而来 的。 (3)议会权力的扩大
“光荣革命” 后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和 《王 位继承法》奠定了英国资产防级议会制度的宪法基 础,明确规定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标志英国 的封建等级议会制度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的议枢密院
内阁和内阁制首先出现在英国。 15世纪,亨利六世任命少数宠臣组成国王顾问 委员会,不久演变为枢密院,作为国家行政机构, 协助国王行使权力。 查理二世经常邀请9人外交委员会到王宫议事堂 内室秘密商议大政方针,当时就有内阁之称。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度的形成大体经历了 3个阶
效; 第三,接受首相的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按世袭原则产生。
(2)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虚位元首”。他发布 的行政命令须经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他 必须任命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 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 政权力的核心,但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议会有倒 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 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 定内阁去向。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中世纪:英国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议会的作用很小。
2. 文艺复兴时期: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议会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与国王并肩的一支政治力量。
3. 17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爆发了多次冲突,最终导致了清教徒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4. 19世纪: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英国政治的主导力量。
逐渐实现了普选制度和议会制衡。
5. 20世纪:由于工人运动和左翼思潮的影响,英国社会变得更为平等和民主,议会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
总的来说,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是由封建主义到议会制衡和君主立宪制,再到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在这个过程中,议会权力不断增强,成为英国政治的主导力量。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
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主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 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
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公元827 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 )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
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
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 ),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
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
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
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
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
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
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
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2•限制王权的里程碑一一《大宪章》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
1199 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
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
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1班李若昭 6002210019【摘要】英国现行的政体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而且英国没有总统;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
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
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现行政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中重要的几次变革。
【关键词】君主;议会制;首相责任制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
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
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公元827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
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
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
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
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
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
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
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
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
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限制王权的里程碑——《大宪章》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
英国王权的演变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
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
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
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
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
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
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
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
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
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
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
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
(2)1689年《权利法案》 ①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②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③意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 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确立 ①背景: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②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 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新 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③意义: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首相握有行政与立法创议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2.(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 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 当局的用意是( ) A.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 B.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 C.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 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 答案 D
考向一 制度传承与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 [能力认知]
2.英国代议制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1)三个转移 ①立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并下移到全体公民。
(2)四个趋势 ①延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内阁制的 完善。 ②渐进性: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721年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工 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 ③创新性: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 ④法制化: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
英国革命和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莎白一世死后,他因为是玛格丽特·都 铎的曾孙而继承英格兰王位。统治时期 对内镇压清教徒和非国教徒,对外加入 北美殖民地的开拓。因外表丑陋,表现 消极,被称做“最聪明的蠢人”。
4.政治阻碍——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①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 1603年(17世纪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从整个欧洲看,并没 有彻底改变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的整体格局。 所以,在百年之后才出现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含义:
君主立宪制是指以君主为世袭元首,但其权力受 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主要内容: 限制了国王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地位和
收税、财政拨款、实际上的人事权
同:都强调议会掌握征税的决定权 异:《大抗议书》还历数了国王在内政和外 交上的弊端,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
2.内战时期:1642—1648年 ①议会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②克伦威尔与马斯顿荒原会战 ③克伦威尔与新模范军 3.共和国时期:1649—1653年
①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②克伦威尔的内外政策
对外:征服爱尔兰,公布《航海条例》, 进行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对内:军事统治;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 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
实质: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 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1653—1658〉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 年 讨论: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曾经把查理一 世送上断头台,然而,11年后,同样是他们, 却迎来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他们的做法是 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新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一、“光荣革命”1.议会制由来先讲清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
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经过了三个国王。
1214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
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
亨利三世(1216—1272年)继位后,贵族继续与之对抗。
亨利无奈,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
后来,反对国王保护宪章派的贵族领袖人物西蒙·孟福特对会议进行改造,这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
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统治时,为了筹划军费,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此后议会经常召开,都以1295年的议会为榜样。
这意味着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剥削阶层的联合。
再讲清楚英国议会的构成和特点。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
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
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
英国民主发展历程
不甘心失败,反扑革命 带有明显的 (1)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缺 宗教色彩, 乏科学理论指导 以清教为旗 (2)宗教改革后清教代表了资产阶级、 新贵族的政治、经济主张和利益要求
帜
