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合集下载

微生物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微生物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4.功能
5.利用
不动杆菌
三叶草根瘤菌
1.概 念
•夹膜: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在细胞外形成的 一层无色透明的边缘明显的胶状物质。
•粘液: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在细胞外形成的
一层无色透明的边缘不明显、向基质扩
散的胶状物质。
•菌胶团:多个细胞被包裹在一个共同的夹膜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特 性
• 不易染色,需用负染色将其衬托出来。
2.类囊体
类囊体是蓝细菌细胞膜折叠内陷形 成,其上有光和作用酶系,是光和作用 的场所。
3.载色体
载色体是光和细菌的内膜系统, 上有进行光和作用的色素和酶系。
4.羧酶体
羧酶体是自养细菌中一种由蛋白 质为主的单层膜包围的小体,内含固 定CO2的酶类。
5.气泡
气泡是水生细菌中由蛋白质形成 的膜状体,内贮气体,调节细菌在水 层中的位置。
质粒的特性
• 是细菌中控制次 要性状的非必要 的遗传物质 • 大质粒较少而小 质粒较多 • 具互不相容性 •可转移 •可整合 •可重组 •可消除 •耐碱性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试叙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试叙鞭毛的结构与功能。 3.试叙菌毛的结构与功能。 4.试叙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5.试叙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6.试叙间体的作用。 7.试叙核糖体的作用及组成。 8.线粒体从细菌进化而来的理由及例证。
鼠疫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磁细菌
质 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能独立复 制的小分子,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分子量一般在1-100 × 106,约含几个到 几百个基因,是遗传工程中重要的工具。
)
质粒的种类
• • • • • • 接合质粒 抗性质粒 降解质粒 致瘤质粒 共生固氮质粒 细菌素质粒

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1. 线粒体 -分布 •大部分动植物细胞 -结构 •内外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 -功能 •为生命活动供能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电镜下的叶绿体照片
叶绿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 叶绿体 -分布 •主要在绿色植物细胞的叶肉细胞中 -结构 •内外双层膜 -功能 •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和 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请看教材P44-P45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和植 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并识别各种细胞器。
电镜下的线粒体照片
线粒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分析
有研究表明,飞翔鸟类肌细胞中线粒体的 数量比不飞翔鸟类的多。马拉松运动员腿 部肌肉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比一般人多出 一倍以上。这说明什么?
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细胞膜 2.细胞质
3.高尔基体
4.核液 5.染色质 6.核仁 7.核膜 8.内质网 9.线粒体 10.核孔
11.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12.游离的核糖体 13.中心体
细胞器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源自“车间”动力车间 养料制造车间 蛋白质运输、脂质合成车间 蛋白质加工、分泌车间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消化车间
高尔基体
核糖体 溶酶体
谢 谢
• 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分 动、植物都有的细胞器 布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细胞器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结 具单层膜的细胞器 构 具双层膜的细胞器
中心体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 体、核糖体、溶酶体 叶绿体、 大型液泡 核糖体、中心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溶酶体 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 泌 蛋 白 的 合 成 与 运 输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核糖体 合 成 肽 链

细胞的大小形态级类型

细胞的大小形态级类型
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及意义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3.区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4.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显微镜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665年
1858年
1838年
2、除原核生物外,都是由真 核细胞构成的
3、真核细胞的结构
结构模式图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较小(1~10µm)
较大(10~100µm)
有(支原体除外)
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有, 动物细胞无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似
只有分散的核糖体, 无其 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 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称
原核 生物
葡萄球菌
破伤风杆菌

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
肺炎双球菌
结核杆菌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
所有动物、种子植物 真核 苔藓植物 细胞 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水绵、衣藻等)
真菌(如:酵母菌、食用菌、霉菌)
真、原核生物的判断:
(1)病毒(含噬菌体):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原核生物:有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等。 (3)如何判断细菌: 带“菌”字的生物中,“菌”字前有“杆”“球”“弧”“螺旋”等表 示形态的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霍乱弧 菌等都是细菌。 (4)带“菌”字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都是真核生物,带 “藻”字的也不一定是原核生物,蓝藻以外的藻类如绿藻、褐藻、红藻 都是真核生物。 (5)真核生物:有衣藻、水绵等绿藻;海带、紫菜等褐藻;草履虫、变形 虫等原生动物;酵母菌、霉菌(如青霉、根霉、曲霉等)、“菇”类食用 菌等真菌;植物、动物。

