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成语故事300字精选五篇
成语故事300字精选五篇想必小朋友们都听过很多好听的故事,那你们听过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300字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四分五裂战国时期,七国争霸。
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最强。
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
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
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
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
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
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群策群力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扬雄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辞赋写得非常精彩。
他曾经模仿《论语》的形式,创作了《法言》一书。
此书的《重黎》一文讲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龙争虎斗的情形。
在楚汉战争中,本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比较强,但最终他却被汉王刘邦围困在垓下,等待援兵。
项羽见援兵迟迟未到,就带领战将拼死杀出重围。
等到他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成千上万的汉军却从后追杀过来。
卧薪尝胆的故事300字
卧薪尝胆的故事300字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视为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表现。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勾践,他深深痛恨楚国被吴国所侵略,立志要复国雪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
他甘愿卧薪尝胆,苦练武艺,磨练意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报国雪耻。
勾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卧薪尝胆的过程中锻炼出了一身过人的武艺和坚韧
不拔的意志。
最终,他凭借着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成功地率领楚国军队,击败了吴国,实现了复国雪耻的伟大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卧薪尝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修炼方式,更是一种坚韧不拔
的精神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敢于挑战自我,不畏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学习卧薪尝胆的精神,勇敢
面对,不畏艰难,坚持努力,相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古代传说,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努力,不断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像勾践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终有所成,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历史故事简短300字
历史故事简短300字1. 商鞅立木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
为了确保民众对他的改革方案有信心,他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策略。
他担心百姓们不会相信他的政策,于是在城南门竖起了一根高达三丈的木头,然后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将会得到十金的赏赐。
”这个消息在民众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对于这种奇怪且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半信半疑。
尽管如此,由于商鞅的威望和权力,没有人敢轻易尝试去搬这根木头。
他们都在怀疑这个承诺是否真实,或者这只是一个玩笑。
然而,商鞅看出了民众的疑虑,于是他决定提高赏金。
他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希望能够以此鼓励某个人尝试去做这件事。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看到,他的承诺是真实的,并且他的改革方案是值得信赖的。
终于,有人鼓起勇气,试着把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得知后,果然如约赏赐了五十金给那个人。
这个故事就是“立木为信”的由来,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承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2. 卧薪尝胆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吴王夫差成功地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吴国度过了三年屈辱的生活,他不仅要忍受夫差对他的侮辱,还要看尽吴国人的冷眼旁观。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笼络吴王的心,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回到越国之后,勾践每天卧在薪上,以此来提醒自己曾经遭受的亡国之痛。
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励精图治,致力于越国的复兴。
他不仅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军事力量,还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越国逐渐走向强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逐渐积攒了足够的力量,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打败了吴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使越国收复了失地,也使勾践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为越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3. 破釜沉舟在秦朝末年,英勇无畏的项羽率领着楚军,与强大的秦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成语故事,300字【3篇】