3、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对英国的影响: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 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为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英国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对世界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 然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 的要求。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的新时代。
比较《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
名称 项目
相同点 历史背景 国王与 议会的 矛盾
《权利 请愿书》 强调议
会掌握 征税权, 《大抗 要求限 议书》 制国王 国王与 议会矛 权力 盾进一 步激化
内容 从一般的 权利角度 对国王加 以限制
结果 国王被迫 接受,但 无意真正 执行
提出废除封建特 权,进行政治改 国王坚决 革,特别是提出 不接受, 议会的相关权力, 之后挑起 即反映资产阶级 内战 掌握权力的要求
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二)英国的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
特点:1)英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却没有一部君主立宪的宪法。英国只 是有一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其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一般法律的 效力是同等的;没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均可由议会按照一般的立法 程序制定和修改。 (2)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惯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者具有宪法性质 的文件起更大的作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 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 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杜绝了 回复到君主专治时代的可能。 尽管颁布了这些法令,但并没有造成政治制 度的重大变动,也没有触动社会经济生活, 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 贵族所把持。
(二)19世纪30年代后的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1. 1832年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体制十分腐败而混乱 2. 1832年的选举改革 内容:* 重新分配下院议席 *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结 果:改革只调整了部分选区和部分地降 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候选人的财产 资格限制依旧很高,仍把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 人民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
3. 1867年后的选举改革
1836年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1867年的选举改革 * 取消了一些小城镇的议席 * 进一步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意义:这次议会改革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广大人民 对议会民主化的要求,但它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 农村选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 使得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主宰地位,结束了 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
宪法性文件: 1215年《大宪章》,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的两党制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胜者全得”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
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
20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
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
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
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四,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两党制的优点: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它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政党必须争取为数甚众的中间阵营。
1,特征: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可以组成政府2,优点第一,两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第20课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20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光荣革命”——代议制形成的背景1.背景(1)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推翻了□1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
(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
2.过程: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应□2议会之邀,继承英国王位,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3.影响:为英国资产阶级□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政治基础。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代议制的法律基础1.条件(1)“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来自于□1议会。
(2)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控制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
2.主要法案(1)《权利法案》:1689年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2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王位继承法》:议会掌握了□3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
3.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结果:确立了□4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5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代议制的完善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光荣革命”前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为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1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4)1721年,沃波尔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2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5)18世纪中叶,□3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并不断得以完善。
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形成的惯例(1)内阁要对□4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2)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5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形成背景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
《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
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
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
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
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
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
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
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
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
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
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
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三)内阁与责任内阁制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由中世纪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1—17世纪)。
经历了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内阁的发展过程,但长期为御用工具。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制时间:1649——1653容: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制和总统制制。
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阁,沃波尔主持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阁首相;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阁的地位: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第七章 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二、英国的议会改革
(一) 19世纪30年代前的英国议会概况
英国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经历了近300年的 漫长历史时期,它是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广 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土地贵族、大资 产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 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 列法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 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杜绝 了回复到君主专治时代的可能。
※ 英国的内阁制又称“责任内阁制”,是指内 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 组织形式。 ※ 基本原则:
∆内阁首脑应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充任 ∆内阁成员应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议员质询 ∆ 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应辞职或 重新大选
※ 内阁制的形成 * 贤士会 大议会 小议会 * 枢密院 威廉三世时期
材料一: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 已名存实亡。共和国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 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 违反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 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 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 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 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 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 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乔治一世时期
1937年《国王大臣法》颁布
2. 英国政府各部的设置(19世纪)
财政部 中央政府机构 (内 阁) 贸易部 内务部 教育部 农业部 ··· ···
国内税务委员会 关税委员会 邮政委员会 林木土地委员会
注:内阁与国务会议员虽然都是大臣,但大臣不一 定是阁员。.阁员都是当前执政党中的 领袖人物。 各部部长 不管部部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演示文稿
言论自由权
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 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集会权
议会 下院
边学边用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伦三 岛早已是深陷泥潭。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奥运会后打算 在养老金政策、削减低收入家庭的税负和福利等领域 强化一系列大胆的结构改革。 你认为:
◆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选
民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位一体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对英国: 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 (1)政治——保障长期民主,有利社会稳定 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 (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3)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钱乘旦《英国通史》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解析与探究】 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 内阁制有 什么区别?
