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第十一章[19页]
2021年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一章

2021年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二、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几项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当当事人行政诉讼权利的原则;2.辩说原则;3.调解原则;4.处分原则;5.检察监督原则;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三、按照辩说原则,在审判程序的全过程中(包罗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陈述本身的主张和按照,彼此进行辩驳和答辩,以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
辩说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四、除离婚案件外,调解并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当事人不肯调解的,调解未能达成合同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五、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时,是否起诉,由当事人本身决定;诉讼程序开始后,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动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辩驳诉讼请求;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是否提起上诉,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否申请强制执行,一般也由当事人本身决定。
六、当事人对本身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必需是本身真实意思的表示,但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超过法律允许的范围。
同时,由于这种处分行为是在诉讼过程中采取的,因而其处分行为要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后,才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七、社会支持起诉原则,对于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八、社会支持起诉的,只限于侵权案件和追索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等案件;支持起诉都必需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而不包罗公民个人;支持起诉的行为只能在受害人尚未起诉时进行,并且一般仅限于实施诉讼外的一些行为,而不能以当事人的名义直接参加诉讼。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名词解释题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二、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名词解释题1,社会主义立法: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十一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十一章
第一节我国婚姻法的概念与任务一、我国婚姻法的概念。
广义上使用婚姻法的概念-以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法律。
婚姻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概念与《婚姻法》这一法律部门的主要渊源,意义不同。
第二节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证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一、婚姻自由。
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二、实行一夫一妻制。
重婚关系在法律上无效,且要受刑罚处罚。
三、男女平等。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五、实行计划生育。
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发展速度,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第三节结婚一、结婚的条件。
1、必备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符合一夫一妻制。
2、禁止条件属于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麻风病或患有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二、结婚的程序-建立合法夫妻关系的法定程序。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三、婚姻领域的违法行为事实婚姻关系时间界限:1986年平3月15日,关键词“起诉时”和“同居时” 第四节家庭关系一、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方面: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有互相抚养的义务;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二、父母子女关系非婚子女的生父对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费应承担一部或全部三、其他家庭成员关系1234下一页。
法学概论

第三章 法治
• 理解 : 法、法制、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 民主、法制建设的迫切性、长期性、 渐进性; • 掌握:治国的两种基本方法;民主与 掌握: 法制的关系。
第二编 国内法
• 通过本编的学习,法
• 理解:宪法的概念、我国人大制度的优 理解: 越性; • 掌握:我国建国后的5个宪法性文件以 掌握: 及我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活动的原则 • 重点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 重点掌握: 义务。
• 理解:国际公法的概念、渊源和基本原则; 理解: • 掌握:居民制度、外交领事机关及其法律制 掌握: 度以及和平解决国际银端的方法。 • 重点掌握:国际法的主体、国际组织、以及 重点掌握: 领土、海洋、空间及其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 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 理解 :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特点与基 理解: 本原则; • 掌握 : 涉外民事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国 掌握: 际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 • 重点掌握:冲突规范、准据法及其确 重点掌握: 定的有关内容。
第九章 劳动法
• 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掌握 理解: 订立劳动合同的有关知识及劳动争议 的处理程序及有关制度。
第十章 刑法
• 掌握 :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及效力范 掌握: 围;了解犯罪构成理论; • 理解: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制度;了解 理解: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类犯罪的要领和 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法
第五章 行政法
• 理解: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行政机关的特 理解: 征、行政主体的特征; • 掌握:行政主体的特征;行政职权的内容;行 掌握: 政优先权; • 能做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的法 律地位; • 被授权的组织和被委托的组织所具备的条件及 法律地位; • 行政行为的特征、分类、效力、合法要件;行 政立法体制; • 行政许可机关及其权限;行政许可程序及行政 许可合同;
法学概论(第十三版)

法学概论(第十三版)导言第一编第一章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第二节法的规范、渊源和分类第三节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第二节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制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编第四章宪法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第三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第四节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五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第六节我国的经济制度第七节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第八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九节我国的国家机构第十节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第十一节宪法实施的保证第五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第二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第三节行政立法第四节行政执法第五节行政司法第六节监督行政第七节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第六章民法第一节民法的概念、渊源、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节民事权利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代理第六节物权概说第七节财产所有权第八节用益物权第九节债权第十节知识产权第十一节人身权第十二节婚姻家庭第十三节财产继承权第十四节民事责任第十五节诉讼时效第十六节期日和期间第七章商法第一节商法概述第二节公司法第三节破产法第四节保险法第八章经济法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节反垄断法第四节税法第五节产品质量法第六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章刑法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二节犯罪的本质和概念第三节犯罪构成第四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第五节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第六节共同犯罪第七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第八节刑罚的体系和种类第九节刑罚的具体运用第十节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第十章刑事诉讼法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节管辖第三节回避第四节证据第五节强制措施第六节附带民事诉讼第七节刑事诉讼阶段第八节特别程序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