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77705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弹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通过活动和实验,了解弹性形变及弹力.3,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4,通过观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弹性势能.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3,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学生互动,拉橡皮筋。

问:扳手腕,拉皮筋都要用力,还有做什么要用力呢,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2.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已经知道大家都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引导:我们知道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力,但究竟什么是力呢?(1)学生观察教材P44四幅图以及投影的图片,学生用文字表达每幅图,教师做好记录。

(2)分析每张图片上的动作过程,总结出力的定义。

(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结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回答)力的符号(F);力的单位(N).(3)活动:鼓掌鼓励一下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问:鼓掌要用力吗?一只手能鼓掌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说明了什么?。

【结论】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4) 问:两个物体之间要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活动: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

(演示实验)问: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吗?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到结论的?这两个物体接触了吗?【结论】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5) 问: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会有力的作用吗?活动:学生将两只铅笔靠在一起放在桌子上(学生实验)问:两只铅笔之间有力的作用吗?【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形变与弹力引导:力,看不见,摸不着,物体受力之后是如何表现的呢?(1)活动: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捏橡皮泥。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弹力,并能解释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3.能够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和计算。

2.引入: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3.讲解: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讲解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原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实际操作:将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测量物体的伸长量。

然后,给出物体和弹簧线径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伸长量。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并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小结:通过报告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并能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实际操作环节也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还存在一些困惑。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机会多次进行计算,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会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2.11 《弹力》教案河北省任丘市某中学物理组:滕薏泽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师: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吗?(如学生想不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

这叫皮肤有?)生:弹性!(板书弹性定义)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

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

生:弹性:弓箭、弹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拍皮球……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上留下脚印……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2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2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

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弹力》
二、课时安排
1. 一节:了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弹力的影响因素和科学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应用方式, and 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hands-on experiments.
教学准备包括课前准备、预习资料、教具和实验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增进对弹力的了解;
2. 教学过程:结合有关的PPT演示,讲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着重讲解弹力的因素和表现形式;
3. 练习过程:安排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弹力,让学生总结弹力的规律;
4.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弹力;
五、课后反馈
1.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掌握弹力的科学规律,丰富自身科学素养;
2. 让学生体会到弹力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秤、拉力器、气球、铁架台、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微小形变演示仪、橡皮泥、乒乓球。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1)撑杆跳高运动员比普通跳高运动员跳得高,撑杆跳高运动员借助了什么力呢?(2)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这个过程中力是怎样产生的?(3)蹦极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4)拉开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么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呢?教学过程一、演示导入演示1:拉开的弹弓能把小纸团弹出去;演示2:手压挤吹起来的气球,观察形变情况;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优质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2、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4、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生活中弹力的应用产生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新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弹簧、钩码、刻度尺、玻璃瓶、弹簧测力计、四、教学过程:(一)、弹力1、情景导入: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松手后,这些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弹性(弹性形变)和塑性(塑性形变)并板书。

提问: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吗?教师演示:物体的微小形变实验。

2、播放视频:蹦蹦床——引入弹力:分析图片,分组讨论:图片中的受力物体是谁?施力物体是谁?谁发生了弹性形变?受力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形变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图片中的箭、人、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些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问题引导,分析讨论弹力的基本知识。

总结得出: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产生条件:(1)两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弹力 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方向:始终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作用点:作用在施加外力的物体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3、练一练:请在图1中画出压缩的弹簧对拇指弹力的示意图。

4、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活动一: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分析橡皮筋的形变与拉力的关系(2)、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伸长程度的关系结论:外力越大,物体形变的程度就越大。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三、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四、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弹弓、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撑杆跳高、跳板跳水蹦极等体育比赛场景。

学生观看,感悟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教学活动一、弹性与塑性指导学生分别用力拉橡皮筋、拉弹簧、压弹簧、捏橡皮泥、折纸等 。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

思考:活动中物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二、弹力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用较大的力拉一根弹簧,使其不能复原,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的引出弹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下册弹力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下册弹力备课教案

备课教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弹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讨论法:讨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演示实验法: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橡皮泥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新课教学:(1)讲解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刻度尺、指针等。

(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调零、测量、读数等。

4. 学生动手实践:(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拓展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然后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最后进行动手实践和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六、教具准备1. 弹簧测力计2. 刻度尺3. 橡皮泥4. 钢尺5. 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教学设计篇1【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

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的教案设计

《弹力》的教案设计

《弹力》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弹力》年级:初中学科:体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弹力”这一体育概念的含义。

2. 了解身体某些部位具有弹力的原因。

3. 学习并练习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

4. 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弹力?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弹力?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示和文字,详细讲解身体具有弹力的原因,如肌肉弹力、关节弹力等。

同时,讲解身体弹力的重要性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

3. 实践操作(30分钟)3.1. 暖身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简单暖身运动,如慢跑、摆臂、摇头、转腰等,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3.2. 弹力练习(1)教师示范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和对弹力的训练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教练,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

