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
核 心构 成要 素 。这些 核 心构成 要 素体 现在 网络 课程
设 计 、 源 开发 模式 与质 量保 证措 施 等方 面 。 资
学 习 为 主 的 课 程 . 为 实 现 某 学 科 领 域 的 课 程 目标 是 而 设 计 的 网 络 学 习 环 境 中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活 动 的
丝堡 望墨 坚墨 皇 堡 登壁塑 至 垫
主持 黄 荣 怀教 授
编 者 按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黄 荣 怀 教 授 特 为 本 刊 策 划 并 主 持 “ 字 资 源 ” 栏 , 由 北 京 交 通 数 专 并 大 学陈庚教 授 牵 头的教 育部 “ 络 教 育 教 学 基 本 规 范 与 网络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指 南研 究 及 从 业 者 网
络 教 学 支 撑 环 境 . 中 网 络 教 学 支 撑 环 境 特 指 支 持 其
网 络 教 学 的 软 件 工 具 、 学 资 源 以 及 在 网 络 教 学 平 教
台上 实施 的教 学 活动 。
武 法 提 博 士 (06 认 为 : 络 课 程 是 在 课 程 论 、 20 ) 网
网 络 教 育 需 要 利 用 网 络 教 学 系 统 为 学 习 者 创 建 一 +- " 的 学 习 环 境 。 网 络 课 程 是 网 络 教 学 系 统 -效 6 的 核 心 . 网 络 学 习 环 境 的 基 础 。 尽 管 人 们 对 网 络 是 课 程 内 涵 与 形 式 的 理 解 , 特 征 描 述 时 有 较 大 的 差 在 异 , 落 实 到 建 设 方 面 , 抽 象 出 网 络 课 程 建 设 的 但 可
CELTS-22.1: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
课程前需(Course prerequisite) 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一课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课程结构(Course structure) 描述课程的所有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前需条件和完成要求。
课件(Courseware) 主要用于训练或教学的软件。
4
课程(体系)(Curriculum) 按照一个或多个教育专门方向组合而成的课程集合,或由较小的学习单元组合而成的集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 发布
1
目次
1 概述 ..............................................................................................................................................3 1.1 范围 ...................................................................................................................................3 1.2 目的 ...................................................................................................................................3
教学设计试题及答案
1.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简称ISD又称为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 教学过程模式:ID1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以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为理论基础;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3. 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4.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任务分析方法。
5. 场依存性学习风格: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6. 场独立性学习风格: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数学成绩上。
7.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8. 抛锚式学习模式:①抛锚: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②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③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9. 随机进入式学习模式:①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体的多种情境②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10. 支架式学习模式:①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②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③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11. 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目标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些人B 行为(behavior):描述可观察的行为。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适用 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导入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以使学生掌握网线制作、网络设备操作与管理任务为目标,与其他学习领域一同构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将来能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岗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为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以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最终培养从事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职业的素质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好的网络课怎样课程设计
好的网络课怎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包含学习目标、课程活动、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的网络课程大纲。
3.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至少三种网络教学工具,增强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网络课程优劣的能力,能够针对现有网络课程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课程设计原则,独立设计出一节具有实践意义的网络课程。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网络课程的兴趣,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2. 学生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注重公平性和普及性,关注全体学生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3. 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课程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网络课程概述:介绍网络课程的发展历程、定义及分类,使学生了解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2. 网络课程设计原则:讲解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活动多样化等。
3. 网络课程构成要素:分析网络课程的五大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
4. 网络教学工具的应用:介绍常见的网络教学工具,如在线课程平台、直播软件、讨论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网络课程设计。
解读网络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发展 的虚拟 社会 化活 动 。我 们可 以分别 从广义 和狭 义 两个 层面来 看 网络教 育的基 本 内涵 。广 义 的网络教 育
维普资讯
2 6 第3 0年 期 0
继 续教 育研 究
j x ioy a i l uj uynj a u
15 0
解读 网络教 育中的基本要素
李 丽
(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 河南 开封 4 5 0 7 02)
摘 要 : 网络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 机网络的各种 功能 和丰 富的网络教育资 源开展 教学活动 的 过程。包含 四个要 素: 教育 者( 网络教师 )学习者( 、 网络学生 )计算机 网络和教育 内容( 、 网络课程 ) 。面 对全球 网络
络教 育 的构成要 素 至少 应 该 包括 学 生 教 师 、 特 网 和 因 网络 课程 以及 网络 设计 、 发等 技 术 人员 、 户 机 、 开 客 因
交 往 。教师 的责任 是 帮 助学 生正 确 地认 识 社 会 现实 , 学会交 往 , 而更 好地适 应 社会 生活 。这种 帮 助、 导 从 引 是即时 的、 现场 的 。 网 络无 法完 成 的 , 有 教 师 的 经 是 惟 验和智 慧方 能胜 任 。网络 时代又 是 一个变 化极 快 的社
一Hale Waihona Puke 日的教学中, 教师依旧担任着这些角色, 由于网络对 但 教学 活动 的冲击 , 教师 的 角 色 与功 能 会 发生 根 本 性 的 变革 , 教师 的角色 有 了新 的补充 和定 位 。 网 络 教 学 的指 导者 。 由于 和传 统 教 学 的 差 别 , 网络教 学 中 , 在 虽然 学生 的积极 主动 性能够 得 到充 分发挥,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 , 这主要是因为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此外, 网络信息虽然极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1.习题1-01
2.习题1-03
参考资料: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第4版),(美)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陈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第4版),(美)特南鲍姆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教学体会:
重点难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方法步骤:课堂讲解与实例介绍
器材保障:电脑、投影
时间地点:
教学内容:
§1概述
预习思考题:
1.你主要用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干什么?你认为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关键元素组成?你所知道的网络设备有哪些?你知道的连接因特网的方式(上网方式)有哪些?