节诉第三节管辖第四节诉讼参加人第五节证据第六节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第七节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第八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第九节第一审普通程序第十节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第十一节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第十二节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第十三节执行程序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第一节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节受案范围和管辖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第四节证据第五节行政诉讼程序第三编第十三章国际法第一节国际法概述第二节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三节国际法上的个人第四节国际组织第五节海洋法第六节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第七节条约法第八节外交和领事关系法第九节战争法第十四章国际私法第一节国际私法概述第二节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第三节外国法的适用第四节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五节国际民事诉讼程序第六节国际商事仲裁第十五章国际经济法第一节国际经济法概述第二节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调整第三节国际投资关系的法律调整第四节国际经济组织参考书目。
法学概论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法学概论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一)定义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程序和制度。
(二)民事诉讼法1、定义国家规定或者认可的,规定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合。
2、种类(1)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典。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共分4编29章270条。
(2)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宪法、法律等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和启发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使其确实能够行使其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案件1、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实,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做出了具体规定。
2、为了保障案件能够及时处理,民事诉讼法对一审、二审的审理期限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证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从理念上讲,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实现正义的过程,人们通过对案件审判的旁听或者参与受到法制教育,明白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从而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止民事纠纷的发生。
三、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分为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一)对人效力《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诉讼当事人不论是哪国人,只要是在我国领域内进行诉讼就必须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
(二)对事效力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理案件的范围(三)时间效力民事诉讼法在何时发生法律效力。
现行民事诉讼法,是在1991年4月9日生效。
(四)空间效力民事诉讼法效力的空间范围。
自考-法学概论-章节重点总结

法学概论目录第一章法理学 (1)第二章宪法 (1)第三章行政法 (1)第四章刑法 (2)第五章民法 (3)第六章商法 (4)第七章经济法 (5)第八章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5)第九章刑事诉讼法 (6)第十章民事诉讼法 (7)第十一章行政诉讼法 (7)第十二章国际法 (8)第十三章国际私法 (8)第十四章国际经济法 (8)述★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
第二节行政组织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对公务员的惩戒处分分为(从轻到重):警告,告知这样做不对。
记过,记录做的错事。
记大过,记录做的大错事。
降级,不能做大事就做小事。
撤职,自己做不好就让别人做。
开除,什么都不做就走人。
3.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是公务员。
第三节行政行为法★★★1.基于行政、社会或者经济上的需要,将本来属于国家或某行政主体的某种权利赋予私人的行政行为是特许。
2.当场收缴罚款主要适用于: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等情形。
3.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果为标准所作的划分。
4.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听取陈述和申辩等内容体现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5.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职能分离的原则;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参与原则;效率原则。
6.罚金:由人民法院强制被判了刑的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是一种刑罚。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及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3.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存了许多原始社会标准的痕迹4.封建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对抗5.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那么6.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标准〔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标准〔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标准〔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标准〔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标准7.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8.法律的分类:〔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根本法和普通法〔3〕实体法和程序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5〕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7〕法系9.法律及道德的关系: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须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实施方法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是多元的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2.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4.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根本原那么:〔1〕遵循宪法的原那么〔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那么〔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及立法活动的原那么〔4〕科学和合理地标准社会关系的原那么〔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那么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6.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7.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展活动〔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宝权限范围内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进展〔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8.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原那么:〔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那么〔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那么〔3〕正确掌握各种标准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那么9.违法构成的要件:〔1〕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3〕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当法律责任的人〔4〕违法的主观要件,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标准所调整的社会关系〔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1.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1〕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2〕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视法的实施〔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必不可少的法律秩序2.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要求:〔1〕有法可依〔2〕有法必依〔3〕执法必严〔4〕违法必究3.社会主义民主及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根底①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主权的产生而产生的②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③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开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确实认和保障①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②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引导人民做符合民主的事,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实现③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保卫民主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的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确实定和适用方面的作用。
