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0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色,使人凄怆断肠。
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白居易的诗
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的诗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追逐着碧波,微风荡漾着新荷,在那荷花丛中,一叶小舟飘过。
没料到碰到郎君,未语低头娇笑,一枝碧玉簪子跌落水中。
[赏析]
本诗写江南的风情,写少女的娇态,极形象,极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油然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它的前两句写釆莲女在荷花深处,荡着轻舟飘然而来,使人自然联想起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后两句写釆莲女的娇态,她笑着那样开心,连碧玉簪子都掉落水中了。
与皇甫松塑造的那个“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的少女形象相比,?异其趣:一大胆,一娇怯;一无拘无束,一含羞带娇。
而皆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刻画,传神逼真,虽丹青妙手,亦不易得。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拓展:《采莲曲》(作者:王勃)唐诗赏析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子二首》古诗_作者皇甫松_古诗采莲子二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采莲子二首》古诗_作者皇甫松_古诗采莲子二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采莲子二首》译文其一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
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
其二小船掀动了满湖风光,水波相连一派清秋,痴情贪看年轻人,让小船任意飘流。
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
《采莲子二首》赏析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
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
“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
“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
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
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
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
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
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
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采莲曲》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采莲曲》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作开篇两句“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
在那碧绿的湖面上,菱叶随着水波轻轻摇曳,荷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风起时,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在这美丽的荷塘深处,有一艘小船缓缓穿行其中,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后两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则将读者的目光转向了采莲的姑娘。
当她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相遇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羞涩。
她想要说话,但又不知该说些什么,于是只好低下头,微微一笑。
然而,就在她低头的瞬间,头上的碧玉搔头不慎落入了水中。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姑娘的娇羞之态,给人以无限遐想。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人物的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采莲姑娘的羞涩与荷花的纯洁相得益彰,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意。
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菱叶萦波荷飐风”,通过对菱叶和荷叶的动态描写,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使它们仿佛在与风共舞,展现出了荷花池的生机与活力。
“荷花深处小船通”,则以小船的穿行,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逢郎欲语低头笑”,通过对采莲姑娘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羞涩和内心的喜悦,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她的情感变化。
“碧玉搔头落水中”,则以碧玉搔头的掉落,进一步烘托出了姑娘的羞涩之美,给诗歌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情趣。
白居易的《采莲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的婉约之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白居易的《采莲曲》以其优美的意境、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这首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艺术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莲曲李白〔唐代〕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袂一作:袖)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赏析: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的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映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映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映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闲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闲和风细雨,或闲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闲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的,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闲在挥手还闲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闲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王昌龄的这首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采莲曲
【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采莲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
采莲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原文:采莲曲南北朝: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译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头上戴着华丽的彩带与花钿,罗衣飘飘垂在绿色的水面。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询问夏日盛装的少女将要到哪里去?是要乘舟去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想把暗示爱怜心意的莲子寄给你,辽西三千里,路远道阻无机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只希望你早日凯旋,趁这美好的荷花还艳丽澄鲜。
注释:锦带杂花钿(diàn),罗衣垂绿川。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锦带:锦制的衣带。
杂花钿:杂饰着花钿。
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饰物。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子:你,指采莲女子。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的西部。
此指丈夫征戍之地。
无因缘:没有机会。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旋返:回还,回归。
及此:趁此。
荷花鲜:字面是指荷花的鲜艳美丽,实际是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赏析: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
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
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
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采莲曲》刘方平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采莲曲》刘方平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采莲曲》是唐朝诗人刘方平的诗作。
此诗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作品原文版本一采莲曲刘方平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版本二采莲曲刘方平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作品注释⑴采莲曲: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⑵荆歌:古代荆楚地区的女孩子能歌善舞。
荆,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春秋时属楚。
楚国又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楚腰,据说楚国国王喜欢细腰的舞女。
楚腰即指细腰。
⑶十五:十五岁。
乘潮:乘着潮水的涨落,驾舟采莲。
作品译文清清江面上夕阳晚霞随波飘摇,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创作背景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
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作品鉴赏此诗首句用朴素语言描写落日下的江面景色;次句写采莲女的歌声和美貌;第三句表明采莲的熟练;末句展现采莲女的勇敢。
这首诗描写逐层深入,情景交融,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首句“落日清江里”看似无奇,但却简练地铺绘出当时当地的氛围。