英国: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 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中国: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很轻,只负责日常事务。 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对比简表至高无上统而不治国王首相议会产生世袭国王议会终身制任期制创新性民主典范君主立宪制发展简表横向比较君主立宪制起源确立发展完善大宪章的签署议会制度的渐变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历次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权利法案的颁布两党制的演变连续性长期民主解析与探究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英国政治改革从贵族政体到民主政体
第19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9No 12018年1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8英国政治改革:从贵族政体到民主政体李龙海,田芳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7⁃10⁃17㊀[作者简介]㊀李龙海(1964 ),男,河北景县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田芳芳(1992 ),女,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英国政治智慧的体现之一是贵族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化的平稳性,完成这一转变的方式是三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一次次的阶级妥协形成了民主制度过渡的平稳性㊂漫长而又平稳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与英国特殊的文化传统有关,包括英国潜在的民主要素,即议会这种特殊的民主形式给民主制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还有悠久的法治传统给民主带来了持久的外在保障,在这些传统因素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使政治权力的封闭性遇到强大的压力㊂在各方政治势力的反复博弈过程中,英国以平稳而保守的方式形成了民主制度㊂[关键词]㊀议会;选举制度;民主政体;贵族政体[中图分类号]D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80101305㊀㊀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英国政体由贵族政体逐渐向民主政体转变,这一转变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漫长的转变时间给了英国更加充足的迎接民主制度的准备时间,使民众对民主制度的接受不至于那么唐突㊂英国从贵族政体过渡到民主政体的政治改革是从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中进行的,政治改革的过程是一次次阶级妥协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使英国政治制度潜在的民主因素激发出来,进而形成了英国现有的民主制度㊂一㊁英国民主政体形成的过程选举制度改革㊀㊀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浅到深,从政治权力的封闭性到权力的开放的转变过程,以时间为线索,这一改革分为三个阶段:(一)1776 1832年的改革1763年的威尔克斯事件是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开端,自此英国议会改革拉开了序幕㊂乔治三世(1738 1820)在位期间实施的高压政策大大刺激了议会改革的进程,他竭力恢复国王的权力,这种做法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辉格党群起而攻之,认为英国若不采用镇压的手段,殖民地本来是不会要求独立的 [1]205,辉格党的代表顺势提出了议会改革的要求,这标志着议会改革正式上升到了统治阶级层面㊂威尔克斯事件之后,以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宣传改革思想,发动小规模动乱,以此给当权者施压㊂1771年中产阶级以 威尔克斯后援会 为基础成立了 权利法案支持者协会 ,80年代初,又成立了 宪法知识会 ,有组织的中产阶级改革团体正式出现了㊂前期主要是以中产阶级为主力,到了后期工人阶级也站出来了,频频发动小规模的工人运动,著名的就是1811 1812年的反对机器的 卢德运动 ,这样一来,两个阶级联合起来给当权者施压㊂终于由于‘谷物法“和‘天主教解放法“,托利党内部发生了分裂,辉格党和一部分托. All Rights Reserved.1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利党联合起来迫使反对改革的威灵顿政府辞职,支持改革的辉格党领袖格雷伯爵担任首相㊂格雷政府上台后立即启动改革模式,但是其改革原则仍是为了维护原有的 旧制度 ,所以采取的策略是 希望通过改革将中产阶级从改革运动中分离出来,孤立工人阶级,建立贵族和中产阶级之间的新联盟,从而形成阻止革命和进一步宪政改革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2],于是由辉格党人起草的兼顾中产阶级的改革议案诞生,于1832年6月7日经国王签署正式生效㊂至此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顺利完成㊂第一次议会改革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关于选区的重新划分㊁议席的重新分配以及选举资格的财产限制等,这使中产阶级终于在议会中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中产阶级并不是主体,所以也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当然由于财产资格的严格限制,工人阶级仍被排除在议会大门之外,即使这样,也说明英国的贵族寡头政体已经根基不稳,民主政体的曙光已经显现㊂(二)1832 