《医学细胞生物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细胞生物学》前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细胞学说1、ean-Baptiste de Lamark (1744~1829),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创始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1809年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

2、Charles Brisseau Milbel(1776~1854),法国植物学家,1802年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

3、Henri Dutrochet (1776~1847),法国生理学家,1824年进一步描述了细胞的原理。

4.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5.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 德国人R. V irchow 1855年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把细胞作为生命的一般单位,以及作为动植物界生命现象的共同基础的这种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

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与其它生命科学一样,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形成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时,科学的发现促进技术的发明。

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细胞的发现,16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显微镜的发明。

第二阶段:细胞学说提出,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超微结构研究,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第四阶段:分子细胞生物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分子克隆等技术的发展。

二、模式生物个体生命诞生自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迁移、分化并发生巨大形态变化,构建出未来身体的雏形。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
功能:分解衰老损伤 的细胞器,杀死入侵 的病毒和病菌。
7、液泡
形态结构:泡状结构;单层膜围成,内有细胞液
分布:植物细胞(主要) 低等单细胞动物细胞
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有关,维持细胞和植物
主要功能: 体坚挺的形态。
贮存作用
细胞液
注意: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液体, 不是指细胞内的液体。
溶解着水、无机盐、糖类、有 机酸、生物碱、蛋白质和色素 (花青素)等;与花、果等颜色 有关。
5、高尔基体 —“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
分布: 真核细胞中
囊泡
形态结构: 单层膜围起的扁平囊状结构,有大小囊泡 对分泌蛋白 (如消化酶,抗体)进行加工、分类、包
功能 装和转运 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溶酶体 ——“消化车间”
形态:是一种单层膜的囊状小泡 特点: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nm,可以放大 几千倍、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细胞的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的细胞内部构造,称为 细胞的显微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不超过200nm,有效 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 1200倍。
细胞的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 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 结构。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0.2nm,可以放大几 千倍、几万倍,甚至几 十万倍
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差速离心法
1、线粒体 ——“动力车间”
外膜 内膜

线粒体基质
形状: 椭球形 ,粒状或棒状
结构: 外膜、内膜、嵴、线粒体基质(含少量DNA、RNA和
有关酶)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粗面内质网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亚显微结构与显微结构的区别

亚显微结构与显微结构的区别

亚显微结构与显微结构的区别1. 引言哎呀,今天咱们聊点儿有趣的,怎么说呢,就是“亚显微结构”和“显微结构”这两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学术范儿?其实啊,这里面的区别可是大有文章。

就像你买衣服,不能只看外表,里面的衬里也得讲究。

要知道,亚显微结构和显微结构就像是一对冤家,互相依存,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拆拆这道“谜”,希望能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些词时,不会像碰到个高深莫测的“老外”似的,哈哈!2. 显微结构:看得见的世界2.1 什么是显微结构?首先,咱们从显微结构说起。

显微结构就是咱们用显微镜能看到的那一部分。

想象一下,显微镜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微小的世界。

比如,细胞的形状、组织的排列、材料的晶体结构,都是显微结构的范畴。

这些东西在显微镜下可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跟个“高清大片”似的。

2.2 显微结构的重要性那显微结构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想想,如果没有对显微结构的了解,很多科学进步都得“泡汤”。

医学上,细胞的变化可以帮医生判断病情,材料科学里,显微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就像一座大楼,外观再美,内部结构要是松松垮垮的,那可就得崩溃了。

3. 亚显微结构:看不见的奥秘3.1 什么是亚显微结构?好啦,接下来咱们来聊聊亚显微结构。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就是那些比显微结构还要小的结构,通常在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

你想啊,这就像在一幅画上,虽然画得再好,但细节里的笔触、颜料的层次,你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得靠更高倍数的设备才能探个究竟。

