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一、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1. 环保意识不足尽管近年来环保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开展,但仍有很多人对环保知识缺乏了解或者没有形成环保意识。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有些居民为了方便或者省钱,随意扔垃圾或者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2.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只关注自身利益,并不愿意承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但是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而言,罚款并不能真正起到惩戒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
3.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或者增加财政收入,对违法企业进行包庇或者纵容;有些企业通过行贿等手段来规避法律责任。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4. 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推进,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并没有制定长期规划。
这样会导致短视行为和短期行动成为主流,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长期规划机制,并加强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三、建议和意见1. 加强环保教育加强环保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校、社区、媒体等,在不同的人群中普及环保知识。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
可以通过提高罚款标准、实行排污权交易等方式来实现。
谈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引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一: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工业污染工业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
大量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受到严重破坏。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方面。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过度造成了农田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分类处理,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
工业排放中的煤烟、尘埃和二氧化硫等物质,以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问题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下降、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森林覆盖率下降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
这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
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这不仅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威胁到了许多湿地生物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丧失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捞等原因,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问题三:环境治理手段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环境治理手段仍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负面典型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负面典型由中国产业报协会和中国环境报道网联合评选的2009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负面事件日前揭晓,进一步向公众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这十大负面事件是:一、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2009年8月,湖南武冈市发生了因企业污染造成儿童血铅超标的事件,354名儿童血铅“疑似超标”。
几乎在同一时间,陕西凤翔县因东岭冶炼公司铅排放超标,有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
而同年发生的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已造成了两人死亡、500余人尿镉超标,厂区周边土壤、农田、林地等被污染。
2009年12月下旬,广东清远市出现数十名儿童被集体查出铅中毒。
二、江苏盐城水污染事件责任人以“投毒罪”论处2009年2月20日上午,由于给市区供水的城西水厂、越河水厂受到挥发酚类化合物污染,江苏省盐城市区发生大范围断水。
8月14日,污染源标新化工厂法人代表胡文标和生产厂长丁月生因犯“投放危险物质罪”分别被判刑11年和6年。
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投毒罪”判处排污企业的责任人。
三、成都出现罕见浮尘天气春夏季节北方一些城市时常遭遇沙尘暴侵袭,但南方并不多见。
2009年4月24日午后,四川省成都市区出现了罕见的浮尘天气,整个天空被黄色笼罩,能见度骤然降低。
此次沙尘天气是受北方强沙尘暴影响所致,API(空气污染指数)高达500,持续时间长达4天,是近5年成都市出现的首次重度污染。
四、赤峰市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2009年7月24日,内蒙古赤峰市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
7月27日晚,赤峰市建委通报,污染事件为暴雨污水引发水源污染所致,并就此事致歉。
五、矿山开采造成山体严重毁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的金山银山,往往带来的是自然灾难和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环绕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的群山,距天安门直线距离不到35公里,此地因长期无序开山采石,导致了山体遭到严重破坏,泥石流时有发生。
类似问题在全国还有很多。
六、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河南省洛阳市万山湖风景区的林木,近年来连续多次遭非法砍伐,造成山林大面积被毁,地质环境严重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问题:
1. 资源浪费:当前我国资源消耗量大、能源效率低下,很多行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2. 环境污染:污染物排放过多,造成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生态破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
4. 意识不足:社会公众对于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环保意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
措施:
1.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
2. 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加强对于环境监管的力度,对于违反环保政策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等。
4. 推动环境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5. 推动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让经济增长
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要加强政府领导、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多方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局面,确保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努力克服。
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忽视了环境保护。
例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如钢铁、化工等,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这些产业的整治力度,但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其次,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城市的交通拥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此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生态退化等问题。
再者,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浪费资源、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对环境污染问题置若罔闻。
这种淡薄的生态保护意识不仅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科技支撑不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在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和创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如乱砍滥伐、污染排放等现象依然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政策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监测设备的升级和维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监测结果和治理措施的公开和透明,增强社会监督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第三,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不够。
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保护主义的思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明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责;同时,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公众环保意识待提高。
虽然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行动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培养公众环保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种种问题。
只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监测治理水平、加强地方政府责任担当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宝贵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由于监管机构的能力不足或不作为,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建议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增加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监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机制。
其次,存在部门之间协作不足的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协作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
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要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责,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流,形成协作合力。
再次,存在利益驱动的问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些人往往以经济发展为重,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使各方面都能够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受益,形成共同利益。
最后,存在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一些领域,科技支撑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
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领域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优化科技支撑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监管不力、部门协作不足、利益驱动和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加强协作、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大科技支撑,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配套经济发展模式不完善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发展模式。
至今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物耗和排污量等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和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严重滞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表示,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00/o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近年来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但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法律体系不完善、传统产业结构制约、融资机制和技术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我国的生态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比之下,国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却卓有成效,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推行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新政”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致选择,目的在于改变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另外,我国在经济开发中可能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仍值得警惕:一是部分沿海地区围垦大量滩涂,砍伐大量森林,破坏大量绿地,导致生态空间大大缩小,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源地污染;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较为粗放,用地不够集约,占用大量农田,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未来建设、居住用地将“无地可用”,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将受到威胁;三是部分城市建设过于追求奢华,搞大广场、阔马路、高楼大厦,而农村和小城镇“脏乱差”的情况较为普遍。
(二)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进步很大,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是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谈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谈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谈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尽管我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 生态破坏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仍然存在生态破坏的现象。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开发和破坏生态系统。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湿地退化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改进措施:加大对生态破坏的惩罚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执法力度。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