成语故事,300字【精选3篇】成语故事,300字【精选3篇】一道听途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爱说空话的人。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这不行能!”艾子说。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行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也许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始终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削减一些不行吗?”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行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也许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释读】道:道路;途:路途。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依据的传闻。
成语故事,300字【精选3篇】二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很多只猴子。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沟通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议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日开头,食物必需节省着吃。
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特别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头吱吱大叫,而且还处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安排状况的剧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赶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兴奋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
完璧归赵小故事300字
完璧归赵小故事300字
“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讲述了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国王赵武派人前往齐国向国王索要一块名贵的玉璧。
齐国国王将玉璧交给使者,并嘱咐他在回赵国的途中小心保管。
使者在路上不慎遗失了玉璧,非常焦急,因为赵国国王对此极为重视。
后来,有个善良的老百姓在山间发现了这块玉璧,并听说了赵国国王的事情。
老百姓知道玉璧的重要性,于是毫不犹豫地拿着玉璧去找当时统治赵国的平原君,归还了玉璧。
平原君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感动,立即将玉璧送还给了赵国国王。
赵国国王得知善良老百姓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不仅重赏了那位老百姓,还感慨万分,赞叹道:“完璧归赵!”意为失而复得,玉璧完整地归还到了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诚实和正直的品质是受人尊敬和赞赏的,也传达了一个人的美德行为会带来美好的回报。
春秋战国小故事300字
春秋战国小故事300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
故事一:《齐桓公与管仲》
春秋时期的齐国,因为兴起了一位聪明才智的管仲,逐渐崛起。
管仲是个智慧过人的人,他用聪明才智辅佐齐桓公,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霸主。
故事二:《孟尝君与孟尝君》
战国时期的魏国孟尝君因为他非凡的智慧,被誉为智囊。
他曾经与赵国的孟尝君进行智谋较量,最终以幽默而狡猾的计策取得了胜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三:《项羽与刘邦》
在战国时期末期,项羽和刘邦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争斗,最终刘邦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善于运筹帷幄的智慧,成功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壮举。
这些小故事虽然只是简短的片段,但却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的传奇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同时,这些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告诉我们智慧和坚持的重要性,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吸取教训。
总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呈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众多有趣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智慧、勇气和智慧,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训。
让我们共同来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的奇妙世界吧!。
春秋战国小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故事一,管仲的智慧。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他有一次去晋国做客,晋国国君听说管仲很聪明,就想考考他。
于是他派人给管仲送来一匹马,说这是一匹很好的马,管仲如果能够用300斤铁做出一辆不重于马的车来,就可以把这匹马带回去。
管仲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让人把这匹马牵到一边,然后用300斤铁做了一辆不重于马的车。
晋国国君看到后非常惊讶,觉得管仲真是聪明过人。
故事二,孟尝君的大义。
孟尝君是齐国的国君,有一次他听说齐国有个叫做孟尝的人和他同姓,于是就把他召来问明来历。
孟尝说他是孟尝君的后人,孟尝君非常高兴,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宫中。
后来有人告诉孟尝君,孟尝是假冒的,孟尝君就把他抓起来问罪。
孟尝说,“我虽然是假冒的,但我为您的宗族挽回了颜面,您应该感谢我才对。
”孟尝君听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放了他。
故事三,孟子的教诲。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到齐国做客,齐国国君对他说,“我听说您很懂得治国之道,请您给我一些建议吧。
”孟子说,“请让我和您去看看您的庄稼。
”国君答应了,他们一起去田间走了一圈,孟子指着田地对国君说,“这些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呢?”国君说,“因为它们得到了充分的阳光和雨露。
