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名词解释综述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解释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2. 大洲: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体(例如海洋)分割成的较大陆地,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3. 国家: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备自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4. 城市: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经济、文化活动的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5.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地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山峰组成,常常起到屏障和屏蔽作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中的一种,是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一条自然水道,具有一定的水流量和运动能力。
7. 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静态水体,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注入形成,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的广大水域,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绝大部分,分为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主要海洋。
9.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和洪水等,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
10. 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力和日照等因素。
11. 人口: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
12.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语言、宗教等非物质文明的总和。
1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导致环境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
这些名词和术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一、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大陆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区域,通常与海洋相对。
大陆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2. 海洋: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域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3. 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流,通常由降雨和融雪形成。
河流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和农业灌溉的便利。
4. 山脉:山脉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系列山峰和山脊的组合。
山脉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是地球上最高的地形特征之一。
5. 湖泊:湖泊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静水体,通常由河流、降水或地下水形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二、地理术语1.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典型天气模式。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上部松散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上的巨大岩石块,覆盖了地球的外部部分。
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
GIS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空间关系,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灾害预防等领域。
三、地理名词与地理术语的重要性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是地理学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学是探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地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初中地理学中常用的地理名词解释。
1. 地理学(Geography):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包括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2. 地球(Earth):我们生活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大陆(Continent):面积较大的陆地区域,地球上有七大洲,即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4. 国家(Country):具有政治独立、有一定领土和人口的国际主权实体。
5. 山脉(Mountain Range):由许多山峰组成的连续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6. 河流(River):由降雨、融雪或地下水源形成的流动的水体,例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7. 湖泊(Lake):相对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雨、融雪、地下水或断层时形成。
8. 海洋(Ocean):较大的咸水水体,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洋等。
9. 大气层(Atmosphere):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
10. 气候(Climate):地球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11.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1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地球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例如水、土壤、石油、煤等。
13. 人口(Population):某一地区或国家、城市等居住的人的总数。
14. 城市(City):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居密度和发达的社会经济。
15. 人为地理特征(Human-made Geographical Features):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地理特征,例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它探讨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包括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且复杂,有许多名词和概念需要解释。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地理学中的重要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学科。
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领域,它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各种现象,例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过程、土壤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地调查、地图制作和遥感技术等。
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经济活动、文化景观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访谈、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壳的结构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质构造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上的地貌和岩石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学单位,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能量流动等要素。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研究包括对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等的研究。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圈的变化等。
地理学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6.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它可以获取大范围和多时相的观测数据。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制作地图、监测环境变化、探测地下资源等。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名词和概念。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名词的含义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解释和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自然地理要素1. 山脉:指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貌系统。
山脉通过构造、地貌和地质等因素形成,对地球的地貌格局有重要影响。
2. 平原:广大而平坦的地形,地势较低且相对平缓。
平原是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的聚集地,也是农业发展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3. 河流:地表水流向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天然通道。
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溉农田、供水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4. 湖泊:静态的、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淡水或咸水体。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地,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冰川:指在高山、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形成的大规模冰体。