余晖染照着澄碧的江水,大自然在向人们展示其宁静而带有点绚丽的美,这也是这首小诗的底色。
而在这样的画面上所出现的人物则更富于情趣。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诗人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一般指采莲曲二首。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想对你有帮助。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翻译清清江面上夕阳晚霞随波飘摇,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注释荆歌:楚歌。
创作背景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
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鉴赏《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
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篇1【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葬于洛阳,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诗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通畅、朴素、内容充实,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原文】《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⑴波荷飐⑵风,荷花深处小船通⑶。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⑷落水中。
【注释】⑴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⑵飐(zhǎn):摇曳;⑶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⑷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
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
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白居易采莲曲原文及翻译篇2[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1】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2】飐(zhǎn):摇曳;【3】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4】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作品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秋莲》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莲》原文及翻译赏析《秋莲》原文及翻译赏析《秋莲》原文及翻译赏析1秋莲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赏析孟浩然诗有“看取莲税净,应方不染心”之句;周敦颐谓。
莲,花之君于者也”,极赞其。
出淤泥而不染”。
自古以来,莲花便是人们心圆中高洁品性的象征,诗家墨客每每称叹颂美,寄情写意,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然而,刘因这首《秋莲》却独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
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
“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
“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
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
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
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
联系刘因的身世,他是南宋入元的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不少诗作中表露了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伤。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希望对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注释】①菱叶萦波荷飐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
荷-指荷叶。
下句写花。
②搔头:簪的别名。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
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
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翻译清清江面上夕阳晚霞随波飘摇,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注释荆歌:楚歌。
创作背景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
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鉴赏《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
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两句是说,不要说春尽花谢,无景可赏,乘小舟到湖中去采撷莲菱,仍别具一番情趣。
诗句喻指人们的青春年华若逝,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以景喻情,情通理顺。
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二种,红*的芰通常比青*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采莲曲的诗意与解释
采莲曲的诗意与解释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采莲曲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
此时的诗人远离朝堂,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
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便写下了此诗。
原文:《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诗意: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鉴赏:《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采莲曲注释和译文
采莲曲注释和译文摘要:1.采莲曲的背景介绍2.采莲曲的注释3.采莲曲的译文4.采莲曲的文化内涵正文: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起源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采莲女在湖上采莲的场景,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生活情趣。
下面将对采莲曲的注释、译文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采莲曲的背景。
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莲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产。
在古代,当地居民以莲为食,以莲蓬为衣,以莲花为观赏,莲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
因此,采莲曲以莲为题材,歌唱了水乡人民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采莲曲的注释。
原歌词如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歌词大意是:在南塘的秋天,莲花已经超过人头,采莲女低头弄莲子,莲子清澈如水。
通过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歌词中的“南塘”是指江南水乡的湖泊,“莲子”是莲的果实,“清如水”则表现了莲子的清澈与纯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采莲曲的译文。
这首民歌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女的纯朴。
译文如下:“秋天的南塘,莲花盛开,美丽如画。
采莲女低头摘莲子,那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澈。
”译文传达了歌词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采莲曲的文化内涵。
这首民歌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它歌唱了勤劳、纯朴的采莲女,赞美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
同时,采莲曲也传递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采莲曲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和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纯朴生活的民歌。
采莲曲前两句诗的意思
采莲曲前两句诗的意思
《采莲曲》的前两句诗是:“莲池潋滟晚风拂,采莲南塘秋水多”。
诗人把自己身处一片夕阳极盛、宁静美丽的池塘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采莲曲以池塘采莲活动为题,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采集莲花的活动,也是当时百姓活动的一部分。
传统的采莲活动,大多是在晚上采的,因为莲花一到晚上叶子就会开,而开花后的莲子能采得更多。
莲子大多在池中,围绕着池塘四周,顺着荷叶交织的形状,采莲人可以袖里揣着莲子,拔去后,用手把它们放进莲礼、荷叶等物品里,当莲礼满了以后,他们都会把莲子抬到岸边,装进筐子里,然后抬回家中。
采莲活动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描绘出“夕阳西下,采莲归来”的传统场景,人们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采莲的人,往往是渔民,他们身边有着一片湛蓝的湖水,采莲的景色也极具特色,这种慢慢采莲的景象,使得人们在勤劳的工作之余,也可以彼此分享和欣赏这种优美的景色。
采莲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记录了我国古老的池塘文化,描绘出一种生活在自然中的模式。
在自然界,采莲是一种融入自然、勤劳劳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人们,让他们学会了懂得安静地生活,善待大自然,从容着对待一切,以及尊重劳动和勤劳。
采莲活动更是让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更是百姓的生活,也是百姓的欢乐活动。
舞动着莲蕊,轻拢着莲叶,
采莲曲就像一曲抒情诗,把人们的工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自己忘却生活中的压力,享受自然美景,用心守护美丽的莲花,让它以最美的姿态陪伴着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的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的生活情态。
张籍的《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诗篇。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
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
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