2.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有什么本质区别?
七是网络安全。先介绍网络安全的内容,然后介绍网络安全服务的各种机制,最后简要介绍典型的网络安全协议和系统。
实践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操作技能和面向实用技术为设计原则,以组网技术和构建网络应用服务为核心设计实验内容。具体包括简单局域网组网、网络协议分析、路由器配置、典型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实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做。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在学生的知识空间中“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应强调知识点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总结,每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该章内容关联起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某一层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放入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去,这样学完整个课程后在每个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
幼儿园管理网络图
幼儿园管理网络图一、引言幼儿园是为了提供给3-6岁儿童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设立的教育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园管理也逐渐引入网络化管理系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管理网络图的标准格式,包括网络图的构成要素、数据流程和功能模块。
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1. 用户界面:包括登录界面、主界面和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
登录界面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主界面显示各个功能模块的入口。
2. 功能模块: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家长管理、班级管理、考勤管理、成绩管理等。
每个功能模块都有相应的操作和数据流程。
3. 数据库:用于存储幼儿园管理系统的各种数据,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家长信息、班级信息、考勤记录、成绩记录等。
三、数据流程1. 学生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学生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等。
2. 教师管理:包括教师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教师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教科目等。
3. 课程管理:包括课程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等。
4. 家长管理:包括家长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家长信息包括姓名、联系电话、与学生的关系等。
5. 班级管理:包括班级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班级信息包括班级名称、班主任、学生人数等。
6. 考勤管理:包括学生考勤记录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考勤记录包括学生姓名、上课时间、出勤情况等。
7. 成绩管理:包括学生成绩记录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成绩记录包括学生姓名、课程名称、成绩等。
四、功能模块1. 学生管理模块:提供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功能,方便幼儿园管理人员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2. 教师管理模块:提供教师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功能,方便幼儿园管理人员对教师信息进行管理和安排教学任务。
3. 课程管理模块:提供课程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功能,方便幼儿园管理人员对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和排课。
2018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应用》作业及部分答案解析
ID号姓名考室座号成绩说明:①请将本作业题目用A4纸打印出来,并用手工书写完成(答案用打印、复印的,作业成绩以0分计);②请在现场集中考试结束后,将本作业随同考卷一并提交;③课程的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均要取得60分以上,该课程的综合成绩方能取得合格。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种幕布素材最适合多人观看?(A)A、白塑B、灰塑C、玻珠D、珍珠2.多功能一体机的功能有哪些(D)A、打印,复印,照相B、打印,摄像,传真C、扫描,录像,传真D、打印,扫描,传真3.网络教育资源中,(B )是核心。
A、网络环境资源B、网络信息资源C、网络人力资源D、以上三种都4.MOOC对“理想课程”的重现,没有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D)A、在讲授方式上,没有限制和束缚,可大胆创新;B、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设计课程学习的全周期,分章节、每周放出新课;C、需要学生参加讨论,有作业和考试;有最终成绩,有证书或学分D、课堂免费5.移动学习的本质特征是:(D)A、高便携性B、高可用性C、微型化D、以上三种都是6.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A )A、双向交流B、单向交流C、联系D、从属7.下面那个不是制作网页的技巧?(D )A、页面简洁大方B、主题色彩鲜明,不能太杂乱C、利用表格定位功能D、页面字数要少8.Dreamweaver中,插入直接打开邮箱的超链接的代码为(D)。
A、Mail ToB、MailToC、Mail toD、Mailto9.教育设备采购应该注意的内容,不包括下面那个选项(C )。
A、应有完整的采购计划B、应有专门人员把关C、尽量买好的D、资金应在合理范围内支配,物美价廉10.一名中学生物老师在上课时想要直观的给学生展示一个青蛙标本,请问他需要用到哪种教育技术设备(C )。
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两篇
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两篇篇一、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网络课程就是网络课件+网络教学活动,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我觉得网络课件还狭义了些,不如改为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活动更为合适。
这个定义的内涵是,光有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还不构成一个网络课程,还必须同时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现在有很多视频公开课,就不能说是网络课程。
在《“课”是什么?》的博文中,我提到一堂课由课时、课室、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六个要素构成,而网络上的课则没有了课时、课室这两个要素。
那么网络课程应该由那几个要素构成呢?我觉得除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之外,还应该加上平台、资源两个要素。
其中资源与内容有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内容,它是内容的各种载体和呈现方式,还与学习活动与学习方式有关。
在传统的课堂上,资源显得没那么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书本与课件来传递;而在网络课程中,资源就非常重要了,包括各种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素材、工具、数据库等等。
所以必须单独列为一个要素。
上图是网络课程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课程与面对面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资源都处于分离的状态,中间通过一个“机器”作为中介,这个机器就是网络和终端设备的代名词。
于是教学内容这个要素被资源所替代和涵盖,而教学方法这个要素更多地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借助机器互动的方法和策略。
在双向或多向视频技术还没有成熟之前,网络课程的互动主要还是基于文字和语音的互动,这种互动多数情况下是非实时的、有时也有实时的互动。
因而网络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呈现出预成式的而不是生成式的特征,即网络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事前录制好视频或制作好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自学;互动的时间与知识传递的时间往往时分离的,因而效率也远不如传统的面对面课程。
而在传统的面对面课程中,教师往往能够通过现场反应和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并给与学生及时的问题解答。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作者:徐飞飞蒋园园来源:《软件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过程。
生态学为人们研究网络课程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分析了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构的生态分析,阐述了基于生态学的网络课程特征。
关键词: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0403作者简介:徐飞飞(1989-),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化网络课程;蒋园园(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0引言生态学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方式正挑战着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
目前,生态学原理已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
而网络课程作为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的实践载体,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去研究,为维持网络课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系统内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中的各组成要素借助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物质循环,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网络虽然不向外直接输出物质和能量,但信息本身可以创造财富。
其中的生态主体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和助学者,生态环境则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环境因素,如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等。