1867年的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接力棒顺利地转到了保守党的手中,第一次议会改革后,托利党反思在当前国内形势下,是否需要改变一下自己保守的策略,此时议会斗争越来越趋向于两党的竞争,适应改革的潮流会带来执政的可能,因而托利党在更名为保守党的同时致力于政治改革㊂1834年12月18日,英国首相皮尔发表了‘塔姆沃思宣言“, 宣言奠定了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信条:保守党人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3],但是保守党只是强调温和的改革,能走半步绝不走一步㊂在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方面,两次向政府抗争的重大事件是中产阶级组织的 反谷物法运动 和工人阶级组织的宪章运动,轰轰烈烈的两大运动向政府施加压力,之后1864到1865年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又分别组织了自己的改革组织,即 全国改革联盟 和 全国改革同盟 ㊂面对下层的骚动,执政的自由党格拉斯顿政府指出应该实施进一步的议会改革,才能消除各地的混乱现象,于是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要是 把城市选民的财产资格从原先的10英镑房产持有降为7英镑,农村则从50英镑租约金下调为14英镑 [1]265,但是这一改革方案遭到自由党内部某些派系的反对,自由党内部的分裂导致保守党联合一部分自由党议员共同击垮了格拉斯顿政府,保守党德比和迪斯雷利组成了新一届政府㊂但是他们想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以遏制进一步的改革要求的提出,所以最终形成了比格拉斯顿政府更加激进的改革方案,议案于1867年8月通过㊂ 在城镇,凡交纳济贫税㊁又拥有住房(无论是产权所有或仅仅是租用)的人都可以成为选民;寄居者只要房租达到每年10英镑,也可以参加选举㊂在农村,具有年值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值12英镑的地产的人都可以有选举权㊂ [1]266因而这一次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中产阶级成为了议会议员的主体,相当一部分工人阶级也实现了在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的目的,英国贵族寡头政体正一步步向民主政体过渡㊂(三)1867 1918年的改革第三阶段的改革已经从初期的被动性改革彻底转变成了主动性的改革,改革的难度有所降低,改革的进程有所加快,政党政治渐趋成熟㊂经过两次议会改革,政党要想上台执政就必须获取更多的选票,要想获取更多的选票就得牢牢抓住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这两大队伍,而议会改革有利于政党获取更多的选票,哪个党获取了改革的主动权,谁就增加了上台执政的可能性,因此议会改革成为了主旋律㊂第三次议会改革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合作完成的,双方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㊂自由党更强调 自由贸易 和 自由放任 ,更加关注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所以自由党要求更多的工人阶级拥有选举权㊂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低下,劳动条件恶劣,自迪斯雷利的第二次改革之后,保守党也开始关注工人阶级问题,同情工人阶级,于是将选民的重点放在工人阶级之中,谓之 新托利主义 ,主张重新分配议席有利于更多的工人阶级议员进入议会,为保守党带来更多的支持者㊂1872年和1883年分别通过了‘秘密投票法“和‘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禁令“,渐而渐之议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并且可以领取薪金,议员分配与人口数成比例,每个选区的选民数基本相等㊂大部分工人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在议会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所有的成年男子也有了选举权,对于女性的选举权的规定也于1918年立法,但是对女子拥有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很大,要求女子30周岁以上才有选举权,不过这也是一种议会民主的进步㊂至此英国议会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只是对议会制度进行小修小补,最终.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李龙海等㊀英国政治改革:从贵族政体到民主政体15㊀民主制度在议会制度改革下平稳实现㊂二㊁英国贵族政体转变成民主政体的原因㊀㊀英国大众民主制度是议会改革的不自觉产物,这种民主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而是资本主义民主,因为这种民主是由各进步阶级共同创造的,其权力也是属于这些阶级的㊂封建大贵族本来是想要极力维护 旧制度 ,从而维护既得利益,但是伴随着一次次的议会改革,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党主持改革到两党联合主持改革,从选民和议员主体单一到选民和议员主体的多元化,英国贵族寡头政体顺利过渡到了民主政体㊂这一过渡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部分考虑,即从民主因素的潜在性和政治权力的封闭性两方面分析㊂(一)英国民主政体诞生的潜在因素英国不同于欧洲大陆国家,民主传统在英国由来已久,岛国刚建立时,先有民主的种子,再有种子的萌芽,之后经过长期的成长,最后民主作为成熟的果实在英国坠落㊂民主传统与议会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议会是新旧社会阶层斗争的工具㊂英国议会从13世纪的贤士会发展而来,一开始它只是国王附属的咨询机构,但是后来被贵族所利用,成为贵族与国王争夺权力的工具,直到1688年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形成贵族寡头政体为止㊂再后来议会成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与贵族争夺权力的工具,最终在贵族一步步引领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中,英国由贵族寡头政体转变为大众民主政体㊂1.