3.2 亚显微结构的作用那么,亚显微结构有什么用呢?这可就厉害了!比如,材料的纳米结构,这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想想看,一个普通的材料,如果能在亚显微层面上优化,那它的强度、导电性、热导率等性能都能大大提升。

就好比是你把一个普通的运动鞋升级成了超级跑鞋,瞬间风驰电掣,不可同日而语。

4.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4.1 主要区别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

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

生物显微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姓名:马永见学号:13231005生物显微技术是指应用各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辨认微小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其显微、亚显微结构,也包括植物染色体技术与原位杂交等新的方法和技术。

19世纪显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的迅速发展。

例如,19世纪后叶细胞学家对受精作用、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的研究,就是在不断改进显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很大成就的,而这些成就又为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显微技术在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植物解剖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及孢粉学发展中,已成为一个主要研究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生物显微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都知道,微生物个体微小,其大小、形态用肉眼都是难以看清的,尤其是在研究其内部结构,只能借助显微放大系统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这样就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和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正是由于显微技术的建立才使我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真正使对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显微镜可以说是显微技术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一项实验仪器,无论观察微生物的活性、繁殖或是其内部的结构都必须用显微镜来观察,可以说显微镜在微生物的应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显微镜(microscope)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象的仪器。

最早发明于16世纪晚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显微观察时,主要就是将被观察的样本进行放大,以便肉眼透过显微镜观察,但除了放大外,显微镜的分辨率和反差也嫩能够影响显微观察效果。

现代意义上的显微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且发展到了对物体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特别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结合出现的图像分析、模拟仿真等技术,更是为探索微生物的奥秘增添了强大武器。

传统上,光学显微镜是主要的观察仪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复杂,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已经不能够再满足研究的应用,随之,电子显微镜随之问世,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使生物学中微观现象的研究从显微水平发展到超显微水平。

细胞的大小形态级类型

细胞的大小形态级类型

1858年
1838年
1839年
精选文本
4
1665年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 己设计与制造的的简易显微镜观察 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 多小室,他把这些小室称为细胞, 实际上胡克当时看到的是细胞壁。 这是人类发现细胞的第一步。
精选文本
5
1838年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使 用分辨率达1µm的显微镜,观察了大量 的植物组织后提出:“植物,不论发展 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
·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大小
精选文本
27
细胞内在的结构、自身的 表面张力和外部的机械压力等 相互作用,使各种细胞总能保 持一定的形态。
精选文本
28
显微结构: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其直径一般在0.2μm以上。
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其直径一般在0.2μm以下。
思考:显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
3、真核细胞的结构
结构模式图
精选文本
3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较小(1~10µm)
较大(10~100µm)
有(支原体除外)
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有, 动物细胞无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似
只有分散的核糖体, 无其 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 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称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 有核膜,有核仁。
精选文本
1
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及意义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3.区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4.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精选文本
2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显微镜

《药用植物学》复习题答案

《药用植物学》复习题答案

1.什么是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液泡、叶绿体、细胞壁。

而且在分裂的时候有细胞板;动物细胞却没有。

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低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没有。

3.何谓原生质体?答:原生质体是由以原生质为主要物质基础而组成的有生命的结构的总称。

(外裹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壁内包裹生命物质)。

4.何谓细胞器?答: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定功能的微小器官,也称拟器官。

5.何谓质膜?它有何主要功能?答:紧贴细胞壁,包裹细胞质、液泡等物质的半透明薄膜。

功能:使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隔离,具有选择透性、半渗透现象、主动运输、调节代谢、信息传递与识别。

6.何谓质体?它包括哪几种类型?答:质体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细胞中数目不一,基本组成为蛋白质和类脂,并含有色素。

根据所含色素和功能不同,分为叶绿体、白色体、有色体。

7.什么是细胞的后含物?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有哪几种?答: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原生质体新陈代谢活动而产生的非生命物质,统称为后含物。