1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1.1生态因素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生态系统的种、种群及群落进行界定,其次需要对生态系统中反映种与种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分析。
只有通过这些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才相对完整,基于生态系统构成与结构所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也才相对完整\[1\]。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原则一、概述(一)课程性质1.讲课对象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照课时68课时, 理论教学课46时, 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它旳任务是简介现行旳、较成熟旳计算机网络技术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措施, 为学生深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 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旳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旳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 以学生旳社会化自觉旳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 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旳动态发展为基本特性, 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 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 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旳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绪本课程旳设计思绪是以就业为导向。
从计算机网络旳实际案例出发, 以岗位技能规定为中心, 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旳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 目旳明确。
教学过程旳实行采用“理实一体”旳模式。
理论知识遵照“够用为度”旳原则, 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旳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
边讲边学、边学边做, 做中学、学中做,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爱好, 加深了对知识旳理解, 同步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旳培养。
二、课程目旳1.总目旳通过本课程旳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旳网络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未来更深入旳学习。
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团体协作旳职业精神和诚实, 守信, 善于沟通与合作旳良好品质, 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旳基础。
2.详细目旳理解计算机网络旳某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旳工作原理, 体系构造、分层协议, 网络互连。
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朴旳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06392网络信息编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编辑课程代码:06392(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传播”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的技术与实务,同时也检验应考者的网络信息编辑的相关概念、实务、方法和应用技术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越来越发展壮大。
为更好地应用网络信息,人们在不断研究网络信息的筛选与归类、网络信息的收集方法与技术、分析网络信息的来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运用到网络信息编辑之中。
包括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选择合适的稿件、网络信息的筛选步骤、网络信息的归类、确定网络稿件的主题、对网络稿件进行归类、网络内容编辑、网络稿件的修改,以及网络稿件标题的制作等等。
本课程以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关键事务。
通过学习,认识网络信息资源是一切投入互联网的电子化信息资源的统称。
与传统的信息资源一样,网络信息资源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娱乐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累积起来的。
网络信息编辑也称网络编辑,它是这样的一种职业:通过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编辑,再通过网络发布信息。
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发布的数字,中国拥有网络信息编辑从业人员300多万人,而且在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职位将呈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率超过26%。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从网络编辑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出发,结合网络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介绍网络编辑工作、网络信息筛选与归类、网络内容编辑、网络原创内容,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网络互动形式及网页制作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掌握网络信息筛选与归类、网络内容编辑、网络原创内容、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网络互动形式、网页制作等内容。
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将理论知识与网络编辑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特点、功能、业务流程及技能等,使学习者了解网络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的综合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胜任各类网站的网络编辑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附答案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最新资料,WORD格式,可编辑修改!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考研真题汇编...................................................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477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477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真题汇编.......................................................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29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29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29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29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说明:2006、2007年计算机专业基础科目代码是477,2016年计算机专业基础的科目代码是813,本书以此为准此外,本书还收录了4套兄弟院校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考研真题汇编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477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477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真题汇编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29计算机基础考研真题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编号: 829 试题名称:计算机基础(共 1 页)适用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什么是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的实例论述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45分)。
网络工程教学大纲
网络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网络工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具备设计、部署和管理企业级网络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网络工程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基础、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2.掌握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能够进行网络拓扑设计和部署;3.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能够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4.熟悉网络管理和监控技术,能够有效运维企业网络;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分类(2)网络通信协议与体系结构(3)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实施2.网络安全技术(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与风险防范(2)网络攻击与防范(3)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技术3.网络管理与监控(1)网络性能监控与故障处理(2)网络流量管理与负载均衡(3)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材阅读等方式传授网络工程理论知识;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程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网络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2.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网络工程的掌握程度;4.实践项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2.实验室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工具等;3.网络资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实验模拟软件等。