民主的存在形式 议会英国尽管在斯图亚特时期企图建立大陆式的绝对王权,但英国的悠久传统阻止了法国式社会政治制度 托克维尔称之为旧制度 的建立㊂ [4]这个悠久的传统,言外之意是指英国长期以来潜在的民主因素,导致英国不仅能最终形成,而且能够以一种渐进的㊁保守的方式形成民主制度㊂陈晓律教授认为英国原始的 民主制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使得民主因素一直潜伏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之中㊂英国受到欧洲大陆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大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先是奴隶制民主,然后就是中世纪时期日耳曼人独特的 民主 形式㊂野蛮的日耳曼人传承下来的古老的民主传统是在其军事战争中形成起来的,军事首领往往会有自己的亲兵组织,战利品又会分给亲兵作为回报,重大决策都由其商讨决定,这种特殊的军事民主组织使这些受过国王赏赐的亲兵内心中产生对自有战利品的保护感,而这种比较松散的㊁开放的政治决策形式更让他们有胆量与试图剥夺和侵害其利益的国王不断进行争斗㊂13世纪,贤士会出现,成为英国议会的早期雏形,自此议会成为贵族阶级与国王进行斗争的工具㊂直到斯图亚特王朝,贵族以议会为工具与国王进行斗争,贵族阶级和国王两派的矛盾激化,英国发生了革命,革命实属土地贵族与国王之间的战争,光荣革命形成由少数大贵族控制的议会占据主导地位的贵族寡头政体㊂贵族能够限制国王的权力,成为国家政权的主导力量,但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贵族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弱化,非贵族的普通大众力量壮大,希望进入国家政权,而贵族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化而一步步妥协,最终以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为主的普通大众通过议会工具而取代贵族成为国家政权的主导力量,英国民主制度最终形成㊂总之,不管何时,英国议会都在发挥着 民主决策 的作用,纵然由于议会主体力量的不同导致议会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议会始终是民主存在的载体,也是现如今英国民主政体得以顺利形成和运转的至关重要的形式㊂2.民主的保障 法治传统如若说英国自古就有民主传统的话,那么能使民主传统持久存在下来并保障民主制度的就是法治,这些法律 把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残存的朴素的民主因素,顽强地保存下来,最终转换成为了现代法制体系和法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㊂英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法治的国家,经历了从习俗法㊁普通法到议会法的过程,并且这些法律都是公认的,并不是一人制定的,因而拥有强大的约束力㊂ 我虽然将盎格鲁 撒克逊法律称之为这位或那位国王的法律,但我们必须注意(哪怕是顺便,尽管这一问题还必定会再次提及),没有哪一位英国国王是在没有征询其智者的意见并征得他们的同意的情况下独自立法的㊂ [6]诺曼征服之后国家逐渐演变为议会立法,最著名的是‘大宪章“的制定,贵族开始从法律上对国王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大宪章规定了未经纳税人许可不得随意征税,正式剥夺了国王的财权㊂因为历来国王. All Rights Reserved.1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自己的财力是有限的,一旦发生战争财力紧张时,国王就必须求助于有钱的大贵族,但是到了1215年英王强征捐税,引起大贵族的不满,于是大贵族们一起制订了约束国王权力的大宪章,并经过与国王的斗争,国王被迫接受了大宪章,贵族们在理论上取得胜利㊂之后又通过17世纪的革命,贵族阶级的地位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确立㊂然而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贵族阶级正式开启了抗拒和限制王权的先例,与此同时他们也充当了自身的掘墓人㊂当国家的经济主导力量转移的时候,权力的主导力量也要发生转移,18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起来,工业经济产值超过了农业经济产值,征税的对象转移到了这些人身上,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如同当年的贵族与国王的关系,现在斗争的焦点转移到了非贵族的有产者与掌权的土地贵族进行斗争㊂斗争的工具仍然是议会,他们也同样利用法律,同时采取合法化的斗争向贵族施压,扩大选举权,让更多有产民众代表进入议会㊂英国一直存在于法治的世界里,在‘大宪章“之后,即使是国王也不能高居于法律之上,正因为这样的法治传统给了民主延续下去的外在保障,使得英国能够通过政治改革一步步走向民主政体㊂(二)英国民主政体诞生的外生性因素英国虽有民主的传统,但是权力始终把控在少数人手中,起初是国王及其王室,然后就是土地贵族㊂英国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壮大了除贵族之外的一些阶层,例如资产阶级等,他们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是权力的封闭性让他们无法保护他们既得的私有财产㊂另一方面,相对于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而言,民主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要求,那么只有人们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生活要求,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刺激民众积极参政㊂ 