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高三地理知识点精讲课件
高三地理知识点精讲课件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高三阶段,地理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和专业化,关注地理领域的细节和内涵。
本文将根据高三地理知识点,精讲相关课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表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而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城市化进程、人口迁徙等。
第二章: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环境。
根据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陆地环境和水域环境。
陆地环境包括高山地区、平原地带、沙漠地区等;水域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的破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并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转型等。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城市拥堵、资源浪费等。
第五章: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能源消耗等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防控密切相关,人类应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低碳经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信息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信息的应用广泛,包括地图制作、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
它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灾害预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对于我们高中生的学习和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三这个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地理知识框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高考做好准备。
这篇文章将会对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的内容、优势以及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的内容。
地理学科内容繁杂,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因此在进行总结时,我们需要将重点、难点和考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地理知识点总结ppt通常会涵盖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会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集中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的体系和脉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来说一下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和笔记,地理知识点总结ppt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通过图片、表格、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同时,知识点总结ppt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需要的知识点,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此外,通过ppt的排版和设计,我们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那么,如何使用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学习和理解ppt中的每个知识点和概念。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习题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我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ppt中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
除了使用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ppt,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加强地理学科的学习。
比如,可以参加地理学科的讲座和学术活动,了解最新的地理理论和研究动态。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加深对地理地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1. 第一章节: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白昼和黑夜,公转使得地球有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是地球上点的几何位置坐标,经度决定东西方向,纬度决定南北方向。
•地球表层的特征:地球表层有大陆和海洋两大特征,它们是地球表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考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如何使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掌握地球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并能使用它们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难点•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熟练运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2. 第二章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日地月系统的特征: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天体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大定律描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重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掌握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熟练运用开普勒三大定律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
难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过程,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原理。
•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深层含义,理解其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解释。
(以下章节内容和格式与前两章类似,此处省略)3. 第三章节:地球的水资源知识点•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水,只有少部分是淡水,而且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和河流之中。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识别图例,了解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类型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4.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
- 气象灾害:洪水、干旱、台风。
- 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物流分布。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象观测、土壤分析等。
2. 地理调查:- 社区调查、环境评估等。
3. 地理研究:- 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解释。
六、地理学科思想方法1. 地理空间思维:- 空间分析、地理模式识别。
2. 地理综合分析:- 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
3. 地理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
新高考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和描述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地图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二、自然地理学知识点1.陆地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构造活动,例如板块边界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
3.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气体包围层,维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气候是大气长期平均状态的反映。
4.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分等。
5.生物圈:生物圈是由所有生物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的巨大系统,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数量和分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城市发展的过程。
2.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流动性高的地区人口流动活跃,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球上各地资源的分布、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4.交通运输与通信:交通运输和通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了解旅游对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四、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城市规划: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分析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
2.自然灾害防治: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和洪水,减少其对生命和财产的破坏。
3.环境保护: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区域发展规划:通过对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分析,可以科学规划区域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讲解共47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讲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图文结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图文结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构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图。
比例尺、图例和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投影:由于地球是一个三维球体,将其展开为二维地图需要进行投影。
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投影等。
4.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河流的类型:内流河与外流河。
- 湖泊的分类:淡水湖与咸水湖。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 工业布局: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 工业区位因素: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
3. 交通运输- 交通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 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原理:通过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远距离感知地表信息。
-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功能: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
-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原理: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
- GPS应用:导航定位、精准农业、交通管理。
高三地理知识点讲解人教版
高三地理知识点讲解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讲解(人教版)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知识点在高三学习阶段尤为关键,下面将为大家整理总结高三地理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地球与地球经纬度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地球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通过经纬度可以准确定位地理位置。
- 经度:指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
主要有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线、标准经线等。
- 纬度:指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0°,北纬为正值,南纬为负值。
2.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 自转: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每天自西向东转动。
自转引起了昼夜的交替。
- 公转: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些运动引起了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更替、时差、地球倾斜等。
3.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层次。
- 大气圈:包裹在地球外部,由气体组成,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发生活动的空间。
- 水圈:包括地表的水体、地下水、水蒸气和冰雪等形式。
-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和下地幔组成,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
- 生物圈:指地球上生物栖息的环境范围。
4.板块构造与地球地震地球的岩石圈并非一片完整的壳,而是由多个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构成的。
板块构造理论被认为是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地理现象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上存在着7个大型板块,以及许多小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板块边界,有的板块边界是相对稳定的,有的板块边界则容易发生地震。
-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沿着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线分布,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5.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空间上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交通通信和人地关系等问题。
人口地理则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活动等问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0001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 差异性; 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2024年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2篇)
2024年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____年地理高三考试是高中最后一年的重要考试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地理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地理高三知识点及学习方法的总结。
