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系统科研平台部系统国家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

合集下载

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学号:SX1110003 姓名:李玲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栽体和核心力量。

本文首先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构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分析其运行过程,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旨在为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给出了促进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1 . 引言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1]。

德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的马普学会,印度的产品自主创新平台,爱尔兰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等都是各国科技创新平台实践的不同形式。

2002年,我国科技部就长期困扰科技界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提出了“科技大平台”的设想;2004年出台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再次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国家部分平台已进入建设阶段,各省市也纷纷启动科技创新平台的规划工作。

但从实践来看,地方多沿袭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设计与管理,盲目建设,形成千篇一律的平台体系。

而现有关于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各地平台发展现状或建设经验的分析与总结,系统性较差,使科技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在平台体系与运行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启动平台建设,很可能造成平台整体性结构关系紊乱和功能失调,使平台流于形式,不仅难以发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规划增量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新一轮的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

因此,系统构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入探讨其运行机制,为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高效建设和持续运行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国家级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国家级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国家级工程中心组建方案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部门将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改革举措,促进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建设背景工程研究中心是以某一行业领域为中心,依托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以促进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工程应用为主要目标,配套有一定的科研人员、技术装备和研发能力,承担工程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等任务。

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建规模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期,第二阶段为正式建设期。

组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应该考虑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大小、资金支持、组织架构和专业技术队伍。

1.规模大小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可以依据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划定,一般来说,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应当较大,能够涵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同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成果要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中,推动该领域产业迅速发展。

2.资金支持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是保障其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组建时应该做好资金的筹措和管理,确保工程研究中心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顺利运行。

同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也需要注重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好经济收支的管理,保证经济的运营和发展。

3.组织架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应该清晰明确,包括领导机构、综合管理机构、科研部门、产业化开发部门等,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4.专业技术队伍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力量,应该注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模板】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模板】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应用气象学院
6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控制学院
10
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11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学院
14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与控制学院
15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气物理学院
16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主要依托学院
1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气象学部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4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省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
22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23
省级智库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线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5.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7.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9.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5.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6.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7.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1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21.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22.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3.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4.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5.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6.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8.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9.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30.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31.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33.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4.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35.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8.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9.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40.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44.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47.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8.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50.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5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4.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6.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58.江南大学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9.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63.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4.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5.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6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7.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6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9.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测试实验室70.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1.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4.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75.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79.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截止2024年,中国有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些中心是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

下面是一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名单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该中心致力于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照明材料、高效光电器件、新型照明装置和系统等。

2.国家煤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燃烧工艺与热利用、燃烧废气治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等。

3.国家电网公司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国家电网公司设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设备及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

4.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主席团秘书处-该中心主要负责协助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进行协调、支持和管理。

5.国家应急广播传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应急广播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广播传输技术、应急广播网络建设与运维等。

6.国家节能研究院-该中心是国家能源局投资建设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节能技术和能源管理。

研究领域包括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

7.国家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工程与防灾减灾、台风洪涝灾害防范、城市火灾与防控等。

8.国家数字博物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数字博物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博物馆建设、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

9.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设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材料科学和工程。

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合成、材料表征、材料性能与应用等。

10.国家环境保护督察专项工程组-该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1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该中心是国家气象局直属的研究机构,主要负责气象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应用。

研究领域包括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等。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07•【字号】藏政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藏政发〔2021〕5号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科技对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精神,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升级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高起点谋划目标定位(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贯穿始终,从讲政治高度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双创”提质增效和纵深发展,为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突出重点。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支撑的基本定位,以实现创新创业产业平台、研究平台、投融资平台全要素互动为工作重点,引导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向平台集聚、平台向产业园区集聚。

把握趋势,实事求是。

把握好科技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我区融入内地发展大格局两个层次中的关键作用,统筹兼顾区域均衡,鼓励基层创新,突出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全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政策,强化现有创新创业平台的要素聚集、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强现有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落实和督导,既做好顶层设计,又打通“最后一公里”。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单位职责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国科技发展方向为依托,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流科学研究队伍组成的研究单位。

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开展前沿、交叉和引领性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通过研究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为国家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转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4. 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科技研发的需要,建设和管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

这些平台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完善的研究条件,能够吸引和集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支撑条件。

5.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通过培养和吸引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6.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国际先进的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7.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工程院•【公布日期】2024.09.13•【文号】•【施行日期】2024.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各工作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院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规范中国工程院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保障专项组织实施,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现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2024年9月1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委决策部署,加强和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程序,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由中国工程院作为主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以下简称“重点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为国选题、为国立项、为国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和能够引领未来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第四条中国工程院负责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对重点专项实施绩效负总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研究机构中最高级别的科研单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它在促进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建设与管理、主要职能以及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建设的科研机构,旨在进行前沿、原创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这些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研条件和人才队伍,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建设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申报程序,确保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管理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团队负责制,由主任和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负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人员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能1. 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实验室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推动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发展。

2. 推动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可以转化成为实际产品和技术,推动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3. 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平台。

在实验室中,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和技术应用,可以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同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还能够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1.中心主任:负责整个研究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工作。

2.研究团队:由一组研究人员组成,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或研究项目组,负责具体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政办公室:负责中心的行政工作,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事务协调等。

4.实验室和设备支持部门:负责提供实验室和设备支持,包括仪器设备采购、维护管理、技术支持等。

5.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包括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施工监管等。

6.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研究成果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验收、评估、技术标准制定等。

7.国际交流合作部门:负责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的开展。

8.宣传推广部门:负责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组织学术会议、发布研究成果等。

以上是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常见的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形式和人员设置可能会因中心的具体定位和研究方向而有所不同。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与创新而设立的一种科研机构。