《法学概论》重点内容

《法学概论》重点内容第一篇:《法学概论》重点内容社二精英敢闯敢拼法学概论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要素:法律关系主体(公民机构和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关系客体(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法律行为)法律制裁: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因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措施。
法律责任: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
法律渊源:指法的源泉、来源、源头。
这里指法的表现形式。
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或法律形式:1.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颁布。
4.地方性法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
5.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性法律文件。
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
6.民族自治法规:由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其基本制度由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规定。
8.我国政府承认或加入的国际条约:国际条约一般属于国际范畴,但经我国政府缔结的双边、多边协议、条约和公约等,对我国也具有约束力。
法律解释: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对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我国的法律解释: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划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宪法的修改:1949《共同纲领》-1954-1975-1978-198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权4.人身自由权:包括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②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③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④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①劳动的权力和义务②休息权③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④物质帮助权7.文化教育权力和自由8.国家保护妇女的权益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10.华侨、归侨的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领导人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十一章 侵权责任法《法学概论》PPT课件

• (5)受害人故意。
• (2)正当防卫。
• (6)第三人过错。
• (3)紧急避险。
• (4)过失相抵。
第二节 特殊侵权责任
• 一、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 在侵权责任承担中,主体的差异会导致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程度等存在
差异。《侵权责任法》针对责任主体的特殊问主要规定了监护人责任、暂时丧 失心智损害责任、用人者责任、网络侵权责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以及学生伤害事故责任。
第二节 特殊侵权责任
• 一、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 (一)监护人责任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
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
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 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二节 特殊侵权责任
• 一、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 (六)学生伤害事故责任 •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
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 (二)医疗伦理损害责任 • 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违背医疗良知和医疗伦理的要求,
违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告知或者保密义务,具有医疗伦理过失,造成患者 人身损害以及其他合法权益损害的医疗损害责任。
第二节 特殊侵权责任
• 四、医疗损害责任 • (三)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 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 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40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2010-03-03 17:09:44)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第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第一: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第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第三: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第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第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特征: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
第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第五: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成文法定义: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5、法律与道德的区别:第一: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第三: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第五: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第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确定契约自由。
第三: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确定法制原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一: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一:从实际出发。
00040-11法学概论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1.[识记]民事诉讼的概念是什么?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称为民事诉讼。
2.[识记]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是什么?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称为民事诉讼法。
3.[识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什么?[200907单选]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1991年4月9日颁布并同时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4.[领会]简述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2)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5.[识记]简述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200807单选,200807多选,201107单选](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民事诉讼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辩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审判程序的全过程中(包括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辩论权利,并且不得以未经双方当事人辩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判决的依据。
(3)调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但是调解必须根据当事人的自愿,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进行,不得强迫双方或任何一方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书发给双方当事人后,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法学概论-全章重点内容

法学概论导论一、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法律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法律规范,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
三、法学——是法律学或者法律科学的简称。
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四、为什么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能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呢?1.马克思主义法学即无产阶级法学,而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因而只有它才能敢于揭示客观真理;2.马克思主义法学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这就为揭示法律的规律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无产阶级只有科学地揭示法律的规律性,才能自觉地、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服务。