只有丰衣足食的人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热心公益的公民 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㊂ [7]这一经济上的改变使他们产生了对政治制度的不满情绪,刺激了他们通过议会普选权的争取来获得政治上的发言权,打破政治权力的封闭状态,以权力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㊂众所周知,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全部是贵族,议会的一半权力已经掌握在贵族手中,下院议员虽然是由选举产生,但实则仍由贵族控制㊂例如 1747年,由上院贵族控制的下院议席有167个,占下院议席总数的30% 19世纪初,贵族阶级对下院议员的控制达到顶点:1802年大选中有226名候选人靠大贵族的赞助进入下院;5年后,此类议员增加到236名,相应比率增长到42.2% [8]㊂但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土地贵族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弱,农业资本主义化使大批的农民逐渐消失,削弱了土地贵族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相应的经济力量也日益衰败;而工业经济在直速上升,工业经济的力量逐渐超过了土地经济的收入,为此产生的是一大批雇佣劳动力㊂这批独立的雇佣劳动力获取了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并逐渐产生了获取政治权利的要求,并且还产生了一大批工商业资产阶级㊂ 随着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变得更加巩固,他们的观点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㊂在19世纪,这个阶级到处都形成开明政治改革的先锋,而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趋势,也使得这个阶级政治权力的扩大成为必然的结局㊂ [9]而此时的状况是政权只是掌握在少数的土地大贵族的手中,他们利用这些权力争取更多本阶层的利益,更甚者是侵害了新生阶级以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㊂所谓正义总是站在多数人的一边,于是矛盾越来越大,矛盾激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最终的大方向是工商阶级总会获得胜利㊂而在工商阶级向掌权阶级的施压之下,伴随着经济力量日渐强大的工商资产阶级获取本阶级政治权利的同时,英国政治权利的扩大化也给了除工商阶级以外的日益壮大的普通民众更多的参与政治机会,普通民众也得以获取平等权利,最终英国大众民主制度得以确立㊂当然这种斗争的方式与英国的历史传统有关,英国议会就是一个突破口,工商等阶级要想保护本阶级的利益,首先就是要进入议会,在议会上拥有自己的代表,因此打破贵族控制议会的权力封闭性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紧接着就有了一次次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选举制度来扩大选民的数量,力争普选权的实现,最终促使贵族寡头政体转变为大众民主政体㊂英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具有必然性,改革后的.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李龙海等㊀英国政治改革:从贵族政体到民主政体17㊀英国政体成为了如同达尔所说的多元民主政体㊂ 多元的意思是:统治阶层不是一个单纯的分享着统一利益的同质性的团体(它们本应是人构成的),而是一个存在更多差异性的阶层 如果有民主制度的话,统治阶层就会变得更为多元,因为更广泛的团体将要加进来㊂ [10]现实也是如此,英国现已不再是单一贵族掌握国家统治力量,包括工商阶级阶层在内的社会大众也拥有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政治权利,平等原则在英国进一步落实㊂这种民主政体的最终形成是在一次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中,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一次次博弈中得以实现的,不管他们是否在竭力维护 旧制度 阻止政治改革,但是结果都是潜在地承认了民主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它们都不自觉地充当了激发民主的力量㊂另外再加上英国的特殊性 民主和法治的传统,这些也给民主政体在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中的平稳性过渡奠定了基础㊂虽然这条通往民主的道路走得比较艰辛,比较漫长,但最终是通过一种非暴力革命的方式成功转化成了大众民主制度,相比法国来说,保守派的 阻碍 作用使英国在通往大众民主的道路上减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降低了社会成本,这使英国在顺利过渡到民主政体的同时展示了自身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民族政治智慧㊂[参考文献][1]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J].世界历史,2010(2):40.[3]刘成.英国现代政党政治的确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8):37.[4]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61.[5]陈晓律.从习俗到法治:试析英国法治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J].世界历史,2005(5):44.[6]F.W.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M].李红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4.