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经济学术语解释
经济术语解释
![经济术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c86102eff9aef8951e0606.png)
经济术语解释1、什么是GDP?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一国或地区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
2、什么是GNP?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3、GDP和GNP的区别GDP和GNP作为国民收入核算的两个指标,反映了统计上的两种原则。
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的GNP,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被记入该国的GNP。
GDP是与所谓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这一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本国的GDP。
4、什么是CPI、通货膨胀?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表
![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表](https://img.taocdn.com/s3/m/d6e68292daef5ef7ba0d3c13.png)
基础货币base money字号大中小2009-02-27 10:10:0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因其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亦称之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狭义货币narrow money字号大中小2009-02-27 10:10:0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广义货币”的对称。
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货币层次strata of money字号大中小2009-02-27 10:10:0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根据货币的流动性的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的层次。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https://img.taocdn.com/s3/m/2437a9d626fff705cc170a19.pn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浮动利率(floating rate)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的利率。
有利率上浮和利率下浮两种情况。
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为利率下浮。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某一级行、处或专业银行在法定利率水平上和规定的幅度内根据不同情况上下浮动,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与“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结合起来考虑。
浮动利率已成为中国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款货币银行(desposit banks)亦称“存款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存款货币银行是唯一被允许开办多种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故称“存款银行”。
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而创造存款货币,这是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主要特征。
利率(interest rate)亦称“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其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
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表现形式。
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毫”。
利率公式为:利率=利息额/本金额。
风险投资(venture investment)对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过程。
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公司、项目等,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项目等,高风险债券、股票等。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风险投资,是指各种具有潜在高收益但同时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遭受损失的资本投资,包括高科技项目、高负债企业、严重亏损的公司、高风险证券等等;狭义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行为,包括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产品生产投资、市场建设投资等等。
大学金融学 中央银行学 重点
![大学金融学 中央银行学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c5b971f46527d3240ce02b.png)
单选10,判断10,名解5,简答5,论述1名解1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的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
2货币发行业务: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3弹性比例制度: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则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课征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4正回购:是央行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收回市场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证券的交易行为。
到期时,央行再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5现券卖断:是指为央行直接从交易对手处卖出持有有价证券,一次性回笼基础货币。
6中央银行资产业务:是一定时点上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债权。
包括再贴现、再贷款、证券买卖和黄金外汇储备。
7委托国库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8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实时”即结算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即每笔业务单独处理、全额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
9金融概览:将银行概览与汇总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
金融概览提供了整个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即整个金融机构对非居民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债权、债务情况。
(目前我国尚未编制)★10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货币非中性:货币不仅仅是媒介交换,货币量及其货币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具有实质性作用。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不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和名义变量的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实际变量的变动。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
![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https://img.taocdn.com/s3/m/2437a9d626fff705cc170a19.pn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经济专业术语表浮动利率(floating rate)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的利率。
有利率上浮和利率下浮两种情况。
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为利率下浮。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某一级行、处或专业银行在法定利率水平上和规定的幅度内根据不同情况上下浮动,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与“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结合起来考虑。
浮动利率已成为中国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款货币银行(desposit banks)亦称“存款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存款货币银行是唯一被允许开办多种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故称“存款银行”。
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而创造存款货币,这是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主要特征。
利率(interest rate)亦称“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其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
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表现形式。
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毫”。
利率公式为:利率=利息额/本金额。
风险投资(venture investment)对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过程。
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公司、项目等,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项目等,高风险债券、股票等。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风险投资,是指各种具有潜在高收益但同时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遭受损失的资本投资,包括高科技项目、高负债企业、严重亏损的公司、高风险证券等等;狭义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行为,包括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产品生产投资、市场建设投资等等。
金融学名词解释大全
![金融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24d6f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9.png)
金融学名词解释大全1、准货币:一般是指由银行存款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2、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3、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4、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5、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6、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7、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8、名义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9、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10、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1、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2、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13、贴现:指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放款。
14、承兑:指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作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15、股票价格指数:即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16、法定存款准备金: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该比例被称作法定准备金率。
1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fbf92ca300a6c30c229fc1.png)
1-6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盈余单位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总额超过支出总额的经济单位;亏损单位是指一定时期内支出总额超过收入总额的经济单位。
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资金盈余单位直接购买资金亏损单位发行的筹资工具而实现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盈余单位将其盈余资金贷给或存入一家银行,银行再将资金贷给亏损单位而实现的资金融通方式。
首先,盈余单位将其盈余资金贷给一家银行,这就将赖债风险的来源从借款的亏损单位转给了银行。
这种风险来源的变化和风险程度的相应变化称为信贷风险媒介第三章世界金融市场与国际银行业中心第一节欧洲美元市场是经营美国以外美元存款交易的国际资金借贷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货币市场是指非居民间以银行为中介在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又可以称为离岸金融市场。
现代欧洲货币市场的定义是经营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被储蓄和借贷的各种货币的市场。
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
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
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获得迅猛发展。
国际银行便利(IBF,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也译为国际银行设施,是指美国境内银行根据法律可以使用其国内的机构和设备,但是要设立单独的帐户向非居民客户提供的存款和放款等金融服务。
国际银行便利是一种“在岸的离岸市场”。
欧洲债券是指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不以发行所在国货币而是以另一种可自由兑换货币计价的债券。
亚洲美元市场是指涉及到亚洲的欧洲美元交易。
亚洲美元由一批境外银行的存款组成,包括亚洲的全部境外货币。
亚洲美元市场是世界范围内欧洲美元网络的一个区域性境外市场,主要是一个短期货币市场。
