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86a9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b.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1.2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3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深入探讨信中的主题思想。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爱与尊重。
3.2增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2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信件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信件知识,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2.课文阅读2.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课堂讨论3.1.1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3.1.2信中父亲是如何教育女儿面对人生困难的?4.比较阅读4.1让学生比较阅读《致女儿的一封信》和《背影》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篇文章中的亲情主题,理解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5.语言品味5.1教师选取信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品味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2学生仿写优美语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6.小结与作业6.2布置作业:写一篇《致父母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致女儿的一封信》,让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信件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仿写优美语句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讨论的深度有待提高。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c0023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a.png)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女儿的信,信中阐述了作者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父爱的伟大,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品德。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3fb4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b.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准备: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影片。
学生准备: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在学生思考时我适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你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章表述形式的技巧、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理解、体会本文,尝试运用“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等方法发现问题。
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寻找问题。
在留给学生10分钟阅读思考时间后,我提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并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讨论时,我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由于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诜多学习小组都注意到了对本组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小组的记录员也都作了记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cd9c2233687e21af45a9ed.png)
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 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3.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详细说出自己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繁衍()幼稚()迷惑()惩罚()一抔黄土()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对子用红笔互批独学1——5题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础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1、品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3、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154856482fb4daa58d4bc0.png)
致女儿的信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1、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与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目标:读懂课文,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教与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认读字音忐忑(tǎn tè)繁衍(yǎn)怒不可遏(è)一抔黄土(póu)刹那(chà伫立(zhù)忧郁(yù)迷惑不解(huò)怒不可遏(è)2、理解和积累的词语【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忐忑】心神不定。
【萌发】种子和孢子发芽。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惊慌不已】不停地害怕慌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化为乌有】指希望、愿望落空。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一抔黄土】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2、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3、上帝是怎样从人的眼神中发现三种不同的东西?当时有着怎样的态度?4、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思索着离去”,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5、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6、文中“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7、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8、文中的“我”对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态度如何?9、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10、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三、板书设计四、展示、评议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学习效果与提高训练检测。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8ac9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8.png)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解读课文,挖掘其中的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生圈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2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实践5.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5.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课堂所学。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课件。
3.父爱相关的故事、视频等。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doc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语文: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1a46f99bda38376baf1fae78.png)
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d18c8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e.png)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9篇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1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
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
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
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
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da5b0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9.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 课《致女儿的信》教课方案内容预览:《致女儿的信》教课方案设计企图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当花季的少男少女,必定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联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素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明示了爱情的真理。
爱情,能够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
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登山虎攀上了年青人的心房,略不留意就简单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基于这类考虑,拟对教材作以下安排:学习目标:l.认识书信的写法;持续达成词语、名言警语和文学知识的累积;2.认识“爱情的真理,感觉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掌握萌动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品尝含义深刻的语言,认识爱情的特质,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1页/共7页2、教课难点:学生处于特别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实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点,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布看法。
教课时数:一课时。
教课方法:议论商讨相联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课协助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顷刻间疑惑不解勃然震怒无与伦比勃然大怒曙光屹立凝望生殖2.查找资料,认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收集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丽》等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发问:同学们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可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观点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够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经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身世在一个农民家庭,一世著作颇丰。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530718762caaedc33d4a0.png)
第 8 课致女儿的信 ( 人教版九年级上 )_ 九年级语文教课设计第 8 课致女儿的信教课内容本文在第43— 48 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向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叙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异的答卷。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衍、勃然大怒等词语。
2.熟习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领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叙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取代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说爱情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经过收集对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领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理。
教课重,难点及教课打破◆要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忆”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谨慎的关系。
◇教课打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亲母亲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对于爱情的对话。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1.对于爱情的名言警语和存心义的故事。
2.预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此外两封信,对他的看法有全面的认识。
◆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
2.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平生。
3.能够向身旁的尊长咨询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课步骤(1 课时)教课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列举爱情名言,进入新课学习。
1.列举爱情名言,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2.指引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主体构造2.经过阅读神话,整体感知,掌握要点和要点情节。
情节。
3.经过启迪,帮助学生理解神话的要旨3.经过教师提示,理解神话的要旨,初和爱情的真理。
步领会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忆三者的关系。
4.经过语言,勾画父亲形象,指引学生4.品尝文章语言,领会浓郁、同等的父睁开对于爱情是什么的议论。
爱。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列举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集体议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相信、理解、忠诚、热忱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dd2f02f01dc281e53af05d.png)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l.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法学法:1.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
2.谈话法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4bacece2f0066f53322e9.png)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1、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
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
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
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家庭。
17岁就开始时当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
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
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论文600多篇。
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检测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3:第8课 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3:第8课 致女儿的信](https://img.taocdn.com/s3/m/8d35b8f2f78a6529657d53cd.png)
致女儿的信〖学习目标〗1、积累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学习重点〗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学习难点〗掌握书信的格式〖自主预习案〗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舐犊()颓废()创痛()涕泗()横流气吞斗()牛枘凿() kuò()然无累重蹈覆zhé( ) yú( )词扶yè( ) 刻骨míng( )心2、解释下列词语扶掖: ----------------------------------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舐犊之情:-------------------------------------------涕泗横流:-------------------------------------------〖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导入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第一则(1954年10月2日):写于儿子消沉苦闷时,劝尉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第二则(1955年1月26日):写于儿子在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功之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待成功。
(2)、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8课 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8课 致女儿的信](https://img.taocdn.com/s3/m/d2b237d5453610661fd9f489.png)
致女儿的信K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K学习重点』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K学法指导』这篇课文适于自读,学习时要把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大家自己感悟和思考。
鼓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词典,读准重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
忐忑()繁衍()一杯黄土()怒不可遏()2.解释词语的含义。
忐>£:怒不可遏:3.走近苏霍姆林斯基(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信息写在下面)。
4、认真阅读课文2〜3遍,你有疑问或不同见解吗?请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或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2.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四)合作探究,局部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或跳读课文,思考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五)探究主旨,归纳写法。
1 .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请概括总结本文的主旨。
2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呢?(结构、修辞、语言等)试加以归纳总结。
(六)小写作: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生活、在学习在成长中的感受。
(七)推荐阅读:《苏霍姆林基斯选集》《关于爱的思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三、拓展延伸•巩固K练习反馈』阅读课文从“什么是爱情?”至“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部分,回答文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化为乌有:
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
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三、练习反馈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
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
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
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
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
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运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
我说,那就是人生。
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
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
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
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
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
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
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
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美丽。
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
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
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注:此时作者的女儿18岁。
)
1、开头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给了女儿哪些具体忠告?这些忠告最终可归结为哪两点?
3、第五段作者创设情境,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人生的短暂,自然贴切,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请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你所认为的人生描述出来。
4、有人埋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一张好脸蛋;有人说“鸟靠羽毛,人靠衣装”“三分身材,七分打扮”,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结合作者的看法和自己的身份谈谈你的认识。
5、“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一句中“冬天”比喻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议论文知识要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