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也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影响。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2. 城市: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社会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3. 农业:指通过耕种、养殖和渔猎等方式获得食物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4. 工业:以机械设备和化学、物理过程为基础,通过加工和制造来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工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5. 交通:人们在地球表面进行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工具。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对地区和国家的连接至关重要。
三、地理现象和过程1. 气候: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降水、温度、湿度和风等因素。
气候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2. 雨林:雨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年降水量充沛、植被繁茂。
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的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它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而产生的,板块运动可以导致大陆的分裂、碰撞和挤压等现象,进而影响大陆的位置和形状。
2.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发生改变的过程。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性地壳运动和表现性地壳运动。
构造性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而表现性地壳运动则包括慢性地壳运动、沉降和隆起等。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地壳板块运动或地幔岩浆上升时,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口中的岩浆和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可以释放岩浆和气体,形成火山碎屑和火山喷发物。
4. 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
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断裂和滑动,从而导致地震。
地震可以造成地面的摇晃、建筑物的倒塌和地质灾害等。
5.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是指河水对河岸、河床和河谷岩石的剥蚀和冲刷作用。
河水流经地表时,会带走大量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通过冲击、摩擦和化学反应等方式进行侵蚀作用,改变河床形态,形成河谷。
6.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对地表岩石的剥蚀和冲刷作用。
冰川的冰雪在运动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石块和泥沙,通过冲刷、磨擦和碰撞等方式进行侵蚀作用,改变地形,形成冰川谷和冰碛。
7. 北极:北极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北半球极地地区,是地球的最北端。
北极地区的气候寒冷,地表被冰川覆盖,常年处于极夜或者极昼的状态。
8. 赤道:赤道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线。
赤道是地球纬度0度的地方,位于地球的中部。
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以上是对世界地理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地理学是一个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口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各个区域和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有陆地和水域,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是地球的外部面貌,包括陆地、水域和冰冻区等。
地球表面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4.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度变化。
地形的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沙漠等。
地形对气候和生物分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5.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情况。
它与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因素有关。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6.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覆盖着的一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植被植被是指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植被等。
植被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8. 水域水域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域是生物栖息地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9. 人口人口是指居住在某个地区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 山脉山脉是指由一系列山岭组成的地形地貌,通常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山脉对气候形成和物种分布有重要影响。
11. 河流河流是地表的水流系统,由源头、支流和河口组成。
河流是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湖泊湖泊是一种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水和地下水聚集而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13. 沙漠沙漠是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植被稀少。
沙漠的特点是高温、大风和少雨。
14. 冰冻区冰冻区是地球表面温度极低、几乎全年都被冰雪覆盖的地区。
冰冻区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地理1. 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 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 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 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 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 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学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物质空间构造与分布以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
通过对地球表面上物质分布、地形形态等地理要素和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变迁。
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名词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地理学名词的定义和解释,给大家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自然地理学是指从地壳、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土壤、岩石等自然元素出发,研究地球物质空间构造与分布以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覆盖了地质、物理地理学、生态地理学、气候地理学、地热地理学、植被地理学等多个具体学科领域。
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物质空间构造与变化规律,进而发现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从而为人类活动的土地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其次是人文地理学,它是以地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表面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和活动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形态的分布,以及这种活动形态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揭示其形成及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而为合理利用土地空间活动及地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还有资源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以及景观地理学等更具体的学科。
资源地理学是研究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的学科,特别是水、矿产、林木、植物、动物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联系。
经济地理学是认识和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在各种空间构造上的表现形态和变化规律,而景观地理学是以地理学的方法研究地表景观的形态、变化及其原因的学科。
综上所述,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景观地理学,它们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掌握它们及其名词定义和解释,对掌握地理学知识非常重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知识点,也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Continent)大陆是指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区域,大多数被海洋所环绕。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 岛屿(Island)岛屿是指被海洋或其他水域所包围的陆地,通常与大陆相对。
岛屿的大小可以从几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公里不等。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
3. 山脉(Mountain Range)山脉是指一系列相连的山峰所组成的地理形态,通常沿着地壳板块的边界形成。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横跨南美洲西海岸。
4. 河流(River)河流是指由一定水量和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位于非洲,全长约6650公里。
5. 湖泊(Lake)湖泊是指由自然形成的静态水体,通常与海洋没有连接。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也被称为五大湖之一。
6. 群岛(Archipelago)群岛是指位于海洋或其他水域中的多个岛屿组成的区域。
亚洲最大的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千岛群岛,拥有17000多个岛屿。
7. 洲际(Intercontinental)洲际是指两个或多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例如,欧亚大陆是一个洲际区域,连接了欧洲和亚洲。
8. 纬度(Latitude)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纬度可以分为北纬和南纬,赤道是0°纬线,北极是90°北纬,南极是90°南纬。