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2. 治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一些地方在执行和落实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监管不力,导致环境监测和处罚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改进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量建设,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提高环境保护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3. 各部门协调不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但目前存在一些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行动缺乏协调一致性的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分歧也存在,使得生态建设工作进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改进措施:加强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顺畅进行。
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形成合力推动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参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一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与行动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问题等,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内涵、意义、问题;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我国走的还是其他国家发展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护的传统工业路线,是一种拼资源、人力、成本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因此在我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消除改造过程中的不利影响,通过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要求,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总之,要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就要走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一体化综合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08年11月总第60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 O UR NA L OF H AR BIN C OMMITTEE S CHOO L OF THE C CPN ov.,2008Ser ial N o.60N o.6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胡术阁(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意义非常重大。
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有些区域已带有毁灭性,因此必须积极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修复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X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8)06-0084-03 收稿日期:2008-09-05 作者简介胡术阁(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天然林锐减,功能明显弱化。
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尽管我国林木覆盖率已达18.21%,但天然林仅占国土面积不到10%,人工林占很大比重,同原始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相当低下,很难形成生态防护功能的大气候。
而且2005年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0.6公顷的1Π6。
2.草原大面积退化,功能减弱,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现有草原3.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1.7%,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
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原的功能价值认识不足,长期实行毁草垦荒、超载放牧以及乱采滥挖等非理性开发,致使草原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处于退化状态。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程度不同地退化,天然草地还以每年六七十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农业部有关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经过四次大垦荒,全国近2000万公顷的草甸、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慎思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4对话城镇化”专题论坛主题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
”选择在海口召开这个话题很应景,原因是海口刚被评为了2013年度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近几年海口在城市绿化、公共空间建设、景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加上先天优越的生态环境,海口市的宜居指数、幸福指数是相当高的。
然而,这样的城市在我国360多座地级以上城市来看是屈指可数的。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得7.3亿人进入到城镇生活就业,近10年来每年约有1200-14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但俗话说的好,走的太快了,身体机能跟不上,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久而久之积会累成为内伤,对整个身体的活动机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我国快速城镇化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和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动力问题。
的确,经过了30多年的问题积累,当下各种空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与矛盾集中爆发。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红斑狼疮一夜间井喷式的出现,病情由此突然加重。
虽不能说是病危,但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了。
本届论坛也希望以“2014对话城镇化”为平台,以全体规划者身份向学界、社会和政府大声呼吁,要深刻反思,要加大研究;要关注普通大众的切身需求,如个人和家庭的健康问题,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问题,陶冶情操的社区与人文环境建设,更加生机勃勃的自然保护等。
工业文明与城镇化的融合始于200多年前发端于西欧,并扩展到美日俄等国的工业化浪潮。
对于人口规模和城镇密度远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来说,虽然经历了遍地污秽的工业化初创时期,但工业化对于全部自然的改造和影响必然有限。
这些国家虽然改造局部地域很彻底,但丝毫不影响整体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自净能力和修复能力。
同时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壮大,建立了一套与其相称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治理体系;并通过技术武装、改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人工自然环境,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居环境。
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作者:武朔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8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
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伪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2-02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
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被普遍认为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者杨志华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
”[1]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在哪里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在哪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短板。
首先,公众环保意识的相对薄弱是一大短板。
虽然环保理念在不断宣传普及,但仍有部分人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乱丢垃圾、浪费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人仅仅将环保视为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缺乏自身行动的主动性。
比如,在一些社区,垃圾分类推行困难,居民对分类规则不熟悉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分类。
这反映出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欠缺,没有真正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日常行为习惯中。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地区仍然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产业往往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例如,一些传统的化工企业、钢铁企业,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产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以及就业安置等问题,使得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进展缓慢。
再者,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之一。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排污,而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有时未能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同时,法律法规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此外,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短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环保技术研发等方面。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等原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许多环保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虽然我国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些关键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作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与此我们也必须正视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消耗导致了资源短缺的形成,严重威胁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另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
需要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制造和低碳发展。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还应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
森林砍伐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枯竭,湿地开发导致珍稀水鸟的消失,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失衡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生态恢复和保护的策略。
需要建立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物种。
另要加强生态修复,尽快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培育濒危物种。
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三、社会媒体和大众意识问题在当前社会,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些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对环境问题持漠视的态度。
这种情况下,大众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大众环境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应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在教育体系中加入环保课程,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鼓励环保行为,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原因剖析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原因剖析材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浪费。
这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森林砍伐、矿产开采等行为,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
其次,环境监管不到位。
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法规制度不健全,大量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破坏了生态环境。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将环保成本降到最低,甚至采取偷排偷放的行为。
这使得环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加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
再次,部分地方发展模式不合理。
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以GDP增长为评价地方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导致环境保护成为“牺牲品”,不少地方出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
由于环境保护事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普通民众往往感到抵触和无力。
此外,一些人对环境保护的好处缺乏认识,甚至对环境污染问题漠然置之。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环境合作短板。
尽管中国已经加入了《巴黎协定》等国际环境保护框架,但在实践中面临政策配套、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技术和经验仍有一定差距。