4. 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复习刚才的学习内容。

比如,问学生哪些动作是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5. 结束(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提高身体的弹力水平。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执行动作。

2. 针对理论讲解部分,可以设计一份简答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对于实践操作的反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

2. 图示和文字材料,介绍身体弹力的原因和训练方法。

3. 暖身运动和弹力练习所需的器械和场地。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弹力。

2.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或活动,锻炼身体弹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力求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活动均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交流”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的知识,本节由“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两部分构成。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教材的设计是通过对弹性和塑性的认识感知弹力的存在,初步形成弹力的概念。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力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标》对弹力的要求是了解,对弹力的由来、弹力的三要素等方面不做过多分析,而是从实际探究需要出发,着眼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知识,为形成弹力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同时,学生已经学会了刻度尺、表、常见温度计、天平四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掌握了一些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

也初步形成了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但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2)了解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弹簧测力计测的原理。

(4)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对日常用品中遇到的新器材进行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的课程教学设计《弹⼒》的课程教学设计 篇⼀:《弹⼒》说课稿 ⼀、教材分析: 弹⼒的概念是⼒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中要⽣进⼀步深化对它的理解。

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的产⽣及产⽣条件、作⽤点和⽅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的发⽣、作⽤点和⽅向,还要让学⽣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般的研究⽅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学⽣⽬前对形变和弹⼒有⼀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知道⽀持⼒、压⼒都是弹⼒,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的原因。

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这⼀抽象概念还有⼀定困难。

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式。

三、教学⽬标: 按教学⼤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产⽣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持⼒、绳的拉⼒都是弹⼒,会分析弹⼒的⽅向,能正确画出弹⼒的⽰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法。

5。

了解弹⼒在⽣产和⽣活中的应⽤,体会物理与⽣产和⽣活息息相关。

过程与⽅法 1。

从⽣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的观察能⼒。

2。

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进⼀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了解探究弹⼒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般⽅法。

3。

通过观察微⼩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的⽅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

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然规律的艰⾟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产⽣的条件及弹⼒⽅向的确定。

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及弹⼒⽅向的确定。

关于弹簧弹⼒的多解问题。

突破⽅法:利⽤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亲⼿实验, 体会弹⼒的产⽣,师⽣共同讨论得出弹⼒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了解其制作原理。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知识拓展:介绍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簧座椅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你身边两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物品,下一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这时就会产生弹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
力》教学设计77705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1 《弹力》教案
河北省任丘市某中学物理组:滕薏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
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
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
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

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师: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吗?(如学生想不
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

这叫皮肤有)
生:弹性!(板书弹性定义)
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

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

生:弹性:弓箭、弹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拍皮球……
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上留下脚印……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

师:请同学们拿好弹簧,听我的口令:拉长!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疼。

说明伸长的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

师:为什么有力的作用呢?
生:伸长的弹簧要恢复原状。

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力》。

(板书本节课标题)(板书弹力定义)师:再次拉动弹簧,分析总结两物体(弹簧与手)之间,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板书弹力产生的条件)
师:分析:贴在墙壁上的球是否受到弹力(不受)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弹簧、橡皮筋能产生弹力以外,我们平时说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同时具备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

师:让学生轻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

再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因为听了老师的话用力拉弹簧,就把能用的最大的力都用上了。

模拟实验。

结果弹簧被拉直了,再也回不去了。

属于搞破
坏。

这是物理实验中最忌讳的事情。

也通过这个反例教大家一个道理:弹簧不是你想怎么拉就怎么拉的,它有一定的“弹性限度”!超过了就损坏。

)师:那么在弹性限度内,轻轻拉与用力拉,力有什么区别?
生:力的大小不一样。

师:弹簧有什么区别?
生:力小,弹簧短;力大,弹簧长。

师:通过小实验总结结论。

生:(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长度越长。

(成正比)(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量越长。

(成正比)师:简单区分“长度”与“伸长量”。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记录给弹
簧施加的拉力、弹簧的长度、弹簧的伸长量。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做实验。

并将数据填表。

实验结束后,学生总结结论。

生:(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师:我们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弹簧测力计。

(板书弹簧测力计标题及其原理)师:一起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观察其各部分结构:提环、挂钩、弹簧、刻度盘、指针。

(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师:认识之后,弹簧测力计又如何使用呢?
师:①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损坏;看清分度值,方便于读数。

);
②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摩擦或卡壳(否则读数不准);
③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不指零也可以用);
④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
生过大的摩擦);
⑤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与指针对应的
刻度线垂直。

(板书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提起一个笔袋、一串钥匙的拉力;
比一比哪个女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更大。

生:根据要求开始测量。

师:除了弹簧测力计以外,还有其它种类的测力计: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秤。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弹性、塑性;了解了弹力及其产生条件;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也锻炼了动手能
力……。

(五)板书设计
弹力
一、弹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弹性。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

三、弹簧测力计
1.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 结构:刻度盘、提环、弹簧、指针、挂钩。

3. 使用: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摩擦或卡壳;
(3)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
(4)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