亚洲美元市场允许小额交易。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5c38190b4c2e3f57276377.png)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概述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等,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制度:一国银行的结构以及各家银行之间业务职能的划分形式3、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5、准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地区)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6、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4、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以避免发生金融恐慌5、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第三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1、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2、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17a8693169a4517723a38e.png)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1、现金cash亦称“通货”。
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
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现金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
2、货币层次strata of money根据货币的流动性的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的层次。
中央银行为了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确定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尽管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有自己的货币统计口径,但是,无论存在何等差异,其划分的基本依据却是一致的,即都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具体是: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一般不包括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M2=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
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M3=M2+CD+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M4=M3+定期存款+私人部门持有的建房互助协会的股份,M4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一个货币口径;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至于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
3、狭义货币narrow money“广义货币”的对称。
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4、广义货币broad money“狭义货币”的对称。
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
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d24e6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6.png)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准备是银行为了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法定准备金。
一般称为现金准备。
第二准备是指银行容易变现又不易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券。
也叫保证准备。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有价证券准备:证券包括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这些证券必须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货币发行业务的含义一是从程序上说,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
二是从数量上说,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货币回笼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和结果。
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税收收入、储蓄存款收入等。
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和期限、到期由中央银行还本付息的记名式有价证券货币发行准备金比率:指一国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各占多少比例存款准备金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央行依照宏观货币管理、金融体系信贷额度、金融资产流动性的需要,依法规定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调整,借以间接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发行基金计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行或回笼货币的计划。
它是一个差额计划,即通过现金投放与回笼相抵后的差额(货币净投放或净回笼)形成当期的现金发行,反映计划时期现金的变动情况。
发行库是为国家保管待发行货币的金库业务库是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它存放的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现金收付的周转金,是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指因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财政性货币发行因为没有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增加货币发行会导致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上涨。
再贴现业务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已经办理贴现的合格票据,以票据再融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250e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7.png)
【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术语名词解释】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总量,通常由中央银行管理发行。
货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率、利率和货币政策等。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市场的稳定。
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货币的需求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消费水平、金融市场的状况和政府的财政政策等。
货币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货币的价值。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货币供给与需求这一金融术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然而,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深层含义和影响远不止于此。
接下来,我将深入探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金融术语。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至关重要。
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过多的货币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货币供给过少则会导致货币紧缩,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非常重要,需要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来维持。
货币供给与需求也与汇率和利率密切相关。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汇率的贬值,这对进口和出口都会产生影响;而货币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对投资和消费都会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国家的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运行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个人理解中,货币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货币的发行和管理,还涉及到货币的价值和流动性,对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脉搏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结回顾:货币供给与需求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深刻含义和影响不可小觑。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市场的稳定,还关乎国家的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运行。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经济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95c1ec9e314332396893fa.png)
第二章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资助程度。
第三章1.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利: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可以行使的特殊权利。
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变:中央银行展开货币发行业务和货币政策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
3.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4.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5.第一存款准备金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6.第二准备金:银行最容易变现而又不至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7.货币发行: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8.货币的经济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肌货币发行。
9.货币的财政发行: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10.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中央银行在货币发型师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发行准备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11.发行基金: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代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来源:新发货币和回笼款)12.中央银行债券: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13.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中央银行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
第五章1.再贴现业务: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商业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da4fa19ba1aa8114431d982.png)
名词解释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其它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权限,地位非常特殊。
货币发行是一定时间内从央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减掉回流到央行的货币的差额。
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将货币从发行基金保管库调拨给银行业务库,并通过它向流通界投放货币的活动。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是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但并不是说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进口保证金制度是指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抑制进口过度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例,预缴的进口商品保证金,并将其存入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d6ed9bf524ccbff0218409.png)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一元式: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
.二元式:即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机构为最高权利和管理机构,地方机构在权力和管理上以及本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有其较大的独立性复合型:不单独设立专司央行职能的央行机构,而由一家集中央行与商行职能于一体的国家大银行兼行央行职能央行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指独立于立法和司法,也不是简单地指独立于行政和政府。
银行性业务: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这类业务直接和货币资金相关,都会使货币资金运动和数量发生变化。
管理性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服从于央行履行宏观金融管理的职责。
经济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投放的,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市场。
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用货币发行、银行透支来堵窟窿的做法。
对外负债:指非居民所持有的本国货币和外币的负债,如从国外银行的借款、对国外发行债券、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及对外国货币当局的负债等。