”孟子说,“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只有给予人民足够的利益和权利,他们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强盛。
”。
故事四,孔子的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一次,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德行?”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是指能够忍耐艰苦,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的人。
”学生又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孔子说,“要从小抓起,教育要注重品德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仁爱、礼让和诚实,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才。
”。
这些小故事虽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公元前506年,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桓公面临着来自于其他诸侯国的威胁,为了安定内政,他决定举行一次烽火戏诸侯的活动。
据传,齐桓公准备了一只公鸡和一只狗,然后将它们分别装在两个不同的篮子里。
准备好后,他在国王大厅召集了各诸侯国的使者来参加这次活动。
活动开始时,齐桓公先请各国的使者献上礼物。
随后,他召来宫外一个炉子,点燃了其中的柴火,接着,他将公鸡和狗装在两个篮子里,放在了火炉上。
随着火焰越来越大,狗开始叫,公鸡开始鸣。
使者们被这一幕惊呆了,他们想不通为什么齐桓公会这样做。
过了一会儿,齐桓公解释说:“我要以这只公鸡和狗来告诉各位诸侯,我有足够的能力来安抚内外,保护齐国的安定。
”
使者们对齐桓公的表演深感震惊和敬佩,他们纷纷称赞齐桓公的智慧和能力,对齐国抱有更多的信心。
这次活动结束后,各国的使者都返回了自己的国家,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被后世传诵并广泛运用。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外交上,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一次活动,齐桓公成功地向其他诸侯国展示了自己的威力,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在国家治理中,国君需要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展现给人民,才能够在困难的时候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和智谋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于后世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荆轲刺秦王故事300字
荆轲刺秦王故事300字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公元前227年,秦国的强大威胁到了燕国的安全,燕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统一大业,决定派遣刺客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
荆轲带着燕太子丹赠送的礼物——一张地图和一把淬有剧毒的匕首,踏上了刺杀秦王的旅程。
在秦国,荆轲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接近了秦始皇。
他呈上地图,却在地图展开的那一刻拔出匕首行刺。
然而,由于计划出现了意外,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最终被捕并处死。
这个故事反映了荆轲的英勇无畏和秦始皇的权谋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荆轲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的精神和勇气一直被后人所铭记。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典故。
早在公元前309年,楚国的国君楚怀王就在宴会上,以玩笑话的方式向客人提出挑战。
他说:“我有一件宝物,名叫‘百步穿杨’,不知诸侯是否有人能够用箭射中它?” 楚怀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炫耀自己手中的无敌利器,并在客人之间展示出威风凛凛的王者霸气。
于是,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人立马站起身来,告诉大家自己就是(后来成为传说中的)伟大将军——孙膑。
他说:“如果我能说服楚怀王把城郊的数十里灌满水,那我就可以射中百步穿杨。
” 同时,孙膑向楚怀王提议激烈的夸张挑战,说要将百里镐开辟,使之成为一块平地,以此为射箭之地。
楚怀王对孙膑这种超常的想法非常感兴趣,于是答应了他的提议。
快速的动员军队,当开始修建建筑物的人们,挖开了土地,挖开了水道,城墙开始逐渐被拆除,一些非常贵重的宝物以及贵族阶级们的豪华住所也慢慢地消失在夷平的城市之中。
最后,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出现在众人面前。
建筑物是一座仿佛“百步穿杨”样式的阁楼,只是这时建筑楼自然因为制造的时间上比“百步穿杨”早很多了。
孙膑喊道:“现在,就在这里,我要射中‘百步穿杨’!” 於是,孙膑拿出了自己的弓箭,调整了一下姿势,朝着“百步穿杨”的目标瞄了一眼,拉了弓,就连续射了三箭。
三箭矢环环点中,如同一道白色的直线射向过去,随着穿透的瞬间三声巨响,三只箭矢连续穿透了“百步穿杨”的三个目标。
孙膑凭借过人的射箭技巧打破了全国范围内的历史记录,成为了一个传奇。
因此,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古老的典故。
人们常常用“烽火戏诸侯”来形容一个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才华而做出的大胆行为。
也常常被用于一些轻率行为的批判。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烽火戏诸侯_300字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赵两个国家都越来越强大,它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
赵国的一位将军叫赵盾,他很聪明,知道秦国必然会攻打赵国,于是他开始秘密地做準备。
他召集士兵修筑城墙,设置陷阱和重重防御设施。
同时,在他的指示下,赵国的百姓也加强了家防。
秦国的君主秦昭王非常生气,决定派人攻打赵国。
他亲自率领三十万士兵前去讨伐赵国。
赵国的大臣惊恐万分,他们认为赵国必将毁灭。
赵盾悄悄将计划告诉了赵王,赵王听到后非常高兴,他决定让赵盾为自己出一计。
赵盾建议赵王,让他亲自招待秦昭王,展示赵国的富强和对胜利的信心。
赵王采纳了赵盾的建议,派遣使者邀请秦昭王前来观看一场盛大的表演。
表演的场地位于赵国城外,赵王坐在高高的塔楼上,秦昭王则在下面的帐幕里看着。
不久,烽火台上突然出现了烟雾,接着是雷声和火光,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秦昭王大喊:“战事何时开始?”赵王微笑着回答:“哪有打仗要用火烟弹的?这只是我们布置的一场烽火戏,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
”这时,赵盾向秦昭王发出了一个信号:他牵着一匹马,走到了城墙上,然后又跳到了城外。