[7]卡尔㊃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1.[8]阎照祥.英国贵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53.[9]乔治㊃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43⁃744.[10]吴勇,张丽,吉帅.民主理论建构与现代政治分析:玛格丽特㊃利瓦伊对话罗伯特㊃达尔[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TheUK sPoliticalReform:fromAristocracytoDemocracyLILonghai,TIANFangfang(InstituteofLiteratureandLaw,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Abstract:OneoftheUK snationalpoliticalwisdomisthestabilityofitstransformationfromaristocracyintodemocracy.Threetimesintheparliamentaryelectionsystemreformleadtosuchfinalshiftwiththerepeatedcompromisesamongclasses.ThelongandsteadyparliamentaryelectionsystemreformisassociatedwithUK'sspecialculturaltradition,includingthepotentialdemocratictradition,namelyparliament.Suchspecialdem⁃ocratictraditiongivesUKdemocracysystemasolidfoundation.Inaddition,thelongtraditionofruleoflawbringslastingexternalsecuritytodemocracy.Basedonthesetraditionalfactors,themiddleclassandworkingclassbecomestrongerduringthecapitalisteconomicdevelopment,whichbringsstrongpressuretotheclosedpoliticalpower.Finally,intherepeatedpoliticalpowergames,theUKformssteadilyandconservativelyitsdemocracysystem.Keywords:parliament;electionsystem;democracy;aristocracy[责任编辑㊀董兴杰].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内阁的地位: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19——20世纪以来,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2、两党制:英国两党制的形成:1、17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有了政党特征;光荣革命后,两党轮流执政。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了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党。
3、20世纪初至今新的两党制确立和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
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内容: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宪政体制下保留君主制,由一个世袭或选出的君主作为元首的政体。
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国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国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时也被看做是一个君主)。
与其他国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从定义上就已经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君主属于一个特别的阶层(贵族),而且往往世袭制也是君主的一个特点(不过在这一点上也有例外)。
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
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
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
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过,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袭贵族失去上院议员资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议员将由专门的皇家委员会推荐。
2003年2 月,英政府提出七项上院改革案,但均遭议会否决,改革上院的计划暂时搁浅。
2003年6月,内阁改组后,撤消大法官事务办公室,成立宪政事务部。
上院议长兼大法官欧文勋爵(Lord Irvine of Lairg)退休,福尔克纳勋爵(Lord Falconer of Thoroton)为现任上院议长兼宪政事务大臣。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
本届下院于2005年5月选出,目前在645个议席中,工党占354席、保守党195席、自民党62席、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30席,另有1席空缺。
下院议长麦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和三位副议长(通常不投票)占4席。
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