资本业务:指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资产业务:指在一定时点上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各种债权。
主要包括:再贴现、证券买卖业务和国际储备业务再贴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急需资金时,将其因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该票据作第二次贴现的经济行为。
证券买卖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
目的是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支付清算服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中国人民银行名词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32341314791711cc791720.png)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专项辅导——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2.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4.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6.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7.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10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11.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13.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4.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5.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16.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17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18.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19.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20.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24.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25.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06bddd49649b6648d74795.png)
名词解释: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之一。
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本保证。
最后贷款人:又称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
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
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银行的银行:(1)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汇、贷”业务的特征;(3)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表现: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c、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动利率:floating rate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的利率。
有利率上浮和利率下浮两种情况。
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为利率下浮。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某一级行、处或专业银行在法定利率水平上和规定的幅度内根据不同情况上下浮动,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与“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结合起来考虑。
浮动利率已成为中国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ory banks亦称“存款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存款货币银行是唯一被允许开办多种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故称“存款银行”。
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而创造存款货币,这是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主要特征。
利率interest rate亦称“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其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
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表现形式。
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毫”。
利率公式为:利率=利息额/本金额风险投资venture investment对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过程。
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公司、项目等,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项目等,高风险债券、股票等。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风险投资,是指各种具有潜在高收益但同时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遭受损失的资本投资,包括高科技项目、高负债企业、严重亏损的公司、高风险证券等等;狭义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行为,包括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产品生产投资、市场建设投资等等。
风险投资主要特征有:①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
②风险与收益并重,既可能面临高风险的损失,也可能得到高收益的回报。
③投资的长期性。
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产品,要经历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扩大生产等阶段,这一过程少则需3耀5年,多则需7耀10年。
④组合投资。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不会集中于一个项目上,而是同时投入风险程度不同、收益率不同的多个项目上,以保障高风险投资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包括宏观经济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等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般分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亦称“中介指标”)两个层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期望货币政策运行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总体目标所能发挥的实际效应。
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
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要同时满足四项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各国都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
1990年,新西兰率先提出,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其后,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接受了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德国则一贯奉行“保卫马克”的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中介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
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
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
广义货币broad money“狭义货币”的对称。
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
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
依此类推,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易转手的短期债券等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准货币,也可按其流动性状况囊括进来,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进行分类统计,依次递增的准货币在流动性上依次递减。
各国中央银行对这些分类指标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义货币分类指标的多少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中国中央银行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如下: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的狭义货币narrow money“广义货币”的对称。
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基础货币base money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因其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亦称之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circulation同一单位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的次数。
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
但在确定货币流通速度时,应该是处于流通中不断运动的货币,不包括暂时停止或长期沉淀的部分。
因此,现实中,无法确定有多少正处于流通过程中,有多少停滞不动。
所以,对货币流通速度测定,主要根据不同层次货币与相应商品的流通,确定各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如以商品零售额与现金余额的比值,测定这时期现金的流通速度;以国民生产总值与M1或M2的比值,测定M1或M2的流通速度。
但无论得出的比值如何,与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会有所差异。
货币层次strata of money根据货币的流动性的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的层次。
中央银行为了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确定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尽管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有自己的货币统计口径,但是,无论存在何等差异,其划分的基本依据却是一致的,即都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具体是: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一般不包括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M2=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
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M3=M2+CD+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M4=M3+定期存款+私人部门持有的建房互助协会的股份,M4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一个货币口径;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至于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
现金cash亦称“通货”。
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
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现金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
通货currency同“现金”。
货币乘数Monetary multiplier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
即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之后,能使货币供应总量扩大或缩小的比值。
亦称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
基本计算公式是:Ms=Bm再贴现rediscount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
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
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
再贴现原来主要作为商业银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存准备,即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即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转存中央银行部分。
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普遍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即存款准备金分为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
所谓第一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其流动性较高,一般称为“现金准备”,也称为“主要准备”。
所谓第二准备金,是指银行最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有价证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贷,在必要时除要求商业银行维持第一比率的“第一准备”外,还要维持一定比率的“第二准备”。
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的投资机会。
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
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198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实行了支付准备金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占其存款比例要保持在5% - 7% 的幅度以内。
备付金provisions亦称“支付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