五、对法律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不同历史类型——社会主义类型和资产阶级类型;不同法系——英国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国的法律或她们的某一部门法律(如宪法、民法、刑法等)。
六、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经济学——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因此,法学与社会学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内容上的交叉。
她们研究的角度和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同的,而她们的结论往往是互为补充的。
政治学——国家和法律毕竟上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饿特点和发展规律。
法学和政治学是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去研究国家和法律问题的。
伦理学——以道德为其研究对象,而法律从来就同道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阶级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两类最重要的社会规范。
七、学习法学的方法和意义: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法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法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课程说明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在中央电大总教学计划中,法学概论是非法律专业的选修课。
一般开设在第4学期,5个学分,课内学时90,采用面授辅导,属省管课程。
本课程所采用的主教材为《法学概论》,卢修敏主编,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0年修订版。
二、考试说明(一)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平时作业是形成性考核册,由省电大统一印发。
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
平时作业的成绩计入总成绩,即按2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试题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5%、35%、40%。
考卷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考核范围本课程的考核范围是主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具体见本指导所附复习要点。
(三)题型及分数比例。
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包括:填空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共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难度及所占分数比例可参阅后面所附模拟试题。
三、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法学总论要点提示:1.法的定义与特征2.法的要素3.法的渊源与法的效力4.法的作用5.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要素6.法律责任的概念7.法的运行环节(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和法律适用)8.法与政策的区别、法与道德的区别第二章宪法要点提示:1.宪法的概念及特征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3.全国人大的性质和职权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期)5我国的国体与政体第三章民法要点提示:1. 民法的调整对象2. 民法的基本原则3. 民事权利、义务的分类4. 民事法律事实5.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与例外6. 公民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案例分析)7.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案例分析)8. 合伙的概念9. 法人的概念、特征10. 法律行为11. 代理的概念、特征与种类、无权代理及其后果 12(物权的概念、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效力 13. 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及取得方式(原始取得、继受取得) 14. 债的概念及发生的根据第四章合同法要点提示:1(合同的概念、一般条款2(合同的订立过程(要约、承诺)3(合同的主体资格3(格式条款(案例分析)4(代位权与撤销权第五章知识产权法要点提示:不作考试要求。
法学概论-11-f博爱-K

)
D.最高人民法院
4.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 讼,管辖法院是( ) 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B.限制人身自由地人民法院 C.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D.原告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5.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 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由( ) A.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D.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6.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是( ) A.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B.海关处理的案件 C.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D.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 服提起诉讼的案件
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一审行政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 A.海关处理案件; B.对国务院各部门或县级以上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 C.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章 行政诉讼法
被政府欺负了,就应该告它一状。 同样的问题是:由谁出面?去哪 个法院告?具体步骤怎么操作?
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述
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作为行政主体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 法权益,依法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并依法作出裁判的活动。 行政诉讼法的渊源:1.宪法和国家机关组织法。2.行政诉讼法律。3.有关法规中 的行政诉讼法规范。4.法律解释。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审查原则。(2)诉权保障原则。
346.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下列不属于人民法院的主管范围的行为是( A.对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C.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D.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349.海关处理的行政案件的第一审法院是( )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三、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 2.根据自愿和合法进行调解的原则。 3.辩论原则。 4.处分原则。 5.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6.就地审判、巡回审判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8.凡是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民事案件均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 则。
A. 原告齐某应当举证证明自己是被宏达公司的汽车所撞 致伤
B. 原告齐某应当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举证责任 C. 被告宏达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 责任 D. 被告宏达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原告齐某有主观故意承 担举证责任。 答案:ABD
第五节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
一、管辖的含义
二、级别管辖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问题与思考】
一、辨析题
1. 在民事诉讼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错误 解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 二、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
第七节 诉讼费用
一、诉讼费用的意义及内容
二、诉讼费用的负担原则
1. 案件受理费以当事人争议的标的的价额为准,依累计递减法,按最高 人民法院的规定,由原告预交;申请财产保全费、勘验费、鉴定费、公告费、 翻译费、执行费由申请人预交;上诉费由上诉人预交;案件其他费用按照实 际支出交纳。
法学概论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主编 谷春德 杨晓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常考知识点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参加人 当事人及其诉讼权利 证据及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 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
➢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 ➢ (二)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概述
请思考:王某与钱某系夫妻,王某提起离婚诉讼, 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不准予离婚。王某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应当判决离婚,并对财产分割和 子女抚养一并作出判决。关于二审法院的判决,下列 哪些选项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原则或制度?