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8世纪早期,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尔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
沃尔波尔内阁是英国第1届正规内阁。
1937年通过了《国王大臣法》,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
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的权力:制定政策;提交议案;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政府职权;紧急状态下紧急行动;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内阁的地位: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19——20世纪以来,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议会与内阁的关系: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为内阁控制议会。
首相下院内阁(政府)1、下院大选中多数党领袖;2、对下院负责;1、监督内阁,从而控制行政;2、对议会集体负责1、提出名单组成责任内阁制;2、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1、17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有了政党特征;光荣革命后,两党轮流执政。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了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党。
3、20世纪初至今新的两党制确立和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
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1、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议会的产生。
2、14世纪上半叶,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下院又称平民院。
3、17世纪,许多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成为下议院的议员。
4、议会改革:1、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2、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3、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取得选举权;4、1918年,议会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代议制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腊地区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诸多奴隶制小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国家设立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等机构,在人类历史上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形式,这就是代议制的民主政治雏形。
但准确的说,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制国家都是直议制国家,因为所有公民都可直接参政,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直接进入公民大会。
当然,在这种代议制政治中,广大的奴隶阶级并没有任何民主权力,这就是奴隶制度下代议制的局限性。
13世纪英国出现著名的"大会议"和"模范会议"的代议制形式,中世纪一些欧洲封建城市共和国相继采取的代议制的内容和形式,如法国的"三级会议",德国的"帝国议会",但是这些代议制形式多于内容,本质上还是封建专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代议制度,或者说,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近代意义上的代议制度起源于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后产生的封建等级代表会议,与内阁制相结合而正式确立,进而形成了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
这种议会制被其他资产阶级国家认可且迅速传播和效仿。
英国议会两院制的发展和权力转移的演变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要。
在演变的过程中反映出:第一,一切变革只围绕着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上下两院权力的转移以及议会内部机构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并没有改变英国的议会制政体。
第二,在权力的转移中,下院是一根主线,它从无到有,从无权到小有权力,直至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越过顶峰后,又逐步失去权力,最终成为“取得下院多数席位的政党的驯服工具”;第三,议会权力的转移是通过政党制的发展来实现和完成的。
一、上院的权力向下院转移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之后,国王从此退出了与议会的权力争夺,权力的转移开始在议会内部进行,也就是从上院逐渐向下院过渡。
采取的方法由武力争夺演变为和平过渡,有个逐步积累过程。
当然,这种和平过渡并不意味着上院自愿拱手让权,而是经过激烈的议会斗争。
权力的转移具体反映在以下诸方面:第一,上院权力的早期削弱。
14世纪以后,上院的历史主要就是逐渐向下院转移权力的过程,到14世纪末,下院慢慢建立起了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