他的行动展示了赵国的军队,高高在上的城墙,严密的防御和强健的攻击力。
秦昭王看到这一幕后,非常震惊,他决定撤退。
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智慧和谋略,赵盾通过烽火戏诸侯这样一场表演,向敌人展示了自己国家的实力和富强,增加了自己国家的信心,使敌人感到惊恐。
同时,也向历史表明了文化和艺术在政治和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300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300字成语,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大的宝藏和财富。
成语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劳动和精神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该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情感世界、宗教信仰等。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人对现实的主观态度。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3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300字篇一:志在四方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
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300字篇二: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围魏救赵的故事300字左右
围魏救赵的故事300字左右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故事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
赵国是当时强大的国家,而魏国则是它的强大敌人。
在面对魏国的围攻时,赵王下令将魏国的国都魏阳进行围困。
然而,赵王并没有低估魏国的实力,他知道魏国的军队强大,围攻魏阳并不容易。
于是,他派遣了他的智囊冯亭前往齐国,向齐王求援。
在齐王那里,冯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齐王的太子正与魏国的公主相恋,并计划逃往魏国。
冯亭看到了这个机会,向齐王提出了他的计划。
第二天,魏国的公主准备逃往魏国,然而,当她与太子在城门口遇到时,她被绳索缠住,并被押送到了赵王的面前。
冯亭告诉赵王,这是他的计划,他希望通过这个计划来围魏救赵。
赵王非常高兴,他立即派军队前往魏国,将魏国的国都魏阳夺回。
魏国的围攻时机被赵国的进攻转变,魏国的军队被迫撤退。
在赵国的胜利之后,赵王下令释放了魏国的公主,并希望能与魏国修好。
魏国的公主回到了魏国,帮助她的国家恢复了往日的荣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困境中也有机会,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智慧
和机智,就有可能逆转局势。
通过围魏救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力量,以及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和努力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故事300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经典故事,分为政治、战争、文化和人物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政治篇1. 齐王封丑女为后:战国时期,齐宣王在国力强盛后,开始追求享乐,不理朝政。
一天,齐宣王在雪宫宴请大臣,这时,一个丑女钟离春要求见齐王,说有要事报告。
齐王见她长得奇丑,心生好奇,于是传令丑女晋见。
钟离春陈述了齐国政治、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得到齐王的认可,被封为王后。
她助齐王实行清明政治,使国家得以安定。
2. 完璧归赵: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闻此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国大臣蔺相如担任使者,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在秦国会谈时,蔺相如智斗秦王,终于完好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使完璧归赵成为一段佳话。
二、战争篇1. 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瑰宝。
该书提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用兵之道在于智慧取胜。
2. 阖闾破楚:春秋时期,吴国国君阖闾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攻击楚国。
吴军在阖闾的指挥下,连战连胜,最终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这场战争使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霸。
三、文化篇1.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形成了诸子百家。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提倡法治,墨家倡导兼爱非攻。
2.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了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著作。
该书集各家学说于一体,成为战国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四、人物篇1. 孔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礼治。
他周游列国,传播学说,培养弟子,影响深远。
2. 孟子: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他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提倡民贵君轻。
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等诸侯辩论,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气节。
3. 孙子:春秋时期,孙武以《孙子兵法》闻名于世。
负荆请罪的故事300字自编
负荆请罪的故事300字自编
战国时期,廉颇很有名气,他自认为功劳大,很骄傲。
赵王就免去了廉颇的职务,让他当一个小官。
廉颇就是不肯去。
别人劝他说:“您老应该到邯郸道歉,争取赵王的原谅。
”廉颇不听,别人只好替他到邯郸道歉。
廉颇来到邯郸,见到赵王,不肯低头。
赵王身边的近臣蔺相如看出了廉颇的心思,对赵王说:“大王,我看,还是请蔺相如来劝说廉将军吧!”赵王就把蔺相如找来。
蔺相如到了,对廉颇说:“赵王认为你错了,你就承认吧!”廉颇听了,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登门谢罪。
从此以后,他俩成了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 1 -。