A. 处分原则 B. 辩论原则 C. 两审终审制度 D. 回避制度 答案:ABC
二、三部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
➢ (一)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 (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 (五)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的原则 ➢ (六)人民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三、地域管辖 ➢ (一)一般地域管辖 ➢ (二)特殊地域管辖 ➢ (三)专属管辖 ➢ (四)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协议管辖 ➢ (五)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六节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 一、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种类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有: 1. 拘传 2. 训诫 3. 责令退出法庭 4. 罚款 5. 拘留
A. 一审法院不能对该房产采取保全措施,因为该房产已经抵押 给丙银行
B.一审法院可以对该房产采取保全措施,但是需要征得丙银行 的同意
C.一审法院可以对该房产采取保全措施,但是丙银行仍然享有 优先受偿权
D.一审法院可以对该房产采取保全措施,同时,丙银行的优先 受偿权也丧失
答案: C.
第四节 民事诉讼证据及举证责任
第八节 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二、简易程序 三、第二审程序 四、特别程序 五、审判监督程序 六、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第九节 执行程序
一、一般规定
请思考:人民法院判决乙赔偿甲10万元,并登报赔礼道 歉。判决生效后乙交付甲10万元,但未按期赔礼道歉。甲申 请强制执行。执行中,甲乙自行达成口头协议,约定乙免于 赔礼道歉,但另付甲1万元。法院下列哪一做法正确?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诉讼证据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 2.关联性。 3.合法性。
二、证据的种类
1. 书证; 2. 物证; 3. 视听资料; 4. 证人证言; 5. 当事人的陈述; 6. 鉴定结论; 7. 勘验笔录。
第四节 民事诉讼证据及举证责任
三、举证责任
四、证据保全
请思考:齐某被宏达公司的汽车撞伤,诉至法院要求赔 偿损失。下列关于本案举证责任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不允许,因口头协议超出生效判决的范围 B. 允许,法院是为申请人撤销申请 C. 允许,法院要将当事人口头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甲 乙签字或盖章 D. 允许,法院根据当事人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 答案:C
二、执行措施
【深度阅读】
1.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
第八节 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 ➢ (一)起诉和受理 ➢ (二)审理前的准备 ➢ (三)开庭审理
1. 开庭准备。 2. 法庭调查。 3. 法庭辩论。 4. 评议与宣判。
请思考: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可以约定下 列哪些事项?
A. 约定合同案件的管辖法院 B. 约定离婚案件的管辖法院 C. 约定举证时限 D. 法院指定的举证时限不得少于30日 答案:ABC
2. 诉讼费用应当由败诉人负担。不论是原告还是被告,谁败诉由谁负担 诉讼费用。
3. 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由双方按比例负担。 4. 原告撤诉,费用减半,由原告负担。 5. 共同诉讼人败诉,人民法院根据他们各自的利害关系,决定诉讼费用 的分担。 6. 调解成立的案件,诉讼费用的分担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第二节 民事诉讼参加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当事人
➢ (一)原告和被告 ➢ (二)共同诉讼人 ➢ (三)第三人
二、诉讼代理人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 ( 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 (二)当事人的诉讼义务
第三节 反诉、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 一、反诉
• 二、财产保全
请思考:甲公司以乙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 支付拖欠的货款100万元。在诉讼中,甲公司申请对乙公司一处价 值90万元的房产采取保全措施,并提供担保。一审法院在做出财产 保全裁定后发现,乙公司在向丙银行贷款100万元时,已将该房产 和一辆小轿车抵押给丙银行。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