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超高龄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以北京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龄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以北京市为例
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对超高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关于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对既有的关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研究的完善和补充。

(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6.97%,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跨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在新的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仍在继续,很多城市已经进入了超高龄人口城市,北京作为超高龄人口城市之一,老龄化仍在呈现上升趋势,社区居家养老方面面临很大的困境。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展开与研究,帮助海淀区相关社区发现和了解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优化,提高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效果,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文献,并结合社区照顾等相关理论,立足于超高龄社会背景下,根据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希望能够进一步充实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为北京市海淀区下一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超高龄社会背景相关研究
超高龄化社会的认定标准,是以联合国发表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为依据,达到14%时,为高龄社会,一旦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0%,就属于超高龄社会。

超高龄化社会出现的主要缘由是因为低出生率加上低死亡率,使得社会人口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

针对超高龄社会,学者潘翼(2016)对台湾地区的超高龄社会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指出,台湾预计在202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未来台湾每1.6人就要抚养一名老人,对于35岁的成年人来说将会出现更多的负担,一旦福利政策无法给予良好的保障,快速老化的台湾在社会
以及经济方面都将发生严峻的挑战。

学者宁向东(2017)指出,在未来,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变数就是超高龄社会,高龄人口比例逐渐上升,未富先老,下一代的生育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很多的问题。

(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概念及优势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学者陈俊羽,徐桂华等(2015)在研究过程中指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就是以社区为主要养老场所,围绕老人晚年生活所开展的一系列供给式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使社区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仉媛(2015)研究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对多种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以及助洁和助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养老院的亲情淡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

赵帅帅、陈婷婷、窦开鑫(2017)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链接、挖掘和运用社区资源来开展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养老服务,社区、家庭等主体能够弥补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的不足之处。

刘婷婷(2016)认为,老年人之所以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是因为老年人能够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网络中,既能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又能减轻子女负担。

社区居家养老充分运用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老效益,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的不足。

刘子天(2020)认为,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有效融合社区资源,集中了其他两种养老方式的优点,既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又能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研究
郝姗姗(2020)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内容非常丰富,除了生活服务等基本服务内容外,还有医疗卫生、健康、出行、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服务。

叶丽梅、杨丹虹、王俊鑫(2020)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助餐、助洁等生活服务,助医、体检、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甚至包括健身、舞蹈等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常媛媛(2016)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包括四大条块,一是基本生活服务、二是医疗保健服务、三是社会活动服务、四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平台,组织养老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心理慰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

王丽敏(2016)认为,在我国政府主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打造了“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能够将养老与家政、餐饮、医疗等服务整合起来,使得老年人在家中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影响因素研究
丁煜,杨雅真(2015)研究认为,社区基础设施配备情况直接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通常,社区基础设施配备较为齐全的,养老服务水平要相对较高,反之亦然。

徐明江,赵云仙,尤剑鹏(2020)研究强调,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情况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水平具有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越大,社区养老服务就越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其服务质量也就越高。

反之,政府的政策和支持力度越小,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邹海燕(2016)研究指出,影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因素较多,但其最主要的应属社区老年人自身的参与意愿。

对于部分对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内容并不了解的老年人,其自身的参与意愿较低,并不能较好地体验到社区养老服务为其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温馨,这无疑从参与主体的层面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养老服务的难度。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相关办法研究
黄佳豪(2015)研究指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依托于完备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

因此,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基础服务设施的引进。

冯喜良,孙亚舒(2017)研究认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虽然是以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自愿选择为主,但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使更多的家庭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当中,倒逼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养老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李兆友,郑吉友(2016)研究强调,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借助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进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进而主动参与到社区养老模式中,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四、论文提纲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城市社区养老相关内容概述
(一)超高龄社会相关概念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概念
(三)社区居家养老优势
1.更加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2.充分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3.有利于激活各种社区养老资源
(四)相关理论基础
1.社区照顾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
三、北京市海淀区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海淀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结果分析
(三)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老人传统观念制约,子女赡养有心无力
2.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均
3.养老服务质量普遍较低,缺少专业化服务人才
四、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老能力的弱化
(二)机构养老规模小,发展受限
(三)国家及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五、促进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对策
(一)有效利用社区已有的资源
(二)完善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
(三)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立足于超高龄这一社会背景,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在研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先简单分析一下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随后借助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海淀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总结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提出如何有效提高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能力。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搜集并阅读了关于超高龄社会、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文献,探讨目前学者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案例分析法
在研究中,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案例对象,分析海淀区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这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还能对其他区域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调查研究法
为了准确了解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文中利用调查研究法,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选取了海淀区部分社区进行问卷搜集,随后在深入进行问题分析,这为下文提供了现实基础。

六、研究内容
本文立足于超高龄这一社会背景,主要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社区照顾理论,深入分析了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主要分为了五个部分,首先对此次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超高龄社会、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概念、优势以及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指出北京市海淀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借助问卷调查,指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总结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指出提高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居家养老水平的相关对策。

七、参考文献目录
[1]潘冀. 不被年龄所惑——高龄社会下台湾地区养老机构的转型[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6.
[2]宁向东. 未来影响中国人的最大变数——超老龄社会[J]. 上海企业, 2017(12):57-57.
[3]陈俊羽, 徐桂华.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J]. 护理研究, 2015, 029(002):528-530.
[4]仉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 河北学刊, 2015, 035(001):214-217.
[5]赵帅帅, 陈婷婷, 窦开鑫, et al.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 000(005):244-244.
[6]刘婷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 小品文选刊:下, 2016, 000(011):P.141-141.
[7]刘子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 No.562(06):37-37.
[8]童媛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 v.18;No.578(05):214-215.
[9]郝姗姗.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v.19(07):90-91.
[10]叶丽梅, 杨丹虹, 王俊鑫,等.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 经济师, 2020(3).
[11]常媛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10-13,共4页.
[12]王丽敏.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13]丁煜, 杨雅真.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以XM市XG街道为例[J]. 复印报刊资料: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5, 000(001):P.43-53.
[14]徐明江, 赵云仙, 尤剑鹏, et al. 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023(018):2328-2334.
[15]邹海燕.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北京市B社区为例
[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6]黄佳豪. 合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探索及政府责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000(010):2859-2862.
[17]冯喜良, 孙亚舒.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基于2015年北京市的调研数据[J]. 调研世界, 2017, 000(001):23-27.
[18]李兆友, 郑吉友.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省S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J]. 社会保障研究, 2016(5):1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