古代有趣的历史故事300字
古代有趣的历史故事:毛遂自荐
在战国的时候,因为秦国攻打赵国,所以赵国国王派人去楚国请求救援。
可是这一次的求援使并非一件小事,由于路途遥远必须带着精兵良将一同前往,这不仅要有谋士出谋划策,还要有武将保护。
而赵国的平原君选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只好在门客中挑选。
而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自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
平原君一开始很不待见毛遂,但毛遂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平原君,使平原君改变了态度并接受了毛遂。
在毛遂等人的努力下,成功说动了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毛遂的勇气和智慧,他敢于自荐并用自己的口才说服别人,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智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古代有趣的历史故事: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战败被俘。
回国后,越王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于是每天晚上躺在柴房中舔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和痛苦。
同时,他还不断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积累,终于成功击败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古代有趣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孟母三迁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300字
【关键字】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300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300字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300字篇二:照猫画虎明末年间,登州府蓬莱城有个非常出名的画家。
他特别喜欢水浒故事,擅长画梁山好汉。
这一年他得了重病,临死前只画了梁山一百零七个好汉,只剩下武松没画,他觉得画武松离不开老虎,可他又不熟悉老虎,所以拖到最后。
他咽气之前,把徒弟叫到面前说:徒儿啊,我还有武松打虎没有画,你要在我死后把画完成。
你一定要到后山上去找到老虎,看仔细了再动笔,他说完便断了气。
徒弟遵照师傅的嘱咐,带着干粮和防身的刀棍便到山上寻虎去了。
可是,他找了数天也没找到,有些灰心丧气。
这一天他遇见一个小和尚,说明来意。
小和尚听后笑笑说:这有何难,你去找只猫不就行了吗?它俩长得一样。
徒弟说:猫太小了。
小和尚说:画大一些不就行了吗?再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你照猫画虎准成。
徒弟觉得有理,就回家找了一只大黄猫,照着样子把虎画成了。
渑池会面的故事300字
渑池会面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会面。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秦王嬴稷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赵国因此感到担忧,于是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谈判。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以其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成功地为赵国争取了利益。
他先是用和氏璧为筹码,与秦王谈定了“十五城换玉璧”的协议。
然后,在秦王得到和氏璧后,蔺相如机智地设计取回了和氏璧,让秦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在会面的最后阶段,秦王要求赵王为他弹奏瑟乐。
赵王无奈,只能答应。
但蔺相如却以死相逼,要求秦王先为赵王击缶。
秦王无奈,也只好答应。
这个情节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爱国情怀。
渑池会面最终以赵国的胜利告终,蔺相如也因此成为了赵国的英雄。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智慧,也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爱国情怀。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卓茂让马_3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卓茂让马_300字
卓茂让马的历史典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国有
一位名叫卓茂的将军,他军功赫赫,骁勇善战,但相貌丑陋,又因为父亲曾犯罪被贬为庶民,所以在军队中地位低下。
当时齐国与燕国交战,卓茂所在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陷入了重围,他所骑的马被敌军
击伤,无法继续战斗,卓茂只好下马作战。
然而卓茂非常善于骑术,因此他常常骑马作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骑术见长的传说。
当他下马之后,他的士兵们纷纷惊呼:“卓茂下马了!”敌军也十分纳闷,纷纷议论:“为什么卓茂下了马?”卓茂一边亲兵向前传达他的命令:“你们看好我的马,别让它被
敌军抢走!”一边与敌人肉搏厮杀,惊险万分。
在激战中,一位士兵陪同卓茂去拿马,正当大家都期待卓茂重新骑马上阵时,卓茂却
让这个士兵骑上了战马。
这个士兵因为没有经过马术训练,在战场上被训练有素的敌军追杀,死于非命。
卓茂亲自取马,站在马背上激战,最终卓茂杀出重围。
此战报成大功,卓
茂因此成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骑士。
卓茂让马成为了一个流传久远的典故,他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己救马的英勇行为深深感
动着后人。
这个典故也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忠诚、勇敢和仁爱情怀。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
启示,不要被外表所迷惑,重要的是人的品行和行为。
卓茂让马,不仅仅是一个典故,更
是一种精神,一种高尚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一:名士荆轲舍生刺秦王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
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
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
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
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
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
诸侯的土地。