9. 经度(Longitude)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经度可以分为东经和西经,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彼此相对。
10. 地壳板块(Tectonic Plate)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大块区域,呈片状结构,由地壳和上部上地幔组成。
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黄⼟:主要是第四纪风⼒搬运堆积的⼟状物质,多分布在⼲旱半⼲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原。
黄⼟颜⾊呈各种黄⾊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
风成黄⼟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侵蚀。
海岸地貌:是海岸带由波浪、潮汐、沿岸流等海洋⽔体动⼒与陆地作⽤形成的地貌。
其中以波浪作⽤最重要。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海滩)与⽔下岸坡三部分。
海蚀作⽤: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撞击、冲刷,及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
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研磨、溶蚀统称为海蚀作⽤。
海蚀作⽤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海积作⽤: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袭陆地造成的海蚀产物、河流冲积物、海⽣⽣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推动下移动,并进⼀步被研磨和分选,变形成海滨沉积物。
由于地形、⽓候等影响⽽使波浪⼒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舄湖:⽔下沙坝是⼀种⼤致与海岸平⾏的长条形⽔下堆积沙堤。
不断升⾼后露出海⾯就转化成离岸坝。
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常常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湖泊,称为舄湖。
这类舄湖成长条状,以离岸坝与海隔开,但仍有⽔道与海相互沟通。
⼤陆架:⼤陆架是⼤陆的⽔下延续部分,⼴泛分布于⼤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海域,从岸边低潮线起向外海直达海底坡度显著增⼤的边缘⽌,平均坡度只有0.1度,其深度在低纬⼀般不超过200⽶,在两极可达600⽶,这个海区称⼤陆架或⼤陆棚。
⼤陆架是⼤陆的⼀部分。
⼤陆坡:即⼤陆架前缘的陡坡,是真正的⼤陆和⼤洋盆地的交接带,位于⼤陆架和深海底之间。
⼟壤:地球陆地表⾯具有⼀定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个独⽴的历史⾃然体,具有⾃⾝的发⽣发展过程,是连接⽆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物的⽣长点和营养泉。
是⼈类⽣存的重要⾃然资源。
⼟壤是成⼟母质在⼀定⽔热条件和⽣物的作⽤下,并经过⼀系列物理、化学和⽣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初二地理名词解释
初二地理名词解释地理,也被称为地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与其物质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之间有机关系的学科。
在研究地球方面,它涉及到地球的特征、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土壤、水、空气、生物等自然要素;而在研究人类活动方面,它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
地理学中的一些名词可以概括如下:地形:指地球表面的景观特征,它们包括海拔高度、山谷、山脊、坡度、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貌:指地表形态的总和,包括山脉、平原、河谷、湖泊、荒漠、滩涂等。
地质:指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它包括岩石、晶体、卤岩、火山岩、碎屑岩、砂、泥等。
地球物理:它是研究地球内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学科,涉及到地球的形状、重力、磁场等物理现象。
地图学:是用地图和其他图形图表来描绘地球表面形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们可以用来描绘地貌形态、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天气、气候等。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的物质环境,它包括生物、土壤、水、空气、自然灾害等。
地籍: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农业地籍、农业政策、土地开发与规划等。
地理解释:是指应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实际发生的地理现象的过程,例如地图的描绘、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等。
地理学研究:是指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方法,通过实验、实地调查和统计结果,对地球表层的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的科学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分析地理学数据,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分类、编码、标注和存储的系统。
地理地域:指地球表面上某一块特定地区,如社会经济和生态地区、气候地区、地质地区、人口地区等。
地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涵盖了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状况的广泛领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地理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地球以及其复杂的系统运行机制,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他们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的世界。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有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复杂的系统)。
2、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3、时空尺度:广义上尺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基准尺寸。
地理学中的尺度包含两方面。
一是粒度,之研究对象的最小可辨识单元(时间单元和空间单元);而是指幅度,指研究持续范围(时空幅度、空间幅度)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就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其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其他的部分。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系统的任何个别组成部分的孤立作用与作为整体一员在总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有着本质的不同。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混屯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5、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球表层有彼此密切联系的个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有成自然地域综合体。
6、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7、景观:反映土地和土地上的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知识点梳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丰富的地理名词和概念。
掌握地理名词的含义和作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初中地理中常见的名词解释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地球上的环境问题。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人口迁移、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交通运输、旅游等与地理环境相关的问题。
3.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把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以图形方式进行表示、存储、管理、查询和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了地图、数据库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在空间和属性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
4. 气候气候指的是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由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量、湿度和风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组成。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农业、气象灾害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5.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水池或森林,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
生态系统研究了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6.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且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7. 水循环水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流入地下水和河流,以及海洋中的水运动。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平衡非常重要。
8.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模式的变化。
气候变化通常是由于自然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
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②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
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半径10-2——10-8 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
平均高度11km。
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 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
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
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
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
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
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
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E,说明水分入不敷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