缺乏国际环境合作和技术交流,使得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过快、环境监管不到位、部分地方发展模式不合理、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短板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立法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国际环境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短板和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短板和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人群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自然资源有限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深刻理解。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违规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而一些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环保意识,如随意丢弃垃圾、浪费水电资源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种淡薄的环保意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短板。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如传统的重工业、化工行业等。
这些产业往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绿色转型。
同时,新兴的绿色产业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点,无法有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空白和漏洞,导致部分环境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惩处。
此外,政策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在落实环保政策时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使得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但相应的生态补偿却未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这些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导致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难以保证。
另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些地方环保监管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查处。
而且,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资源短缺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例如,水资源的短缺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
同时,能源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凸显,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此外,土地资源的紧张也不容忽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污染问题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呼吸健康。
水污染使得许多河流、湖泊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再者,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被打破。
草原的退化使得草原生态功能减弱,土地沙化加剧。
湿地的萎缩和破坏影响了湿地的蓄水、调节气候等功能。
此外,一些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等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等现象。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而相关的处罚力度却不足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同时,法律法规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对于一些新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行为缺乏明确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摘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
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伪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2-02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
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被普遍认为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者杨志华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
”[1]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关系。
”[2]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并且相互补充的。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伪生态文明及其表现所谓伪生态文明,笔者认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违反生态文明的科学规律和精神等行为的总称。
伪生态文明一般是以地方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为主体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外衣或者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而做出一些无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甚至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产生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不但会带来经济损失,有的也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国家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声誉,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产生疑问甚至是失望。
伪生态文明的相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和均衡性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
”[3]而有些地方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忽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甚至为了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建设。
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也许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
所以笔者认为绕开工业文明而直接进入生态文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方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向生态文明不断靠近。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坚持均衡性。
所谓均衡性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要均衡发展。
比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开始把自己国内的过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本国国民则不仅享受到了丰富的工业物质消费,同时也享受到了蓝天白云的美好。
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均衡的生态文明形式或者说是伪生态文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掠取环境资源的又一表现。
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面领着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东部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基础雄厚而开始转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虽然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果丰硕,但代价却是中部或西部兄弟省份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在外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最终也会影响到自身。
不过目前已经开始了类似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案例,这也许是修正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2.城市建设中的“面子工程”城市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很多政府官员也把搞好城市环境作为自己的施政重点,例如北京在奥运会之前治理“垃圾围城”的例子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优秀代表之一。
但是,国内的很多其他城市在这个方面的作为却“变了味”。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在近日就播出了“高价的城市绿化”这样一期节目,指出贵州省贵阳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偏爱将大树、古树、名树从森林中移栽到城市里来,这样不仅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生态环境,破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些大树往往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养护的不到位等原因而死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行为,即借绿化城市的美名却做出了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这类行为是需要城建和绿化等部门警醒和严厉禁止的。
三、对于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我国在党中央的倡导和带领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伪生态文明”,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1.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教授等撰写的《增长的极限》,学者莫里森《生态民主》等著作都是世界生态文明理论领域的杰出代表。
但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搬西方的相关理论或者政策,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我国的学者应该在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以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努力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拥有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支持。
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这样一来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畅地发展。
2.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其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
”就要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取消以往单一的只追求经济指标的政绩观而转为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政绩观。
其中就包括生态政绩观即将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而且需要领导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以免因为片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而造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误区甚至产生损失。
同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要有大局观和协调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
总之各级领导和百姓的父母官应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不妨碍目前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努力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和后代造福。
3.建立健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健全的生态监督和惩罚机制是必需的,它的作用就类似足球比赛中的守门员,是防止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好坏。
类似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环境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的建立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在多个部门的联合执法等行动也有了很好的尝试。
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伪生态文明”的新情况还很少有关注。
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认清和正确定义“伪生态文明”的行为,对于企业和政府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实则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并责令其消除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舆论。
4.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大举“入侵”中国,包括麦当劳、可口可乐在内的西方标志性商品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冲击,更多是其隐藏在背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入侵”。
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大型的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但是其追逐利益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消费者价值观,从而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消费模式,并且在当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形成了物质至上的价值标准,同时追求所谓的“洋气”和奢华,而这正是马克思理论中“异化”理论的典型表现,这种人与人之间被物质和金钱所绑架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即大量掠取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某些城市在绿化中追求名贵大树正是这样的表现。
因此,笔者认为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解决目前“伪生态文明”现象的又一大要点。
但是在全球化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我们不能奢望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崩溃,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引导人的自认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向健康、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转变,通过类似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我们有希望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精神标杆。
参考文献:[1]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g]//薛晓源,李慧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3]孙春兰.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求是,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