它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研单位,承担着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使命,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作用,以及它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具有高水平研究基础的机构。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评审和认定程序,以确保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力。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1. 推动科研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具备一流的科研设备和资源。

它们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条件,能够开展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重点和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 加强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和前沿领域。

它们致力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引领作用。

3. 人才培养与科研交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备有吸引力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能够吸引和培养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人员。

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4. 促进国际合作与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和人才交流计划。

通过与国际先进科研团队的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引进并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实力提升。

国家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国家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国家工程中心组建方案一、总体概况国家工程中心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的顶级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机构。

国家工程中心具有集成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开展国家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国家工程中心主要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集成创新思维,开展行业领域技术综合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工程中心具有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架构,横向负责统筹和协调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纵向负责整合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生态圈,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和成果转化。

国家工程中心的组建需要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国家工程中心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组建原则1.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工程中心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趋势。

2.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突出整合创新和协同创新,集成各类技术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平台。

3.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按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原则,构建创新制度和创新机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

4.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依托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成国内外最新技术和经验,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的优势。

5.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遵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的原则,开展具有国际领先的战略前沿技术研究。

6.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三、组建内容1.国家工程中心组建的总体目标应是突出特色明显,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科研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2.国家工程中心组建的技术领域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确定,要能够突出国家工程中心的特色和优势。

3.国家工程中心组建的组织结构应包括总中心、分中心、子中心和研究部门,组织设置应符合国家工程中心的科技创新需求和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的意见》和XX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精神,更好地规范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打造我校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水平,依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相关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科研平台指学校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和上级主管部门依托我校建设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中心、实验室、院、所、基地)等,包括级、教育部、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科研平台。

级科研平台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科研平台包括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软科学研究基地等;市厅级科研平台包括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包括学校内设独立性科研平台和非独立性科研平台等。

第三条科研平台是学校科研聚集和培育创新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开展科学研究、彰显我校科研和地方优先发展领域相结合,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己任,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第四条学校科研平台实行突出创新导向、统筹规划布、鼓励协同创新、强化共享服务、择优重点扶持、实施优胜劣汰的管理方式,其建设与管理原则是:(一)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原则;(二)分步实施,逐级设置的原则;(三)动态管理和层级管理的原则;第二章申报与立项第五条申报与立项条件(一)校级科研平台申报与立项要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需要、研究方向明确,且不与已有的同级别科研平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重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省内外领先或者在服务地方政治文化经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团结协作、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敢于创新的核心研究XX,平台团队成员中固定科研骨干不少于3人,且要求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博士学位。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二)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二)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技术研发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集中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行业壁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

其主要工作包括:1.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导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技术研究,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工程化应用和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3.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实施计划步骤1.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导向,确定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

2.组建研究团队: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3.开展技术研究:围绕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工程化应用和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5.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6.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7.评估与调整:定期对研究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适用范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适用于各类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级的科研平台申报研究

国家级的科研平台申报研究

国家级的科研平台申报研究作者:王勇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8期摘要:指出了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栽体和核心力量,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平台申报成功将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设计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以某设计院的基本情况及国家的最新政策为依据,思考了申请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定位,并详细论述了申请及建设过程、联合申请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流程以及申请文件的编制技巧,总结了申报科研平台的具体过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平台;申报;经费预算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8-0267-031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分类(1)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2)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4)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据了解,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也是纳入统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之一。

2某设计院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定位综上所述,结合某研究院的情况,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可按以下路径开展。

一是以设计院已批复立项的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院桥梁隧道工程研究中心、交通研发中心为依托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二是联合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最新政策解读,目前申报难度加大。

三是建立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四是申报交通运输部行业研发中心,申报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

3以某成功申请国家级创新平台做对标,详述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申报过程以某科研院所为例,从申报项目前期的准备,项目来源、企业科研储备、运行机制、人机料法环、启动经费、进度、知识产权的分享与保护等方面详述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建设过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五条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

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六条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2.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3.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与重点实验室签订工作计划。

组织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检查。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3.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

第九条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1.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国土资源部系统科研平台

国土资源部系统科研平台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46
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
47
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48
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49
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50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附件2
部系统科研平台
一、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试验基地(5家)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建设单位
1
国家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国际岩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4
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
59
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60
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61
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陕西西安野外基地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
62
地质灾害-陕西宝鸡野外基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63
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64
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
65
滑坡灾害-浙江新昌野外基地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66
矿山地质环境-重庆南桐野外基地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46
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
47
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48
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49
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50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34
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5
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36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
沈阳师范大学
37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38
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
39
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55
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56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57
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58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59
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60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三、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基地(84家)
序号
基地名称
主管单位
1
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甘肃榆中野外基地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
沿海经济带土地利用-辽宁营口野外基地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3
东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福建建阳野外基地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4
环渤海土地利用-河北沧州野外基地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5
成都平原土地利用-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9
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10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11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12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29
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30
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31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32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5
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二、部重点实验室(含筹建,共60家)
序号
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附件2
部系统科研平台
一、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试验基地(5家)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建设单位
1
国家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国际岩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4
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13
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
国土资源部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15
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16
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17
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18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2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5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6
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7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8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6
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7
土地利用-河南新郑野外基地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8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9
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江苏徐州野外基地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
10
苏南土地整治-江苏金坛野外基地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
11
耕地质量-江苏东海、宜兴野外基地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12
华南土地综合整治-广东从化野外基地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13
矿区土地复垦-山西朔州野外基地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14
盐碱地整治-吉林白城野外基地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15
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内蒙古鄂尔多斯野外基地
贵州大学
51
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52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3
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西安科技大学
54
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东南大学
40
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41
粘土矿物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42
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43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44
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45
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9
地层与古生物重点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1
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22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23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4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5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6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8
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