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
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
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
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
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
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
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
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
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二:千金买骨纳英才的燕昭王齐闵王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联合楚、魏两国灭掉了宋国。
眼见他越发骄横,各国诸侯对此都很不满意。
特别是燕国,和齐国还有一笔账没有算。
原来当初燕王哙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竟然将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发了相国和太子的争夺之战。
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却假借帮忙平定内乱的名义,顺势攻入燕国,差点将燕国灭掉。
后来太子平继位,即为燕昭王,他带领燕国民众将齐国军队从燕国赶了出去。
从此他立志要壮大燕国的国力,不再受人欺负。
就在燕昭王四处物色贤才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去拜访下郭隗。
燕昭王便亲自登门,向郭隗请教寻求贤能之人的方法。
郭隗仔细想了想,说道:“我没有办法向您举荐贤能者,但是请允许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接着,郭隗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千里马,他经常派人到各地去寻求,可是找了三年一无所获。
有个大臣听说有个地方有千里马,便奏请了国王,
拿着五百两黄金去买千里马。
可是等他到了那个地方,马已经得病死了。
无奈之下,大臣用重金买下了马骨回去复命。
当国王见到马骨的时候又心疼又生气,他责怪大臣用那么多金子就换来了一堆马骨头。
大臣反问国王:“如果您肯花重金买死的千里马,还怕没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到门口吗?”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责怪大臣。
结果国王重金买马骨的事情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国王出售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接着对燕昭王说道:“您想要招揽贤才,不妨从我开始吧。
如果我都能够得到重用,那么比我更有用的人定然会欣然前往投奔您。
”于是燕昭王给郭隗建造了豪华的房屋,并将其拜为自己的老师。
别的国家的人听说燕昭王对贤能的人非常看重,于是纷纷来到燕国求见。
在这一批人中,当属赵国人乐毅最为出众。
在他的辅佐下,燕国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很不得人心,于是便向乐毅说道:“现在齐王昏庸无道,我们不如趁着这个时候去攻打齐国,你觉得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是大国,单凭我们的力量恐怕不能取胜,倒不如联合别的国家一起去攻打它。
”于是燕昭王便派乐毅联合各国诸侯,韩、魏、赵、秦都愿意同燕国一起出兵征讨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到齐国。
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合向齐国进军,连忙聚集全国兵马
来抵抗联军。
双方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五国军将士气旺盛,将齐国打得落花流水,齐闵王被迫逃到了临淄。
联军打了胜仗,各国各自占领了齐国的一些城池便离开了。
但是乐毅依然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齐闵王不得不再一次逃亡,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乐毅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大功,燕昭王封他为昌国君。
记得《天下无贼》中黎叔那句发自肺腑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拥有贤才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尤其在战乱年代,有时候一个人才抵得上千军万马。
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离不开贤才的帮助,燕昭王招贤纳士,从善如流,实现国家富强是必然的。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三:赵括纸上谈兵误国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
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时间,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
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
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
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
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
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奏章上讲,赵括的父亲生前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赵括这个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只会空谈,不懂实战,将来,赵国
最好没有战争,如果有战争,让他来统率三军的话,赵国的命运恐怕就会很悲惨了。
”
可赵孝成王哪里还听得进去这样的话,竟又调兵二十万,让赵括领兵赶往长平。
赵括手里有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
他对手下人说:“廉将军太保守了,秦军有什么好怕的,如果他们再来进攻,我们就迎头打回去,一举击败他们,然后再乘胜追击!”
秦国的丞相范雎见自己的离间计成功了,就让秦王秘密派白起接替了王龁。
白起一到长平,就设下了埋伏,然后又故意打了几个败仗,让赵括自觉用兵如神。
赵括哪里知道是计,一路追赶秦军,把四十万大军带到了秦军的埋伏圈里。
白起一声令下,秦军迅速地把赵括包围了起来。
赵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之后,终于熬不住了,就想带兵杀出重围。
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给射死了。
赵军听说主将死了,纷纷扔掉武器,向秦军投降,后来他们全部被秦始皇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