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具有网络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工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包含以下内涵:1)一个目标,为了促进学习。
2)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
3)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4)两种性质,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理论领域.2、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也称教学设计。
4、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5、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7、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8、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或远距离教育指的是学习者和教师处在不同的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地理距离,采用特殊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技巧、特殊的电子或其它科技传播方式、特殊的组织与行政作业配合传播学习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大数据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贵州XXX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大数据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网络基础理论技能的基础实践技能而设置的。
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簇、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Internet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和技能。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OSI、TCP/IP、UDP核心关键知识,明确这些核心技术在实际网络通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深入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基本能力,为计算机网络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际应用软件,提高网络设计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逐步积累网络行业的经验,为学生从事网络工程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与网络技术岗位的无缝连接。
本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二)课程的功能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计算机网路基础》课程将系统讲授网络的基本概念、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UDP协议、分布式文件系统、Java EE框架技术、虚拟技术与应用等。
通过学习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以及具体应用场景,并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企业实际开发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
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八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
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
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
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1章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述
主 机 机
器 RLC 制 远 地 终 端
前 置
线
通信
集 中
路 地 终 端
远
HOST CCP
主 机 机 置
前
系统
制 制
图1-2 多机
机系统
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 机系统
为
。
2.计算机互连系统阶段 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利用通信线路把多个具有通信功能的联机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了多处理 机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如图1-3所示。
T T T
HOST
T T T 计 算 机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 CCP T CCP
HOST
CCP
HOSTT T来自公用电话 网系 统调制解调器 算 机 调制解调器
计
图1-3 计算机互连系统构成
在计算机互连系统中,主机间的通信通过CCP的中继功能间接进 行。由CCP及其连接线路组成的传输网络称为通信子网,负责网上各 主机间的通信控制及数据传输,是网络的内层或骨架层;网上的各主 机负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它们构成了 网络的资源子网,是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了统一的 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具有两层逻辑结构的计算机—计算 机网络称为第二代网络。 3.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为了实现各类网络的互联、适应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促进网络 的开放性及标准化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70年代后期开始 制定一系列国际标准,并于1981年正式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 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 ,从而确立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按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建立的 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网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体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它明确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求。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确保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灵活性,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材料。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以满足教学需求。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
教学评价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场所和条件。
教学环境应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包括教室设施、网络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等。
教学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七、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指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教育技术学111班王玉珏 11140125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依托网络实现的,整个网络课程是一个由知识点跳转,导航策略和交互界面组成的教学系统。
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结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块,学习支持模块,导航模块,监控管理模块,教学评价模块。
网络课程中,各学习活动以模块形式呈现,分别承担一定的教学功能,同时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网络课程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目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上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面、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网络是一种通讯工具,处于一地的师生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等;还可以进行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
另一方面,网络科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那个。
另外,网络各个数据库的见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学生自主靴子的学习资料库,FAQ库,素材库,文献库的建设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各个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学生上交的作业或者电子作品可以收集进资料库中,以供交流和共享。
根据课程具体的教学要素,有机地揉合为“网络课程”。
根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多种教学信息技术和交互途径,开展多目标,多层级,多路径,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这样既遵循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同时也考虑到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既尊重了学生网络学习的个性特征,也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释放网络教学的活力。
网络课程也具有监控功能。
在教学互动监控中,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
即使修补网络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缺损,使教师及学生对网络教学技术平台有一种亲和感,逐步营造网络教学生态文化环境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