主要有淀粉、菊糖、蛋白质、脂肪或脂肪油、晶体等几种。

8.淀粉粒有哪几种主要类型?答:单粒:只有一个脐点的淀粉粒。

复粒:具有两个以上脐点,每个脐点有各自层纹。

半复粒:具有两个以上脐点,每个脐点除各自层纹外,外面还被有共同层纹。

9.常见的草酸钙晶体有哪些?答:单晶:又称方晶或块晶,呈方形或棱形,如甘草、黄柏等;针晶:两端尖锐针状,成束存在,如半夏、黄精;簇晶:单晶联合成复式结构,呈球形,每个单晶尖端突出于球表面,如大黄、人参;砂晶:在细胞中呈三角形、箭头状或不规则形,如颠茄、牛膝、地骨皮;柱晶:呈长柱形,长度为直径的四倍以上,如射干、淫羊藿。

10.细胞壁分为哪几层?各层的主要物质是什么?答:分三层,1.胞间层:由亲水性的果胶类物质组成;2.初生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3.次生壁:原生质体的分泌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归纳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绿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植物学名词解释及复习思考题

植物学名词解释及复习思考题

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

如各种质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粱.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纹孔;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局部不进行次生增厚。

从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区域,此区域称为纹孔。

初生纹孔场;在植物细胞壁的初生壁上,存在初生壁较薄的凹陷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初生纹孔场。

一般情况下,一个初生纹孔场可以产生多个纹孔。

单位膜;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由三层结构(两侧呈两个暗带,中间夹有一个明带)组成为一个单位的膜。

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而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更为精细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

糊粉粒;无定形的蛋白质被一层膜包裹成圆球状的颗粒;是储存细胞后含物的结构。

糊粉粒是储藏蛋白的颗粒状态。

成膜体;细胞分裂末期,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两极的纺锤丝消失,位于两子核之间的纺锤丝向赤道面周围离心的扩展,形成桶状的构形。

这种在染色体离开赤道面后变了形的纺锤体,称为成膜体。

细胞分化;生物有机体是由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细胞生长最后形成的。

把生物细胞由一个母细胞演变成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几类细胞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角质化、木质化、栓质化;角质化细胞壁表面沉积一层明显的角质层的过程;木质化细胞壁内填充和附加了木质素,可使细胞壁的硬度增加,细胞群的机械力增加。

这样填充木质素的过程就叫做木质化;栓质化细胞壁中增加了脂肪性化合物木栓质过程;传递细胞;:一种特化了的薄壁组织,传递细胞的细胞壁向内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内褶,与细胞壁相连的细胞膜由于细胞壁的内褶而增加了表面积,同时增加了相邻两个细胞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运输。

把具有这种结构的细胞称为传递细胞筛板和筛域;筛管分子具筛孔的端壁特称筛板;筛管分子的侧壁具许多特化的初生纹孔场称筛域简单组织和复合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组合而成,担负相关功能的紧密连接的组织的组合,称为复合组织。

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疑难问题:经常有学⽣会问,什么结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哪些结构必须要电⼦显微镜来观察?其实,这就是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之分,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没有感性认识,还有⼀个原因就是确实很难评定,要看看到什么样的结构才能确定。

例如,叶绿体算显微结构吗?
⼀、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最⼤放⼤倍数为1000~1500倍,能够分辨两个点之间的最⼩距是0.2微⽶,⼩于这个距离就不能分辨。

所以,⼀般认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约为0.2微⽶。

细胞中的结构如染⾊体、叶绿体、线粒体、核仁等结构的⼤⼩均超过0.2微⽶,⽤普通光学显微镜都能看到,因⽽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当然,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细胞核也是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在电⼦显微镜下显⽰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以及不同功能状态与分化发育中的变化,⼜称超微结构。

细胞膜、内质⽹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于0.2微⽶,属于亚显微结构。

三、特别注意
单说线粒体(需要染⾊)、叶绿体可以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他们是细胞的显微结构,⾼中有相应的实验观察,但是线粒体、叶绿体的内部结构需要电⼦显微镜观察,所以它们的内部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1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1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学习目标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 2.简述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统一。

一、细胞的形状、大小及其形态与功能的统一1.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①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形如鞋底衣藻呈卵形且带有长鞭毛 ②多细胞生物⎩⎪⎨⎪⎧圆形椭圆形方形扁形梭形多角形(2)大小 ①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卵细胞,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