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运动- 地理坐标系统和经纬度2. 自然环境与资源-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常见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 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4.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 区域发展的模式与策略5. 地球与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理学科的发展与应用二、学习方法总结1. 系统性学习- 学习地理知识要有系统性,从整体了解到深入细节,帮助理解和记忆。
- 可以使用课本、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来整理知识,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
2. 多元化学习- 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可以进行阅读、听讲座、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全面了解。
3. 深入思考- 学习地理知识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
-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总结地理知识的规律和联系,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真实应用- 地理知识可以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应用。
- 可以关注地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和事件,从中提取地理知识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多练习- 学习地理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记忆和理解。
- 可以通过做题、解析问题、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需要系统性学习,多元化学习,深入思考,真实应用和多练习。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成绩。
2024年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2)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自然地理,还涉及到人文地理。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高中地理 重点知识点归纳课件 湘教必修3
11、湿地:
(1)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
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
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
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2)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 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应用: 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 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 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 。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 实时性。
(4)应用:车辆的调度与监控;航海、航空;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 帮助预报地震;与GIS、RS结合,为资源调查、工程管理、精细农业服务等。
19、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 后,由计算机网 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
16、地理信息系统: 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分析系统。建立地理数据库是GIS的首要工作;
要素存储在图层中;数据的数据操作和分析是GIS的基础。 17、遥感(RS):借助传感器,利用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揭示地物特征。
原理:不同地物或地物的不同状况,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率。 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 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用途: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18、 全球定位系统(GPS): (1)由美国研制,实时测量“四度” :经度、纬度、高度、速度。 (2)组成:空间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 。卫星定位最少 需要3颗卫星,为提高精确度和测量速度需4颗卫星。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分享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_°W往东至_0°E为东半球,_°W往西至_0°E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_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_.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_.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_.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_.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_.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2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__千米.2.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弧线,又称子午线.特点: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都相交于两极.3.经度: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o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②经度的划分:以0o经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各划分_0o.③东西经度的分布规律:东经度向东递增,西经度向西递增.④东西半球划分:_oW和_0oE构成的经线圈为界,_oW向东到_0oE为东半球._oW向西到_0oE为西半球.4.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②特点:都是圆圈(两极为点);长度不等,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都指示东西方向;都相互平行.5.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各划分90o.③纬度大小的分布规律:北纬向北递增,南纬向南递增.④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线.⑤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以南.北纬30o和60o为界.6.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越往东地方时越早;经度每隔_o,地方时相差1小时.7.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称区时.计算: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向东加,向西减.8.北京时间: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_0oE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9.原则上以_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减1天,向西过日界线加1天.实际上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弯曲,原因是是避免将所经过的国家分入两个日期范围.注:另外还有一条自然界线,即0时经线.0时经线向东到_0o经线为今天,0时经线向西到_0o经线为昨天._.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式.同样的图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但内容越简单.图例是符号,注记是文字或数字._.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多有河流发育,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多成为两条河流的分水岭._.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3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完备的沉积地层,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_1种重要矿产,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钢.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还伴生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铜.钻.金.银等矿产,但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另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湖北省水力资源居全国第4位,拥有占全国第_位的地表水体积.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_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千米.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_.1万千瓦.湖北境内有众多的淡水湖泊,素有〝千湖省〞的美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其中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_平方千米以上.省内浅层地下水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傲每年约为355.7亿立方米,储藏量极其丰富,且水质清洁,储量稳定,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童的36%.湖北境内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人,是中国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__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栋类.杉木.桦.掩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柏.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湖北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_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包括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珍稀动物;药用植物__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包括多种名贵药材,是国内外重要的中草药生产基地.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4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_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_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51.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_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完善交通网络;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②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 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
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
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
2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
24.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26.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2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8.全球的热量平衡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
29.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30.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32.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33.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美工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34.锋面与天气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5.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36.气候的形成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
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
37.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 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
②建筑: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③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
38.台风的形成与分布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39.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
全球变暖: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0.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1.酸雨的成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4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由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
43.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 以下变化很小。
44.海水盐度的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
45.大潮与小潮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46.表层洋流的分布①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③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7.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48.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49.海洋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50.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51.地质作用①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5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
53.地质构造①褶皱(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
②断层(a.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堑: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4.地质构造与生产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55.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
56.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57.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旗形树冠(风向)、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5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60.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①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