②一般来说,动植物细胞的体积要大于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大于体细胞。

2.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细胞的形态与其功能适应(连线)①肌肉细胞a .长突起 Ⅰ.有利于气体交换 ②红细胞b .圆盘状 Ⅱ.提高冲动传递效率 ③神经细胞c .长条形或长梭形 Ⅲ.收缩功能 ④木纤维细胞d .半月形 Ⅳ.支持作用 ⑤保卫细胞e .梭形 Ⅴ.利于呼吸和蒸腾提示:①-c -Ⅲ ②-b -Ⅰ ③-a -Ⅱ ④-e -Ⅳ ⑤-d -Ⅴ二、细胞的观察工具——显微镜1.分辨率(1)人眼:100_μm 以上。

(2)光学显微镜:高达0.2_μm 。

2.光学显微镜的组成及光源(1)组成⎩⎨⎧聚光器物镜目镜(2)光源:可见光。

3.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1)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提示:卵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利用的营养物质——卵黄,从而使细胞体积增大了许多倍。

探讨2:举例说明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是统一的。

提示:红细胞为圆盘状,有利于O 2和CO 2气体的交换,神经细胞伸出去的突起可达1 m 以上,大大提高了冲动传递的效率。

[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多种多样的细胞(1)对单细胞生物来说①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如草履虫呈鞋底状,蓝藻呈球形,衣藻呈卵形且带有长鞭毛。

②同一生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不同,如变形虫静止时近球形,运动时伸出伪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1 DNA+组蛋白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线粒体、叶绿体 纤维素、几丁质
80s 有性、准性过程
原核细胞构造
细胞壁 细胞膜 内含物 间体 核区
鞭毛
菌毛 性丝
芽胞
荚膜 粘液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 三、细胞质 四、核糖体 五、类核
一、细胞壁
1.结构 2.组成 3.功能 4.原生质体 5.革兰氏染色
细菌的核物质无核膜,称为原、拟核或 细菌染色体。一般一个细菌只有一个原核, 在快速生长的细菌中可有多个。原核不含组 蛋白,原核是一个闭合环状双链DNA,以大 肠杆菌为例其DNA约长1100um,分子量 3×109dt,约有5×106个碱基对,至少5×103个 基因。DNA在细胞中呈扇形结构携带了细菌 绝大多数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的生长、代 谢和遗传。
组成 着生方式 功能
组成
• 菌毛是由菌毛 蛋白组成。
着生方式
• 菌毛至少十根以上一般周生。
功能
• 粘附,与致病性有关。
3.性菌毛
组成 着生方式 功能
组成
• 性菌毛是由菌毛 蛋白组成。
着生方式
• 性菌毛仅一至少数几根。
功能
• 传递遗传物质。
二、荚膜和粘液层
1.概念 2.特性 3.组成 4.功能 5.利用
• 细胞膜内除细胞核外都称为细胞质物质,所有包裹在细胞膜 内的细胞质和各种物体一起被称为细胞质体。
• 细胞质无色透明,呈溶胶状态,形成结构复杂的三维网状系 统,由细胞膜伸展至核区。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水、蛋白质、 核酸、脂类,还有少量糖和无机盐。
• 细胞质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种细胞器维持其正常结构及其存 在、各种酶系统及其催化生化反应提供所需要的空间、理化 环境和一切底物,并容纳各生化反应的产物。一旦由于细胞 膜破裂,细胞质即泄漏或流失,细胞必将死亡。
N--乙酰胞壁酸
N-乙酰葡萄糖胺
氨基酸
M G+
L-Ala
D-Gla
G
L-Lys
D-Ala
G-
L-Ala D-Gla m-DAP D-Ala
3.功 能
•机械保护作用,抗渗透压,保持菌体形态; •内外物质交换的屏障; •与抗原性、致病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4.原生质体
• 细菌除去细胞壁剩下的部分称为原生质体, 它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G+除 去完整的细胞体称为原生质体,G-去壁不 完全形成的球形体又称原生质球。
3.功 能
• 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屏障和介质, 有选择性;
• 能量交换的场所,与呼吸、光合作用 有关的酶类、电子传递链位于膜上;
• 传递信息; • 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4.特 性
• 磷脂双分子层排列的有序性, 运动性和不对称性;
• 膜蛋白分布的镶嵌性、运动性 和不均匀性;
• 负电荷性。
三、细胞质
1.结 构
1884年丹麦医生革 兰用差别染色法将细菌 细胞壁分G+ 和G-两种结 构, G+ 比G-结构简单, G+ 细胞壁只有厚厚的一 层肽聚糖物质,而G-除 有一层薄薄的肽聚糖物 质外,在外层还有一层 脂质物质合并一起构成 细胞壁。
G+
G-
G+
G-
G+
G-
G+和G-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
2.组 成
肽聚糖 磷壁酸 脂多糖 脂蛋白
G+ 菌 50%-80% 10%-20%
-
G-菌 1%-10%
+ +
肽聚糖
肽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G)和N-乙 酰胞壁酸(NAM,M)形成骨架,每个NAM上连 接一个四肽(G+:L-丙氨酸、D-谷氨酸、 L-赖 氨酸、 D-丙氨酸, G-: L-丙氨酸、 D-谷丙氨 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 D-丙氨酸)与NAM 的乳酰基结合,再由甘氨酸五肽从横向把两个 相邻的四肽中的L-赖氨酸和D-丙氨酸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坚硬有弹性的三维空间结构。
四、核糖体
核糖体由65%RNA和蛋白质组成,每 个细胞可有104个,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核糖体
Hale Waihona Puke 70S80S亚 基 50S 30S
60S 40S
蛋白质 30-35 20 30-50 45-75
RNA 23S 5S 16S 28S 5.8S 5S 18S
五、类核
)
第二节 微生物细胞的外部结构
一、鞭毛、菌毛和性菌毛 二、荚膜和粘液层 三、点阵颗粒 四、外膜泡 五、螺管结构
一、鞭毛、菌毛和性菌毛
1.鞭毛 2.菌毛 3.性菌毛
1.鞭毛
结构 组成 着生方式 功能
结构
鞭毛发源于细胞膜内侧的基粒上 细胞壁为鞭毛的运 动提供了支撑点。G+和G-菌中,鞭毛结构有区别。
• 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产 生的无壁细菌称为L-细菌。
5.革兰氏染色
• 机理 • 过程 • 关键步骤
二、细胞膜
1.结构 2.组成 3.功能 4.特性
1.结 构
2. Cell membrane (细胞膜)
2.组 成
膜占细胞干重的10%, 其 中: 脂 类 20% - 50%
蛋白质 50% -75% 糖 类 1.5% - 10% 脂 类: 低温型微生物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 高温型微生物含较多饱和脂肪酸 蛋白质:表面蛋白20 % ~30% 结构蛋白70 % ~80%
不动杆菌
三叶草根瘤菌
1.概 念
•夹膜: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在细胞外形成的 一层无色透明的边缘明显的胶状物质。
•粘液: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在细胞外形成的 一层无色透明的边缘不明显、向基质扩 散的胶状物质。
•菌胶团:多个细胞被包裹在一个共同的夹膜中。
2.特 性
• 不易染色,需用负染色将其衬托出来。 • 厚度一般为0.2um至数um小于0.2um的称
第一章 微生物细胞的显微 和亚显微结构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微生物细胞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 微生物细胞的内部结构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生物

拟核
核膜
-
核仁
-
染色体数
1
染色体组成
DNA
细胞分裂
二分分裂
细胞器
间体
细胞壁组成 肽聚糖
核糖体
70s
基因重组 接合、转化、转导
真核生物 真核
组成
• 鞭毛是由鞭毛蛋白组成直 径15 ~25nm,长度3 ~12um。
着生方式
• 鞭毛有单极生、单极丛生、偏极生、双极 生、周生
• 鞭毛着生的方式和数量一般都是分类鉴定 的依据。
功能
• 鞭毛:运动、具有抗原性 • 细菌的三种运动方式:
细菌鞭毛的自由运动 粘细菌的滑行运动 螺旋体的伸缩运动
2.菌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